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2021-02-13 紅河哈尼人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稱為阿卡族)。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納西族相似。1957年哈尼族使用新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1、名稱

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民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稱覺圍、覺交,漢族又稱其為愛尼;稱豪尼為布都、稱哦怒為西摩洛等。在漢文史籍中,哈尼族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羅緬、糯比、路弼、卡惰、畢約、豪尼、惰塔等。

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其義均為「和人」。1949年以後,根據本民族大多數人的意見,以人數最多的自稱——「哈尼」為本族統一的名稱。


2、歷史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遊牧於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間,秦朝迅速擴張,居住於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遊牧群體受到攻擊,流散遷徙,出現若干羌人演變的名號。「和夷」是古羌人南遷部族的一個分支,當他們定居於大渡河畔之後,為適應當地平壩及「百穀自生」的地理環境和條件,開始了農耕生活。


哈尼族在於大渡河畔定居農耕之後,因戰爭等原因被迫離開農耕定居地而再度遷徙,進入雲南亞熱帶哀牢山中。

根據史籍記載,公元前3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從公元4世紀到8世紀的初唐期間,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唐人文獻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

7世紀中葉,「和蠻」的大首領向唐朝進貢方物,唐朝在給雲南各族首領的敕書中列入了「和蠻」首領的名字,並承認他們為唐朝的臣屬。「南詔」、「大理」地方政權建立後,其東部的「三十七蠻郡」中,「官桂思陀部」、「溪處甸部」、「伴溪落恐部」、「鐵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地區。


10世紀(大理國時期),哈尼族開始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

元朝徵服「大理」政權後,設置元江路軍民總管府隸屬雲南行省。

明朝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領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職官銜,並受所隸流官的統治。

清朝在雲南實行改土歸流,廢除哈尼族地區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處、落恐、左能、瓦渣、納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來,土司仍然是這些地區的統治者。

1853年(清鹹豐三年),哈尼族貧苦農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縣人)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貧苦農民在團田鄉綠葉凹壁村舉行起義,迅速佔領了哀牢山中段地區。

1856年,田四浪領導的起義軍和彝族李文學領導的起義軍共同聯合作戰,起義軍在經濟上實行「庶民原耕莊主之地,悉歸庶民所有,不納租,課稅二成,荒不納」的土地綱領,得到各族貧苦農民的擁護。

1895年,法國強迫清政府割讓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賴、猛梭、猛烏、烏得等5個「猛」地區。

1900年,蒙自的漢、哈尼、彝等各族奮起反抗,焚燒了侵略者在蒙自開設的洋關。法國以此為藉口,出兵侵佔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縣龍膊地區),哈尼族和各族人民擊退了侵略軍。

1917年,元陽縣猛弄和金平縣猛丁地區近兩百個村寨爆發哈尼、苗、彝、傣等族聯合大起義,起義軍領袖是元陽哈尼族貧農婦女盧梅貝。

1925年和1935年,法國兩次出兵侵擾紅河、綠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擊。

中華民國建立後,國民政府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逐步改土歸流,推行區、鄉、鎮制度。但土司區仍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無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土司封建領主制度被廢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訪問團到紅河地區訪問,帶來了黨中央對各族人民的熱情關懷,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極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訪問團幫助成立蒙自專區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和元陽縣民族民主聯合政府。

1952年初,盤踞在哈尼族地區的土匪、特務已基本肅清,社會秩序安定,開始進行民主改革,發展生產創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同年,哈尼族地區成立了「紅河哈尼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區、鄉級的「元陽縣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聯合自治區人民政府」、「元陽縣麻慄寨哈尼族自治鄉人民政府」。

1953年,西雙版納「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區」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紅河哈尼族自治區。

