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之哈尼族(56-41)

2021-02-15 話下民族風情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紅河、普洱、西雙版納、玉溪、昆明等州市;從自然地理分布看,多數聚居在「兩山三江」(哀牢山、無量山和紅河、瀾滄江、李仙江)的崇山峻岭。哀牢山和無量山自滇西巍山南部,由雲嶺山脈分出,縱貫滇南全境。哈尼族分布區域,處於漢、彝、白、傣、拉祜等族分布地的中間地帶,並有苗、瑤、回、壯等族分布其間。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四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約有70多萬人;普洱市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約有40多萬人;西雙版納的勐海、景洪、勐臘約有12萬多人;玉溪市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約有10多萬人。此外在峨山彝族自治縣、建水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哈尼族分布(1州5縣6鄉)

哈尼族自治州(1個)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雲南省東南部,北連昆明,東接文山,西鄰玉溪,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北回歸線橫貫東西。紅河是雲南省第四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和部分社會經濟指標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首。 紅河州有滇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錫都個舊,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水;文獻名邦石屏;有河口和金水河兩個國家級口岸;有的錫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紅河是雲南經濟社會和人文自然的縮影,是雲南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也是中國走向東協的陸路通道和橋頭堡。


紅河縣

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上遊南岸,東西最大距離81公裡,南北最寬處40公裡,國土面積2057平方公裡。縣境東面和南面分別與元陽縣和綠春縣接壤,北面與石屏縣隔紅河相望,西鄰思茅市墨江縣,西北面與玉溪市元江縣相連。境內居住著27萬各族人民,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佔75%。

素有「江外僑鄉、歌舞之鄉、棕櫚之鄉」的美稱,縣境內有被譽為世界哈尼梯田之最的寶華撒瑪壩萬畝梯田;有舉世矚目的哈尼長街宴;有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出的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大羊街;有被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扎河鄉普春的哈尼族多聲部;有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樂作舞」;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哈尼奕車文化。

玉溪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新平、元江兩縣,其他縣區也有部分,主要以小聚居的模式分布。金平的哈尼族有八個支系: 

1、糯美 糯美分布於馬鞍底、勐橋、大寨、沙依坡、十裡村、阿得博、金河鎮6鄉1鎮的107個村民小組中,有8331戶40080人,佔全縣哈尼族總戶人口的49.62%。

2、糯比 糯比分布於金河鎮、十裡村、銅廠2鄉1鎮的23個村民小組中,有2114戶9377人,分別佔全縣哈尼族總人口的12.04%和11.61%。

3、多尼 多尼分布於老集寨鄉的馬撒斯、白樂寨、大竹棚等7個村民小組中,有759戶3152人,佔全縣哈尼族總人口的3.9%。

4、阿梭 阿梭分布於老集寨鄉的李老衝、多沙、白馬寨、白溝、南拉、沙囉6個村民小組中,有331戶1349人,佔全縣哈尼族總人口的1.67%。

 5、臘咪 臘米分布於老集寨、者米2個鄉的20個村民小組中,有1903戶8693人,佔全縣哈尼族總人口的10.76%。

6、格合(包括老勐鄉他稱的啊珞) 格合分布於銅廠、營盤、老勐鄉的24個村民小組中,有2218戶9953人,佔全縣哈尼族總人口的12.32%。

 7、國昨 國昨分布於者米、勐拉、金水河2鄉1鎮的26個村民小組中,有1853戶7953人,佔全縣哈尼族總人口的9.85%。

8、哈備 哈備居住在者米拉祜族鄉的哈備村民小組中,共43戶218人,佔全縣哈尼族總人口的0.27%。

哈尼族自治縣(5個)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墨江縣地處雲貴高原西南邊緣、橫斷山系縱谷區東南段,即哀牢山脈中段。在地質構造上處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形構造體系東支中段及永平一思茅地槽南段的東北部。全縣地形北部狹窄、南部較寬,似紡錘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山高谷深,河流縱橫,最高點在東北部碧溪鄉的大尖山,海拔2278米,最低點在南部泗南江鄉的欖皮河與龍馬江匯流處,海拔478.5米。

墨江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疆地區的交通要道,卻有很有傳奇色彩的雙胞泉和為此舉辦的雙胞節,而且墨江的縣城還恰巧被北回歸線穿過,一邊是熱帶一邊是溫帶,因此,墨江被譽為「哈尼之鄉、回歸之城、雙胞之家」以及「太陽轉身的地方」。

哈尼族歷史上有「叟」、「烏蠻」、「和蠻」、「斡蠻」、「窩尼」等稱謂。1950年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哈尼族。在墨江境內,哈尼族有卡多、碧約、毫尼、白宏、哦怒、阿木、臘迷、切弟、卡別、糯比、哈烏等十一個支系。

趷扎扎節,是在農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漢族稱之為「過六月」。過節期間要用新成熟的稻穀穗、青包穀、青黃豆為供品敬獻祖宗。各村都要宰一頭黃牛來祭祀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竜神。祭祀後,把牛肉分給各家,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哈叭卡」。最後一天,毫尼、碧約支系用松柴紮成火把,每把火把扎十二道箍,代表一年十二個月,閏年則要扎十三道箍。夜幕降臨,由家庭主婦點燃火把,手持火把和簸箕,在家內照遍每個角落和雞圈畜廄,並敲擊簸箕念咒語,意為「驅鬼除魔」。然後,由童男童女接過火把送出村外,按順序挨家挨戶將火把排成一條長龍,朝東南方向延伸,以示將魔鬼驅向遠方。碧約支系還要由家庭主事人手舉火把朝自家田埂地邊走一圈,以示驅蟲除害,保證糧食豐收。然後又共同集中到一草坪上,點燃象徵全寨人興旺發達的大火把,直至火把燃盡方能散去。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江城縣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環繞故名江城。江城縣位於雲南省南部,與越南、寮國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83公裡,是雲南省唯一與寮國、越南兩國接壤的縣城。江城縣名優特產主要有江城香軟米、火燒牛乾巴、江城大黃魚等;風景名勝主要有十層大山、勐烈湖溼地公園、山神廟丫口阻擊戰遺址等。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寧洱縣全境皆山,地貌縱橫交錯,地質構造屬喀斯特地貌。寧洱縣地處橫斷山脈南段。東西遙對的把邊江和小黑江沿縣界呈帚狀向南擴展,無量山脈縱穿南北,形成分水嶺。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海拔差距大,平均每公里海拔高度下降22米。最高點為梅子鄉與景谷縣交界的幹壩子大山,海拔為2851.1米;最低點為黎明鄉窯房把邊江與勐野江的合江口,海拔551.7米。寧洱各景色之間距離不超過20公裡,向西有天壁山、龍潭、龍洞、太乙洞、溫泉旅遊線;向北有東洱河水庫、松山自然保護區、觀音山、小黑江旅遊線,且民族團結紀念園已建成開園。

民族團結園佔地面積4437平方米,建有牌坊大門、古式六角碑亭、仿古彩繪主大樓、佛雕等建築,是一座集觀賞、參觀、教育於一體的園地。2003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為雲南省第二批社會主義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8月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稱號。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鎮沅地處雲南省高原西南部,雲貴高原西側。地勢可概括為:「四河(者幹河、恩樂河、勐統河、景谷河)流經兩山下(哀牢山、無量山),北高南低高差大,河谷只有兩小壩(恩樂、勐統),形似東馳一駿馬」。鎮沅縣處於橫斷山脈縱谷區東南餘梢,雲嶺餘脈的哀牢山和無量山縱貫全境,與河流相間,構成北高南低、北向南走的「五穀五嶺」地貌輪廓。鎮沅平均海拔1376米。

鎮沅縣有飛來寺景區、金山丫口觀景點、金礦工業旅遊區、難搭橋景區、圈田街戰役遺址、白水瀑布景區、靛坑河景區、四迭巖觀景點、玻烈河古橋、恩樂江休閒旅遊區、南京戰役遺址、老縣城遺址、新縣城景觀等景區景點。

