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疫情洗禮了全球。
在這場席捲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中,我國中西醫並重、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彰顯了「中國智慧」,貢獻了「中國經驗」。中醫藥在這次疫情大考中交出的答卷,給我們在新時代加強「新醫科」建設,推動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戰略上升
中醫藥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戰疫的過程中,中醫藥也發揮出獨特的優勢,如何做好中醫藥教育改革和發展顯得愈加重要和迫切。
近年來,國家頻出重磅文件,並多層次多渠道發聲:
2019 年10 月,全國中醫藥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中醫藥工作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隨即,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公布。「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20.10.26-29在北京舉行。
2020年12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並將於2021年2月底前會出臺落實本實施意見的具體實施方案。
《意見》明確,夯實中醫藥類專業主體地位,調整優化中醫藥院校學科專業布局,集中優勢資源做強做大中醫藥主幹專業。建設100個左右中醫藥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適度擴大中醫藥類「一流學科」建設規模,完善建設結構。五年內完成第一輪中醫學專業認證工作。改革中西醫結合教育。2021級起,中醫藥課程列為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增加課程學時。
2020年12月30日,六部門共同制定並印發《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提到,鼓勵中醫藥院校設置中醫康復學等專業;加強中醫康復重點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引領帶動具有多學科背景的中醫康復專業學科團隊、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隊伍、基層實用型人才建設等;鼓勵在職稱評審中設立中醫康復專業等。在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中,設置若干中醫康復學重點學科建設點,加強學科內涵建設,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
一呼百應
國家政策一出,各地、各大高校積極響應。
各大高校積極響應,不僅有「國字號」新大學的出現,還有中醫、西醫強校聯姻,中西醫深度融合,為「做大做強」中醫藥而努力!
12月19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在成立65周年之際,召開推進做大做強暨學部成立大會。會上提出「擴大中醫學9年制招生規模,探索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一批高層次複合型中醫藥人才」的指示要求,持續推進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
12月2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一行5人到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考察並進行了座談交流,再次透露將積極爭取組建這所「國字號」大學的消息。
此外,高校之間也是積極行動、互相加深合作,將現有資源充分地整合,為探索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醫藥高等教育體制機制發力。
12月28日,清華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順利「轉型」成功:由綜合醫院向中西醫結合醫院轉型,並將二附院名稱變更為「清華大學玉泉醫院(清華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清華大學的這一建設工作,持續進行了兩年多。
參加活動人員合影
11月3日上午,河南大學中醫院和中醫藥研究院掛牌儀式在開封市中醫院南門舉行,河南大學與開封市人民政府共建開封市中醫院進入了一個有效實質合作階段。
劉漢徵與孫君健共同為「河南大學中醫藥研究院」揭牌
7月1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開設九年聯合培養、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今年計劃在北京、山東、山西、河南、浙江5個省份各招收3名學生。
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在戰略合作基礎上,共建「中醫西醫匯聚創新研究院」,協同攻關、真正誕生一些從0到1的原始重磅創新突破。
還有網友建議將現有高校中的西醫力量與中醫藥力量相結合,促進中西醫藥結合,例如將天津大學合併天津中醫藥大學,成立天津大學中醫藥學部等等。
多地政府在城市發展政策中明確提到中醫藥學科建設以及中醫藥大學的發展。
2020年12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旨在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步伐。《意見》指出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中國藥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的中醫藥相關學科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辦中醫類專業。
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印發《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要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推動省部局共建湖南中醫藥大學,推進中醫藥國內一流學科建設,著力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
同月,重慶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堅持中西醫並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設重慶中醫藥大學。
2020年4月,河南省曾在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支持河南中醫藥大學建設一流專業,與其他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中醫藥人才。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設置中醫藥及相關專業。同時,支持復建張仲景國醫大學,讓河南省「從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邁進」。
風雲際會
中醫藥事業正處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狀態,各大「中醫藥大學」也被拉到臺前。
目前,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中,共有6所中醫藥大學進入名單,且均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除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是部屬高校,其餘皆為地方高校。有趣的是,這六所高校除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外,另外5所以前都不是「211」工程高校。難怪坊間有戲言稱,「雙一流遴選,中醫藥大學是最大贏家」。
此外,今年「省部共建高校」陣營持續擴容,從六月底到八月陸續有5所高校入列,其中中醫藥大學佔據3席,分別是:江西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6月24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共建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意見》,天津中醫藥大學正式成為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
種種跡象均表明國家對中醫藥大學的重視!有理由相信,下一輪「雙一流」名單中,或許能有更多中醫藥大學「上車」!
此前,軟科(ID:zuihaodaxue)小編對全國省級教育部門公示的2020年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推薦名單做過統計,發現今年全國共有十幾個省市新增了不少中藥學碩博點,例如:
福建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藥大學等增加了中藥學的博士一級學科學位
河南農業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增加了中藥學的碩士一級學科學位
重慶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增加了中藥學的碩士專業學位
長久以來,高等教育中中醫藥的碩博點本就少於西醫學科,與西醫競爭的話語權和機會也遠遠不足。碩博點的增加反映了國家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視,為更多中醫藥學子提升學歷創造機會,期待未來中醫藥能夠在醫學、學術領域發出更強的聲音!
入圍「雙一流」的名單,自然吸引了不少同學報考中醫藥大學。據報導,南京中醫藥大學一入選「雙一流」,2018年碩士研究生考研的報名人數,學校的中藥學專業報考人數迅速增加到七八百人。2020年報考人數4226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3%。
即使不是「雙一流」,陝西中醫藥大學2021年考研報名人數為4559人,較去年增加727人,增幅高達20%。
從就業情況來看,南京中醫藥大學2019屆本科畢業生對初入職場的工作內容、職業發展前景、薪酬的滿意度等各方面認同度均較高。
圖源:南京中醫藥大學2019年就業質量報告
天津中醫藥大學近四年來畢業生月收入水平也是逐年顯著上升。
希望中醫藥高校能把握機遇,適應社會需求,努力培養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早日建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中醫藥大學,為國家醫藥衛生事業服務!
整裝待發
「歷史上,每一次疫情都是一次大考,中醫歷經這些大考,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優秀經典方劑。」
前有屠呦呦以「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後有「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提出中藥進方艙、中醫包方艙,申請籌建以中醫藥綜合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並率領來自各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 披荊斬棘,築起一道道生命的防線。
我們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醫藥高等教育現代化恰逢其時。在「健康中國」政策的引領下,想必越來越多的中醫藥大學將迎來新的機遇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