臺山海口埠: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華僑史悲歡承載地

2020-12-26 華夏經緯網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華僑史悲歡承載地   

  從1853年建埠至新中國成立前,臺山海口埠目送一代代華僑從這裡出海,見證五邑華僑傳奇故事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馮嘉興

  清鹹豐三年(1853年),在臺山大同河與端芬河交匯處,附近梅、黎等姓聯合組織籌建了「海口埠」,又稱「十戶墟」。

  此後百年間,海口埠成為五邑地區華人出海謀生的重要口岸。海口埠見證了一代代華僑漂洋過海的艱苦奮鬥史,被稱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現如今,海口埠成為「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世界記憶名錄銀信紀念地」。登臨海口埠,眼前的端芬河和大同河依舊奔流不息;駐足銀信紀念廣場,那一封封銀信仿佛跨越時空,訴說著華僑悲歡離合的故事……

 

海外華人華僑寄回的銀信已成為全人類的珍貴歷史記憶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攝

 

  百年古埠

  臺山古驛道線路屬於廣東六大古驛道文化線路中北江-珠江口古驛道文化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包括了陸上驛道和海上驛道。臺山古驛道以縣城為中心,外延伸至開平、新會、恩平、鶴山和陽江,並通過南部廣海、川島等地區出海,開啟了五邑移民的出洋大門。海口埠是南粵古驛道的出海口,也是臺山古驛道最核心的一段,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在今天的海口埠入口處,一篇《南粵古驛道海口埠建設記》記錄了海口埠的前世:「海口古埠,建於清朝鹹豐三年(1853年)。時由梅、黎、吳、李、關、阮、黃、江、陳、何等十姓氏謀而共建,稱『十戶墟』……」

  在中國古代,墟市多設在村落密集及水陸交通方便的地方。在臺山市端芬鎮,依河建墟的就有梅家大院、汀江墟、西廓墟、墩寨墟、山底墟、成務墟、上澤墟和廟邊墟等,而能以「埠」命名的墟多數是立於水路便利的出海口。因海口埠地處大同河與端芬河會合出海(經鬥山河)口處,河面寬闊,河床深邃,當地人習慣稱之為海,故命名「海口埠」。

  海口埠繁榮時期有店鋪126間,各行各業,一應俱全。其中以西隆街最為興旺,僅銀號就有10多家。

  1931年冬,海口橋建成,從此南北兩岸變通途,成為臺海(臺城至廣海)公路的交通咽喉,大大促進了海口埠商貿經濟發展。受港澳及西方的商業管理模式影響,當時海口埠的商戶們成立了「聯合商會」,共商共管海口埠的商業運營,使之繁榮鼎盛,聞名遐邇。

  抗日戰爭期間,日寇多次出動戰機在海口埠投下炸彈,炸死百姓、炸毀商鋪。海口埠逐漸走向衰敗。抗戰勝利後,當地政府修復了海口橋,海口埠重現經濟活力。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實行「三大改造」,全行業公私合營;1956年取消墟期,農村活躍的墟市經濟交流被迫中斷。後來,臺海公路改道,經大同橋往廣海,海口埠昔日的繁榮景象終成歷史。

  移民通道

  一百多年間,海口埠的碼頭經常上演著如此的場景——臺山的先僑們背上行囊「下南洋」「去金山」,一步三回頭,依依不捨登上客船,揮揮手與親人們再次告別。他們心裡惦記著:此次離鄉別井,不知歸期是何年。

  海口埠不僅僅是鄉村的一個墟鎮,更是當地先僑的移民通道。

  臺山人出國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距今已有240多年歷史。當時臺山人主要是通過水路出海,而海口埠由於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有香港恆興渡、江昌渡來往海口埠至香港澳門,因此,有不少五邑及周邊地區的先僑是通過海口埠這裡搭乘輪渡到香港,然後再從香港轉道世界各地。

  「作為五邑地區最重要的先僑移民通道,這條古水道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它的興起與衰落,折射出了近一個世紀的移民歷史,是臺山乃至中國東部沿海獨特的『僑鄉』文化縮影,被譽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等。」朱英煬是「海口埠至梅家大院」古驛道示範段打造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實施者,他在文章《海口埠:古道有夢,夢想成真》裡如此評價海口埠的地位。

  歷史上,臺山人經歷四次移民潮,其中第三次移民潮是最大的一次,主要是在鴉片戰爭之後(1842年)到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統計數據顯示,迄今為止,臺山旅居海外鄉親人數多達160多萬,分布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海內外臺山人中,湧現出前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加拿大前總督伍冰枝、中國駐澳大利亞第一任總領事梅光達、中國第一條民辦鐵路——新寧鐵路創辦人陳宜禧和新加坡寧陽會館創始人曹亞志等名人,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華人傳奇。

