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波動範圍大,可能是「情緒教養」不到位,家長要重視

2020-12-14 菜菜寶貝育兒

一、引言

"媽媽,我好傷心啊,我想我的小金魚了""沒事的,小金魚只是累了,它找了個舒服的地方睡覺了""可是我還是很想它"

這是周末,與孩子的對話,明明上一秒,她還在我旁邊玩積木玩得很開心,突然就開始委屈地說想她的小金魚,這讓我很無可奈何。小金魚是她同學上個月送給她的禮物,但是因為太小了,很難養活,一周前就死了,我還帶著她把金魚埋在了土裡,一周過去了,突然提起來,也是讓人很無奈。

可能各位家長的孩子也跟我倆孩子一樣,上一秒,還在開開心心地玩遊戲,下一秒突然就開始委屈,而且委屈的還是讓家長們哭笑不得的事。

孩子這種情緒的波動,讓很多家長們不知道如何是好,安慰孩子時不知道哪句話說錯了,孩子就更傷心。如何穩定孩子的情緒,成了家長們很為難的事,為了解決孩子情緒波動範圍大的問題,家長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情緒不穩定。

二、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

思維簡單,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思維都比較簡單,表達也比較直接,所以他們時常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從來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變化。

成長期,容易被外界影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大部分的生活經驗都是來源於附和模仿身邊的人,從而形成自己的生活習慣,但是在模仿別人的過程中,他們很容易被身邊人影響,這就使得他們喜怒無常。

敏感多疑,容易被轉移注意力。孩子大多都是敏感多疑的,他們會感知外界對自己的容納情況,從而判斷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安全,而且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因為過於敏感地感知外界的變化,他們的情緒會隨著身邊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家長要注意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情緒教養"不夠。有很多家長可能不明白,什麼是"情緒教養"?其實,"情緒教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孩子的情緒變化的控制能力與情緒的認知能力。"情緒教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很有幫助的,家長要有意識地提升孩子的"情緒教養"。

三、"情緒教養"對孩子的幫助

第一、提高做事效率

如果孩子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對孩子的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化,這樣會讓他們經常處於一種陰晴不定的狀態內,對於他們的做事效率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有較高的"情緒教養",會幫助他們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

第二、會有底線思維

如果孩子的情緒變化太過明顯,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表現出來,這會讓家長很頭疼。一般孩子在開心的時候,自然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從而可能對身邊的事得過且過;在他們不開心的時候,可能會陷於一種負面情緒之中,我們都知道,人在悲傷的時候,外界發生的一切都和自己無關,不知不覺就會沒了底線。但是如果孩子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會有底線思維,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第三、對孩子穩重性格的形成有好處

如果孩子有較高的"情緒教養",他們就擁有很好的情緒感知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面對問題及時作出自己的判斷,控制自己的思想,這對於他們形成穩重的性格很有幫助。

所以,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情緒波動範圍比較大時,要注意一下可能是"情緒教養"不到位,家長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步驟,幫助孩子提升"情緒教養"

四、提升孩子"情緒教養"的三個步驟

首先,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情緒

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比較模糊,所以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差,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自己情緒波動的範圍如何。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認清楚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他們的情緒的變化,並且分析情緒變化會給他們影響。

其次,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變化

在幫助孩子認清楚自己的情緒之後,家長要告訴孩子,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情緒,情緒的存在再正常不過,如果沒有情緒,再怎麼會有鮮活的生命呢?所以,情緒的變化每個人都是有的,不能因為自己情緒變化,就否定自己。

最後,幫助孩子分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

在幫助孩子認清楚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後,告訴孩子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是客觀存在的,要合理地釋放。、最重要的一步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情緒不穩定,要從哪裡改善這種狀況,以防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況。

