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2020-12-23 歷史中郎將

在二戰東線戰場上,有一種被德軍士兵稱為為「史達林手風琴」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對蘇軍戰士來說,是一位優雅大方的姑娘,是一曲悠揚的管風琴曲,是戰場上最為絢麗的煙火;而對德軍來說,夜幕中漫天的火箭雨只會帶來死亡與恐懼。在整個二戰中,這種火箭炮以瘋狂的火力打擊聞名,雖然它的準確度不怎麼高,但勝在數量——各種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

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一、專門為戰爭而生的「火箭雨」

1933年,為了研製裝備給陸軍和空軍的火箭彈,軍方專門成立了火箭研究所。隨著日蘇兩國的衝突以及世界局勢的風雲突變,研究所擴大了其研製範圍,包括噴射發動機、地對空火箭彈之類的多種新式武器裝備的研發也被涵蓋了進去。但是由於整個研發團隊的規模十分有限,技術和試驗基礎也相對薄弱,因此直到蘇德戰爭爆發僅取得航空火箭這一項研究成果。1938年,為了應對來自納粹德國的威脅,有科技人員正式提出了製造一種車載火箭彈的暢想,並迅速投入研製,最終取得了重大成果。

1938年末,著名的BM-13「喀秋莎」進入了車載試驗階段,不過這一階段以重卡車為平臺的「喀秋莎」雖然擁有24條發射軌道,但整體顯得十分「僵硬」,僅能做高度上的調整,並不具有靈活性;6個月之後,發射軌道縮減至16條但可以180度旋轉的BM-13試射成功,這也意味著這種自行火炮的技術日漸完善,同年,「喀秋莎」在蘇聯陸軍的靶場上通過了實彈試驗。雖然這種武器最終因為蘇軍高層的分歧沒能正式服役,但它的身影在二戰之中無處不在。因為其成本低且易於生產的特點,「喀秋莎」成為了蘇軍在二戰中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火箭炮,而以卡車為裝載平臺也為這種武器帶來了機動性方面的優勢——在進行一輪火力覆蓋後可以在敵方反攻之前迅速撤離。

1941年7月,一隻7輛BM-13組成的火箭炮連在蘇軍大尉費列羅夫的帶領下首次奔赴前線執行作戰任務。在白俄羅斯戰場上,它們對著德軍駐地短時間內發射了超過一百枚火箭彈,又驚又怒的德軍甚至以為是蘇軍炮兵師加入了戰鬥。在慌亂中德軍倉促發動反擊,然而BM-13早已離開了陣地,德軍的炮彈都落在了空地上。「喀秋莎」的首戰告捷也為它此後在蘇軍中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基礎。在「喀秋莎」的影響之下,二戰期間還有很多國家也開發了屬於自己的火箭炮:德國有使用SdKfz-4型半履帶裝甲車作為底盤的42mm火箭炮;美英兩國也在M4A1坦克和水路吉普上安裝了火箭發射器,使其成為複合型武器。

二、「喀秋莎」的武器規格

以「喀秋莎」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BM-13為例,這種火箭炮的發射軌道相比測試階段有了大幅度縮減,僅保留8條。每條發射導軌上下各放置一枚火箭彈,可以發射132mm口徑的火箭彈16發。這些火箭彈的最大射程可達到8公裡以上,且可以根據戰場上的不同狀況採用不同的打擊方式:既可以單發發射,也可以部分連射,當然如同「火箭雨」一般的齊射也是必不可少的。「喀秋莎」火箭彈大致分為兩部分,戰鬥部分和藥筒部分。戰鬥部分的炮彈內部是TNT炸藥,與此同時這種火箭彈的裝填係數(指彈藥充填彈殼的高度與離開彈殼後壓坯高度的比值)也高於普通炮彈,因為其在發射時所承受的壓力和過載要遠小於其他類型的火炮。

而「喀秋莎」的藥筒部分則是由7根發射藥筒組成的,BM-13完成每輪火力覆蓋實際上只需要十分鐘左右時間:裝填彈藥所需時間大約為5-10分鐘,而完成一次齊射僅需不到十秒。在以吉斯-6載重型卡車為作戰平臺時,這種自行火炮的時速最高可達90km,如此兇猛的火力、迅捷的速度、驚人的射程再加上最大8000平方米的轟炸範圍,使得「喀秋莎」成為了蘇軍最愛的火箭彈之一。作為一種可以大面積消滅對方地面部隊、摧毀敵方堅固防禦工事的武器,蘇聯紅軍幾乎在每場重大戰役之前都會使用「喀秋莎」先進行一輪「洗地」,再開展其他行動。

