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爭奪納卡的歸屬權,外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在去年的9月27日大打出手,戰爭徹底爆發。在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戰爭中,兩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全國動員,慘烈廝殺,最終結果是亞美尼亞落敗。
在俄羅斯的主導下,去年11月份,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和談,亞美尼亞戰敗,同時還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但值得注意的是,亞美尼亞國內一直存在對和談牴觸的情緒,並在隨後的領土交接、邊境巡視等過程中爆發了嚴重衝突,大規模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危險依然存在。
戰爭結束後,亞美尼亞就對戰爭過程中的人員傷亡進行了統計,由於在戰爭進行階段,亞美尼亞國內一片無序和混亂,再加上前線作戰的慘烈,導致對陣亡士兵的人數以及身份的確認產生巨大困難。
如今,這一戰後辨認和統計工作已經完成。根據亞美尼亞官方網站報導,亞美尼亞方面公布了整個納卡戰爭期間亞美尼亞陣亡士兵的總人數,在衝突期間,共有3330名亞美尼亞士兵陣亡。
這陣亡人數整體看來不算太高,但是考慮到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是小國,且作戰範圍集中在納卡一帶,並未波及到雙方本土,所以,這一陣亡人數還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對亞美尼亞這種人口稀少且貧窮的小國而言,這的確給亞美尼亞造成了慘重的打擊。
對於戰敗的結果,亞美尼亞國內也出現了激烈的衝突。其總理帕希尼揚這個親美派,遭到了民眾和軍隊的強烈反對,並要求其下臺。然而,帕希尼揚及時轉投俄羅
斯,最終獲得了普京的支持,因此,即便國內民眾反對,帕希尼揚依然牢牢掌控至高權力。
與此同時,帕希尼揚還譴責亞美尼亞軍方,稱亞美尼亞之所以在戰爭中失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亞美尼亞軍方作戰不利,將戰敗的責任推給了軍方。帕希尼揚此舉更是遭到了普遍的反對,激起了民眾和軍方的更大憤怒。
我們知道,在戰爭期間,亞美尼亞士兵拿著落後的武器勇敢拼殺,在與亞塞拜然士兵的作戰過程中並不落下風,若不是土耳其強力支持亞塞拜然,戰爭結果尚未可知。此次亞美尼亞戰敗,責任不在於軍方和士兵們。帕希尼揚這種做法無疑嚴重傷害了國民和士兵們的感情。
更為關鍵的是,就在亞美尼亞國內動蕩不安,對抗聲浪漸起的時候,土耳其卻屢屢在公開場合力挺亞塞拜然,加大了對亞塞拜然的支持。而亞塞拜然獲得土耳其的支持後,也對土地產生了更多的期望,以至於亞塞拜然甚至叫囂連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都是亞塞拜然的固有領土,其對領土的攫取念頭昭然若揭。
可以說,現如今對於亞美尼亞而言,形勢是非常危險的。外有土耳其和亞塞拜然的虎視眈眈,而內部又陷入派別爭端,隨時都有爆發內戰的可能。如今外高加索局勢趨於平穩,關鍵在於俄軍的介入和普京的強硬態度。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土耳其在外高加索地區也極力擴張影響力,甚至不惜與俄羅斯陷入對抗。所以,未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想要保持和平,恐怕是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