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不還手,是懦弱還是教養?家長要找對教育「平衡點」

2020-12-09 茉莉媽咪育兒日記

文/茉莉媽咪育兒日記(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相信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在幼年時期和同齡人發生過爭執甚至動過手。

而說到「打架」,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喜歡欺負人,一言不合便動手打人,以暴力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有的孩子經常會扮演受欺負的角色,面對來自他人的「暴力」,常常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味地沉默忍讓。

不僅是孩子的表現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一些父母甚至認為打架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同時另外一些父母則認為不動手才更懦弱。

這兩種說法真的是正確的嗎?

01「懦弱」和「教養」其實只在一線之間,關鍵在於哪種情況

1)情況一:被打不還手是教養

在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如果對方年齡很小,不懂事,玩伴間的小打小鬧,或是因為一些如搶玩具,話語不合等一些無關痛癢的小矛盾而受到對方的「攻擊」,這些「攻擊」也並沒有帶來影響,謙讓對方,不還手就是一種教養。

2)情況二:被打不還手是懦弱

如果一次或幾次的忍讓反而換來對方的變本加厲,一味的欺負,而且給自身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時不反擊,不告訴老師家長,依然選擇受欺負,那麼這就是一種懦弱。!

02孩子受到欺負後不還手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父母需要注意

孩子的年齡還小,有時並不覺得自己受到了欺負,不明白還手的意義。孩子在當時被打感覺到疼,覺得委屈,但孩子並不會記仇,還是想著以後要一起玩。孩子在被欺負後反應不過來,他們的能力還處理不了發生的事情。孩子比較膽小,被欺負後感到害怕,不敢還手。

03針對這幾種原因,「被打」後到底該怎樣應對,父母要找到教育「平衡點」

鼓勵孩子睚眥必報,每次都用以牙還牙的方式解決問題,除了一時的痛快,對孩子的教育並無益處。還可能會讓孩子受傷,耗費感情精力,陷入被孤立的境地。

如果鼓勵孩子一味地退讓懦弱同樣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只會使欺凌者變本加厲,孩子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孩子會逐漸失去對是非好惡的正確判斷,變得自卑,膽怯,遇事軟弱,缺少魄力。同樣不利於孩子成長。

不論孩子為什麼被打,也不論孩子被打後的反應如何,作為父母,都要對孩子進行教育,為孩子的安全和成長負責。而教育要秉承的關鍵和原則,也是家長要找到的「平衡點」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確保自己不受到傷害。」

聽到孩子被欺負,可以試試這麼做:

首先:保持冷靜,仔細聆聽,安撫情緒

有的父母一聽到孩子受欺負,不問三七二十一就要找打人者討個說法,還斥責孩子怎麼不知道還手,這樣不冷靜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實質問題,還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反效果。我們應該冷靜地了解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安撫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其次:詢問孩子希望自己怎樣處理

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去尋求孩子的意見,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任意妄為,這樣不僅讓孩子得到了尊重,也有助於孩子與朋友間的相處,還鍛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強調保護自己的重要性,決定「還手」還是忍讓

在類似事件的教育上,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強調: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先保證自己不受到傷害。在確保自己的安全後,孩子可以自行判斷是還手回擊。是跑開躲避,還是告訴老師家長,尋求幫助。孩子在慢慢長大,主動權和選擇權都應漸漸掌握在孩子手中。

告訴孩子: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達出來。在受到欺負時,大聲地有底氣地告訴對方:你這樣做讓我很不高興,如果你再繼續這樣做,我就要還手了,或者我就要去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了。