1957年,紅河哈尼族自治區與蒙自專區合併建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3、人口

雲南省哈尼族人口163萬(2010年年),位居雲南省少數民族人口

第二。雲南省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紅河州哈尼族人口為78.97萬人,佔紅河州總人口的17.5%;西雙版納州哈尼族人口為21543人,佔總人口的19.01%;普洱市哈尼族454666人,佔普洱市總人口的17.88%;玉溪市哈尼族人口為130279人,佔玉溪市總人口的5.66%。昆明市、楚雄市、曲靖市等地也有哈尼族分布。楚雄州哈尼族人口為6176人,佔楚雄市總人口的0.2%;曲靖市哈尼族人口為 2114人,佔曲靖市總人口的0.04%。


聚居區

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4、經濟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相當久遠,西雙版納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馳名全國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區  ,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佔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前,哈尼族地區生產力低下,以糧食種植業為主的原始、傳統農業十分普遍,生產落後,工業十分薄弱,僅有少量的礦業土法採冶和手工業作坊。


新中國建立起,哈尼族農民因地制宜地改坡地為梯田,改旱地為水田,修建水庫,擴大灌溉面積。農業機械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大部分地方實現了糧食加工機械化。現已建立了冶煉、採礦、機械製造、化工、建材、能源、紡織、塑料製品、捲菸、食品加工等工業部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為全國的「錫都」  。


5、文化

(1)宗教信仰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在紅河南岸哈尼族社會中,神靈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這些神靈是須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時祭祀。「龍樹」被認為是人類的保護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個村寨都有公共的龍樹,有的地方如紅河南岸一帶還有家族自己的龍樹。在西雙版納哈尼族地區,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內死人,野獸進寨,狗爬屋頂,發生火災等也都認為是忌日,必須停止生產,進行祭祀活動,以避免災禍降臨。


(2)服飾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將靛青染料放入一個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後開染。染後將布浸泡在牛皮製作的膠水中,用清水漂洗曬乾。有些地區,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證色彩鮮豔。


哈尼族男子頭裹黑或白色包頭,老人戴瓜皮帽,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繩製作的木板鞋。西雙版納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開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泡。每逢年節或與姑娘約會,小夥子們把美麗的羽毛或鮮花插在頭上。瀾滄一帶的男子裹黑布包頭,身穿對襟上衣,大襟鑲兩行銀幣,兩側繡幾何圖形。


女子的服飾各地各有特色。紅河地區穿右開襟無領上衣,以銀幣做紐扣,下穿長褲,著盛裝時外加一件披肩,有的還系花圍腰,打花綁腿。在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及褲腳上,都鑲有幾道彩色花邊,坎肩則以挑花做邊飾。穿高筒尖頭繡花鞋。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長及膝蓋的摺疊短裙,打護腿。平時多赤足,喜慶節日愛穿繡花鞋。女子蓄髮編辮,少女多垂辮。歲數較大的婦女把辮子盤於頭頂,用黑或藍布纏頭,或戴自製的帽子。帽上鑲小銀泡、料珠,或是垂下許多絲線編織的流蘇。也有的喜愛用銀鏈和成串的銀幣、銀泡作胸飾,戴耳環和耳墜。瀾滄的婦女喜戴大銀耳環。


節日的哈尼族婦女在靛青色的包頭巾上,用五彩絲線刺繡出美麗的圖案花紋,額前腦後還掛著一束束豔麗的瓔珞。上衣胸前綴滿銀泡、銀紐,中間掛一塊八角大銀牌,小腿要包一塊繡花布,上面扎一對用紅色毛線製成的絨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摘掉頭上的帽子,改用布包頭,同時將牙齒染紅,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談情說愛了。哈尼族少女用豬油抹發,梳成下垂的單辮。女孩子到了一定的歲數,也要染紅牙齒,系上圍襟,戴上銀飾,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參加「串姑娘」了。哈尼族成年婦女多編雙辮,並把辮子纏繞在頭上。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紅色圍腰,婚後改系藍色圍腰,系圍腰的高低是區分女子是否結婚的標誌。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紅河縣葉車婦女一般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裡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


