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1910年生於南斯拉夫境內的一個阿爾巴尼亞族富裕、極具天主教色彩的家庭,本名阿格尼絲。她的家鄉位於現在脫離南聯盟獨立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一九二八年,長大成人的她離開自己的家鄉到愛爾蘭,加入了仁愛修女會。一九三七年,德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並被指派到勞來多加爾各答分會擔任校長,在那裡教書將近二十年。
1946 年秋,她決心「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並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1952 年夏,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讓窮人找到愛與尊嚴。1979 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85 年訪問香港、臺灣,並在香港和臺灣設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在香港深水設「仁愛之家」,為無家可歸者及患病者提供棲身之所;在臺灣臺北縣汐止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早期收容未婚媽媽,後來著重收容無家可歸的老人與行動不便的智障者。1997 年9月5日在印度加爾各答去世,享年87歲。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臺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
特蕾莎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臺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裡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一條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愛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耶穌愛你,他在天上等你……。
1979年特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了領獎臺。不論是和總統會面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臺下坐著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臺下立刻鴉雀無聲。
「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借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德蕾莎修女這樣說。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著。
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著。
當她知道諾貝爾獎頒獎大會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時,她懇求大會主席取消宴席,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夠15000人吃一天。」宴會被取消了,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錢不值。
從1928年特蕾莎修女隻身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超過了13.9萬,分布於全世界。她的同工沒有任何待遇,連證件都沒有,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犧牲和奉獻。
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電燈和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尊耶穌像、3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尊嚴。在她看來,給予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
她在全世界的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慈善機構,僅在1960年一年內,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但是她的總部只有兩個修女和一臺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裡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上: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愛滋病收容所……在她那裡服務的有銀行家、大企業家、政治家、大學生、演員、模特、富家小姐、美國加州州長……。
臺灣大學校長李家同也曾去那裡服務,做了他這輩子從沒有做過的事情:洗碗、給病人穿衣服、餵水餵飯、洗衣服、送藥、搬運屍體……之後,他寫道:「現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著人類的真正窮困和不幸,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