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間歌曲,習俗功能為主的分為了哪八大類

2021-01-09 曉月娛樂匯

位居中國西南邊疆的哈尼族,是一個擁有眾多人口以及豐富生態資源的跨界民族。其分布比較多聚居在滇南紅河、把江邊、瀾滄江流域和哀牢山、無量山脈等地區,以行政區劃論,則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區、玉溪地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

在約公元7世紀時,哈尼人就已居住在今哀牢山和蒙樂山一帶,與彝族同屬於古代氐羌族群的逐漸南遷者。哈尼族在經歷了長久的遷徙之後,積累了很多豐富的哈尼文化。聰明的哈尼人在沒有自己文字的情況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超凡智慧開發、建設了自己美麗的家鄉。

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創造了如同古哀牢山、無量山般奇偉瑰麗的民族文學,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系)以及自己的音樂文化,如勞動生產時唱的歌、談情說愛時唱的歌以及祭祀民俗活動時唱的歌等等,都用「民歌」演唱的形式把哈尼族內部的原生狀態表達了出來。

縱貫古今,哈尼人在人生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他們自己的儀式,而在儀式的進行過程中相伴而生的還有一些音樂現象。與此同時,哈尼祖先的博大智慧形成了哈尼族民間音樂的族群記憶。哈尼族的民歌分類是當今我國學術界研究少數民族民歌分類的其中之一。

針對哈尼族民歌分類這一問題,筆者在查閱中國知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以及國內一些知名的核心期刊、論著,探尋哈尼族民間歌曲傳統分類的諸多材料時發現,哈尼族民歌的傳統分類都是在李元慶先生對哈尼民歌傳統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所以筆者在本文中只選取了兩位有影響力學者的分類進行了整理分析。

談及紅河州的哈尼族音樂,於第二大部分把哈尼族民間歌曲,按照其習俗功能為主的多元化標準分為了八大類:節日宴會與嫁娶活動中產生的「哈吧」和「然阿米畀」兩類民歌;祭祀祈禱與喪葬儀式中產生的「貝瑪突」和「謎剎圍」兩類民歌;領哄娃娃與兒童娛樂中產生的「阿尼託」和然阿咕納差昌」兩類民歌:勞動與談情說愛中產生的「阿哧」一類民歌以及慶典娛樂與社交來往中產生的「羅作」一類舞蹈歌曲。

後來,簡要論述了哈尼族古老民歌的八大類別:一是「哈巴」(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唱);是「阿哧」(勞動、談情說愛時歌唱),同時還分為「哧瑪」(大聲唱)、「羅百」(中聲唱)、「哧然阿」(小聲唱)三個子類別;三是「蘇咪衣」(嫁姑娘時唱的歌),按身份分的話,其又包括出嫁者唱的「蘇咪威」、長者用「哈巴」祝福同時用「蘇咪衣哈巴」講述嫁姑娘古規古理的歌曲以及女伴們送新娘唱的「喲卻瑟赫」三種;四是「咪煞威(送葬時女兒因老人去世而傷心唱的歌),五是「阿尼託」(看嬰幼兒時唱的歌),其又包含父母、祖輩、小兄姐唱的三種;六是「然阿咕差」「阿密策」(兒童做遊戲時自己唱的歌);七是「莫批突」(摩批/貝瑪唱的祭祀歌,如敬神攆鬼、叫魂祈禱、安葬逝者等);八是「羅作」(歌、舞、樂出現在同一個音樂場域的歌曲)。

於論著第十部分的開頭簡要論述了哈尼族風俗歌謠的種類:大致包括歌唱自然宗教祭祀活動(如《祭寨神規矩歌》《建寨歌》糾叫魂歌》《送鬼歌》儆山獻水歌》等)和生產生活習俗(如巛出嫁歌》《四季歌》《送葬歌》《新房落成典禮歌》等)的歌曲。

音樂學界研究的重要論域之一,民歌分類中的分類」二字即歸類,它是把一個種,按照一定的標準,區分出來的若干屬的概念。其劃分規則為:劃分的屬必須互相排斥;每次劃分需遵循一個標準;各個屬之和必須等於種。也就是說,哈尼族民歌的分類也應如此進行。

