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是我國文壇上的一位領袖,他寫出的作品總會引人深思。原本有一顆醫者仁心,想要憑藉醫術來拯救國家,但在發現祖國的同胞在那個時期很多人都漠然的時候,魯迅先生決定,用文字的力量來喚醒國人的靈魂。
為魯迅抬棺
1936年10月19日,中國的文學界發生了一件令人既悲傷又難過的事情,這一天魯迅先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此消息一出,整個文學界備受震動。
四天後,是魯迅先生出殯的日子。這天,文學界的許多文人墨客都前來弔唁,對於當時的中國文學界來說,來者已經過半了。甚至為魯迅先生抬棺,這些人包括巴金在內共有十六位。我們都知道,作為當代文豪,巴金並不比魯迅遜色,可以說是與魯迅齊名,然而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精神的敬仰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出生於1904年的巴金和出生於1881年的魯迅,兩人竟相差了23歲。但是,對於巴金和魯迅本人來說,兩個人之間厚重的友誼,並不止是忘年交這麼簡單。
1934年,魯迅除了忙於在出版社的工作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為《譯文》進行創刊了,魯迅先生在那時十分重視這項工作。8月5日,魯迅、茅盾、黎烈文作為《譯文》的發起人的身份,被生活書店的經理所邀請,同時還邀請了其他作家一起探討,這其中就有巴金。於是,兩人就這樣相遇了。
這次的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關於《譯文》出版時,該用誰的名字作為編輯出版,因為擔心在審查這個重要的環節上可能不能通過,但是魯迅和茅盾兩人又不能出面。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魯迅認為最合適的人選就是黃源,同時發表了一些言論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也是在這次之後,巴金對魯迅感到由衷的敬佩。
自此一別再無相見
在後來的時間裡,巴金與魯迅有過多次的接觸,兩人的關係也逐漸熟悉起來,甚至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巴金深造回國之後,開始擔任出版社的主編,但稿源卻少之又少,這對於巴金來說是一大難題。然而這時,魯迅給予了巴金很多的幫助和支持,不但將自己寫出來的稿子第一時間交給巴金所在出版社的同時,還會偶爾對於編排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無疑對於巴金在事業上有了質的飛躍。
在日常生活中,兩人也經常會對文學方面探討一番,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對於魯迅來說巴金不僅是朋友,更是自己的知己,同時魯迅對巴金的評價很高。
因為年齡越來越大,魯迅先生身體狀況並不是很好。即使在病中,他和巴金兩人也會經常互動,一起探討。這天,巴金和往常一樣去看望拜訪魯迅,但萬萬沒想到的是,迎接自己的不是魯迅先生,而是魯迅先生溘然長逝的這個噩耗。聽到消息後,巴金悲痛萬分,便決定親自為魯迅先生抬棺,並寫文章來悼念魯迅。在魯迅先生去世後的一些年裡,巴金還寫了很多篇悼念魯迅先生的文章,用以懷念魯迅。
結語
一代文壇領袖就這樣永遠的沉睡了,然而他帶給我們的精神卻流傳後世。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不應該對待事情都報以麻木不仁的態度,我們應該要振作精神,為中國崛起而奮鬥!
本文由史書雲海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