哀牢山處於雲南亞帶北部與亞熱帶南部的過渡地區,是雲貴高原和橫斷山地兩大自然地理區域的結合部,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哀牢山巨大的天然生物種的種質資源的基因庫,成為雲南"動、植物"王國中的"天然博物館"和"標本園",是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實驗地,哀牢山海拔達3137.6米的主峰大雪鍋山就在鎮沅境內。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地處元江中上遊。它克崖畫,崖畫位於青龍廠鎮它克村東北的紮營峰南麓。崖畫長19.5米,高3米,繪各種圖象92個,畫用赭紅色畫成。崖畫之上200米,有一個水平溶洞,當地人稱「陰賓洞」。洞內高大寬敞,幽深,洞口向陽,避風,乾燥,適宜穴居,推斷為崖畫人居住過。崖畫畫面反映的是人類對太陽、星星、天體、自然的崇拜和對人類始祖——母親的崇拜和性崇拜。

那諾哈尼雲海梯田位於那諾鄉政府駐地的東面和南面坡度平緩的山梁上,距縣城66公裡。梯田鱗次櫛比,循坡面布置連片。



哈尼族民族鄉(6個)

西雙版納(3個)
景洪市:景哈哈尼族鄉
勐海縣:格朗和哈尼族鄉、西定哈尼族布朗族鄉

普洱市(3個)
瀾滄縣:酒井哈尼族鄉、惠民哈尼族鄉、發展河哈尼族鄉

景哈哈尼族鄉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東南部,景洪市唯一的哈尼族民族鄉——景哈哈尼族鄉,三面被瀾滄江、南阿河環抱,形成了狹長的葫蘆島狀。燦爛的陽光照射下來,河面泛起層層波光,人便隨著光亮駛入了別有洞天的神話之境。

哈尼族非遺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哈尼梯田

紅河哈尼梯田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等縣,分布從山腳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巔,梯田級數最高達3700級,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開墾和耕作歷史,並一直延續使用和發展。2013年,哈尼梯田成為我國第45處世界遺產地,也是我國首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遺產。

在哀牢山區,哈尼族以氣候的垂直立體分布和與之相應的植被的立體性分布為特徵。構建了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生態循環系統。在較為陰冷的高山,保持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由於哀牢山區受南面海洋性季風和海拔高低懸殊的影響,這裡雲遮霧罩,降雨充沛,林中匯成數不清的水潭和溪流,低山河谷的江流湖泊均孕育於此間。這是天然的綠色水庫,因此,哀牢山區具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點。

紅河南岸哀牢山區的哈尼族,人口約有70萬,佔哈尼族總人口的一半左右。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哈尼族的生存原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長期的梯田農業實踐中,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水規。即根據一股山泉或溝渠的灌溉面積,由這一面積內的農戶依各自的梯田數量共同協商,規定其用水量,然後按泉水流經的先後,在溝與田的交接處放一塊刻有一定流水量的水槽,水經木槽口流入各家梯田。這種約定俗成、代代不逾的水規,對維持梯田農業系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犁是哈尼族用樹木自製的最早的農具,千百年來一直使用至今,在這片高山上還將被長期使用。背籮是哈尼族人在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農具之一,秋收後將田埂上的雜草剷除埋在土裡發酵,培植土地的肥力,為來年春播做準備。在長期的梯田勞作中,哈尼族創造出了在田間地頭跳的秧舞,後來發展成廣場歌舞。秋收時用撮箕揚穀子,讓灰塵和不飽滿的穀子借風力揚盡,把好的稻穀背回家中。

哈尼族以十月為歲首,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要過「十月年」。這時,各家各戶擺起長街宴慶豐收。每年春耕開始前的「昂瑪突」節上,要祭神樹,祈求風調雨順。當地婦女的服飾圖案也有梯田文化的影響。用梯田出產的紅米加工成的涼粉、米線,是當地人愛吃的食品。氣候溫和的中半山,是理想的居住地。哈尼族在中半山的向陽坡上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在村寨周圍種植樹木,在房前屋後開闢菜園,並修築道路與各村寨連接。以高山森林為源泉,引入村中的人畜飲水,用之不竭。而且,居住此間,既方便上山狩獵採集,又方便下山種田。

哈尼族民謠說:「要吃肉上高山,要種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哈尼族村寨多建於半山腰,山頭有茂密的森林,寨子下面是連綿的梯田。哈尼人家家都養田鴨子,這也是哈尼人的經濟收入之一。

哀牢山的梯田是哈尼族所創作的大地藝術,這種以大山為「泥胎」雕塑出來的梯田奇觀是那樣的雄奇壯美,深深震撼著每一個來到它身邊的人。而與梯田交融的哈尼族文化中的和諧之美,更值得人用心品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昂瑪突」······「祭寨神林」

四季生產調

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哈尼族鋩鼓舞

哈尼棕扇舞

「昂瑪突」······「祭寨神林」

是哈尼族集祭神、祭祖、農耕祭祀為一體的一個傳統節日。節日舉行的日子即是新的一年播種之際。節日期間,全體村民必須停止一切農事活動,在家裡也不能做針線活。對於儀式主持者咪古來說,還有一些規矩必須遵循:「昂瑪突」節日前一個月內,咪古就不能再和妻子同房,睡覺時也不能翻身。進寨神林之前要沐浴更衣等。咪古在節日期間及其後約十五天時間裡只能吃素。這些規矩都在表明人們對新的一年耕種的重視,新的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是虔誠地祭祀神靈「昂瑪」,讓「昂瑪」來保佑村寨,祈求糧食豐收,人丁興旺的儀式活動。

《四季生產調》、《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

千百年來,哈尼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史詩、故事、寓言、童謠、諺語、謎語等。哈尼族神話體系完整,結構龐大,內容豐富,既是民族宗教的經典,又是哈尼族先民生活和理想的寫照,《窩羅策尼果》集粹了最著名的神話傳說;目前已整理出版了數十部創世史詩、遷徙史詩、生產禮儀習俗歌、敘事詩歌等詩歌巨著,其中《哈尼阿培聰坡坡》被史詩學界稱為「第二類史詩的代表」;《四季生產調》、《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流傳於紅河縣阿扎河鄉東部以普春村為中心的幾個哈尼族村落,其流傳地區自然環境封閉、交通不便,歷史上一直是瓦渣長官的轄域。單一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土司政權長期統治的政治歷史背景,使得外來的異質文化始終未能滲透進普春一帶,哈尼族多聲部音樂等原生態傳統文化才得以系統保存下來。該民歌一般分為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幫腔二種,演唱內容以原生態的《栽秧山歌》為主體,其它的《歐樓蘭樓》、《情歌》等為附體,與哈尼族其它民歌相比較,多聲部民歌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006年5月20日,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包括了歌頌勞動、讚美愛情、謳歌山野田園美景等方面的內容。演唱方式分為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人聲幫腔兩種。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演唱場合多樣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間。伴奏樂器均由民間歌手自己製作,三弦、小二胡只在普春村使用。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唱詞結構以開腔用詞、主題唱詞、幫腔用詞三部分構成一個小的基本段落,其音樂形態在歌節結構、調式音列、調式色彩、調式組合和多聲部組成等方面都顯示出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 代表作品:《吾處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等。

孟弄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紹祥、田秀清和民間藝人劉紹芬,在山間動情地講述起從前哈尼族人民傳唱古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故事。2015年12月30日,普洱市知名民族音樂採集者羅坤,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林群等一行的陪同下,深入墨江縣孟弄鄉進行田野調查,採集原生態哈尼族古歌素材《敏編咪編》、《哭嫁》、《喪調》等等。原生態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是研究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現如今哈尼族有很多古歌小調已瀕臨失傳,在孟弄鄉也是只有少數人能夠完整而準確的演唱,這些旋律無疑已是我們絕對不能遺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這次「哈尼族的聲音」採集,將使孟弄鄉哈尼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和傳承。