不過超快的齊射速度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密集的發射很容易產生大量的火光和煙霧,如果是晚上的話真的就像在放煙花一樣,十分顯眼,這幾乎成為了「喀秋莎」的標誌,很容易引來德軍轟炸機的「重點關照」。而一旦被轟炸機盯上就很難逃跑了,因此這種火箭彈只適合在己方完全掌握制空權或者是蘇軍陣地中配備了大量防空武器時使用。除此之外,這種火箭彈的精度很差,因為它配備的尾翼式火箭彈並沒有自身的制導系統,所以想要做到精準打擊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除此之外,雖然「喀秋莎」的射程可以達到8km以上,但是它並不具備定點打擊能力,只有在敵軍分布十分密集時,「喀秋莎」的覆蓋式射擊才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喀秋莎」火箭炮及其底盤的發展與探索

根據蘇聯老兵的回憶,在「喀秋莎」火箭彈研製的初期,軍方甚至想將其安裝在空軍的伊-16戰機之上,這一想法一度已經進入了實裝階段——在蘇聯與日本爆發的衝突中,伊-16使用這種火箭彈擊落了多架敵機。不過由於精準度的不足,火箭彈在空戰中的效果微乎其微,「喀秋莎」只能從飛機上被搬了下來,並安裝在吉斯卡車上。就在「喀秋莎」正式定型之後不久,納粹德國就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在缺乏卡車作為底盤的條件下,蘇軍使用各種可能的底盤來製造「喀秋莎」火箭炮,包括T-60輕型坦克這樣的底盤。

為了應對戰爭需求,「共產國際」工廠在生產常規的132mm火箭炮之餘還生產了一種威力比較弱但是更加廉價的M-8(82mm)火箭炮,這種火箭炮由於質量較小可以安裝在任何底盤之上,雖然它的威力遠不如BM-13那麼大,但是大量由ZIS-6卡車搭載的M-8還是可以用密集的火力對敵方地面部隊造成很大殺傷。1942年,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在這之後美國人開始為蘇聯支援大量美式「司徒貝克」卡車,這也解決了製造火箭炮所需底盤嚴重不足的問題,使得「喀秋莎」火箭彈的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大量裝載在美式重型卡車、T-90底盤甚至是STZ-5拖拉機底盤上的火箭炮源源不斷地駛向前線,幫助蘇軍一舉扭轉了戰爭走向,並最終成功攻入希特勒的地堡。

二戰後不久,蘇軍研製出了BM-21「冰雹」火箭炮(122mm40管),這也是「喀秋莎」家族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成員之一。在開始的時候,BM-21使用時速70km的烏拉爾-375載重車作為底盤,但是因為其車身十分笨重,機動性稍顯不足;後來改用了4×4輪式越野車作為底盤,在加強機動性的同時也將時速提高到了85km。上世紀八十年代,將MA3-543重型卡車作為底盤的BM-22出現了,而這種火箭炮也是「喀秋莎」適應現代化戰爭的第一步——這種自行火炮具有自動填彈裝置,還安裝了包括自動化火控系統、自動定位系統和彈道計算器在內的現代化系統,使得發出的火箭彈可以自動修正飛行軌道,讓「喀秋莎」的威力更加強大。

總體來說,「喀秋莎」火箭炮作為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量產並投入戰爭中使用的火箭炮,經常扮演突襲類武器的角色,而它的特點也使其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向一定範圍投射大量火力。雖然存在著精度較差、依賴運力等缺陷,但是在整個二戰之中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能利用其突然性很好地打擊敵方陣地,有效減緩對方地面部隊進攻勢頭。在韓戰中,「喀秋莎」幫助志願軍有效地打擊了美軍,極大緩解了我軍一直以來的「火力不足恐懼症」,甚至直到今天,它還是很多國家炮兵部隊的常規武器。

