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越來越有意思了!」不久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西天目小學三(1)班學生褚欣然的媽媽說:「我女兒回來總跟我說,她越來越喜歡思政課了。通過視頻直播,作為家長的我也感受到了思政課的新意。」
不僅是西天目小學,在整個臨安區,思政課正成為學生越來越感興趣的課程。
臨安的思政課如何上得「入腦又入心」?在當地,有學校巧借「地利」,依託區域範圍內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開展「現場教學」,讓學生「感同身受」;有學校集結優秀師資,依託鄉土資源開發出系列精品課程,讓學生「不想下課」。一堂堂生動的思政課給臨安的孩子帶來了一場又一場驚喜。
將思政課搬進「第一現場」
「1941年4月15日下午2時許,日軍出動7架戰鬥機,以浙西行署駐地天目山禪院寺為目標,低空狂轟濫炸,並投下四五十枚燃燒彈。禪院寺被毀,山邊村民房屋幾乎全成廢墟,不少人員傷亡……」在臨安區天目山上周恩來抗日演講紀念亭內,一群西天目小學的學生聽著演講,紅了眼圈。
「其實早在1939年3月,周恩來同志就來到我們天目山。當時,浙西臨時中學也設在這座寺中,周恩來就在此發表抗日演講,號召全體人員團結抗戰,保衛浙江。激昂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浙江軍民的抗日鬥志,點燃了浙江抗戰的烽火。」西天目小學教師鍾亦農在紀念亭內宣講道。
這是一堂思政課。把革命基地、革命先烈看作「最好的老師」,將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當作最好的思政課教材,西天目小學將天目山禪院寺內的周恩來抗日演講紀念亭開闢為思政課教育基地,開展了走讀天目山實踐活動、交口少科院小院士養成活動等,讓學生在「第一現場」接受教育。
「以前我以為讀書就是為了考大學,有一份好工作。之前語文課學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再上了今天的思政課,讓我對好好學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西天目小學五(2)班學生劉欣有感而發。
近年來,臨安區以研學旅行的形式不斷創新思政課展現方式,讓孩子在身臨其境中沐浴愛國主義精神的陽光。
臨安區衣錦小學坐落在太廟山下,這裡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武肅王錢鏐是吳越國開國國君,一生戰功赫赫,更因其流傳的《錢氏家訓》孕育了千年第一世家。2020年清明節期間,因為疫情所有大型活動被按下暫停鍵,為了追思錢王功績,弘揚家國情懷,衣錦小學思政課教師劉河斌將直播課堂放到了錢武肅王陵園,帶領學生舉行了一場簡短的「雲端恭祭錢王」儀式。學生邵子軒參加活動後表示,「無論居家學習還是在校學習,我們都應當遵守規矩,將來才能為社會為國家貢獻力量」。
在臨安區板橋小學,自當地板橋新四軍紀念館開館以來,板橋小學突破傳統,將少先隊的入隊儀式搬到了紀念館。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今年5月22日,伴隨著嘹亮的隊歌,板橋小學第三屆少先隊入隊儀式拉開序幕。老隊員談理想表決心,發言鏗鏘有力;新隊員神情嚴肅,充滿期待。在高年級隊員的幫助下,一年級學生繫上了鮮豔的紅領巾,儼然一下子長大了。
「這樣的思政課形式新穎,給學生循序漸進的引導,帶來的德育效果實實在在、深入人心。」臨安區研訓中心綜合評價部教研員馬學禮說。
「紅領巾思政學院」的故事
一所小學,竟然成立了一個思政學院?臨安區城南小學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紅領巾思政學院」是杭州市臨安區城南小學開發的一個專門對學生進行黨史、地方史、家國文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場所。自2019年11月紅領巾思政學院成立以來,在「誠心向黨,模範育人」黨建品牌引領下,20位優秀黨員在思政課教師周俏的帶領下,研發了「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思政主題課程,課程的設計針對低、中、高三個年段展開,每個年段10課時,課程內容包括中國共產黨黨史、臨安地方史、榜樣先鋒人物、革命傳統故事、紅色路線研學,通過五方面內容的學習來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9月25日,在杭州市臨安區城南小學紅領巾思政學院的課堂上,黨員教師向五年級學生宣講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紅船故事,通過圖片、故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課堂上,學生時而眼泛淚光,時而竊竊私語,時而又鼓掌祝賀。
