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藥大學:優秀中醫藥人才培養背後的育人邏輯

2020-12-22 光明日報

浙江中醫藥大學2019屆畢業生2020年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筆試通過率91.46%,實踐技能考核通過率98.04%,綜合通過率89.22%,排名全國54所舉辦中醫學類專業院校前列。

這是繼2018年、2019年之後,浙江中醫藥大學連續第3年通過率居全國前茅,實現了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三連冠」。

一份份出色的「成績單」,映現出浙江中醫藥大學對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懈追求。

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深度介入預防、治療、康復的全過程,為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作出重要貢獻。

如何將中醫藥更好地傳承下去,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是每一位中醫藥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奮鬥目標。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文秀堅定地表示:「弘揚中醫藥文化,培育優秀中醫藥人才,我們不僅責無旁貸,更要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這是浙江中醫藥大學發展的大邏輯。」

浙江中醫藥大學始終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代發展同步伐共命運;始終站在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前列,為加快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推廣可借鑑的樣本。

德立人立

將「立德」視為育人的邏輯起點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浙江中醫藥大學始終將「立德」視為育人的邏輯起點,為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知識精湛、具有家國情懷的優秀中醫藥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學校創新構建堅持立德樹人「明重心」、狠抓專業建設「強信心」、提升醫療技術「顯仁心」,創新社會服務「聚民心」的「四心」特色育人體系,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心坎裡。此外,學校構建了學風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實踐育人、創業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專題育人的「九大育人體系」,全方位、立體化的「九大育人體系」凝聚合力,釋放活力,切實把綜合育人工作落細落小落到實處。

學校高度重視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深度挖掘提煉學校中醫藥及具有中醫藥背景的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積極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巧妙地將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專業課程上出「思政味兒」,突出育人價值,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課堂之外,學校更是多措並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滋養學生情懷,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充分利用各類節假日開展愛國、愛校主題教育活動,增強了學生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舉辦「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組織學生參加「學習新思想,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活動,激勵學生勵志、求真、力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及各類志願服務,更是如春風化雨般引導著學生在用心感知、以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中,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新時代追夢徵程中。

德立則人立。從學校走出的優秀畢業生中,既有獲「浙江省優秀學生幹部」榮譽稱號的2014級中醫學專業學生方妍文,也有獲「浙江省優秀團員」榮譽稱號的2015級中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徐賓悅,更有數以萬計正在中醫藥領域耕耘的奮楫者、奉獻者。

多維發力

將創新視為育人的邏輯理路

「面對時代召喚,浙江中醫藥大學『創』字當頭、『新』字當先,將『求本遠志』的校訓轉化為學校人才培養的生動實踐。創新,正是我們育人的邏輯理路。」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忠語重心長道。

——以「融合」為核,實現素質能力雙提升

中醫藥傳承發展需要複合型人才,學校以學生素質和能力為目標導向,創新搭建相互融合的通識教育和大類基礎兩大課程平臺,提升專業能力,形成了「二平臺一提升」人才培養特色,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為開拓學生視野、推進醫藥滲透、文理交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校對通識課程的開設與選修進行調研,重點考察課程資源、課程使用、課程落實,以此作為完善通識課程平臺建設的依據,重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將通識課程分為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創新創業、校本特色五大類,完善通識教育管理。

此外,學校全面梳理所有專業基礎平臺課程,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及規格,構建大類基礎課程分層分類平臺:西醫基礎課程分層模塊(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西醫診斷學等),中醫基礎課程分層模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以及四大經典課程),化學類課程分層模塊(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大類基礎課程實行平行開課,在全校範圍開展學生「選老師、選課程、選課程修習時間、選班級」的「四選制」活動,提高學習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從自建題庫到購買題庫,建立醫學課程題庫,落實教考分離。基於大類基礎平臺建設,在大類基礎課程範圍試點開展試題庫建設,採用集中命題、專題研討等方法組建試題庫,試題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與執業醫師資格分階段考試緊密銜接,促進教與學的量效提升。

——以「慕課」為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當今世界,網際網路技術正在急劇改變青年人的學習生活空間,面對新的挑戰,學校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慕課」為橋,積極探索課程應用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建設和應用在線開放課程為支點,撬動教育教學改革大局。