這樣,不僅體現了良好的教養,自己強大的氣場還會對對方形成震懾,避免以後再受到欺負。

你家的寶貝受到過欺負嗎?你又是怎樣應對的呢?快來分享你的經驗妙招。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性格太懦弱,在幼兒園總被欺負不還手,作為家長怎麼辦
    豔豔說:「醒醒性格太懦弱,在幼兒園總是被欺負,還不敢還手,我該怎麼辦呢?」可能,不止豔豔有這樣的煩惱,很多家有幼兒的家長都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自家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做父母的都會覺得很憋屈。
  • 女孩2分鐘挨了50個耳光,鞋底打了28個,家長:為什麼不還手
    孩子自從上幼兒園開始,就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孩子上學以後,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乖,要有禮貌,不能打人和罵人。但家長卻忽視了孩子的安全教育,當別人侵犯自己的時候,應該如何反擊,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 「打不還手無男子氣概!」媽媽越慫恿兒子打架,孩子越懦弱無能
    01「上二年級了還被別人欺負,你活著還要不要臉?你不要臉我還要臉!」「你是腦子有包,還是智力障礙?別人打你,你不知道還手啊?懦弱無能!」「被打了還不知道還手,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有你這種兒子我都覺得丟臉!」
  • 孩子情緒波動範圍大,可能是「情緒教養」不到位,家長要重視
    小金魚是她同學上個月送給她的禮物,但是因為太小了,很難養活,一周前就死了,我還帶著她把金魚埋在了土裡,一周過去了,突然提起來,也是讓人很無奈。可能各位家長的孩子也跟我倆孩子一樣,上一秒,還在開開心心地玩遊戲,下一秒突然就開始委屈,而且委屈的還是讓家長們哭笑不得的事。
  • 這些表現暗示孩子「沒教養」,即使外人不說,家長也要明白!
    俗話說,窮養富養,都比不上父母的教養。如果父母有教養,能夠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麼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也會更順暢。孩子的教育對父母來說更是人生的重大任務,卻也要小心,莫培養出骨子裡沒有教養的孩子。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暗示沒教養!
  • 孩子有沒有教養,家長把握好,這四點很重要
    君子如玉,觸手可溫,好的談吐和言行舉止,讓人感覺舒服,人的教養如何從孩童時期就要有意識的對其培養。如果孩子表現出特別沒有教養的行為,家長不對他進行教育,那麼會影響孩子的人生。這個新聞,讓我記憶猶新,畫面中的一個小男孩頑皮搗蛋,然後被路人一頓胖揍,雖然很是心疼挨揍的孩子,但是仔細想想孩子的行為,也確實十分的讓人生氣,是一種很沒有教養的表現。
  • 沒教養的孩子遲早吃大虧,德國這7條教養家規,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中國家長們應該反思一下,在家庭教養這塊,我們做到了多少?沒教養的孩子遲早吃大虧,德國這7條教養家規,值得中國家長學習不要幫孩子多做,要讓孩子多做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時候家長看上去很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是困難的。
  • 孩子有教養才會受歡迎,這些關於教養的誤區,很多家長都中過招
    然而,很多家庭在孩子的教養問題上卻存在著很多誤區,比如以下幾個:誤區一:有教養會壓抑孩子性格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矛盾,既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教養,又在內心深處覺得這樣可能不符合當今社會的複雜環境,還有可能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壓抑甚至吃虧。
  • 「被打可以還手嗎」?當孩子這麼問,家長可試試這種高情商回答
    小王把這件事情回家跟妻子說了一下,夫妻兩覺得不對勁,於是就去問女兒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在學校是不是被欺負了。女兒一開始不敢說,後來小王和妻子還是著急地詢問著女兒,女兒才邊哭邊說:「小朋友們都會欺負我,有時候還打我,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那樣是不是就是壞孩子了?」
  • 教育孩子不同的教養方式!
    總體來說,教養方式可以分成三類:1、嚴厲性這種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家庭中所有的規則都是由家長制定;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但要絕對的服從,否則會受到懲罰。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下,孩子的行為會處在一個父母框定的規則框架中,比較規矩,但得不到自由,有的甚至會自卑,不敢去做創新的事,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2、放養型在這種環境下教養的孩子,父母不給其制定規則,不給孩子限制,完全放縱,孩子自己選擇,這類孩子長大後會肆意妄為,很自由但是沒有規矩可言,甚至會非常叛逆,無人可管。
  • 4個方面的表現,顯得孩子很沒教養,外人不講家長也要注意
    而孩子在這4個方面的表現,會顯得很沒有教養,雖然很多時候外人不會指出,但家長也應該多加重視。第一,對長輩不尊重。許多孩子因為從小深受寵愛,許多事情也都以自我為中心,在做出一些對自己家裡的長輩或者外人很不尊重的行為後,家人們也不會說,反而會以孩子小為藉口,幫助孩子進行開脫。