(3)語言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彝語、傈僳語、拉祜語、納西語比較接近。哈尼語又分為哈(尼)雅(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個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關自稱單位分布的地區相當。方言之間差別較大。

哈尼語特點為元音有鬆緊之 分,無長短之別;韻母多是單元音,複合韻母多是借用。居住在西雙版納境內的哈尼族多講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由於長期與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會講漢語、傣語等語言。


(4)、文字文學

1949年以前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結繩記事。1957年,中國政府幫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1958年在哈尼族地區試行。1981年西雙版納州在中國科學院民族語言研究所幫助下,以格朗和哈尼族鄉蘇湖丫口老寨的語言為標準音,對試行的哈尼文進行修改、補充和調整,制定了一套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在西雙版納試行。

在雲南哀牢山哈尼族流傳著哈尼族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阿培:祖先,聰坡坡 :從一處搬到另一處,也有逃難之意),記錄了哈尼族漫長曲折的遷徙過程。

哈尼族的傳統文學是口頭文學,依世代口耳相傳保存下來並不斷充實。神話傳說和「史詩」是哈尼族文學中最古老的部分,《創世紀》解釋了天地物的來歷、河流山川的起因。《合心兄妹傳人種》是敘述人類經歷了嚴酷的江水災害繼續繁衍的故事,還有《祭龍春規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討媳婦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觀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習俗,是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識和習俗的重要資料。


(5)天文曆法

在哀牢山區,哈尼族將全年分為三季,「造它」為冷季,「渥都」為暖季,「熱渥」為雨季,每季四個月。冷季相當於夏曆的秋末和冬季;暖季約當於夏曆的春季和初夏;雨季約當於夏曆的夏季和初秋,體現和適應哈尼族農業生態梯田農耕的季節性和階段性。

哈尼族在「三季節」劃分之外,有物候歷的劃分。物候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根據哀牢山氣候變化、植被變化、動物(主要是鳥、蟲等)變化的規律來確定月份及安排農事活動 。


哈尼族的農事曆法基本上同於夏曆,按自然界天象和哀牢山區物候變化輪迴周期紀年,每年分為12個月,以月亮圓缺周期紀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哈尼族的日,以12生肖命名,推算方法同於夏曆。哈尼族的曆法,是對自然生態、自然規律的逐步認識而逐步發展的。據研究,哈尼族曾實行過「十三月曆」,即將一年分為13個月,其中有兩個月是各15天。哈尼族還實行過「十月曆」,即每年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上述「十二月曆」、「十三月曆」、「十月曆」都是每年360天,與現行公曆(太陽曆)的365·25天略有差異。哈尼族不是採用隔年置閏的方式解決,而是每年五月和十月各設三天過年日,一年為366天。


資料來源:  百度網絡 

想在這裡看到你想看到的事或人,那就趕緊來投稿吧!

貴在分享,無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取減

紅河哈尼人簡介:

