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韓國網友正在上演一場「賊喊捉賊」的大戲!
起因,是中國網紅博主李子柒在Youtube上更新了一則製作泡菜的視頻,被韓國網友看到後炸了。不少韓國網友用「泡菜本來就是我們的傳統食物」、「泡菜是韓國每頓都要吃的」、「幾十年前全世界都知道泡菜是韓國的」等言論紛紛表示不滿。
其實,早在3100年前我們的祖輩就開始製作泡菜,因此泡菜不僅僅是我們的飯桌小菜,也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
那為何我國已流傳幾千年的泡菜文化,會被建國歷史還沒泡菜歷史長的韓國人認為是他們的?
傳統文化出海勢在必行
事實上,此次泡菜事件已經不是韓國第一次想將中國事物「私有化」。
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漢服源於韓服」、「長白山也是韓國的」等一系列事件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或許有人不太理解,韓國人為什麼要「搶」我們的傳統文化?
這就不得不說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精華,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們對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一種認同,也讓我們「知來處,明去處」。眼看著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傳統文化被「竊取」,因此,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方式,讓世界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
拿王者榮耀的國家寶藏系列舉例,它將李白的各種生平事跡應用到了遊戲中,甚至將李白唯一的傳世書法真跡——《上陽臺帖》巧妙化用到了遊戲中,以星元皮膚的方式將文化瑰寶與遊戲娛樂連接起來。虞姬的「霸王別姬」皮膚,與敦煌合作的楊玉環「飛天」皮膚,甄姬脫胎於崑曲藝術的「遊園驚夢」皮膚,這些匠心獨運的設計,成為了傳承傳統文化的獨特方式,讓傳統文化在當代有了更為豐富的表現力。
除了遊戲,從本次泡菜事件也可看出,李子柒藉助短視頻,既將自己的生活有層次、多樣化地呈現給大眾,又將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表現出來。
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文化有了新的傳播方式,而數位化傳承傳統文化已成為時下趨勢。
數位化傳承傳統文化成為趨勢
在遊戲、短視頻之外,近些年來中國電視劇也深受海外民眾喜愛,為他們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
只是相比起現代劇來說,古裝劇出海的數量及熱度更高。2015年,《甄嬛傳》登陸美國主流媒介平臺,被視為中國影視劇「出海」的裡程碑。由易烊千璽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也被授權給美國亞馬遜、馬來西亞Astro、新加坡StarHub等多家視頻網站播出。
另外,諸如《延禧攻略》《如懿傳》《陳情令》《慶餘年》等古裝劇都已實現海外傳播。其中,2019年末大爆的《慶餘年》就是現代文化+傳統文化共同傳播的又一個典型。
《慶餘年》劇中男主以現代人的身份重生古代,以現代文化與古代文化交融的方式將故事徐徐展開,劇情穿插了杜甫的《登高》,曹雪芹的《紅樓夢》等傳統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給了《慶餘年》強大的故事餘地,有趣的現代文化又給了《慶餘年》爆點和熱點,兩者互補給了觀眾一次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爆炸所激發的視覺享受,因此,《慶餘年》不僅在國內圈粉無數,國外網友也為之瘋狂。
但《慶餘年》的火爆並不是偶然,而是與騰訊的新文創戰略有很大的關係,騰訊新文創戰略意在通過IP+製作的方式,在數字文化內容領域加大拓展嘗試,以推動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良性循環,實現文化傳播與產業價值互相賦能。
《慶餘年》火爆也印證了這種傳播方式的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式不僅深受觀眾的喜愛,也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1月14日,騰訊新文創案例被哈佛商學院正式收錄。
以上種種,都是中國文化「出海」模式的一種積極探索。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在先進網際網路技術的驅動下正在快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搭上這種新的傳播方式,將得到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