鋩鼓舞

在建水縣坡頭鄉、普雄鄉一帶的哈尼山寨,每到農曆正月的第一個屬龍日,哈尼族男子都會在村內的空地上表演鋩鼓舞,因為這一天,是哈尼族的祭寨神日。長期以來,建水的哈尼族在祭寨神日跳鋩鼓舞稱為「昂瑪奧」。


  鋩鼓舞以鋩、鼓為道具,鋩是一面用黃銅製作而成的鈸,鼓則是用獸皮製作,其個頭稍比腰鼓大,表演時,一群肩挎鼓的男子圍著兩名手持鋩的男子,在鋩與鼓發出的節奏聲中翩翩起舞。就是這樣一種古樸深沉,粗獷豪放,甚至還有幾分原始韻味的舞蹈,鋩鼓舞成功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秋的黃草壩村,濃重的霧氣給遠近的山巒和村莊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作為建水縣坡頭鄉坡頭村委會的一個小村寨,黃草壩村就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山梁上,這裡山高林密,氣候溼潤。


  「咣,咚咚,咣,咚咚」。老人手持一面鋩,年輕人左肩挎一個鼓,左手將鼓緊緊地摟在腰間,右手不停地敲擊鼓面,鋩發出的聲音清脆悠揚,鼓的聲音雄渾沉悶,合著樹林裡蟲鳴聲,鋩與鼓產生的聲音在濃密的樹林迴蕩。3個年輕人圍著老人,隨著鋩與鼓的節奏,時而點腳尖、蹬腳步、立腳尖,時而弓步繞手、蹲崴步、前拖步、後移步……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著哈尼族特有的陽剛之氣。
  「本來,今天的鋩鼓舞只是我們3人為你們表演,我叔叔放牛經過這裡,我們就把他拉進來,一起為你們表演了。」緩了口氣,其中的一個瘦高個說:「年齡最小的這個是我弟弟,這個年紀稍比我小的叫高華,他也是州、縣兩級傳承人。」
  說話的人名叫李科,現年43歲,地地道道的哈尼族,他和高華都於今年6月,被紅河州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局評為鋩鼓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哈尼棕扇舞

羊街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棕扇舞的發源地,全鄉87%為哈尼族人,哈尼文化厚重,民風民俗保存良好。為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展示哈尼族獨特的民風民俗,進一步挖掘以及保護哈尼傳統文化,不斷提升民族文化旅遊品牌和哈尼山寨自駕遊的知名度,羊街鄉每年都舉辦哈尼十月年。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哈尼族服飾製作工藝》

哈尼族傳統民間習俗

《哈尼族服飾製作工藝》

蔡鳳英,是哈尼族碧約支系的服飾工藝製作、圖騰刺繡、手工編織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之一,上有師承下有傳承人。 在她手中誕生的刺繡不僅圖案新穎、色彩豔麗,而且繡出了各種具有哈尼族特色和遷徙式的圖騰。刺繡作品中山川、河流、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栩栩如生。同時,她還善於並把哈尼族遷徙文化展現在哈尼族碧約支系婦女服飾上,具有濃鬱的哈尼族特色。2014年9月,被雲南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除了哈尼服飾圖騰刺繡、編織等之外,蔡鳳英還對哈尼族原生態歌舞等具有濃厚的興趣,曾先後參加了四屆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哈尼班中村文藝隊的演出。

 今年13歲的女兒對哈尼族傳統刺繡技藝也很感興趣,常常在閒暇之餘跟媽媽學習刺繡和編織。除了傳授女兒刺繡技藝外,蔡鳳英目前還收有李存英、白雲芬、白雲珍等10多個徒弟。在農閒時節、勞動間隙或是逢年過節時候常與她們交流、傳承,並且熱心給前來學藝的當地哈尼族婦女姐妹傳授服飾工藝製作、圖騰刺繡和手工編織等技藝。蔡鳳英的最大願望和夢想,就是把哈尼族的傳統文化碧約支系的服飾工藝製作、圖騰刺繡、手工編織等技藝在傳承、沿襲的同時將其發揚光大。

哈尼族傳統民間習俗

寧洱縣文化館為進一步打造寧洱哈尼族傳統民間習俗文化,我館排出邱興忠老師到勐先鎮蚌扎村進行2016年蚌扎村苦怒節的節目編排。

本次參加節目排練的演員全部都是本村的哈尼族群眾,該村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傳承人張學才也將在本臺節目中進行展示。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哈尼族服飾製作技藝

元江縣咪哩鄉街面上一間80平方米的鋪子裡,54歲的李富花正專注地製作著衣服,只見她手法嫻熟又飛快地裁剪、縫製。早在2014年的時候,李富花就被評為了市級非遺項目——哈尼族服飾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如今,她是咪哩鄉唯一一個製作哈尼族服飾的人,父老鄉親都來找她定做,為此她絲毫不敢懈怠。 

她主要製作墮塔、豪尼等哈尼支系的服飾,其服飾色彩、樣式和紋樣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再現,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用手工織成的白色土布染上藏青色做服裝,男子服裝較為簡單,上身為無領左大襟短衣,袖長齊腕,而婦女服飾相對精緻複雜,分為包頭、上衣、圍腰、裙子和包腿,並在包頭、圍腰、袖口和包腳等處繡有相應花邊,同時脖戴銀制項圈,胸戴珠子、銀飾飾品等。

蘑菇房

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 蘑菇房美觀,獨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裡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裡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慄寨最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房屋建築以土石為主要牆體材料。屋頂有平頂的「土掌房」和雙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頂曬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築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牆相接,耳房與正房一(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臺,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後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二(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 

客人來了,主人就圍坐在火塘邊,讓你吸上一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一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質樸、嘹亮的歌聲,祝願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哈尼人的音樂唱響在每一個角落與時刻。

 蘑菇房經久耐用,冬暖夏涼,在我國民居文化中獨樹一幟。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雲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鄉壯景。

民族電影

《古原走來的腳步》

以鋩鼓舞為題材而拍攝的記錄片《古原走來的腳步》在第八屆國際旅遊電影節上獲「蒼鷺獎」。2005年6月,坡頭鄉鋩鼓舞藝人李生方被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中高級舞蹈師;黃文杰被列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2009年,鋩鼓舞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建水哈尼族鋩鼓舞於每年農曆正月的第一個屬龍日,即祭寨神日,在村內設立的鋩鼓場上表演。建水哈尼族將祭寨神及其鋩鼓節統稱為「昂瑪奧」。鋩鼓舞動作來源于田間勞作,較為樸實和寫真,濃於生活氛圍而淡於藝術氣息。表演時舞者圍成圓圈,跳鼓者在外,舞鋩者在圓心,鋩鼓同舞,根據鼓點節奏調整步伐,翩翩起舞。其舞者可多可少,根據鋩鼓的數量來決定舞者人數。內容有「糊田埂」「跪拜」「倒立」等動作,基本步法有走步、點腳尖、蹬腳步、立腳尖、跪拜、倒立、弓步繞手、小退步、蹲崴步、前拖步、後移步、踩步、跨跳步等10餘種步法。來自心靈深處的鋩鼓舞,古樸深沉,粗獷豪放,韻律新穎,給人的情緒以感染和鼓舞,表現出哈尼人民勤勞勇敢、淳樸豪邁的性格和剽悍、強健的體魄以及純樸厚道、穩重有力的民族氣概,充分展示著舞蹈藝術自然、純樸的魅力。

《哈尼藥爺》

全國首部哈尼族母語電影《哈尼藥爺》在哈尼族第一村——紅河縣甲寅鄉作夫村開機,雲南省文化廳廳長黃峻說,這部電影的開拍開播,將讓哈尼文化走出大山,讓外界認識紅河縣。 

導演是一個地道的哈尼族演員——錢東麗,哈尼族名字叫做「咪喃」,意思是「黑姑娘」,她的家鄉在紅河縣甲寅鄉。她13歲走出大山,如許多北漂一樣,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成長為名演員,多年來,拍攝了多部電影和電視劇。 成名之後的錢東麗一直無法忘記小時候,一位哈尼族的藥師為她治病的情景,當年她的腳被燙傷,無法行走,是這位哈尼藥師幫她療傷,才使她有機會走出去跳舞、當演員。經過10多年的努力,通過多次修改劇本,她終於將哈尼族民間醫生的事情搬上熒幕。 