以傳播哈尼人文化為宗旨,致力於提高哈尼人的經濟文化發展、提升生活水平。打造全民族資源共享,與外界互通互惠的情境。

如果您也想為宣傳哈尼文化出一份力,或者需要我們幫助的。請聯繫小編投稿

聯繫小編|微信:lipingyunna | 郵箱:262483319@qq.com



相關焦點

  • 【奇趣版納】哈尼族雞粥
    雞粥是哈尼族阿卡人菜譜中最珍貴、輩份最大的菜式, 雞粥在哈尼族阿卡人心裡既普遍也神聖。在日常的生活中,阿卡人把它當作男女老少喜愛的家常採菜來烹製。在節日、祭祀、嫁娶、賀新房,辦喪葬等活動時,哈尼族阿卡人懷著神聖的心情,以全神貫注的表情烹製這道神聖的雞粥。在節日、祭祀、嫁娶、賀新房,辦喪葬等活動宴席上無論男女老少,多麼尊貴的客人都必須先吃一口雞粥,然後才可以品嘗其它菜,否則被視為破了古老的規矩。。每當貴客來到家中,哈尼族阿卡人精心製作雞粥招待尊貴的客人,以示對貴客的敬重,這是哈尼族用來待客的最高待遇。
  • 外國哈尼族歌曲-雙手合十
    哈尼族阿卡子【每個哈尼族阿卡人都要學習的族譜】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與漢族文字相對應的最常用的常用語,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學習一下喔。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的基礎知識,只要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就可以學好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了,歡迎哈尼族阿卡同胞們學習。
  • 外國哈尼族歌曲-很疼愛似的
    哈尼族阿卡子【每個哈尼族阿卡人都要學習的族譜】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與漢族文字相對應的最常用的常用語,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學習一下喔。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的基礎知識,只要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就可以學好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了,歡迎哈尼族阿卡同胞們學習。
  • 中華民族之哈尼族(56-41)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四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約有70多萬人;普洱市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約有40多萬人;西雙版納的勐海、景洪、勐臘約有12萬多人;玉溪市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約有10多萬人。
  • 《諾瑪阿美》,舞出哈尼族傳奇史詩
    《諾瑪阿美》展現了哈尼族不屈不撓追尋美好家園的遷徙史。 哈尼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千百年來,哈尼族的歷史都是通過「貝瑪」口傳心授流傳於世。「貝瑪」是哈尼族的祭司,在《諾瑪阿美》中,「貝瑪」的訴說引導了劇情的發展。 哈尼族先民原本在故園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突如其來的外敵打破了原本的安寧。
  • 北回歸線上———普洱墨江哈尼族的春節!
    位於哀牢山中下段鬱鬱蔥蔥的林海之中的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族人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與其他各兄弟民族一道,共同耕耘編織著這片太陽悠然轉身之地的北回歸線上神奇生命綠洲;共同書寫和創造璀璨生命綠洲之上的生命傳奇。
  • 哈尼族豪尼服飾:穿在身上的文化符號
    這山山水水在1千多年前,曾給遠方遷徒而來的哈尼族,帶來奇妙的靈感,他們在雲南普洱市思茅區三家村的臘梅坡和團山,劈山造田,引水灌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000餘名哈尼族豪尼支系,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哈尼族豪尼人創造和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服飾、語言、習俗等傳統,是當地哈尼族歷史的縮影。在勞作之餘,村中年長一點的婦女帶領著年輕人們,紡線、織布、染布、縫衣、刺繡等製作哈尼服飾。
  • 拾趣丨哈尼族的寶貝——那些鮮為人知的生活用具
    哈尼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於海拔約在800米至2500米之間的半山區,與立體地貌中立體分布著的其他民族和睦相處。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稱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從「和」音,其義均為「和人」。
  • 【快樂巴特民族故事】竹筒雞(哈尼族)
    快樂巴特新編中國民族童話故事—— 竹筒雞(哈尼族)著作:快樂巴特故事創編工作室願景:希望全世界媽媽給孩子講中國民族童話故事!雲南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利用竹筒烹飪美食的傳統,哈尼族也是其中之一,尤其是他們的竹筒雞,既有雞肉之鮮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軟糯,十分可口。更有趣的是,這竹筒雞的背後還有著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哈尼族是我們國家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元江和瀾滄江之間的山間,那裡風景秀麗,有著茂密的竹林和許多野生動物。