在已經分類的哈尼族音樂文化研究中,李元慶先生與毛佑全先生均根據自己的學術背景對哈尼歌種進行了分類:李元慶老師在深入到哈尼社會與些著名民間歌手交談後,弄懂了民間歌手對哈尼民歌的分類稱謂,進而在尊重客觀實際的基礎上,以哈尼人的習俗功能為分類標準,用哈尼民歌中的開腔用詞為分類標誌,將哈尼民歌以獨特的民族語言呈現了原生態的哈尼民歌稱謂。

相關焦點

  • 外國哈尼族歌曲-雙手合十
    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的基礎知識,只要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就可以學好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了,歡迎哈尼族阿卡同胞們學習。那個夢想就是:以唱歌的方式,傳播我花了十多年以後才編制完成的【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我讀過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一直都在激勵著我,那是一篇關於魯迅的故事。講的是:魯迅以前是學醫的,後來他為了祖國人的覺醒而棄醫從文,從此拿起了筆寫了很多很多愛國的文章,以寫文章的方式喚醒了很多很多已經沉睡了的愛國人士。
  • 外國哈尼族歌曲-很疼愛似的
    以下是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的基礎知識,只要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就可以學好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了,歡迎哈尼族阿卡同胞們學習。那個夢想就是:以唱歌的方式,傳播我花了十多年以後才編制完成的【李清升版哈尼族文字】。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我讀過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一直都在激勵著我,那是一篇關於魯迅的故事。講的是:魯迅以前是學醫的,後來他為了祖國人的覺醒而棄醫從文,從此拿起了筆寫了很多很多愛國的文章,以寫文章的方式喚醒了很多很多已經沉睡了的愛國人士。
  • 中華民族之哈尼族(56-41)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服飾製作工藝》哈尼族傳統民間習俗哈尼族傳統民間習俗寧洱縣文化館為進一步打造寧洱哈尼族傳統民間習俗文化,我館排出邱興忠老師到勐先鎮蚌扎村進行2016年蚌扎村苦怒節的節目編排。他的歌在每一個哈尼族寨子裡流傳,甚至有70多歲的哈尼老人對他說:"我們哈尼族可以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不聽你的歌啊"。 他所創作的歌曲既繼承愛尼民間語言傳統,又不失現代流行通俗歌曲的唯美和雋永。不僅深受哈尼族男女老少的歡迎和喜愛,而且也被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不僅在我國哈尼人聚居的範圍內廣為傳唱,甚至在緬甸、寮國、泰國哈尼族支系中也倍受青睞。他的歌曲成為讓人們了解哈尼文化及哈尼人的一個成功的載體。
  • 哈尼族豪尼服飾:穿在身上的文化符號
    這山山水水在1千多年前,曾給遠方遷徒而來的哈尼族,帶來奇妙的靈感,他們在雲南普洱市思茅區三家村的臘梅坡和團山,劈山造田,引水灌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000餘名哈尼族豪尼支系,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哈尼族豪尼人創造和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服飾、語言、習俗等傳統,是當地哈尼族歷史的縮影。在勞作之餘,村中年長一點的婦女帶領著年輕人們,紡線、織布、染布、縫衣、刺繡等製作哈尼服飾。
  • 哈尼族
    雲南省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紅河州哈尼族人口為78.97萬人,佔紅河州總人口的17.5%;西雙版納州哈尼族人口為21543人,佔總人口的19.01%;普洱市哈尼族454666人,佔普洱市總人口的17.88%;玉溪市哈尼族人口為130279人,佔玉溪市總人口的5.66%。昆明市、楚雄市、曲靖市等地也有哈尼族分布。
  • 中國八大菜繫到底是哪八大?八大菜系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飲食的不斷發展造就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烹飪文化,逐漸發展成為地方習俗和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從時代、民族、地域、民俗、食品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展示出不同的文化。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間歌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在當今社會成為了一種資源,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少數民族中比較常見的有傳說、歷史和神話為主的敘事歌曲,有勞動生產時唱的勞動歌曲,有表現愛情和日常生活的歌曲及各種儀式上演唱的歌曲,由於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本系列內容將著重以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羌族、侗族和壯族幾個民族的歌曲進行講解和學習。