《哈尼藥爺》是一部反映哈尼人現實生活的電影題材,是通過民間哈尼藥師楠芩阿波一生的經歷作為一條線,來穿梭帶出哈尼族傳統文化,電影中將表現哈尼族的婚喪嫁娶等風俗。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哈尼族一土司家的藥童,成為醫生之後,無償幫助別人治病,後來,他收養了一個漢族知青的孩子,歷盡千辛之後,這個孩子隨後找到自己的母親,孩子攻讀醫學學成歸來,回到藥爺家鄉當醫生,繼續為哈尼族群眾治病的故事。 

電影中有讓人歡暢的真實事,也有因為面臨失傳的哈尼醫術讓人擔憂不安的心情產生,也有讓人感傷的愛情故事,有展現天籟甜美動聽的童謠,有豐富多彩的哈尼傳統歌舞和各大節日歡慶場面,還有哈尼姑娘在出嫁前與阿媽之間的哭訴和一路哭嫁到新家的哈尼傳統婚禮,最後是哈尼族神秘而最傳統的葬禮。 「因為哈尼族沒有文字,她的想法是用影像記錄哈尼文化,讓其永久保存下來,希望這些影像資料能為後人提供參考。」錢東麗說。

《諾瑪的十七歲》

《諾瑪的十七歲》採用了哈尼族語和原生態的哈尼梯田風光,呈現了原生態的異域文化,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元陽,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只是諾瑪的17歲,17歲裡青澀懵懂的暗戀的故事。

這樣簡單的故事,在平靜的長鏡頭裡那質樸的影像——哈尼人那高高曲曲的梯田、梯田裡向意中人互扔泥巴、奶奶的織布機、奶奶唱的歸來歌:你是山寨的女兒,不是浮萍不要漂在水面上,歸來吧。哈尼人淡定安詳的生活連同豁達的民族個性也一併被那透著油畫般質感的畫面一點點傳達出來。

民族音樂

首部哈尼族舞劇······《諾瑪阿美》

《諾瑪阿美》以哈尼族遷徙史為背景,通過貝瑪的講述,展開哈尼族在遷徙的漫漫長路中遭遇蒲尼人劫殺,歷經苦難尋找到美好家園的一段艱辛歷程。新頭人納索臨危受命卻意志消沉,在母親和戀人戚姒的鼓勵下成長為勇敢、擔當的哈尼族頭人。在開山造田、重建家園的過程中哈尼人與蒲尼人進行了血與火的鬥爭,最終戚姒帶領哈尼人完成遷徙史上的最後一次大遷徙,抵達心中的「諾瑪阿美」(美好家園)——紅河南岸的故事,譜寫了一段盪氣迴腸、流傳千古的民族史詩。

張波

是哈尼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傑出的繼承者,是哈尼音樂著名的歌唱家,被哈尼人民尊稱為哈尼歌曲的"領軍人物"。他的音樂走出了大山,在哈尼民族的各個支系中不斷傳唱。他在哈尼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了全新的藝術探索,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哈尼音樂,並用母語來演唱。 :200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愛尼風》,2004年8月發行《阿卡人》 主要作品:《花戀》、《阿卡人》、《心的約會》等。

張波的歌之所以引起轟動,除了他自身高亢的音質、將傳統哈尼民歌與現代歌曲的巧妙結合外,更重要的是得益於運用母語演唱而產生的母語文化的共鳴。張波用哈尼民族獨特高亢的母語之聲,實現了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於異地,留於異時",唱醒了一個民族,並引起全民族的共鳴,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價值所在! 已成功的自籌資金出版了《愛尼風》、《阿卡人》兩盤個人專輯,由他創作並演唱的《心的約會》榮獲2000年全國"駿馬獎"一等獎。他的歌在每一個哈尼族寨子裡流傳,甚至有70多歲的哈尼老人對他說:"我們哈尼族可以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不聽你的歌啊"。 他所創作的歌曲既繼承愛尼民間語言傳統,又不失現代流行通俗歌曲的唯美和雋永。不僅深受哈尼族男女老少的歡迎和喜愛,而且也被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不僅在我國哈尼人聚居的範圍內廣為傳唱,甚至在緬甸、寮國、泰國哈尼族支系中也倍受青睞。他的歌曲成為讓人們了解哈尼文化及哈尼人的一個成功的載體。

「米線」

米線走出村寨,先後出了11張音樂專輯,「米線」這個具有雲南特色的名字也逐漸被聽眾知曉。而她的歌聲也獲得了業界的肯定。儘管在外打拼多年,米線最終還是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西雙版納,編織自己的音樂夢想。 回到黎明之城景洪,米線不僅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唱片公司,有了自己的錄音棚,集結了一群同樣熱愛音樂的夥伴,還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舞臺」。 

在西雙版納告莊西雙景的趕擺街上,有一家叫「米卡雅」的音樂餐吧,前不久剛剛開始正式營業,慕名前來的人絡繹不絕。這裡,就是米線和音樂夥伴們「家」。「從北京回來後,我一直想有一個自己的舞臺,這個地方可以交流、可以展示西雙版納的民族音樂,還可以品嘗我們哈尼族的美食。」 米線介紹,「米卡雅」是哈尼語,漢意為「編織夢想的小姑娘」。「米」是指小姑娘,「卡雅」是指哈尼族背在身上的鏤空包包。「有一天晚上,我在給自己編織背包時,想到編織背包和我編織夢想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想要收納展示好的東西,所有就有了『米卡雅』這個名字。」 

「米線」也是哈尼語,漢意為「小姑娘」,我身份證上也是這兩個字。 當問及緣何落腳告莊西雙景時,米線表示,告莊西雙景極具民族風情,她非常喜歡這裡的氛圍,哈尼族、布朗族、傣族……大家和諧相處,就像一個大家庭。此外,告莊西雙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視和熱愛,是留住她最主要的原因。

2006年底,在北京大藏唱片公司,米線出了《西樓情思》這張專輯。第二張專輯是《情迷唐古拉》,2007年,米線憑藉最具民族色彩的二部曲《情迷唐古拉》、《夢回香巴拉》獲得中國金唱片獎新人獎,其後又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最佳女歌手獎。

個人演唱專輯:2008年 6 月 HiFi CD《 如水天籟 》 2009年 1 月 HiFi CD《 月下相思 》 2009年 5 月 HiFi CD《 月光謠 》 2009年 9 月 HiFi CD《 天籟·天 》 2010年 3 月 HiFi CD《 月下情歌 》 2010年 4 月 MV專輯《 音畫天堂 》 2010年 7 月 原創專輯《 吉祥鳥 》

李弦 

於1988年04年14日出生於雲南省紅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牛角寨果統村委會下果統一村三隊;原名:龍世明,哈尼族名:阿樸,哈尼族歌手,80後原創音樂人,民族民間音樂代表,也是吉他愛好者,擁有作詞作曲後期製作獨立能力。代表作有《美麗的元陽》,哈尼情歌《一生註定要流浪》,《聽說愛要走了》 《等你回頭》 《朋友可好》 《沒關係》 《無能為力》 《走過的路》 《來生在一起》 《誰勾起了誰的思念》。

2015年04月14日首張個人專輯《哈尼情歌》全網強勢發行,當天也是李弦生日,該歌曲是李弦代表作之一,該歌曲講述的是一個人想著另一個人,在兩個城市之間產生的思念變成了秘密。 2016年3月發行了個人第二張專輯主打歌曲《母親的淚》打動現場聽眾,該歌曲還是原生態(哈尼族語言)為主。李弦一手完成該歌曲。