  • 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高情商,挽救孩子的一生
    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高情商,挽救孩子的一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是最大的期待,孩子的出生就像是小天使一般降臨到父母的身邊,帶來希望和歡樂的同時,也給父母帶來了很多的擔憂。但是最近娜娜發現孩子有些不對勁,在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娜娜本想著讓孩子和小朋友們多玩一會再回家,沒想到孩子卻開始表示抗拒,甚至有些害怕。娜娜覺得不對,就問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孩子沉默了半天反過來問媽媽;"小朋友們都欺負我,有時候還打我,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
  • 「懲罰教育」已過時,父母可以用「優勢教養」,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年齡小,還沒有成熟的是非觀念,對他們進行說服教育作用不大。既然如此,那麼一種又快速又高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誕生了,那就是懲罰教育。但是,懲罰教育真的好用嗎?不可否認,懲罰教育是有一定作用的。當孩子受到懲罰,他們就會心生畏懼,也就不敢再犯此類錯誤了。
  • 孩子教養的好壞,來源於父母的悉心教導,別讓孩子輸在沒教養上面
    有時候孩子沒教養,其實是父母寵出來的,有些小孩說錯話做錯事,家長不聞不問,假裝沒看到到或者不在意,有的家長反而還助長這種不好的爛習慣的發生沒教養的孩子家長要反思了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好的教育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父母對其產生的影響尤為重要
  • 如果你的孩子問你「我被打了要不要還手」,作為家長的你該怎麼辦
    孩子問"我被打了會不會還手",媽媽的做法值得學習,家長不要忽視。小麗是一個五歲孩子的媽媽,孩子比較內向安靜,夫妻倆一致認為,孩子脾氣這麼好,不會招惹其他孩子。但最近小麗發現孩子的異樣,每次接孩子回家。本來想讓他和其他小朋友玩一會兒再走,但孩子似乎有些抗拒,甚至表現出一點害怕。小麗覺得很不開心,就問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了。孩子沉默了,過了好一會兒才問媽媽:孩子們欺負我,有時還打我,我能還手嗎?那是壞孩子嗎?"
  • 「熊孩子」事件頻發,家長是主要原因,你的修養決定孩子的教養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每一個熊孩子的身後,都站著一個或者一群的熊家長,他麼要麼只對孩子提要求,定標準,自己卻從不以身作則,孩子依葫蘆畫瓢,有樣學樣;要麼對孩子溺愛無底線,對孩子所有的錯誤都用「他還只是個孩子」進行辯解,讓孩子覺得因為自己年紀小,規則是可以打破的。
  • 父母非常重視孩子培養,但孩子懦弱的性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
    其實家長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全都找錯了方向,因為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也不在欺負他的人身上,而是在於父母的教育方式,那本篇文章呢,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孩子懦弱的性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的。,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非常嚴格的,更有一些家長還信奉著不打不成才這樣的俗語,孩子有一點不順從自己或是做得不對的就會對孩子又打又罵。
  • 接孩子時家長的這三種行為,會讓老師厭惡,透露出了教養格局
    如果換了別人接,一定要說明是孩子的誰來接,開學後也一再在家長群裡強調,一個班幾十個孩子,全年級上百個孩子,家長們如果不遵守規則,肯定會亂套的。小曾說:就算是這樣,每天放學還是像打仗一樣,亂跑的孩子、不按規矩來的家長,把每個孩子送走後,他都像經歷了一場大戰。
  • 孩子被人「欺負」了怎麼辦?打回去是下策,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勇敢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要怎樣做才能更好的保護和鍛鍊孩子呢?作為家長,首先要重視孩子的每一次成長,有時候一帆風順對孩子並沒有好處,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可能很多時候都會脫離父母的視線,有了自己的小生活,這時候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家長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本身就離不開挫折和鍛鍊,不要害怕孩子的生活中出現狀況,怎樣正確的處理和教養孩子,才是父母應該做到的。
  • 家長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第二,一切事情都是為孩子安排的。有些父母總怕孩子哪怕一點委屈,所以什麼事情都要事先替孩子想好,即使是最基本的生活也要幫孩子打理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每一次大學開學,許多家長背著大包小包,孩子卻空手在身邊跟著。事實上,這種事事包辦的行為只會讓孩子不懂得承擔自己的責任,遇事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管別人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