  • 拾趣丨哈尼族的寶貝——那些鮮為人知的生活用具
    哈尼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於海拔約在800米至2500米之間的半山區,與立體地貌中立體分布著的其他民族和睦相處。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稱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從「和」音,其義均為「和人」。
  • 【福清民間】白煮肉與「做社」習俗
    【民間】白煮肉與「做社」習俗圖/文《福清僑鄉報》社記者郭成輝新厝鎮農村至今廣泛流傳一種殺豬供奉神明的民間習俗,是謂「做社」。據老年人稱,「做社」習俗自古至今,源遠流長。該習俗的流傳,還與「我不是吃素的」這句俗語密切相關。重要的話再說一遍哦新厝鎮農村至今廣泛流傳一種殺豬供奉神明的民間習俗,是謂「做社」。
  • 重慶金佛山民間八大特效藥
    在該區域,漢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多民族混居,長期以來在生活中逐漸融入對方,形成了一些新的風俗、文化,而民間習用藥物便是其中之一。在眾多民間習用藥物中,金佛山有八種由於其獨特的療效倍受當地各民族青睞,被當地人們稱為「金佛山民間八大特效藥」但也由於長期過度的採掘,導致資源日益減少。
  • 中元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禮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呢?  中元節的由來及習俗  中元節的由來,你清楚嗎?
  • 民間習俗:「本命年」拜「順星」
    在民間,本命年也被說成是「坎兒年」,就是有坎兒要邁,什麼樣的坎兒,難也不知道。怎麼辦!不可預知的東西,就去找神兒來幫忙,因此,民間習俗,時值本命年,必須恭恭敬敬地去道觀,將那些令人敬而遠之「太歲」當作「順星」,認認真真地發自內心的拜一拜,以期自己在「坎兒年」裡平平安安,順順噹噹。如北京白雲觀元辰殿,就是著名的一座。所謂「元辰」,是指吉利時日。元辰殿又叫六十甲子殿,供奉六十甲子神。
  • 2019立冬是哪一天?立冬習俗
    2019立冬是哪一天?
  • 陝西安康「八大件」,讓你垂涎欲滴
    從此以後,安康市形成了吃八大樣(俗稱八大件)的文化習俗。陝西安康「八大件」分兩大類,涼菜「八大件」和熱菜「八大件」。這種酒席文化習俗有獨特的講究。素菜以焯菜為主。顏色鮮明,葷素搭配,擺放整齊,香氣撲鼻,讓你垂涎欲滴。第四,陝西安康的八大件花樣繁多,靈活多變,唯一不變的是醋湯。八大件有很多種菜品,根據客人愛好靈活搭配,唯獨不變的是酒席中間的醋湯。
  • 普洱: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本網訊(記者 敏塔敏吉)今年11月21日至23日是哈尼族年末歲首,按照哈尼族傳統物候曆法計算,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因建寨姓氏或建寨屬相寨與寨之間會有區別)是新年大年初一。這一天,哈尼族地區家家戶戶舂粑粑、做湯圓、殺肥豬、接新水、立鞦韆、節種種、垤展展,走親訪友,村村寨寨鋩鼓不歇、歌聲不斷,歡歡喜喜過新年。
  • 小年夜是哪一天?各地小年習俗盤點
    小年夜是哪一天?大年或許大家都知道是在哪一天,臘月有三十的,大年則在臘月三十,如果沒有三十的,大年則是在臘月廿九這一天。但是對於「小年」是哪一天的說法,或許根據各地的習俗不一樣,在全國並沒有統一。同時全國各地關於小年的習俗也都不一樣。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小年是哪一天?
  • 正月初四民間都有什麼習俗?為何要恭迎灶神回民間?
    正月初四民間都有什麼習俗?為何要恭迎灶神回民間?生活在城市的人對過年習俗已經越來越淡漠了。甚至很多人就算對過年也沒有太大興趣。這其實與城市生活節奏過快,以及人們所掌握的年俗知識,越來越少其實都有很大關係。但是筆者認為過年的時候,如果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習俗,就很容易導致年味逐漸消失。
  • 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已深入進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傳統生活及傳統思維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傳統節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驛站中,無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跡。
  • 北回歸線上———普洱墨江哈尼族的春節!
    位於哀牢山中下段鬱鬱蔥蔥的林海之中的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族人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與其他各兄弟民族一道,共同耕耘編織著這片太陽悠然轉身之地的北回歸線上神奇生命綠洲;共同書寫和創造璀璨生命綠洲之上的生命傳奇。
  • 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
    祭灶是中國民間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其時間為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