安培:哈尼族的百靈 ———沈凌泉

哈尼族姑娘安培天生一副好嗓子,這註定了她將來要靠嗓子吃飯,註定了她要唱著哈尼族歌曲走出哈尼山寨走向世界。

2012年,安培終於出版發行了個人首張演唱專輯《我是山裡的阿卡然》。在這張個人專輯裡,安培用心聲歌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鄉——《愛尼山女兒》: 愛尼山的女兒美呀美,花衣服超短裙,身上背著滿籮花,人如花來花如人花如人,愛尼山的女兒俏呀俏,濃眉大眼似月亮,笑笑笑呀月兒彎,唱唱唱呀太陽落,哎…哎…哎…哎…哎…愛尼山的女兒美呀美,俏呀俏,繡呀繡,唱唱唱呀唱得山花滿坡紅,鮮花野草送情郎;愛尼山的女兒繡呀繡,鮮花野草送情郎;情歌悠悠唱愛戀,唱的山花滿坡紅。

阿查次郎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混鎮昨吧村人,2015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家鄉情》 《愛伲風》 主要作品:《愛伲風》 唱出了哈尼人的心聲、習俗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 最近約一個星期正式發行銷售 懇請粉絲、讀者多多支持和宣傳。阿查次郎 哈尼阿卡咀瑪第十七代傳承人。傳統與現代音樂元素的相融合,親切而熟悉的旋律帶你找尋哈尼阿卡祖先的足跡。

咚吧嚓組合 

咚吧嚓組合成立與2009年9月9日,咚吧嚓組合成員《圖爬,阿四,友光,查桑》 

圖 爬,來自勐海打洛,老幫約村。從小帶著幽默感的他,一路走來帶給朋友們歡聲笑語,有他的地方就有笑聲。

友 光,來自勐海格朗和,怕真曼麻板。朋友們喜歡親切的叫他阿友,熱愛音樂的他,記事開始就跟隨著哥哥姐姐們上山勞作,田間放牛,在他們純淨清亮的歌聲中度過了快樂無憂的童年!因此在他幼小的心裡埋下了音樂的種子。

 阿 四,來自勐海西定,傑坐新寨。從小喜歡結交朋友的他,深沉中略帶著淡淡的憂傷感,憂鬱的聲線加上他的唱功,聆聽者都被他的歌聲深深打動。 

查 桑,來自勐臘勐滿,河圖二村。有著渾厚聲音的他,從沒放棄過對音樂的執著的追求,給觀眾朋友們留下美好的印象。

 咚吧嚓組合四個成員來自不同的地方,因為有著共同的愛好和追求,他們走在一起,組建了咚吧嚓組合,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咚吧嚓組合……

民族節日

「十月年」

鎮沅縣古城鎮河西村大丙洲組活動廣場舉辦「十月年」節慶。十月年,是哈尼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古城哈尼語稱「綢喝節止」。時間從夏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直至屬猴日結束,是哈尼人一年中最長,內容最豐富的節日,類似漢族的春節。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豬宰鴨、舂糯米粑粑,祭祀天地、祖先。

節日期間,河西村大丙洲組打掃得乾乾淨淨,男女老少穿上民族節日盛裝,吹著蘆苼和嗩吶,彈著三弦,唱著「煙茶酒水樣樣有」、「遠方的朋友辛苦了」等歌曲,到寨門口迎接來賓。我們才到寨子大門,就被哈尼人的質樸、真誠所折服。喝過香烈的竹筒母熊箐酒,讓我們醉美在這秀美旎旖的小寨裡,一同品味哈尼美食,感受哈尼風情,領略哈尼文化。 

走進大丙洲活動廣場,活動現場熱鬧非凡,不但有哈尼族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動,還有別開生面的農村運動會和特色農產品展銷。一頭扎進早市,就像一頭扎進了生活。我喜歡這感覺,仿佛回到兒時鄉下趕集時的情境。熙熙攘攘的人群,叫賣聲和還價聲此起彼伏。農特產品豐富,有大黑蜂片、冬蜂蜜、新鮮天麻、野生靈芝、切片的野葛根、糯米粑粑等等一應俱全,還有許多叫不上名的藥根。 

民間組織的鬥鳥在大丙洲後山激戰正憨,鬥鳥客肩負手提,翻山越嶺,匯集鬥鳥鳥場後,許多鳥籠掛滿樹梢。一剎時,嘰嘰喳喳,象一支龐大的合唱隊在演出。組織者宣布鬥鳥開始,鬥鳥客各尋對手,關進籠中的鬥鳥一見到對手便射箭般撲向對方,你抓我啄,廝殺起來,爭鬥幾個回合後,高聲鳴叫的即勝。贏的鬥鳥大多被養鳥、愛鳥的遊人買走。 

農村運動會設有籃球、陀螺、鬥雞、插秧、穿板鞋、拔河、抓泥鰍、袋鼠跳接力賽、挑玉米接力賽、合力擔接力等項目,賽場上喝彩聲、加油聲此起彼伏,賽事高潮不斷,抓泥鰍、袋鼠跳接力賽、挑玉米接力賽、合力擔接力等項目簡單有趣、詼諧幽默,觀眾們拍掌大笑,笑聲連天,有的都笑彎了腰。農民朋友們在盡情歡笑嬉鬧中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享受著文化惠民工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

長街宴的傳統內涵是哈尼人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選擇秋收之後的哈尼新年,家家戶戶將自己最拿手的廚藝展示出來,將自家最好的美味佳餚端出來,一桌佳餚擺在街上,千家佳餚連成長街宴,因此,長街宴的味道是百家百味,千家千貌,人們在長街宴上互相祝福,百相品嘗幸福的味道,讓八方來客享受「舌尖上」的哈尼美食。河西長街宴裡芭蕉包炒雞、茴香炒黃鱔、豆渣炒阿咪蟲、飯豆舂拌等哈尼特色菜更是讓來客贊口不絕,身著盛裝的哈尼雅咪不時來到我們的身後,唱著組波都哥璨不璨(酒歌),讓我們盡情的喝著哈尼人自釀的米酒。此刻,溫馨便隨著米酒的馨香瀰漫開來,溢滿周身,暖人心懷。 

夜幕降臨,「超級月亮」已現身夜空,今晚的月亮比平常看上去更大更圓更詩意。這時,廣場上三弦奏樂,蘆笙歡舞,哈尼村民和遊客開始聯歡,圍著火塘跳起了三弦舞,三跺腳……漫天飛揚的曲子,搖擺嚎叫的篝火,升騰飛舞的火星,喝彩轟響的人群,踏著旋律的腳步,構成了這場盛大的舞會。男女山歌對唱,歌聲婉轉,情深意長,讓人回味無窮。大家裡三層,外三層,手拉手,腳跟腳,圍著三堆大火舞動著。熊熊火光映紅了每一張臉,映紅了哈尼人甜甜的笑容。

哈尼族最主要傳統節日有姑娘節、昂瑪節、苦扎扎、吃新米、十月年等。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四日舉行。 關於這個節日有個傳說:相傳古時候,碧播寨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她與一個英俊的青年獵手相愛了,但她的父母不允許,硬把她許給了土司的獨眼兒子,姑娘悲痛欲絕。二月初四這一天,她上山砍柴,遇見了三個與她命運相同的姑娘,於是她們互相訴苦,最後,一起跳崖自殺了。事情過後,哈尼族人覺得這是很痛心的事,認為不該再繼續幹涉自己兒女的婚姻,於是,把二月初四這一天定為姑娘節。節日這天,未婚的小夥子向情人借來漂亮衣褲,打扮成姑娘的模樣,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陽偏西。已婚的男人這天要特別勤快,他們要為自己的妻子服務一天。 

 祭龍(昂瑪節)  

雲南省哈尼族祭祀節日,每年農曆一二月間舉行,節期為三天。 哈尼族認為龍是他們的保護神。關於祭龍,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古時候,哈尼族的祖先來到哀牢山時,有個山魔天天來到寨子騷擾村民,還要村子每年二月給他送一個姑娘。後來有個叫碑娘的寡婦,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打扮成姑娘,送給山魔,夜晚,當山魔喝醉後,兩個小夥子拔出刀子刺殺山魔,山魔被殺,她的兩個兒子也力竭而亡。為了紀念這兩個小夥子,人們舉行這個節日。節日這天,全寨殺牲祭祀,並選出兩個小夥子裝扮成姑娘,在人們的簇擁下巡遊寨子一周。這天,青年人還要騎魔秋。此外,還要舉行賽歌、跳舞等活動。  染龍蛋、衝粑粑....唱歌跳舞... 