為了孵化培育省級、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項目,學校投入210萬元分兩期在全國性平臺建設精品慕課,分別與優秀慕課平臺智慧樹網合作建成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醫藥文化》等6門,與超星公司建成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西醫結合居家護理入門》等7門,納入校內通識限選課及公選課序列。這些慕課目前均已與原課程線上線下結合使用,同步面向校內外,獲得師生一致好評。

2020年,學校申報了《推拿保健與養生》《中醫骨傷科學》《大學生心理健康》《生命之火——灸》《人體生理學》《內科護理學》6門課程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申報門數位列省屬高校前列,其中,《推拿保健與養生》以優異的建設和應用成績位列全省推薦244門的第二位,並最終摘得第二批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桂冠。

此外,學校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認定和立項課程門數雙雙位居省屬院校前茅。護理學院《中醫護理學》等5門課程獲首批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申報獲認定比例高於81.7%的省級均值;第三臨床醫學院《推拿保健與養生》等14門課程獲第二批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立項,申報獲立項比例為82.4%,遠高於52%的省級均值。

讓人欣慰的是,學校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因成效顯著,被浙江省教育廳列為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聯盟理事會副理事長單位,並被選為優秀高校代表在省聯盟2018年會上做交流。

——以「課堂」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聚焦醫學人才崗位勝任力培養,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多措並舉提升課堂教育能級,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借鑑國際醫學教育C1erkship(見習醫生制)模式,依託中醫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創建了「見習醫生制」教學模式,將「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納入人才培養計劃,適應了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組織要求;以課程實習化形式予以呈現,很好地貫徹了「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的醫學教育要求;利用「名院—名科—名醫」的優勢,通過醫教協同,培養了一大批基礎理論紮實、經典功底深厚、臨床思辨及動手能力強的中醫臨床人才。

學校秉承「一流師資培養一流學生」的理念,始終堅持把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作為培育中醫藥優秀人才的關鍵。學校通過加強師德師風與學風建設,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為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學校每年開展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以賽促練、以賽促升,通過訓練與競賽營造了教師重教、樂教的氛圍。「十三五」期間,學校教師在全省高教學會、中國中醫藥教指委、中華醫學會等舉辦的各類競賽中,獲得三等獎以上獎項41項,較「十二五」增長了241%,位列同類院校前茅。

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校全面加強中醫經典教學,從傳統經典課程、經方拓展課程、學分制社團課程等多個層次開展課程體系改革,夯實中醫經典知識。此外,學校還創新構建「何任班」培養模式,樹立中醫四大經典課程的核心地位,並在《金匱要略》《傷寒論》《溫病學》三門傳統經典課程中融合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等系統生物學技術,開設具有傳統臨床優勢與自我創新能力的系列課程;根據專業優勢,積極開展經方拓展課程的建設,《經方臨床應用與研究》《中醫骨傷經典名篇選讀》等課程顯著提升了學生閱讀及運用古籍、經方的能力。

教學方法上,經典課程開展「縱橫雙向」式深入貫通教學,縱向通過「前期導入、強調誦讀、注重提高」遞進式教學方式,切實提升教學效果。橫向通過拓展學生中醫思維空間,在保持中醫特色框架內,合理安排西醫知識模塊的教學,提高臨床實際經驗。指導學生充分運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先進理論和方法,於經典學習中悟出新意;臨床課程則採用「一平二端」網際網路+師承教育模式,以學校網絡教學Blackbord平臺為中心,連通基於新媒體技術的智慧課堂教室端和基於移動互聯技術的名醫診室端:名醫診室看病,規範化中醫診療,光纖傳至課堂;學生從「名醫」視角,直面真實病例,又經傳承人的細心解讀,更真切、更有效地掌握方法,進而形成中醫臨床教育新生態,創新中醫臨床課程教學新範式。

——以「實踐」為道,推進「理實一體」育人

中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培育上,學校打破傳統壁壘,全面推進理實一體育人,實現知行合一。

學校加強基地建設,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推進醫教協同,強化臨床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能培訓,特別是教學查房、小講課、病例討論等培訓和考核。中醫學專業學生以整班建制開展臨床課程床邊教學,使學生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起到即時的連結與應用,受到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好評。

學校連續多年組織開展臨床教學基地教師教學培訓項目,在抗疫常態化的背景下,學校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平臺教學,基於釘釘平臺開設線上授課,邀請清華、北大、浙大、港大、協和、湘雅、華西等名校名院教學專家授課;開展「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暑期訓練營」「移動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培訓會」「基於學生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與實務培訓班」等教學信息化培訓活動,提升臨床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開展臨床教師教學查房競賽,近年來學校每年召開臨床教師教學查房競賽,來自教學基地的臨床醫師參賽踴躍,從最初的15名參賽教師,到目前的40餘名教師參加,使得基地教師教學查房技能大大提升。

