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東線戰場上,有一種被德軍士兵稱為為「史達林手風琴」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對蘇軍戰士來說,它是一位優雅大方的姑娘,是一曲悠揚的管風琴曲,是戰場上最為絢麗的煙火;而對德軍來說,夜幕中漫天的火箭雨只會帶來死亡與恐懼。在整個二戰中,這種火箭炮以瘋狂的火力打擊聞名,雖然它的準確度不怎麼高,但勝在數量——各種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
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一、專門為戰爭而生的「火箭雨」
1933年,為了研製裝備給陸軍和空軍的火箭彈,軍方專門成立了火箭研究所。隨著日蘇兩國的衝突以及世界局勢的風雲突變,研究所擴大了其研製範圍,包括噴射發動機、地對空火箭彈之類的多種新式武器裝備的研發也被涵蓋了進去。但是由於整個研發團隊的規模十分有限,技術和試驗基礎也相對薄弱,因此直到蘇德戰爭爆發僅取得航空火箭這一項研究成果。1938年,為了應對來自納粹德國的威脅,有科技人員正式提出了製造一種車載火箭彈的暢想,並迅速投入研製,最終取得了重大成果。
1938年末,著名的BM-13「喀秋莎」進入了車載試驗階段,不過這一階段以重卡車為平臺的「喀秋莎」雖然擁有24條發射軌道,但整體顯得十分「僵硬」,僅能做高度上的調整,並不具有靈活性;6個月之後,發射軌道縮減至16條但可以180度旋轉的BM-13試射成功,這也意味著這種自行火炮的技術日漸完善,同年,「喀秋莎」在蘇聯陸軍的靶場上通過了實彈試驗。雖然這種武器最終因為蘇軍高層的分歧沒能正式服役,但它的身影在二戰之中無處不在。因為其成本低且易於生產的特點,「喀秋莎」成為了蘇軍在二戰中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火箭炮,而以卡車為裝載平臺也為這種武器帶來了機動性方面的優勢——在進行一輪火力覆蓋後可以在敵方反攻之前迅速撤離。
1941年7月,一隻7輛BM-13組成的火箭炮連在蘇軍大尉費列羅夫的帶領下首次奔赴前線執行作戰任務。在白俄羅斯戰場上,它們對著德軍駐地短時間內發射了超過一百枚火箭彈,又驚又怒的德軍甚至以為是蘇軍炮兵師加入了戰鬥。在慌亂中德軍倉促發動反擊,然而BM-13早已離開了陣地,德軍的炮彈都落在了空地上。「喀秋莎」的首戰告捷也為它此後在蘇軍中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基礎。在「喀秋莎」的影響之下,二戰期間還有很多國家也開發了屬於自己的火箭炮:德國有使用SdKfz-4型半履帶裝甲車作為底盤的42mm火箭炮;美英兩國也在M4A1坦克和水路吉普上安裝了火箭發射器,使其成為複合型武器。
二、「喀秋莎」的武器規格
以「喀秋莎」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BM-13為例,這種火箭炮的發射軌道相比測試階段有了大幅度縮減,僅保留8條。每條發射導軌上下各放置一枚火箭彈,可以發射132mm口徑的火箭彈16發。這些火箭彈的最大射程可達到8公裡以上,且可以根據戰場上的不同狀況採用不同的打擊方式:既可以單發發射,也可以部分連射,當然如同「火箭雨」一般的齊射也是必不可少的。「喀秋莎」火箭彈大致分為兩部分,戰鬥部分和藥筒部分。戰鬥部分的炮彈內部是TNT炸藥,與此同時這種火箭彈的裝填係數(指彈藥充填彈殼的高度與離開彈殼後壓坯高度的比值)也高於普通炮彈,因為其在發射時所承受的壓力和過載要遠小於其他類型的火炮。
而「喀秋莎」的藥筒部分則是由7根發射藥筒組成的,BM-13完成每輪火力覆蓋實際上只需要十分鐘左右時間:裝填彈藥所需時間大約為5-10分鐘,而完成一次齊射僅需不到十秒。在以吉斯-6載重型卡車為作戰平臺時,這種自行火炮的時速最高可達90km,如此兇猛的火力、迅捷的速度、驚人的射程再加上最大8000平方米的轟炸範圍,使得「喀秋莎」成為了蘇軍最愛的火箭彈之一。作為一種可以大面積消滅對方地面部隊、摧毀敵方堅固防禦工事的武器,蘇聯紅軍幾乎在每場重大戰役之前都會使用「喀秋莎」先進行一輪「洗地」,再開展其他行動。