 

海外華人華僑寄回的銀信已成為全人類的珍貴歷史記憶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攝

 

  記憶遺產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銀/全家靠住你/有銀就好寄回。」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臺山歌謠,寄寓著一家老幼對出洋華僑的依賴和期望。與這首歌謠相關的,還有銀信文化。

  「銀信」是「外洋書信銀兩」的簡稱,是清末民國時期包括五邑地區在內的粵語方言區民眾對海外謀生的華僑華人寄給家人的匯款憑證(「銀」)和家信(「信」)的俗稱。在廣東潮汕、梅州地區和閩南地區稱之為「僑批」。朱英煬介紹:「便利的條件,催生了發達的銀信業。最繁榮時期,海口埠銀號有10多家。如今在海口埠還能找到當年銀號的店鋪。銀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物,許多歷史故事、中華傳統美德都包含在銀信裡面。」

  在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上豎立的20根銀信柱引人注目。這些銀信柱貼有648塊燒制的銀信瓷片,藝術性地展示海外華僑銀信的前世今生。銀信裡說的多是家長裡短,包括要求妻子兒女要照顧好老人小孩、提醒出國要注意的事項,甚至子女的婚姻大事,也說得明明白白。

  據統計,從1864年至1949年這85年間,江門五邑地區的僑匯總額超過7億美元,成為僑鄉親人生活的主要依靠和來源。而這些資金主要用於子女教育、支付欠款、贍養老人、建造房屋、公益事業等。

  「這些銀信(書信和匯款)具有重要的價值,其檔案的構成豐富多樣,文獻與實物結合,充分展示了記憶遺產的完整性、真實性。其文獻鏈以及實物等,全面記錄了華僑在僑居國的生活,完整、真實地組成了華僑家庭生活的歷史畫卷。」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雄認為,銀信還是中外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是華僑推動中國鄉村社會、文化發生重大轉變的見證。

  銀信承載著一代代華僑的記憶。2013年6月,包括五邑銀信在內的廣東、福建兩省的「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從而成為全人類共同珍視的重要文化遺產。

  蝶變新生

  歷經160多年,幾度興盛消沉。近年來,隨著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開展,海口埠迎來了蝶變新生。

  2016年起,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省體育局、省旅遊局等部門正式開展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並計劃將海口埠納入2017年全省重點打造8處古驛道示範段之一。隨後,臺山市人民政府開展多次專項調研、座談會和實地走訪,聽取專家、老華僑、當地居民等各界人士對海口埠古驛道示範段項目建設的建議和意見,邀請五邑大學華僑文化專家全程指導,編制總體規劃。

  隨著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銀信紀念廣場等竣工,古驛道「海口埠—梅家大院」示範段建設日益完善。2017年海口埠有機更新項目還被評為「2017年廣東省宜居環境範例獎」。建成後的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古碼頭、西洋亭、臨水觀景平臺、六角亭等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海口埠還成功舉辦了2017年南粵古驛道國際定向大賽(臺山海口埠站)暨中國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活動等多項活動;2020年6月,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發布,海口埠成為江門臺山僑墟與洋樓遊徑中重要的華僑華人文化遺產資源點之一。

  海口埠這一南粵古驛道上的明珠,不僅傳承了優秀的地域歷史文化,而且成為鄉村振興、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的新標杆。

  【訪談】

  海口埠是南粵古驛道連接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

  曹勁 南粵古驛道歷史遺存修繕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羊城晚報:作為南粵古驛道歷史遺存修繕指導委員會委員,您如何看待海口埠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曹勁:臺山是著名的僑鄉。據說,在海外的臺山華僑與在國內的臺山人一樣多。當年,他們背井離鄉、出洋打工都是在海口埠作為最後一站登船。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海口埠的舊街和碼頭,都是華僑對於故鄉的最後一點印象。因此,海口埠的文化價值非常高,寄託了海外遊子的鄉愁。

  海口埠作為文物的建築價值也比較高,其中的舊街保存得很完整。通過古驛道的活化利用,把它們保護下來,融入當代社會,能煥發新的光彩。

  羊城晚報:海口埠在南粵古驛道處於什麼位置,與古驛道有什麼關係?

  曹勁:南粵古驛道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它不僅僅是廣東省內的交通古道,它其實還向北翻越五嶺,接通長江流域,甚至通過京杭大運河,與北方發生關聯;向南放洋出海,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包括更遙遠的東南亞、南亞,或者與更加遙遠的文明發生一種持續的文化、經濟上的交流。對於南粵古驛道,海口埠就是南行放洋出海的重要關鍵的節點,也是南粵古驛道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因為有了這個出海口,嶺南從偏安一隅發展成為國家的門戶之地。

  羊城晚報:在海口埠的修繕過程中,有什麼經驗可值得借鑑?

