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 1336 字,讀完約 3 分鐘
中國古建築,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根基。對古建築的活化利用,不僅是對其的一種有效利用和保護,更是滿足當下人們體驗需求的一種重要方式。古建築室內原狀展陳照明的方法賦予了古建築新的生命,讓古建築更好地展示文化故事,使歷史價值和生活價值一代代傳承。
中國古建築體系自形成至今,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建築上創造了豐富的內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體系和風格。
1/3古建築類型
中國古建築按功能上分類,將古建築劃分為:民居建築、宮殿建築、壇廟建築、宗教建築、園林建築、陵墓建築和城市建築。
民居建築是人們滿足最基本生活需要所營建的居住性建築,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建築類型。我國民居建築受環境、氣候、民俗文化、經濟、禮制等因素影響,在風格上和工藝做法上有較強的地域性。
宮殿建築是供皇帝理朝政和滿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築群。
壇廟建築是表達對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的場所,亦稱禮制建築。如北京的社稷壇、太廟、天壇、月壇、日壇、先農壇、先蠶壇、孔廟、歷代帝王廟、山東曲阜孔廟、山西的關帝廟、各地的文廟、武廟。各地的各類祠(堂):如安徽包公祠、四川武侯祠、山西晉祠、湖南的屈原祠等,以及宗族的家祠和家廟。
宗教建築是人們從事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包括佛教的寺、塔、石窟寺、道教的廟觀,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寺廟建築除石窟寺外多營建成院落式。
園林建築主要有:亭、臺、樓、閣、榭、舫、廊、齋、軒、堂、館、橋、塢、甬路、地面等。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可分為三類:私家園林、皇家園林、風景園林。
陵墓建築是安葬死者和後人祭祀的專用場所,稱為陵墓建築。現存多為帝王和王公大臣的陵墓。陵墓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較為特殊,是中國古建築很重要的部分,它有嚴格的規制和「風水學」之說,帝王的陵墓建築由地下部分的「地宮」和地上供後人舉行祭祀活動的建築及設施組成。歷代帝王都很重視自己陵墓的營建。
城市建築是古城功能需要的一些設施性建築,主要是城牆、城樓、鐘樓、鼓樓,以及城市中的橋梁、道路等。
古建築中承載著大量歷代人民生活留下來的歷史、藝術、科學信息,是傳承人類文化的最好載體,是教育子孫後代,培養他們民族自豪感的教材,而這些寶貴資源信息,無疑是社會發展每個階段都需要的。
一直以來的懷舊風,讓處於當下的人們對過去的時代都有一種新鮮感和一顆好奇心,追尋過去成為一種時尚。許多人都幻想自己擁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超能力,能夠切身去感受歷史的魅力、時空的錯位。
2/3古建築活化利用
現在的一些古建築文物恰恰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好奇心理,通過對一些古建築科學合理的再利用,用與時俱進的思維賦予其新的使命,便能讓人們穿梭在歷史的長河中,體驗到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下的多樣文化。所以說,文物的活化不僅是對其的一種有效利用和保護,更是滿足當下人們體驗需求的一種重要方式。
古建築的夜景燈光作為一種再利用的手段方興未艾,異彩紛呈,賦予了古建築在夜晚中新的生命。
然而,古建築的夜景燈光只是解決了晚上觀看建築的問題,而白天人們要想看清楚室內的情況還是很辛苦的。
敞開著大門的內部也看不清楚,更不用說那些還需要隔窗相望的了,這樣導致無論來自國際還是國內的遊客體驗都非常差。
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因為安全的原因,政策上禁止遊客進入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避免人為造成破壞;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特有的建築結構造成的。
在沒有空調和其他降溫措施的過去,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中國建築特有的挑簷結構,這種挑簷結構與太陽照射角度形成了對應的關係,造就了室內冬暖夏涼。夏天進入室內的日光比較少,距離也比較短;冬天進入室內的日光還是很充沛的,也能照射的比較深。
對於原來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講,這種方式是可以有效避免夏天的陽光直射入室內的,但對於今天的遊客來講,室外強烈的日光和室內暗淡的光照形成了強烈對比,造成了人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看清楚室內的狀況,更不用說去欣賞雕梁畫柱和室內陳設的細節了。在還是滷素、金滷光源的時代,沒有人敢冒險做古建築的室內照明來解決這個問題,就算是有也是很小範圍、嘗試性地做了一些局部實驗。
人工照明光源的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的LED時代已經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克服其他困難,能夠讓遊客們有尊嚴地、愉悅地參觀和欣賞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和魅力了。
3/3古建築室內原狀展陳照明及經驗分享
基本原理:調節亮度比到合適的比例
亮度比是指同時或相繼觀看視野中兩個表面上的亮度之比。一般是指環境亮度與作業亮度之比應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亮度比過小,難以將視覺注意力吸引到要看的區域,環境顯得平淡單調;亮度比過大會帶來適應上的困難,視覺容易疲勞。正常情況下視野中最亮的表面與作業表面的亮度比最好不超過40:1。
這方面需要對每一個具體的項目進行實際勘測,獲得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後才能夠得出相應結論。
外:內亮度≈100:1
外:內亮度≈25:1
展示與安全
既然是要平衡亮度比,那室內的照度是不是可以不受控制的增加呢?當然不是,作為歷史性建築、文化遺產,理應遵循CIE博物館照明設計標準的保護原則。
(根據不同的古建築室內空間材質和陳設展品材質設定適當的照度值)
安裝方式、位置與安全
古建本身已經是作為文物的存在了,在考慮燈具或附件安裝時儘量不與建築本體發生實質性、損傷性的接觸,在這方面可以參考室外建築照明的安裝方式,如利用建築結構進行抱箍式安裝;獨立燈杆式安裝;與其他設施(護欄等)相結合。
抱箍安裝時首先安裝承重抱箍,通過計算確定抱箍安裝位置,在抱箍與墩柱之間加墊一層10mm厚的橡膠皮,起到增加摩擦係數及保護墩柱的作用。
可移動、獨立式燈杆根據不同的建築室內情況進行定製化設計,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與建築本體的實質性接觸。
電氣與安全
原則:基於國家電氣實施標準之上的更高的定製化要求。博物館的陳列室和藏品庫房的照明配電線路銅芯絕緣導線穿金屬導管敷設,而古建築則要求採用阻燃型(甚至是耐火型)銅芯導線穿金屬導管明敷,並且在入門口處或有可能有人通過的地方要設置過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