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從南昌起義後,在新中國成立前,我軍長期處於「小米加步槍」的裝備狀態,即使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隨著繳獲補充了大量武器裝備,但與英美軍隊早已進入講究自動火器和重炮相比,我軍仍然武器裝備水平較差。這一點在志願軍入朝參戰與美軍交手時感觸頗深。受制於炮兵裝備水平,我軍只能發揮戰鬥力頑強的優勢,難以有效打擊敵方陣地。
在這種情況下,由蘇聯方面提供「喀秋莎」火箭炮,中國組建了炮兵師入朝參戰,在戰爭中後期大大改善了我軍攻堅對抗能力,「喀秋莎」火箭炮用兇猛的火力在朝鮮戰場大顯身手,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
「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的組建
炮兵第21師是我軍入朝參戰的唯一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其前身是四野第48軍143師。這是一支英勇善戰、作風頑強、英雄輩出的部隊。建國初期電影《董存瑞》、《翠崗紅旗》、《戰火中的青春》三部戰鬥故事片的原型均出自這個師。鑑於該師戰績突出,出了包括董存瑞等4位全國戰鬥英雄,中央軍委決定將其改編為火箭炮兵師,1950年10月底,該師奉軍委命令,立即北上,在東北接受改編訓練,準備赴朝參戰。
炮兵21師裝備的火炮是蘇聯造M-13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炮兵連為4門制,每營12門,每團24門,全師120門。M-13火箭炮是一種多軌式輪式自行火炮,彈徑為132毫米,每輛炮車有一座8聯裝軌式火箭發射架,每條滑軌上下各裝掛1枚火箭彈,每炮共裝16枚,最大射程8500米,發射為電氣點火,數秒鐘內即可全部發射完畢。這種火箭炮彈徑大、彈群密集、發射速度快、殺傷破壞力大、戰場機動性能好。
戰場上的喀秋莎火箭炮
蘇聯喀秋莎火箭炮
雖然21師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懂得炮兵操作,再加上朝鮮戰場戰況激烈,留給21師的改編訓練時間相當有限。為此,21師迅速投入各項準備。全師從緊急抽調了由文化基礎的300多人前往瀋陽炮校學習基礎的炮兵知識和理論40天。當時由於中蘇關係還比較密切,軍委派出了一個蘇聯的專家組,幫助炮21師進行改建。全師採用」一個會教全班、一個班教全連的輻射教學方法「,全師官兵都不分白天黑夜的學習,通常一個炮兵部隊形成戰鬥力至少要1年時間,但是炮21師只用了1個月時間。在剩下的10多天中進行了戰前動員和開進準備,從接受新裝備到開赴前線炮21師只用了40天的時間。
入朝第一戰告捷:後洞迎戰美軍第七師,美軍損失700多人
1951年9月1日,21師203團奉命支援第27軍79師235團,反擊進佔後洞裡陣地的美七師的兩個營,這是21師入朝的第一戰。由於保密工作到位,此時美軍還不知道我軍擁有火箭炮,在無所顧忌的情況下,美軍向我軍陣地發動了猛攻。
此時,203團的24輛『』喀秋莎『』戰車,突然對進攻我軍陣地的美軍發動了齊射。在很短時間內,將全部的384枚火箭彈打向了敵軍陣地,密集的爆炸聲覆蓋了美軍的兩個營的陣地,美軍損失700多人,無力再戰退出陣地。他們驚呼志願軍使用了原子炮,此時美軍還不知道志願軍炮兵部隊已秘密裝備了蘇制致命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次戰美軍騎兵一師:採取「引蛇出洞」戰術,給予對手沉重打擊
1950年10月,21師乘勝追擊,這是面對的是志願軍的老對手,在長津湖撤退的美國騎兵一師。這次出動的是21師202團,針對針對火箭炮射速快、覆蓋範圍廣的特點,志願軍決定使用誘敵深入的戰術。
當晚,202團於連川以北之青木潤等地,構築了發射陣地,首先按照戰術安排,由我軍步兵對美軍陣地發動了進攻,美軍見志願軍前來進攻,急忙鑽出工事與我軍激烈交鋒。當美軍剛露頭,我軍的300多枚火箭彈,極速落到美軍陣地,美騎兵一師付出了800多人的傷亡,最後被迫退出陣地。
上甘嶺之戰:喀秋莎火箭炮的巔峰時刻
1952年10月24日,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爆發。在這場血戰中,喀秋莎火箭炮再顯神威。五聖山作為上甘嶺戰役的重要戰略要點,其南麓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就是五聖山的門戶,在上甘嶺第一階段中,美軍在強大火力掩護下奪取了這兩個高地,直接威脅五聖山。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嶺戰役的第一階段。7天7夜的鏖戰中,雙方反覆爭奪地表陣地,戰鬥異常殘酷。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總部果斷決定,將21師209團配屬給參戰的15軍,歸15軍軍長秦基偉統一指揮。