  曹勁:海口埠是2017年南粵古驛道8個示範段之一。在修繕海口埠時,除了把一些重要的老建築修繕,還把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挖掘出來,並通過適當的形式進行表達,這個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到海口埠參觀的遊客,會對那裡的南粵古驛道銀信紀念廣場印象深刻。銀信是當年出海謀生的華僑寄回國內的信件和金錢。修繕海口埠時,在這個重要節點上,把銀信燒製成瓷片做成銀信柱,通過這樣的形式,能讓大家非常直觀地認識銀信這個珍貴的世界記憶遺產。

  羊城晚報:我們要修繕古驛道歷史遺存,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曹勁:古驛道歷史遺存的修復,首先是文物文化遺產的修復,要遵循真實性、完整性原則,不要過多地去幹預,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老的東西,保留它的一個完整性。其次,在古驛道修繕的時候,我們還要考慮它的生態性、安全性。比如,修繕時不破壞古驛道周邊的生態,以及要保證行走的安全。第三,修繕時還要考慮它的可持續性。我們希望在修完之後,古驛道有一個良性的循環。

  【延伸】

  樟林古港——古驛道粵東出海口

  樟林古港是南粵古驛道四大出海口紀念地之一。它處於江海交匯處,上行可與韓江中上遊密如蛛網的淡水河道相連,直達平原腹地,下則外通汪洋大海。這也是歷史上粵東的第一大港。

  樟林港埠的興旺起始於康熙年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弛海禁,樟林港埠商人紛紛造船出海。到了康熙末年,又準與暹羅(即泰國)進行大米貿易,遠洋航海事業應運而生,由漁港轉商業港,著名的「紅頭船」就從這裡出發。

  開禁通商後,海內外貨品、各地商船紛至沓來,常年在樟林港穿梭聚集,蔚為壯觀。每年夏季,商船或北上蘇州天津,販回棉布、色布、乾果、藥材,或南下暹羅、印尼、馬來西亞等南洋諸國,運回大米、木材等。

  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樟林古港成為南粵古驛道通海的重要出口,繁榮興盛達百年以上。

  當時國外的來信只要寫有「中國樟林」即可送達,上世紀初樟林還被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它也自然而然地成為粵東乃至毗鄰諸省移民出國的重要口岸,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早期往南洋群島諸國的華僑先輩,過半以上都是從樟林港埠出發的。

  如今,樟林古港被列入廣東省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8處示範段之一。近年來,在樟林古港新興街發現的古碼頭遺存和古石碑,更是汕頭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源地重要的佐證之一。樟林古港已被作為「海絲申遺」的新增遺產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羊城晚報社聯合主辦)