五、結語

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的情緒問題應該是成長過程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了,所以家長可以學會"情緒教養"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一言不合就生氣,情緒波動太大,家長可了解「情感連接循環」
    不僅如此,她和朋友一言不合也會生氣,要麼用仇視的眼神看著對方,要麼大吼對方,要麼就出手打小夥伴,常常令她的小夥伴不愉快。妹妹更不明白,一個女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大。孩子情緒波動大,並不是特例。不少孩子像我妹妹孩子情緒波動大,也有不少家長為此苦惱。遇到孩子這種情況,各位家長不用慌張,我們先來了解下"情感連接循環"。
  • 孩子出現情緒波動?心理學:論孩子自我控制情緒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學會管理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v 孩子在出現情緒波動的原因1.孩子沒有休息好孩子有時候明明是已經很累了,可是還想要繼續玩下去,即使爸爸媽媽前來勸告,也是回答「不困」「還想要繼續玩」,接著就會在孩子的臉上看到情緒的波動甚至還會失控。有些時候如果孩子的沒有休息好,就會出現疲倦以及滿臉的不快樂,就會容易發脾氣。
  • 孩子老有負面情緒?家長巧用鐘擺效應,調控孩子情緒的「晴雨表」
    有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學會堅強,培養孩子的冷靜與理性,會在孩子受到挫折或遇到問題的時候告訴孩子要學會控制不良情緒,遇事要冷靜。聽起來好像是為了孩子好,能夠變得更加懂事。但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如果孩子心情出現難過時,在第一時間會選擇的傾吐對象會是身邊的朋友而不是家長。
  • 寶寶的學步期,為什麼情緒很不穩定?自主意識的增強家長要明白
    3.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家長及時的滿足或者重視時,那麼孩子的負面情緒將會表現得很明顯。哪怕前一秒還在笑,只要家長稍微不如他意,孩子都會立刻撕心裂肺地大哭或怒吼,甚至在行為表達上會有些暴力,比如說愛咬人。
  • 4個方面的表現,顯得孩子很沒教養,外人不講家長也要注意
    孩子的問題是每個家庭最大的問題之一,在外人眼中,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所有孩子不好的表現,都會被歸咎於父母,而孩子也會被外人稱為「沒教養」。但事實上,一個孩子身上的表現,多少會有父母的影子。所以,在孩子身上出問題的時候,父母也應當進行自我反思。
  • 孩子一直不會釋放情緒,出現暴力行為,家長該如何給孩子疏導情緒
    孩子的要求總是不被重視,可能就會和果果一樣,用一些不尋常的方式方法讓家長看到自己,重視自己。 2.常挫敗,沒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因為在學習上或者生活中屢次感覺到挫敗,慢慢的心理會產生一種強大的挫敗感和無奈感,他們需要通過其它事情來證明自己。有時候孩子會認為,可以通過暴力行為造成比較大的聲響或者回應,以此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感覺。
  • 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不住情緒。每天,我們從情緒中醒來,伴著情緒入睡,時時刻刻被情緒包圍著。
  • 孩子心態不好,容易陷入悲觀情緒,家長如何幫孩子趕走這種情緒?
    孩子這樣的表現會讓家長感到很擔心,但又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趕走這種悲觀的情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2、情緒起伏比較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孩子過於悲觀,當他遇到問題時,情緒起伏會特別大,前一秒可能還是興高採烈的狀態,下一秒情緒突然就會變得特別低落,孩子會因為自己能力差而感到自責。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家長要警惕,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裡,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母或是爺爺奶奶把孩子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生怕孩子會受到一點磕磕碰碰。
  • 沒教養的孩子遲早吃大虧,德國這7條教養家規,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德國的教育,稱得上是全世界最先進的了,德國人的嚴謹有目共睹,特別是在教育這一塊上非常重視,對德國的媽媽來說:「與其扯破嗓子吼罵孩子,不如做出實際行動;規矩要大於寵愛,身教也要大於言傳」在德國,家庭教養規則是很重要的,很多父母都會拿家庭教養規則來約束自己的孩子