 苦扎扎 

又稱「六月節」,哈尼語為莊稼即將豐收、豐足的日子即將到來的意思。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二至五天。   

節日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哈尼族人崇拜一個名叫「威嘴」的神人。每年五六月間,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視,看看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為了感謝威嘴神人,人們籌辦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迎接神人進寨,以驅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寧幸福。這樣代代相傳,就成了今天的節日。節日裡,人們要準備豐盛的食品,還要宰殺牲畜祭祀神人。磨秋場是節日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磨秋場上人山人海,藝高膽大的小夥子往往爭先恐後地登場表演,以博得姑娘的愛慕。除此外,還有其他的活動,如跳舞、蕩鞦韆、摔跤等。夜晚,全村老少圍坐在髯火旁,聽老人「講古」。節日的最後一天傍晚家家戶戶都要點燃一個火把,並舉火把照遍屋內的每一個角落,表示驅逐邪惡,然後將火把送到村邊的路旁,以先後順序,排成一條火龍,朝東南方向延伸,以示將邪魔驅向遠方。 

新米節

新米節是哈尼族的傳統農事節日。哈尼語稱為「吃新米飯」;紅河州叫做「車實扎」,漢譯新米節;另有些地方稱「卡奴抽也」「約普墨切」。每年農曆八月,當田裡稻穀泛起楊梅色的時候,擇日舉行。有些地方選在龍日,因為「龍」在哈尼語裡有「多起來」「增添」的意思。哈尼人希望經過吃新谷、喝新谷酒的儀式,預祝稻穀豐收,越吃越多。節日這天早晨,每家戶主來到稻田邊,選一個穗長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穀、用樹葉包好掛在田裡,以示稻田多結稻穀。他們還釆一把谷穗帶回家去,椿出新米,做成新米飯,擺設新谷酒,宴請村中頭人或家族親戚。他們還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飯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飯,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餵狗。

據說,很古以前,世間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時都被衝走了。水退後,一隻小鳥發現了一穗稻穀,正欲啄食,一隻狗嚇飛了小鳥,檢回了谷種,從此人們才重新種植水稻。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獻給狗吃。也有地方傳說,是天神之女俄瑪背著父親,偷偷將稻穀種送給人間,並教會哈尼人耕種的方法,結果天神震怒,將她變成狗發配人間。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獻。祭祀結束,家人及賓客們才開始享用豐盛的谷飯,新米酒。據說,吃得越多越飽越好,秋收時稻穀才會粒粒飽滿,永遠吃不完。過完新米節,便開始動鐮秋收了。 

民族美食

哈尼蘸水

蘸水,是餐桌上菜餚的調味品,通常一桌飯菜只有一碗蘸水,可紅河縣的哈尼族群眾,特別喜歡蘸水,餐桌上幾乎有幾道菜就有幾碗蘸水,十碗菜餚至少要配上六七碗蘸水。蘸水之多,味道之美,令人稱奇。 如果你是第一次到哈尼山寨做客,看著滿桌的蘸水和菜餚,沒人指點,你一定會吃錯了蘸水。不過,這沒關係,熱情好客的主人會對你介紹,哪一碗蘸水是配哪一碗菜餚的。 哈尼蘸水花樣多而味道各異,哪種蘸水配哪種菜餚也很有講究。如雞肉蘸水,其中的主料是苤菜根、熟雞蛋、大蒜;牛肉蘸水,主料是薄荷和香柳;青菜的蘸水,主料是哈尼豆豉和生薑;蕎菜的蘸水,主料是木姜子等。蘸水與菜餚碗頭成雙成對,形成了哈尼人獨特的飲食文化。「哈尼蘸水雞」的菜就別具特色,這道菜是哈尼族人待客的最高禮節。

燜鍋酒 

哈尼「燜鍋酒」是哈尼族自釀自飲的燒酒。燜鍋酒清澈晶瑩,醇厚甘甜,喝了不打頭,不口渴,不刺激,素有」三杯下肚渾身爽,一滴沾唇滿口香」的讚譽,號稱紅河「小茅臺」,是哈尼山寨節慶必備的酒水。其釀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穀、苦蕎為主,利用傳統的古法自制酒麴釀造。

肉芽 

哈尼族的「肉芽」,是將肉配好調料後吊起,任肉發臭生蛆,蛆蟲便是富含高蛋白營養價值極高的「肉芽」。等蛆長大便會掉落到肉下掛著的兜中,或用棍敲擊臭肉,白蛆便紛紛墮落,拾之油炸或炭燒,異香撲鼻,非常可口。

民族村寨

老班章

在布朗山鄉政府北面,為哈尼族村寨,共128戶人家,有古茶園4490畝;新班章距離老班章7公裡左右,也是哈尼族村寨,是村民從老寨遷出後新建立的,有96戶人家,古茶園1380畝。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三個村寨是布朗山老茶樹最集中的地方,屬班章村委會下轄的。這三個村寨老茶樹數量佔全鄉老茶樹的90%以上。

寶華鄉

寶華鄉具有豐富多彩的哈尼族民俗民風和歷史悠久的哈尼土司文化;有美麗壯觀的撒瑪壩梯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集中連片的梯田,1.4萬餘畝,共4300多層,逶迤磅礴,壯麗如詩;有原始森林的阿姆山清水河、龍甲雲海和洛恐尖山自然風光。 主要景點:萬裡雲海、撒瑪壩梯田、龍甲民俗特色村、長街宴、俄垤水庫。

大羊街鄉哈尼村······中國最美的鄉村

參加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評選的專家對大羊街鄉哈尼村落的評價是:「哈尼梯田及聚落,是千百年來自然與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獨特的文化景觀,在這裡土地的完整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即:土地是美、土地是棲居的家園、土地是活的系統和生命、土地是充滿意味的符號、土地是值得信賴和以之為歸屬的神。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是平民的景觀和大地的景觀的精華。」高級規劃師鄧東的評語是:「千百年來,哈尼族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哀牢山的山脊上,給出了一幅世界上最美的田園圖畫,而哈尼族村寨就坐落在這美麗的田園之中,寧靜而詳和,如同仙境般。世界性的人類遺產,一幅美妙絕倫的人與大地舞蹈的圖畫。」《中國國家地理》以「萬千明鏡映炊煙」為題,詳細介紹了大羊街鄉哈尼村落,稱哈尼族人居住的蘑菇房,真的像是「開遍了山野的小蘑菇」。 紅河縣是2.2萬哈尼族奕車人集居的惟一地方。紅河縣居住在大羊街鄉的1.5萬奕車人,在平凡的生產生活中,詮釋著奕車村落裡生存與壯美自然天成的和諧。

標水巖

隨著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古老的土掌房已經消失,好在新建的房屋仍然保持著哈尼建築「蘑菇房」的特點,茅草頂,寬大的平臺,房身也用了土黃色的塗料,遠遠看去,依舊風景如畫。建成後的標水巖民俗文化村將成為具有「吃、住、行、遊、購、娛」六個要素的哈尼民俗文化村,更是一個傳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標水巖民俗文化村是「中國·紅河蝴蝶谷」規劃建設的核心區,建設面積45776平方米,其中房屋古地面積9296平方米,道路古地面積10440平方米,綠化佔地面積26040平方米。標水巖民俗文化村建設哈尼族蘑菇房70戶,其中小戶型62戶,大戶型8戶。標水巖民俗文化村建設內容包含民居,道路,強電、弱電、通信設施,燈光、綠化,景觀廣場,停車場,村活動室,入村標誌性大門,給水,水景溝,觀景池,橡膠壩,排汙設施,附屬工程等,預計投資3485.68萬元。標水巖民俗文化村將建設成為水景特色,引入河流環繞村莊,將「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整體功能融入其中,以展示哈尼族民居建築風格,體現哈尼族農耕文化的旅遊特色村莊。