教師周俏說:「一堂黨史課下來,我沒想到學生會有這麼大的反應,他們能夠說出當時局勢的緊張和困頓,說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重要性,讓我覺得既意外又驚喜。」
在這所思政學院,思政課教師不斷磨鍊將思政課上出彩的能力。
「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雖然疫情嚴重,但是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有中國才有這麼強大的凝聚力,當時優秀共產黨員、志願者衝鋒在前,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教師伊惠群在思政課上列舉了抗疫先鋒事跡,通過生動的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先鋒人物,以此勉勵他們從小學習先鋒,長大爭當先鋒,增強民族自豪感。
孩子們的收穫讓教師感覺驚喜。「上了紅領巾思政課,使我知道了紅船的故事,知道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很不容易」「共產黨員在病毒面前不顧危險衝鋒在前的姿態很美」……一堂課下來,學生的總結更堅定了教師做好主題課程的信心。
「紅領巾思政學院的學習很有用處,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以前女兒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事情總是要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現在通過學習女兒明白了,今年疫情期間她還幫助我一起做好社區的防疫工作,懂事了很多。」六(1)班學生黃汐睿的家長這樣評價。
精品思政課抓牢學校課堂「主陣地」
思政課如何成系列、出精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臨安區一批學校積極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本課程。
不久前,在杭州市臨安區昌化鎮中心幼兒園,教師圍繞「我家在唐昌」為主題的特色課程內容,結合本土特色文化和鄉土資源,開發生成了一系列思政課——「三愛」教育專題系列活動。這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植愛家人、愛家鄉的熱切情感,根植愛國情懷的關鍵課程。
大(5)班教師高力芳接到的任務是帶領幼兒用紙盒、繩子、紙杯等廢舊物品和樹枝、樹葉、種子等自然物,製作「欣榮的唐昌街」「氤氳的紫溪河」「旖旎的南屏山」等9個「唐昌小鎮」的標誌性景點。
「起初我們覺得難度很大,不好設計。後來園長說要基於孩子,觀察孩子的關注點、興趣及經驗。於是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選取『素逸的文化巷』這個內容。」高力芳說,當晚她就與家長在班級群裡進行商討,家長有的建議突出文化巷的標誌性建築,如昌化圖書館、呂德打鐵鋪、老大娘麵館等,有的建議製作出弄堂的感覺,比如用報紙卷石頭、用KT板割成弄堂形狀、用小石頭當路面……因為有家長和孩子的協商和配合,這條文化巷很快就呈現在班級牆面上了。
「孩子們為了製作更逼真的景象,多次深入小巷去觀察、去探索,也正是因為這次的探索之旅,孩子們對文化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願意把自己的發現與他人分享。突然發現這次活動真的很有意義,而且很有成就感。」高力芳說。
就這樣,昌化鎮中心幼兒園全體教師將本土特色文化和鄉土資源融入園本課程,在園本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本著「以愛育愛,共同成長」的理念,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激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身邊人的情感,成就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三愛」教育。
據了解,臨安區教育局通過到基層學校調研、參與活動、評比總結,挑選出類似「我家在唐昌」的70堂精品思政課,同時根據不同學段的學情,開展「樹立道德標」「胸懷家國情」「豐實後備軍」「共圓中國夢」等8個主題的活動,通過隊課、團課、地方課程、思政課堂等多種形式,推動主題教育進基層、進課堂。
「我們希望通過『70堂精品思政課』展示活動,抓牢學校課堂『主陣地』,唱響主題教育『主旋律』。」臨安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中國教師報》2020年10月2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