不過超快的齊射速度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密集的發射很容易產生大量的火光和煙霧,如果是晚上的話真的就像在放煙花一樣,十分顯眼,這幾乎成為了「喀秋莎」的標誌,很容易引來德軍轟炸機的「重點關照」。而一旦被轟炸機盯上就很難逃跑了,因此這種火箭彈只適合在己方完全掌握制空權或者是蘇軍陣地中配備了大量防空武器時使用。除此之外,這種火箭彈的精度很差,因為它配備的尾翼式火箭彈並沒有自身的制導系統,所以想要做到精準打擊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除此之外,雖然「喀秋莎」的射程可以達到8km以上,但是它並不具備定點打擊能力,只有在敵軍分布十分密集時,「喀秋莎」的覆蓋式射擊才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喀秋莎」火箭炮及其底盤的發展與探索
根據蘇聯老兵的回憶,在「喀秋莎」火箭彈研製的初期,軍方甚至想將其安裝在空軍的伊-16戰機之上,這一想法一度已經進入了實裝階段——在蘇聯與日本爆發的衝突中,伊-16使用這種火箭彈擊落了多架敵機。不過由於精準度的不足,火箭彈在空戰中的效果微乎其微,「喀秋莎」只能從飛機上被搬了下來,並安裝在吉斯卡車上。就在「喀秋莎」正式定型之後不久,納粹德國就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在缺乏卡車作為底盤的條件下,蘇軍使用各種可能的底盤來製造「喀秋莎」火箭炮,包括T-60輕型坦克這樣的底盤。
為了應對戰爭需求,「共產國際」工廠在生產常規的132mm火箭炮之餘還生產了一種威力比較弱但是更加廉價的M-8(82mm)火箭炮,這種火箭炮由於質量較小可以安裝在任何底盤之上,雖然它的威力遠不如BM-13那麼大,但是大量由ZIS-6卡車搭載的M-8還是可以用密集的火力對敵方地面部隊造成很大殺傷。1942年,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在這之後美國人開始為蘇聯支援大量美式「司徒貝克」卡車,這也解決了製造火箭炮所需底盤嚴重不足的問題,使得「喀秋莎」火箭彈的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大量裝載在美式重型卡車、T-90底盤甚至是STZ-5拖拉機底盤上的火箭炮源源不斷地駛向前線,幫助蘇軍一舉扭轉了戰爭走向,並最終成功攻入希特勒的地堡。
二戰後不久,蘇軍研製出了BM-21「冰雹」火箭炮(122mm40管),這也是「喀秋莎」家族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成員之一。在開始的時候,BM-21使用時速70km的烏拉爾-375載重車作為底盤,但是因為其車身十分笨重,機動性稍顯不足;後來改用了4×4輪式越野車作為底盤,在加強機動性的同時也將時速提高到了85km。上世紀八十年代,將MA3-543重型卡車作為底盤的BM-22出現了,而這種火箭炮也是「喀秋莎」適應現代化戰爭的第一步——這種自行火炮具有自動填彈裝置,還安裝了包括自動化火控系統、自動定位系統和彈道計算器在內的現代化系統,使得發出的火箭彈可以自動修正飛行軌道,讓「喀秋莎」的威力更加強大。
總體來說,「喀秋莎」火箭炮作為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量產並投入戰爭中使用的火箭炮,經常扮演突襲類武器的角色,而它的特點也使其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向一定範圍投射大量火力。雖然存在著精度較差、依賴運力等缺陷,但是在整個二戰之中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能利用其突然性很好地打擊敵方陣地,有效減緩對方地面部隊進攻勢頭。在韓戰中,「喀秋莎」幫助志願軍有效地打擊了美軍,極大緩解了我軍一直以來的「火力不足恐懼症」,甚至直到今天,它還是很多國家炮兵部隊的常規武器。
自從誕生以來,「喀秋莎」一直以將簡單粗暴發揮到極致的製作工藝和強大的火力著稱,其在戰場中的表現給各國軍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全世界火箭炮的發展方向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