  • 普洱: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本網訊(記者 敏塔敏吉)今年11月21日至23日是哈尼族年末歲首,按照哈尼族傳統物候曆法計算,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因建寨姓氏或建寨屬相寨與寨之間會有區別)是新年大年初一。這一天,哈尼族地區家家戶戶舂粑粑、做湯圓、殺肥豬、接新水、立鞦韆、節種種、垤展展,走親訪友,村村寨寨鋩鼓不歇、歌聲不斷,歡歡喜喜過新年。
  • 哈尼族:他們用雙手雕刻大山,用歌聲震撼世界
    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位於紅河上遊,這裡峰巒起伏,溝壑縱橫,紅河繞縣境北緣奔流而過,勤勞勇敢的哈尼族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
  • 不用坐飛機,哈尼族村寨搬來上海!這周末黃豆豆帶小朋友逛!
    在中國雲南,有一個古老的民族,叫「哈尼族」。巍峨壯麗、歷史悠久的紅河哈尼梯田,據文字史料記載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聞名全球的「世界遺產」!我對哈尼族一直充滿好奇。據說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他們居住在梯田旁的蘑菇屋裡,喜愛穿著藏青色衣服,粑粑是他們的日常主食。
  • 哈尼族民間歌曲,習俗功能為主的分為了哪八大類
    位居中國西南邊疆的哈尼族,是一個擁有眾多人口以及豐富生態資源的跨界民族。其分布比較多聚居在滇南紅河、把江邊、瀾滄江流域和哀牢山、無量山脈等地區,以行政區劃論,則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區、玉溪地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
  • 普洱:墨江哈尼族——一個把歷史和財富訂在衣服上的民族
    本網訊(記者 敏塔敏吉 賴秀紅 倉文利)哈尼族在數千年來的民族發展中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創造了五彩斑斕的民族文化。其中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讓人過目不忘、流連忘返。據了解,在墨江境內,哈尼族支系有卡多、碧約、豪尼、白宏、切弟、阿木、臘米、西摩洛、卡別九個支系,哈尼服飾包括衣服、圍腰、腰帶、鞋、帽及裝飾品。
  • 分布在古老雲南的民族哈尼族,有哪些讓人值得尊敬的民族信仰?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很多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其中哈尼族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很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信仰,這些信仰造就了人們的精神力量,所以有信仰的人的精神是豐富的,是有追求的。
  • 百年歷史滇越鐵路+哈尼族梯田攝影之旅
    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在特殊地理氣候條件創下的農耕文明奇觀。落日餘暉下從山頂俯瞰更是壯觀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
  • 拾荒者王世榮【哈尼族】
    學歷/現有文化程度: 高中民族: 哈尼族(少數民族)專業: 攝影 影視製作藉貫: 中國 雲南健康狀況: 一切安好主修課: 物理系、化學系興趣與特長: 攝影、看小說、旅遊、羽毛球、寫作粉絲投稿投稿人:王世榮 哈尼族 你身邊的影視 拾荒者影視 電話微信同步: 13378819453
  • 棕櫚林裡飯菜香——探秘基諾族、哈尼族的驚豔美食
    哈尼族概況雲南的哈尼族主要分布於紅河、玉溪、思茅、西雙版納和楚雄。哈尼族大多居住在半山區和溪谷旁。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適合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哈尼族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喜歡吃酸、辣食品,善醃酸菜。採用各種野菜做湯,用帶有香味的葉子放在蔬菜中做調味品。
  • 世界無與倫比的美麗,哈尼族世代汗水和智慧的結晶
    哈尼族的先輩,世世代代用汗水和智慧積累的傑作。可以說元陽梯田代表的是一種哈尼精神,哈尼文化。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元陽梯田一定能讓你耳目一新。這裡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遞。元陽的日出是極其美麗的,大片的雲海也是極為壯觀的。太陽照射下的梯田,五彩波瀾。雲海的盡頭,看不盡的美麗。傍晚的元陽是極其浪漫的,落日的瞬間也是極為美麗的。
  • 「中國天然氧吧」——再識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本報訊(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唐蓉)11月24—26日,2020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發布會暨第二屆產業發展大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紅河州」)彌勒市舉行。「紅河州歷史悠久,有千年哈尼梯田、千年臨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風光綺麗,生態良好,素有『天然動植物王國』『滇南生物基因庫』之美譽;民俗多姿,從哈尼族的『矻扎扎節』,彌勒市可邑的彝族 『祭火節』,苗族的『採花山』,到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紅河哈尼生產四季調、多聲部民歌、海菜腔、煙盒舞、樂作舞等,紅河州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