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中國西南邊疆的哈尼族,是一個擁有眾多人口以及豐富生態資源的跨界民族。其分布比較多聚居在滇南紅河、把江邊、瀾滄江流域和哀牢山、無量山脈等地區,以行政區劃論,則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區、玉溪地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
在約公元7世紀時,哈尼人就已居住在今哀牢山和蒙樂山一帶,與彝族同屬於古代氐羌族群的逐漸南遷者。哈尼族在經歷了長久的遷徙之後,積累了很多豐富的哈尼文化。聰明的哈尼人在沒有自己文字的情況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超凡智慧開發、建設了自己美麗的家鄉。
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創造了如同古哀牢山、無量山般奇偉瑰麗的民族文學,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系)以及自己的音樂文化,如勞動生產時唱的歌、談情說愛時唱的歌以及祭祀民俗活動時唱的歌等等,都用「民歌」演唱的形式把哈尼族內部的原生狀態表達了出來。
縱貫古今,哈尼人在人生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他們自己的儀式,而在儀式的進行過程中相伴而生的還有一些音樂現象。與此同時,哈尼祖先的博大智慧形成了哈尼族民間音樂的族群記憶。哈尼族的民歌分類是當今我國學術界研究少數民族民歌分類的其中之一。
針對哈尼族民歌分類這一問題,筆者在查閱中國知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以及國內一些知名的核心期刊、論著,探尋哈尼族民間歌曲傳統分類的諸多材料時發現,哈尼族民歌的傳統分類都是在李元慶先生對哈尼民歌傳統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所以筆者在本文中只選取了兩位有影響力學者的分類進行了整理分析。
談及紅河州的哈尼族音樂,於第二大部分把哈尼族民間歌曲,按照其習俗功能為主的多元化標準分為了八大類:節日宴會與嫁娶活動中產生的「哈吧」和「然阿米畀」兩類民歌;祭祀祈禱與喪葬儀式中產生的「貝瑪突」和「謎剎圍」兩類民歌;領哄娃娃與兒童娛樂中產生的「阿尼託」和然阿咕納差昌」兩類民歌:勞動與談情說愛中產生的「阿哧」一類民歌以及慶典娛樂與社交來往中產生的「羅作」一類舞蹈歌曲。
後來,簡要論述了哈尼族古老民歌的八大類別:一是「哈巴」(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唱);是「阿哧」(勞動、談情說愛時歌唱),同時還分為「哧瑪」(大聲唱)、「羅百」(中聲唱)、「哧然阿」(小聲唱)三個子類別;三是「蘇咪衣」(嫁姑娘時唱的歌),按身份分的話,其又包括出嫁者唱的「蘇咪威」、長者用「哈巴」祝福同時用「蘇咪衣哈巴」講述嫁姑娘古規古理的歌曲以及女伴們送新娘唱的「喲卻瑟赫」三種;四是「咪煞威(送葬時女兒因老人去世而傷心唱的歌),五是「阿尼託」(看嬰幼兒時唱的歌),其又包含父母、祖輩、小兄姐唱的三種;六是「然阿咕差」「阿密策」(兒童做遊戲時自己唱的歌);七是「莫批突」(摩批/貝瑪唱的祭祀歌,如敬神攆鬼、叫魂祈禱、安葬逝者等);八是「羅作」(歌、舞、樂出現在同一個音樂場域的歌曲)。
於論著第十部分的開頭簡要論述了哈尼族風俗歌謠的種類:大致包括歌唱自然宗教祭祀活動(如《祭寨神規矩歌》《建寨歌》糾叫魂歌》《送鬼歌》儆山獻水歌》等)和生產生活習俗(如巛出嫁歌》《四季歌》《送葬歌》《新房落成典禮歌》等)的歌曲。
音樂學界研究的重要論域之一,民歌分類中的分類」二字即歸類,它是把一個種,按照一定的標準,區分出來的若干屬的概念。其劃分規則為:劃分的屬必須互相排斥;每次劃分需遵循一個標準;各個屬之和必須等於種。也就是說,哈尼族民歌的分類也應如此進行。
在已經分類的哈尼族音樂文化研究中,李元慶先生與毛佑全先生均根據自己的學術背景對哈尼歌種進行了分類:李元慶老師在深入到哈尼社會與些著名民間歌手交談後,弄懂了民間歌手對哈尼民歌的分類稱謂,進而在尊重客觀實際的基礎上,以哈尼人的習俗功能為分類標準,用哈尼民歌中的開腔用詞為分類標誌,將哈尼民歌以獨特的民族語言呈現了原生態的哈尼民歌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