來源:金羊網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華僑史悲歡承載地
    廣府人出洋第一港 華僑史悲歡承載地   從1853年建埠至新中國成立前,臺山海口埠目送一代代華僑從這裡出海,見證五邑華僑傳奇故事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馮嘉興清鹹豐三年(1853年海口埠見證了一代代華僑漂洋過海的艱苦奮鬥史,被稱為「廣府人出洋第一港」。現如今,海口埠成為「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世界記憶名錄銀信紀念地」。
  • 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考察團到訪開平臺山 感受僑鄉「世遺」魅力
    江門的華僑很有智慧,把碉樓建得非常優美,跟福建的僑鄉不太一樣。」福建省泉州僑批館、泉州市華僑博物館主任劉伯孳說,「雖然碉樓建築是洋式的,但裡邊還保持中國的傳統文化。透過這些建築,可以清晰地看到華僑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持,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2007年6月,「開平碉樓與村落」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收錄的遺產包括四組共計20座碉樓。
  • 一封「信」,一段臺山故事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僑批是中國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在「中國第一僑鄉」臺山,「僑批」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銀信。銀信是華僑華人與家鄉親人間往來的銀信合一的國際移民文獻。海口埠是大同河與端芬河匯合出海的地方,曾經既是廣府人出海謀生的碼頭,也是他們寄回僑匯與書信的中轉站。人們習慣把那些寄來的銀兩和書信統稱為「銀信」。在通信落後的年代,銀信既是親人的聯繫紐帶,也是僑眷主要的生活來源。
  • 廣東臺山舉辦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系列活動
    啟動儀式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在當時創下了我省文物考古領域的雙第一:是廣東省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是全國第一個包含了建築遺產、考古遺址和水下考古遺蹟的綜合型考古遺址。廣東臺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江門市副市長蔡德威介紹,近年來,江門市委、市政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編制了《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2018—2035)》《江門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史跡點保護規劃綱要》等總綱性規劃,先後出臺了《江門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
  • 臺山華僑航空救國之路
    靠著種田和母親的嫁妝,餘保賢他們艱難地生存了下來。直至抗戰勝利後,餘彬偉通過水客等渠道輾轉找到他們,並將他們接到了美國生活。1988年8月29日,餘彬偉去世。    B    創辦航空學校 逾50臺山人學成歸國參軍    兩屆36名畢業學員中,有32人回國服務,著名的有被譽為「中國戰鷹」的陳瑞鈿,「空中虎將」黃泮揚,美國第一代女飛行員李月英、黃桂燕等。
  • 東南亞華人華僑「五大幫」,閩南人最多,1082萬人
    直到唐高宗時期,中國南部沿海的全部陸域才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也是從那時起,中國人才開始有計劃、成規模地渡海向南。基於地利和海洋傳統,閩粵兩省是南洋華人華僑的主要祖籍地,按方言籍貫的差異,可分成五大幫:講閩南話的福建人(後通稱閩南),講客家話的客家人,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後亦稱潮汕),講廣東話的廣府人(亦稱廣肇人),講海南話的海南人。除福建人為福建省籍外,後四者在當時均屬廣東省籍。
  • 廣府人聯誼會攜200多個廣府人社團援助海外華僑華人「抗疫」
    (抗擊新冠肺炎)廣府人聯誼會攜200多個廣府人社團援助海外華僑華人「抗疫」中新社廣州3月27日電 (索有為 西川)天涯萬裡、休戚與共。3月27日,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下稱「廣府人聯誼會」)攜手26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廣府人社團援助海外華僑華人「抗疫」。據了解,為援助海外華僑華人「抗疫」,廣府人聯誼會在廣州市香雪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選擇了具有廣府文化傳統特色和預防作用的「粵抗1號」特配涼茶顆粒衝劑作為捐贈物資。
  • 世界廣府人中的20位牛人火了!其中這幾位原來都是江門人!
    廣府人聯誼總會會長、廣州市原市長黎子流擔任該評選活動評委會主席,廣府人聯誼總會執行會長伍亮任副主席,廣東省僑辦副主任黎靜、廣東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戴文威、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執行會長何健樺、澳門廣府人(珠璣)聯誼會會長梁伯進等人擔任評委
  • 我叫臺山,這是我2017年的新名片!
    ★繼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項目」各項工作,打造「海絲特色小鎮」,更好地展現臺山濱海旅遊魅力。★今年,臺山古驛道被列入全省重點古驛道示範區。目前,南粵古驛道臺山段海口埠古驛道示範點項目建設正積極推進,作為首個工程項目的海口埠銀信博物館正在建設,將重現南粵古驛道風貌。
  • 臺山推出中醫康養旅遊線路
    會議提出,打造臺山特色中醫藥診療服務和中醫藥事業產業,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為了貫徹會議精神,將中醫藥產業融入全域旅遊發展體系,結合打造「健康鄉村」中醫藥文化旅遊服務中心,臺山中國旅行社首次推出中醫康養旅遊線路,養生、休閒、美食一樣都不少。中醫康養旅遊線路推介。  線路一: 僑鄉中草藥體驗研學之旅。
  • 南洋華僑與海口騎樓,曾是「豬仔」出賣廉價勞動力,博物館的故事
    分享一下我的海口行。每到一地,我都會去博物館去看看,「浪費」半天時間。遊海口,住在從騎樓老街挺方便。坐公交到海口汽車站下車,過馬路沿著下坡路,就到海口市博物館了。這條悠長的下坡路的一側是紅色高牆,裡面就是五公祠,正好可以和博物館一起參觀。
  • 臺山被中央選中!未來將有大發展!
    無論您是從何獲知「臺山」又用何種方式與其相遇宜業宜商宜居宜遊色彩繽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眼中的臺山也是不同的▲康橋溫泉攝影基地日出日落時,欣賞著臺山的醉美紅日,感受那份慢生活的悠然自得。初夏時節,臺山各地的鳳凰花毫無保留的綻放,正如臺山廣納百川般熱情地歡迎各方來客。
  • 臺山廟邊華僑中學,影視旅遊網紅最新最熱打卡點!
    在著名僑鄉臺山有一座學校被譽為臺山最美鄉村學校現在更日漸成為影視旅遊網紅最新最熱打卡點這就是位於端芬鎮的廟邊華僑中學如果不知道這裡是學校看到她或許以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莊園>主樓大氣雄偉是學校中西建築風格的主要代表她布局對稱兩翼設有拱券走廊頂端有穹頂鐘樓恍惚間讓人仿佛隱隱聽到當年的上課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