在紅河州金平縣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深處,有一片小小的臺地,四圍的山巒上覆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從南面的缺口望出去,遠方的山在雲中時隱時現,那裡是另一個國家越南。把視線轉回到臺地上的小村標水巖,70多戶哈尼族人家世居於此,他們的田野已經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的一部分;而村子後面山巒上奔瀉而下的瀑布,在森林中恣意流淌,在雲南瀑布往往被稱為標水巖,於是村寨因瀑布而得名。 

這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村,梯田、森林、瀑布和藍天白雲構成了世界的主體,中間明黃色的哈尼風格建築被綠色的芭蕉環繞著,格外靚麗。當我遠遠望見這個村寨時,禁不住驚嘆一聲。我們是追尋蝴蝶來到這裡,這是一個蝴蝶展翅蹁躚花叢的季節,春末夏初,標水巖村所在的金平縣馬鞍底鄉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蝴蝶之會。設想一下,穿越雲霧,過河入林,突然車窗前蝴蝶飛舞,甚至整個擋風玻璃全部被成千上萬漫天飛舞的蝴蝶籠罩,各種色彩的蝴蝶迅速主宰整個世界,天地頓時一片斑斕,遊人身置其中,如同走入夢境。

穿過村寨,奔著引人注目的130多米高的大瀑布而去。從遠處看,瀑布不是垂直而下,似乎呈70度角,黑色的巖石與白色的激流側臥在森林中,從山巔一直到山腳。瀑布的水沿著一條小河,一直流淌到村裡,讓整個路面都薄薄地淹上一層,順著斜坡,仿佛瀑布扔在緩緩延伸。村後是一片平整的草坪,面積不算太小,幾頭水牛慵懶地爬在那裡,享受著下午的陽光。越過草坪,瀑布就在面前了。這時的瀑布恢復了垂直而下的面目,如珠簾垂壁;斜裡側觀,似白鏈當空舞;向下俯視,像飛龍入水;抬頭仰望,猶仙女散花。四季清脆的水流從瀑頂的原始森林中突然奔出,訇然而下。那不顧一切騰躍的執著,捲起的霧露瀰漫在空中。

俄扎鄉哈播村

位於縣城南部115公裡,新街南部85公裡。因較邊遠,所以去的人比較少,哈播四面環山,坡度也陡,所以梯田到現場看感覺會好很多,拍照的話視野不太開闊,光線也不太好處理。但當地是是研究哈尼族節日、民俗、歌舞的地方。

蘇紅寨

蘇紅寨有一種非常好的優勢,就是比其他的村子離梯田近。它不是一個純粹的觀賞性,而是繼續生產糧食,是真實生活的又一面。 讓古村落、梯田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人造景觀建築與周圍建築環境融合,動靜搭配,形成休閒、度假、親子教育的絕佳場所。

曼崗村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混鎮,地處勐混鎮西南面,距鎮政府所在地13km,距勐海縣城27km,交通方便,村寨海拔1500km左右,屬於山區,年平均氣溫21℃,年降水量1400mm。曼崗村寨的歷史比較悠久,村寨很早以前建在在高山的半山腰,後來慢慢的遷徙到山坳中,整個村寨沒有遭受過嚴重的自然災害或者人為的破壞,村寨傳統保留較好。

箐口村

是哈尼的生態村,以「森林、水系、村莊、梯田」四大元素共同構成。這裡的梯田雖沒有多依樹版畫般的味道,也沒有老虎嘴那樣蜿蜒的曲線。但這裡有煙雲霧繞的獨特景色。如同天梯般的梯田隱匿在茫茫白霧之中,此時的梯田更具神秘感。若隱若現之中,約莫能看到梯田的小縮影。特別是氣象雲蒸霞蔚的奇景,造就了箐口獨特的色彩。 

除了出名的雲海風光之外,箐口還有獨特的「蘑菇房」。在哈尼族的村落裡,家家戶戶的房屋屋頂都是用稻草鋪蓋起來的。雖然感覺稻草搭建的屋頂有點「弱不禁風」,但它卻有冬暖夏涼的功效。這裡一個個圓形的建築,簇立在村裡的各個角落。在飛機上航拍,還以為進入到了「巨型蘑菇群」內。

甲寅鄉······世界最大哈尼寨子

甲寅鄉,是世界上最大的哈尼寨子,甲寅的梯田主要集中在阿撒、他撒兩個村子。一片古樹巨木覆蓋著山包,山肚子裡吐出十二股龍泉,左邊一組公龍吐水供人們飲水,右邊一組母龍吐水是洗衣服、洗菜、牲畜飲用的泉眼。

作夫村

位於紅河縣哈尼梯田遺產主題公園旅遊環線的一個重要節點。作夫民族特色旅遊村整體背景「森林翠綠、清泉環繞、建築獨特」,具有一定的旅遊區位優勢。此外,梯田、森林等優美的自然景觀,更是為這座原生態的哈尼村寨增色不少。  作夫村的蘑菇房 李昆攝 保存完好的作夫村原生態哈尼民居——「蘑菇房」,民族風情濃鬱。蘑菇房分上下兩層,上層居住,下層圈養牲畜。放眼望去,一幅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原生態畫面,盡享無遺。作夫村在撒梯田、櫻花梯田、棕櫚梯田等自然景觀地簇擁下,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吸引著哈尼文化的痴迷者。  《梯田春來早》 範迪新/攝 據悉,該片在真實反映哈尼族人現實生活的同時,還將展現哈尼梯田的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讓觀者走進自然、熱愛自然,讓哈尼文化走出大山、讓外界認識紅河,也希望藉由此片,能讓世界了解並熱愛哈尼梯田文化。

全國首部哈尼族母語電影《哈尼藥爺》在哈尼族第一村——紅河縣甲寅鄉作夫村開機,雲南省文化廳廳長黃峻說,這部電影的開拍開播,將讓哈尼文化走出大山,讓外界認識紅河縣。

塔朗民族旅遊村

那諾鄉塔朗民族旅遊村寨,通過項目建設逐步把現代設施、服務與農村古樸民居、民風、民俗緊密結合起來,把塔郎村建成民族風情濃鬱、生態環境良好、民族文化傳承較好的宜居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同時,還將扶持有特色、有條件、有能力辦農家樂的示範戶,建立至少3戶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農家樂,10戶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戶,推出「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體驗農家活、賞農家景、購農家物、享農家樂」的體驗式休閒旅遊。

以雲海梯田觀光為核心,以村寨田園風光、民俗風情、農耕文化、飲食文化、民族服飾、特色民居、梯田特產等旅遊資源為載體,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雲海梯田+哈尼文化+特色村寨」的旅遊新品牌,推動羊街—那諾旅遊線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為大力推進全域旅遊、大眾旅遊,建設旅遊強縣打好堅實的基礎。

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不存在沒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沒有民族的文化。我們有責任了解和堅守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把它客觀地闡釋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它並且尊重它。