  • 孩子情緒起伏大,別以為是「真性情」,做好「情商管理」才是正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最近有家長在聊天的時候提到,她們的的孩子最近很喜歡發脾氣,動不動就大哭大鬧的,遇到開心的事情就會安安靜靜的,但是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馬上開始發脾氣。當孩子情緒起伏波動較大的時候,有些家長就不知道該如何去對待孩子。
  • 心理學情緒解讀:你的情緒裡,藏著孩子的世界觀
    導讀:情緒化的人,喜怒無常,情緒波動劇烈,常常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上一秒可能還非常高興,下一秒就可能變得悶悶不樂,焦躁不安,相信很少有人願意和這類人共事。與成人相比,孩子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情緒化的問題更加嚴重,如果在童年沒有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這就是本文包麻麻要跟探討的問題。
  • 孩子情緒陰晴不定?都是「鐘擺效應」惹的禍,家長要懂得調控情緒
    很簡單,鐘擺的特質就是左右搖晃不定,時高時低,總是停不下來,而且擺起來的高度時高時低。那麼,把孩子的心情比作鐘擺的話,便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孩子的心情也會像鐘擺一樣,時而高昂,時而低落,情緒變化幅度大。孩子的心情就像鐘擺一樣,起起伏伏不穩定,這就是鐘擺效應。
  • 孩子情緒低落、暴躁易怒,父母怎麼辦?教育孩子不應該帶著壞情緒
    每個人都有複雜的情緒,小孩子也不例外。 在許多大人眼中,對孩子的情感豐富程度並沒有完整的意識,孩子要麼安靜,要麼就是吵鬧,但其實,或許你完全想像不到,在一些活躍或者哭鬧狀態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孩子的「好情緒」和「壞情緒」。
  • 小孩的臉六月的天,孩子情緒多變,用情緒ABC理論調節孩子情緒!
    這樣的孩子其實是不完整的,無法管控自我情緒的人,是一個"半智能化的機器人"。2、家長過分的溺愛父母愛護孩子,總不願意他們承受挫折和打敗的感覺,害怕孩子負擔不起,所以就自己幫孩子肩負起了擔子。就好比孩子考試失利,競賽失敗,成績下降,都是好聲好意的安慰孩子:"沒有關係"。
  • 孩子「被打」不還手,是懦弱還是教養?家長要找對教育「平衡點」
    孩子在當時被打感覺到疼,覺得委屈,但孩子並不會記仇,還是想著以後要一起玩。孩子在被欺負後反應不過來,他們的能力還處理不了發生的事情。孩子比較膽小,被欺負後感到害怕,不敢還手。不論孩子為什麼被打,也不論孩子被打後的反應如何,作為父母,都要對孩子進行教育,為孩子的安全和成長負責。而教育要秉承的關鍵和原則,也是家長要找到的「平衡點」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確保自己不受到傷害。」
  • 孩子「人來瘋」,不是好現象,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情緒管理教育
    不知道很多家長有沒有經歷過孩子「人來瘋」:孩子自己在家的時候明明很聽話、很安靜,但一旦遇到不常見到的人,就會變得喜歡胡鬧,樂於說話,甚至有一定「表演型人格」的徵兆。很多家長面這種情況時,錯誤的認為這是孩子有表現欲的體現,是孩子性格開朗熱情的象徵。可實際上這並不是好現象,反而是孩子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的體現。
  • 孩子哭鬧不停,家長先別急著批評教育,要理解孩子的「預判情緒」
    所以,每次說要回奶奶家,小兒子都自動產生了這種牴觸情緒。「預判情緒」是孩子堅決抵抗的原因家長很多時候都不明白,孩子執意不想做的事,究竟什麼原因,其實就像小兒子那樣,在不喜歡不願意執行的事兒面前,孩子自動產生了一種「預判情緒」。簡而言之,就是孩子以前經歷過的事情再次發生時,孩子就已經有了一種默認的預判,而抵抗的情緒,就是自我形成的預判情緒。
  • 孩子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很有可能是家長「教」壞的,父母要注意
    前些日子在網上看到了一則關於孩子撒潑躺地上打滾的消息,和以前的父母不一樣,現在的90後父母處理孩子鬧情緒的情況,已經"得心應手"了。這對年輕的父母,就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孩子撒潑,孩子鬧累了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然後自己覺得沒啥意思就起來了。
  • 孩子的情緒對自身行為的影響,父母一定要看看
    講到情緒,家長們並不陌生。但是,情緒究竟與孩子的成長和智力發展有什麼關係,家長們可能知道得並不多。所以,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小孩子鬧點情緒,過兩天不就好了,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這樣來認識 問題,就不恰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