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病逝於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享年56歲。魯迅去世後,在萬國殯儀館承辦出殯事宜。10月22日,魯迅的靈柩送到萬國公墓進行安葬。從萬國殯儀館到萬國公墓有十餘裡路程,途中由16人輪流為魯迅抬棺。
他們分別是胡風、巴金、黃源、鹿地亙、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蕭乾、聶紺弩、歐陽山、周文、曹白、蕭軍。
這16人,分別是什麼來頭,與魯迅有著什麼樣的淵源呢?
胡風是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湖北蘄春人,著有《文藝筆談》《文學與生活》《野花與箭》等一批文藝評論集和詩集。胡風在上海時,與魯迅交往密切,關係很好。
巴金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詳,這位從四川走出來的作家,以「家春秋」三部曲而聞名遐邇。1934年,巴金決定去日本留學,好友為他設宴餞行,魯迅應邀參加,並給巴金介紹了日本的風土人情。一年後,巴金從日本回國,擔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主編,一度為稿源不足發愁。魯迅全力支持巴金,甚至將自己沒有發表的作品交給巴金。當魯迅去世後,巴金不但親自抬棺,還先後寫了20多篇文章紀念魯迅。
黃源是浙江海鹽人,算是魯迅的同鄉。黃源是一名翻譯家,1934年擔任魯迅創刊的《譯文》雜誌編輯時,開始與魯迅打交道,經常去魯迅家裡取稿。黃源為人細心,不願意叨擾魯迅,往往吃了晚飯才去。魯迅注意到後,告訴他不必刻意迴避,「不必特別苦心孤詣,設法迴避吃飯也」。
鹿地亙是日本青年作家,於1935年來到上海,與魯迅結識。魯迅在去世前2天,即1936年10月17日,曾經到多倫路257弄拜訪過鹿地亙,這是魯迅生前最後一次外出。魯迅病逝後,鹿地亙完成了7卷本《大魯迅全集》的翻譯工作,將它介紹給日本民眾。
黎烈文是湖南湘潭人,從1932年起擔任《申報》副刊《自由談》主編。魯迅在《自由談》上發表了大量雜文,收集為雜文集《偽自由書》。由此,黎烈文與魯迅成為了忘年之交。
孟十還是遼寧人,是專攻蘇俄文學的翻譯家,因為在1934年向《譯文》投稿而與魯迅相識。魯迅很重視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在兩年時間裡與他通信達85次。到1936年3月22日,魯迅給孟十還寫了最後一封信。
靳以是天津人,作為文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上世紀20、30年代寫了許多描寫青年男女生活和愛情的小說,受到了魯迅的關注和指導。1957年,靳以與巴結一起創辦了大型文學雙月刊《收穫》。中國幾代作家都與《收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張天翼是湖南湘鄉人,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1929年,張天翼到了上海,給魯迅寫信,在魯迅的幫助和指引下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在一幀魯迅先生出殯的照片中,橫幅「魯迅先生殯儀」6字即為張天翼親筆書寫。
吳朗西是四川開縣人(今重慶開州),是一位出版家,1934年負責編輯上海《漫畫·生活》月刊。《漫畫·生活》除了刊登漫畫作品外,還刊登雜文和小品文,魯迅是作者之一,因而吳朗西與魯迅有過一段交往。1936年10月16日,離魯迅逝世相隔僅三天,魯迅在日記裡記載「晚吳朗西來」,這是指吳朗西把剛裝訂好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送給魯迅過目,魯迅稱讚道:「這本版畫印得還可以,裝幀也美觀大方。」如果魯迅不是因病逝世,他還將與吳朗西還將編印、出版一套大規模的「新藝術叢刊」。
陳白塵是江蘇淮陰人,是中國著名編劇,被譽為「中國的果戈理」。1935年,陳白塵來到上海,做起了「亭子間作家」,與魯迅相識,深受魯迅影響。1980年,陳白塵根據魯迅代表作《阿Q正傳》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岑範執導,嚴順開主演,上映後深受好評。
蕭乾是蒙古人。1936年,蕭乾來到上海,在《大公報》主編《文藝》副刊,得以結識魯迅。
聶紺弩是湖北京山人,是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還是黃埔軍校二期學員。不過,聶紺弩沒有投身軍伍,而是走上了文藝創作道路。1934年,聶紺弩在擔任上海《中華日報》副刊《動向》的編輯,收到魯迅的投稿,表示要提高他的稿費。魯迅開玩笑說:「那我以後投給你的稿子要越來越短了。」 另外,聶紺弩妻子周穎與魯迅夫人許廣平是天津女子師範學校的校友,有了這層關係,他們更加親密了。
歐陽山是湖北荊州人,著有《三家巷》《柳暗花明》等長篇小說,曾擔任中國作協副主席。1927年,魯迅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時,歐陽山聽過他的講課。1933年2月,歐陽山到上海,經常請魯迅約稿,指導文學創作。在魯迅的介紹下,歐陽山被禁的小說 《傑老叔》 得以在 《申報月刊》 發表。
周文是四川滎經人,1933年以西康軍旅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雪地》,發在茅盾主編的《文學》雜誌9月號上,從而在文壇上聲名鵲起。魯迅非常關心周文的成長,稱讚他是「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並將他的《雪地》和《父子之間》推薦到美國和日本發表。
曹白是江蘇省江陰人,生於1914年,在抬棺16人中年齡最小,當時才22歲。曹白是一名木刻家,因為崇拜魯迅,創作了《魯迅像》《魯迅遇見祥林嫂》等作品,準備參加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可《魯迅像》被檢查官抽出來,不準參展。曹白將作品寄給魯迅,魯迅回信鼓勵他「為光明而戰鬥下去」。
蕭軍是遼寧人。在所有和魯迅關係密切的年輕人中,蕭軍與蕭紅得到的關懷和支持最多。他們在上海時,魯迅在工作、生活兩方面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們的成名作《八月的鄉村》《生死場》被魯迅收入「奴隸叢書」,親自寫序,推薦出版。魯迅告訴他們:「奴隸總比奴才強。」蕭軍因而視自己為「魯門弟子」,並公開宣稱:「魯迅是我的父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