此外,學校積極組織以畢業實習生為參賽對象的臨床技能競賽,競賽內容和要求接近臨床實際,由教學基地進行培訓並組隊參賽。實習生臨床技能競賽極大激發了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的學習興趣,2019年執業醫師考試實踐技能考核通過率達到98.04%,創歷史新高。

——以「制度」為勢,確保教學質量提升

成事,需先成勢;成勢,則需有制。為確保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制定《課程考試管理辦法》《全日制本科生學業預警管理辦法》等,規定將學生不及格課程學分設置黃色、橙色、紅色和退學告誡四個預警等級,每學期末考試結束後統計每個學生考試情況,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學業預警預告,並通過「班主任、輔導員—專業負責人—學院領導」三級預警工作幫扶網絡,發揮優秀學生、班幹部、課程教師以及管理人員的作用,找學生談心談話,與家長溝通聯繫,增進家校互動,幫助學業困難學生儘早走出學習困境。

此外,學校醫學專業實施三段式考試,對標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分階段實證研究考試,從2016年開始,醫學專業三段式考試進入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有醫學生需參加並通過基礎綜合考試(2年末)、專業綜合考試(4年末)和畢業考試(實習後)三個階段考試方能畢業。至今,學校已組織分段考3年,首次考試不合格學生給予補考機會。從考試結果分析,首考不及格學生經一段時間複習後,補考通過率達90%以上,說明校內分段考試能有效促進基礎薄弱學生夯實醫學基礎知識,很好地起到促進學業的作用。

一項項創新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以「融合」為核、以「慕課」為橋、以「課堂」為要、以「實踐」為道、以「制度」為勢,創新的優秀中醫藥育人邏輯理路使得浙江中醫藥大學的人才培養分外靈動,分外紮實。

回望浙江中醫藥大學優秀中醫藥人才培養畫卷,澎湃的活力與無限的潛力令人感嘆,相信,這所卓越且富有特色的中醫藥大學將助力有志青年實現夢想與榮光。

(張翼宙 馬重陽)

(廣告)