10月19日,209團接到命令:今晚全團投入上甘嶺戰鬥。當天下午,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分頭從預備陣地出發,奔向發射陣地,並做好了準備。16時30分,15軍的104門火炮首先發出怒吼,炮彈像雨點一樣飛向597.9高地。一陣火力急襲後,15軍炮火向敵後方延伸。在地堡裡躲避彈雨的美軍鑽出來,準備抗擊15軍步兵的衝鋒。這時,209團突然實施了齊射。在完成兩次齊射後,209團迅速撤出陣地,從進入陣地到打完轉移,前後只用了13分鐘。美韓軍絕大部分防禦工事被摧毀。
第二階段戰役打響後,志願軍以209團24門火箭炮和70門各類野戰炮火力支援,在1952年11月11日16時發動進攻,當晚奪回陣地,全殲守敵。第二天,美軍以一個團的兵力企圖反攻,在炮兵的火力支援下一舉擊潰美軍。戰役期間團、營級的齊放發射達到了100多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進攻和防禦作戰。在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我「喀秋莎」二〇九炮團,前後參加10次戰鬥,給敵人沉重的打擊,有力地支援了步兵,因而受到步兵戰士的熱情歡迎。上甘嶺戰役美韓軍與志願軍傷亡比例為2.3∶1,美韓軍的傷亡有70%是由志願軍炮火殺傷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喀秋莎」火箭炮。當時,炮兵二十一師的車號是「84」,部隊一見「84」車號,就主動讓路,並鼓掌歡迎。
金城戰役:喀秋莎火箭炮的謝幕之戰
1953年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志願軍和人民軍為了配合停戰談判,對美軍和韓軍先後發起兩次夏季進攻。到了六月中旬,停戰談判各項協議均已達成,正準備籤字,事情卻遇到一個嚴重阻礙——韓軍李氏集團賊心不死,企圖破壞停戰的實現。
為了再次給韓軍以沉重打擊,志願軍決定實施金城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裝備了大批蘇式「喀秋莎」火箭炮。在金城戰役中,志願軍集中五個「喀秋莎」炮團和其他炮兵部隊的上千門火炮,此次戰役由志願軍20兵團擔任主角,整個20兵團有四個軍外加一個師,82毫米迫擊炮以上的火炮就超過1000門,打算在戰役開始時,首先實施猛烈的火力突擊。7月13日晚21點整,20兵團對韓軍展開了勢如山崩的炮擊。在這場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發動了69次齊射,幫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擊戰的勝利,促使美國不得不儘快在談判桌上妥協,為板門店停戰協定的最終籤訂掃清了障礙。
結語
火箭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歷時兩年半,先後配合12個軍,在兄弟炮兵部隊的支援下,協同步兵進行大、小戰鬥30餘次,殲敵10萬餘人,擊毀敵坦克56輛、汽車230餘臺、火炮30餘門、擊落擊傷敵機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恩格斯曾經說過:「槍是不會自己射擊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去使用它們」「贏得戰鬥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志願軍能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絕不僅僅是依靠「喀秋莎」火箭炮等先進裝備,而是因為有著英勇無畏的戰鬥意志,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和保家衛國的正義立場。聯合國軍「鋼多氣少」,志願軍從最初的「鋼少氣多」,戰爭後期在保持昂揚鬥志的同時,大力換裝蘇式制式裝備,特別是自動火器和喀秋莎火箭炮等先進裝備,更好地完成了抗美援朝的歷史使命。隨著裝備的更新換代,喀秋莎火箭炮逐漸被更先進的火箭炮所替代,但它在朝鮮戰場上的優異表現仍然值得懷念和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