自從誕生以來,「喀秋莎」一直以將簡單粗暴發揮到極致的製作工藝和強大的火力著稱,其在戰場中的表現給各國軍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全世界火箭炮的發展方向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這首愛情歌曲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在整個蘇聯,到處傳唱著這首歌曲。 一位隨軍記者當時激動地寫到:「天哪,這是怎麼了,簡直就是『喀秋莎』的歌聲在向柏林進攻。」然而,蘇聯士兵就是因為這個他們最喜愛的歌曲和他們心目中最美麗的姑娘的名字,命名了他們喜愛的火炮——蘇聯的火箭炮「喀秋莎」。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那麼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呢?它到底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
  • 蘇聯造「喀秋莎」火箭炮
    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鴨綠江秘密入朝。隨後,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 他們為何對喀秋莎情有獨鍾?火箭炮下無活口,10秒強拆一棟樓!
    二戰中蘇聯紅軍最出名的地面火力支援武器當屬大名鼎鼎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1938年,蘇聯年輕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務,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亞,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衛國戰爭爆發後,科羅廖夫被轉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那裡他設計出一種齊射火箭武器,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這就是二戰時聲名遠揚的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
  • 二戰風雲2喀秋莎火箭炮原型曝光 喀秋莎火箭炮介紹
    二戰風雲2喀秋莎火箭炮原型也曝光啦!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裝備是BM-13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戰風雲2》喀秋莎火箭炮可是傳說級別的。 那麼真實的喀秋... 二戰風雲2還原真實戰場,給你最刺激的戰鬥。二戰風雲2喀秋莎火箭炮原型也曝光啦!
  • 德國也有火箭炮?然而處處不如蘇聯貨,根本打不過蘇聯喀秋莎
    一提起二戰中的火箭炮,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前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其實在戰爭中除了蘇聯之外,美國、德國也各有各的高招,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翻牆梯,都是千年狐狸何必玩這個聊齋。」畢竟比起傳統火炮,火箭炮有著火力覆蓋面廣,威力大,發射迅速,對炮手的素質要求相對較低等優點。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1938年,蘇聯年輕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務,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亞,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衛國戰爭爆發後,科羅廖夫被轉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那裡他設計出一種齊射火箭武器,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這就是二戰時聲名遠揚的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
    導語:喀秋莎火箭炮有多恐怖?此武器是蘇聯研發,曾重創德軍和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誕生了很多讓人懼怕的武器,比如納粹德軍手中的「希特勒電鋸」MG42機槍,該槍結構緊湊布局合理,射程、射程、威力都極其的強悍,最為瘋狂的是它的持續火力輸出能力,密集的子彈讓敵人沒有任何可以衝鋒的可能性,用人海戰術都沒有用,蘇德戰爭時期,倒下MG42下的蘇聯士兵沒有百萬也有幾十萬。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女神的怒火: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
    在這種情況下,由蘇聯方面提供「喀秋莎」火箭炮,中國組建了炮兵師入朝參戰,在戰爭中後期大大改善了我軍攻堅對抗能力,「喀秋莎」火箭炮用兇猛的火力在朝鮮戰場大顯身手,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  「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的組建  炮兵第21師是我軍入朝參戰的唯一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其前身是四野第48軍143師。
  • 二戰時蘇聯的大範圍殺傷性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讓人膽寒
    現在有這樣一種言論一直在流傳,說火箭炮是窮人的原子彈,這句話其實也不無道理,火箭炮這款武器在曾經原子彈這類核武器還沒出現的時候,它在戰場上的作用確實能夠相當於一顆小型原子彈,而今天,兵哥就要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蘇聯的一款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多次吃癟,希特勒一招化解雙方差距
    說起二戰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在實施大面積攻擊方面有著卓越優勢的,就是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火箭炮,雖然二戰期間,德國的裝備力量非常雄厚,很多國家無法匹敵,但是蘇聯卻一直都致力於研製火炮,因而在火炮研究方面遠超德國。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有多大?志願軍一次齊射,就打垮美軍兩個營
    洪學智深知15軍在上甘嶺的處境,馬上問秦基偉要什麼支援,秦基偉想都沒想直接說:喀秋莎火箭炮。最後志願軍總部就將裝備24門喀秋莎火箭炮的209炮團配屬給15軍。在上甘嶺接下去的戰鬥中,喀秋莎大顯神威,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基本沒有活人。上甘嶺戰役結束後,209團獲得「百發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的錦旗。那麼喀秋莎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為何會深受志願軍官兵的喜愛?
  • 透過電影《金剛川》,揭秘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志願軍入朝參戰,有沒有喀秋莎火箭炮?看看志願軍老兵怎麼說
    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研發並使用的一款武器,最早出現是在1941年,當時德軍剛剛攻佔了蘇聯的奧爾莎,並利用攻佔的火車站運輸物資,但就在這一緊張忙碌的時候,只聽到幾聲急促的嗖嗖的響聲,很快德軍的物資就連同火車站一起被炸上了天,當時德軍士兵無不驚駭。
  • 讓美軍誤認為是原子彈的喀秋莎,洪學智:步兵見了火箭炮立刻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聯投入了1531門火箭炮,炮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德國軍隊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這還是最精銳的部隊,後來上去的63軍,全軍只有一個炮團和一個火箭炮營,鐵原阻擊戰前期,一直都不敢用火炮,搞得美軍還以為63軍沒有一門炮,把駐地直接駐紮在了63軍陣地不遠處。 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期間缺乏航空兵的掩護,使得本來就十分有限的炮兵力量更加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這個時候,中國盯上了威力巨大,皮實耐用,機動性很強的喀秋莎火箭炮,開始尋求蘇聯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