相關焦點

  • 「卓越」人才培養背後的育人邏輯
    尤其是學院近年來以「卓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背後卓越的育人邏輯理路,更是給人以深刻啟迪。思為「卓越」之基,德立則人立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浙江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始終遵循「大愛、擔當、求實」的育人傳統,將「立德」視為「育人」的邏輯起點。
  • 廣州中醫藥大學強化培養「中醫藥+公共衛生」人才
    廣州中醫藥大學強化培養「中醫藥+公共衛生」人才金羊網  作者:陳亮、廖曉鍵、馬利軍  2021-01-06 1月5日,廣州中醫藥大學迎來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揭牌,廣東省中醫藥局和校院領導一同為該學院揭牌。
  • 浙江省博物館、浙江中醫藥大學籤訂框架協議共建浙江中醫藥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陳水華館長和浙江中醫藥大學陳忠校長共同籤訂框架協議11月20日,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暨「千年戰疫有岐黃」展覽開幕式在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文校區舉辦。陳水華館長受邀參加開館儀式,並代表浙江省博物館與浙江中醫藥大學籤訂框架協議,共建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於2009年建成,是經省文物局批准的浙江省首家綜合性中醫藥博物館。2013年,博物館獲批成為浙江省來華留學生中醫文化教育基地;2018年,入選省高校文化育人示範載體。
  • 4所中醫藥大學,培養中醫醫師的搖籃
    ,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創始成員。
  • 黑龍江中醫藥:深耕特色學科 強化中醫藥高端人才培養
    日期,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主樓會議室,學科評估專家組成員們正忙著籌備學校新一輪評估工作,專家們積極討論、研究,現場氣氛熱烈。據了解,作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設單位,2018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獲批成為我省「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高校」,其中醫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3個專業被評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中醫學、中藥學等7個專業評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藥學學科排名並列第一、中醫學學科排名並列第四,成為全國獲評「A+」學科的三所中醫藥院校之一
  • 想學醫的考生看過來,浙江中醫藥大學專業豐富,考研率高
    另據介紹,浙江中醫藥大學獨立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2020年招生計劃與2019年持平,普通高考招生總體計劃932人。高分考生擇優錄入兩個直博實驗班目前,浙江中醫藥大學開設本科專業33個,涉及五大學科門類,形成了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福建中醫藥大學:「養身、養心、養性、養德」新時代心理育人體系...
    心理育人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回歸與創新:心理育人工作理念有高度 福建中醫藥大學堅持「以學生心理需要為工作出發點,以提升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為目標,以學生自助成長為指引,心理育人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根本理念。提升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培育良好社會心態,促進醫學生職業發展。把心理育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成立全球中醫藥文化與創意研究...
    ,共同成立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全球中醫藥文化與創意研究中心。  張偉民首先向蒞臨現場的領導與嘉賓簡要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新開設的MFA(藝術管理碩士)中醫藥文創方向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的背景。黃震在籤約儀式上回顧了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表示兩校將在醫工結合、醫理結合的基礎上展開「醫文結合」,共同展開中醫藥文創人才培養和相關領域研究,引領中醫藥文化更加自信從容地走向世界。
  • 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設「屠呦呦班」
    為探索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醫藥高等教育體制機制,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開設九年聯合培養、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今年計劃在北京、山東、山西、河南、浙江5個省份各招收3名學生。
  • 浙江首家綜合性中醫藥博物館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開館
    原標題:浙江首家綜合性中醫藥博物館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開館 11月20日,浙江省首家綜合性中醫藥博物館——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在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文校區舉行,標誌著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每日9:00-16:30開館,周一閉館。參觀者可通過該館網站預約。
  • 上海中醫藥大學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項目入選教育部新農科研究...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名單,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學副院長沈嵐教授主持的「基於標準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藥+農林』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項目入選。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為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專業,在歷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始終位列全國第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又再次獲評A+。
  • 2021年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點擊查看:全國各院校2021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匯總    浙江中醫藥大學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浙江中醫藥大學是以中醫中藥為優勢特色學科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是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
  • 成都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最新排名
    成都中醫藥大學排名第236;天津中醫藥大學排名第179;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排名第253。根據2020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可知,成都中醫藥大學排名第175;天津中醫藥大學排名第180;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排名第190。根據2020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可知,成都中醫藥大學排名第301;天津中醫藥大學排名第265;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排名第323。
  • 浙江中醫藥大學:2020年計劃招生2417人,新增中醫骨傷科學專業
    浙江中醫藥大學招生辦 楚老師浙江中醫藥大學始創於1953年,時名為浙江省中醫進修學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醫學院。建校61年來,浙江中醫藥大學逐漸建成以中醫中藥為優勢特色學科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目前學校是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已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博士後的完整培養體系,擁有推薦優秀應屆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學校擁有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4個,浙江省一流專業建設點19個,國家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支。
  • 2020中國中醫藥大學排名:北京中醫藥大學奪冠,上海中醫藥第二!
    在我國有許多中醫藥大學,為祖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醫藥方面人才。你知道有哪些中醫藥大學嗎?他們排名怎麼樣?讓我們一起藉助艾瑞深校友會最新發布的《校友會2020中國中醫藥大學排名》,來看看全國各大中醫藥大學的綜合實力!
  • 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設「屠呦呦班」今年招生!
    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關鍵在人才。為探索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醫藥高等教育體制機制,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開設九年聯合培養、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今年計劃在北京、山東、山西、河南、浙江5個省份各招收3名學生。
  • 全國政協委員董玉海:加快中醫藥人才培養
    來源: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5月24日訊「中醫藥學融合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傳統文化和醫療經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醫藥學對防治新冠肺炎作出重要貢獻,引起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市政協副主席、揚州市工商聯主席董玉海的關注。
  • 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最新排名出爐
    · 三所高校全國排名情況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上海中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87;廣州中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157;中國藥科大學全國排名第93。在2020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中,上海中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166;廣州中醫藥大學全國排名第192;中國藥科大學全國排名第100。
  • 積極信號頻傳:中醫藥大學,未來可期!
    會上提出「擴大中醫學9年制招生規模,探索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一批高層次複合型中醫藥人才」的指示要求,持續推進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  劉漢徵與孫君健共同為「河南大學中醫藥研究院」揭牌  7月1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開設九年聯合培養、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
  • 上海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2019年招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章程 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立於1956年,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家首批建立的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是教育部與地方政府「部市共建」的第一所中醫藥院校,也是上海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