中國民俗文化少數民族風情最全的公眾號

本文由易編輯整理,部分文字、圖片轉摘於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您對我們發布的內容有異議或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刪除。

qq:3374591241             

電子郵箱:3374591241@qq.com

相關焦點

  • 《諾瑪阿美》,舞出哈尼族傳奇史詩
    講述哈尼族盪氣迴腸的遷徙史 「諾瑪阿美」一詞在哈尼語中意為「太陽之原」,代表哈尼族心中的美好家園。《諾瑪阿美》展現了哈尼族不屈不撓追尋美好家園的遷徙史。 哈尼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千百年來,哈尼族的歷史都是通過「貝瑪」口傳心授流傳於世。「貝瑪」是哈尼族的祭司,在《諾瑪阿美》中,「貝瑪」的訴說引導了劇情的發展。 哈尼族先民原本在故園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突如其來的外敵打破了原本的安寧。
  • 哈尼族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同年,哈尼族地區成立了「紅河哈尼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區、鄉級的「元陽縣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聯合自治區人民政府」、「元陽縣麻慄寨哈尼族自治鄉人民政府」。1953年,西雙版納「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區」建立。1954年元旦,成立紅河哈尼族自治區。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插畫最全完整版.
    中華民族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56個民族的統稱,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現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偉大的中華民族,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 56個民族 56幅畫 56首歌·五一節快樂
    《最美是你》勞動者之歌《最美是你》雷佳今天五一節,今日歇一歇,工作放下,壓力卸下,煩惱丟下;走進自然,聽鳥鳴唱,聞花香飄,心寬體暢,自在逍遙。揣一份悠閒心情,感受五月溫暖陽光!五 一 快樂中華56民族Chinese 56 nationalities01 ā chāng zú 阿昌族
  • 北回歸線上———普洱墨江哈尼族的春節!
    位於哀牢山中下段鬱鬱蔥蔥的林海之中的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族人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與其他各兄弟民族一道,共同耕耘編織著這片太陽悠然轉身之地的北回歸線上神奇生命綠洲;共同書寫和創造璀璨生命綠洲之上的生命傳奇。
  • 【奇趣版納】哈尼族雞粥
    雞粥是哈尼族阿卡人菜譜中最珍貴、輩份最大的菜式, 雞粥在哈尼族阿卡人心裡既普遍也神聖。在日常的生活中,阿卡人把它當作男女老少喜愛的家常採菜來烹製。在節日、祭祀、嫁娶、賀新房,辦喪葬等活動時,哈尼族阿卡人懷著神聖的心情,以全神貫注的表情烹製這道神聖的雞粥。在節日、祭祀、嫁娶、賀新房,辦喪葬等活動宴席上無論男女老少,多麼尊貴的客人都必須先吃一口雞粥,然後才可以品嘗其它菜,否則被視為破了古老的規矩。。每當貴客來到家中,哈尼族阿卡人精心製作雞粥招待尊貴的客人,以示對貴客的敬重,這是哈尼族用來待客的最高待遇。
  • 最美中國,中國56個民族服飾,驚豔世界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但是你只知道56個民族,卻真正看過幾種民族服裝?2.蒙古族服飾10.哈尼族服飾41.塔塔爾族服飾56.俄羅斯族服飾
  • 外國哈尼族歌曲-雙手合十
    哈尼族阿卡子【每個哈尼族阿卡人都要學習的族譜】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與漢族文字相對應的最常用的常用語,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學習一下喔。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的基礎知識,只要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就可以學好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了,歡迎哈尼族阿卡同胞們學習。
  • 外國哈尼族歌曲-很疼愛似的
    哈尼族阿卡子【每個哈尼族阿卡人都要學習的族譜】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與漢族文字相對應的最常用的常用語,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學習一下喔。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的基礎知識,只要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就可以學好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了,歡迎哈尼族阿卡同胞們學習。
  • 「中華民族」一詞距今誕生多少年?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呢?
    、繁衍、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開始,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1902年,梁啓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對「中華」一詞作了內涵說明,並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用了「中華民族」一詞。「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這是關於「中華民族」一詞的最早記錄,由梁啓超提出,距今118年。
  • 哈尼族豪尼服飾:穿在身上的文化符號
    這山山水水在1千多年前,曾給遠方遷徒而來的哈尼族,帶來奇妙的靈感,他們在雲南普洱市思茅區三家村的臘梅坡和團山,劈山造田,引水灌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000餘名哈尼族豪尼支系,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哈尼族豪尼人創造和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服飾、語言、習俗等傳統,是當地哈尼族歷史的縮影。在勞作之餘,村中年長一點的婦女帶領著年輕人們,紡線、織布、染布、縫衣、刺繡等製作哈尼服飾。
  • 一條微信看遍中國56個民族服裝,美醉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但是你只知道56個民族,卻真正看過幾種民族服裝?今天給大家送上56個民族完整的民族服裝盛宴,不管你是哪個民族都可以為自己民族代言。1.漢族服飾
  • 56個民族絕美標誌,帶你領略中國之美!
    回收二手書,1.5折淘好書 最近看到一套絕美56個民族標誌 給民族文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 小編看完後覺得 這下閉著眼也能背出50多個了吧
  • 拾趣丨哈尼族的寶貝——那些鮮為人知的生活用具
    哈尼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於海拔約在800米至2500米之間的半山區,與立體地貌中立體分布著的其他民族和睦相處。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稱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從「和」音,其義均為「和人」。
  • 普洱: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本網訊(記者 敏塔敏吉)今年11月21日至23日是哈尼族年末歲首,按照哈尼族傳統物候曆法計算,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因建寨姓氏或建寨屬相寨與寨之間會有區別)是新年大年初一。這一天,哈尼族地區家家戶戶舂粑粑、做湯圓、殺肥豬、接新水、立鞦韆、節種種、垤展展,走親訪友,村村寨寨鋩鼓不歇、歌聲不斷,歡歡喜喜過新年。
  • 【快樂巴特民族故事】竹筒雞(哈尼族)
    快樂巴特新編中國民族童話故事—— 竹筒雞(哈尼族)著作:快樂巴特故事創編工作室願景:希望全世界媽媽給孩子講中國民族童話故事!雲南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利用竹筒烹飪美食的傳統,哈尼族也是其中之一,尤其是他們的竹筒雞,既有雞肉之鮮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軟糯,十分可口。更有趣的是,這竹筒雞的背後還有著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哈尼族是我們國家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元江和瀾滄江之間的山間,那裡風景秀麗,有著茂密的竹林和許多野生動物。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1907年,楊度在《金鐵主義說》一文中以文化論闡釋中華民族範疇,並將其與國家建構結合起來,他指出:「今日中國之土地,乃合五族之土地為其土地;今日中國之人民,乃合五族之人民為其人民,而同集於一統治權之下,以成為一國者也。」21該理論初步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族體多元性,具有重要意義。
  • 56個民族的英語表達法
    中國是多民族融合的國家,56個民族在中國土地上和諧相處,共同繁榮!那麼,今天就分享56個民族的英文表達法吧! 【中國56個民族】漢族 Han;壯族 Zhuang/Bouxcuengh;滿族 Manchu; 回族 Hui; 苗族 Miao/Hmong/Meo; 維吾爾族 Uyghur/Uygur/; 土家族 Tujia/Bizika; 彝族 Yi/Nuosu; 蒙古族 Mongolian; 藏族 Tibetan; 布依族 Buyei/Buxqyaix.你是哪個民族呢?
  • 中國有56個民族,外國人加入中國籍後,身份證上要填什麼民族?
    導語:中國有56個民族,外國人加入中國籍後,身份證上要填什麼民族?我國古代歷史有5000多年,在這期間,經歷了不同的朝代,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到現在,我國一共有56個民族,比如說壯族、布依族、哈尼族、滿族、土族、布朗族等等,其中漢族所佔的比重最大,已經佔到人口的91.51%。關於中華民族的這一個概念,最早是由梁啓超提出,而民族這一個詞語,是從19世紀末葉的時候從日本傳入到我國。如今已經是新時代,經歷過了長期的發展,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上較有影響力的大國。有很多外國人都會來中國旅遊、定居。
  • 薦書|《中華民族頌》——四海翻騰雲水怒,中華民族永強盛
    內容簡介《中華民族頌》是一部正能量滿滿的歌頌中華民族的詩詞。本書中英文對照,高度歌頌了大中華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詩詞集介紹的是56個民族的傳說,56個民族的文化,56個民族的精華,56個民族的讚歌,56個民族56枝花,兄弟姐妹是一家。在這個民族大家庭中,由於居住環境不同,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文化藝術、民族風俗等等不盡完全相同,便形成了一幅色彩斑爛的美麗畫卷。作者將這幅美麗畫卷以朗朗上口的詩詞呈獻給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