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坦森: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2020-12-16 騰訊網

我在哈佛商學院教授的課程,是幫助學生理解何為好的管理理論,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在最後一堂課上,我總會要求學生利用所學,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

其次,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係成為持續幸福的源泉?

第三,如何確保不陷入牢獄之災?

儘管最後一個問題聽上去像是在開玩笑,但我是認真的。我當年在牛津大學就讀的班級,所有同學都獲得了Rhodes獎學金,但是後來32個人裡兩人坐過牢。

在學生討論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我用自己的一生作為案例,向他們闡釋該如何利用課堂所學,來幫助自己做出人生的三個關鍵決定。

有一個理論為第一個問題——如何確保我們從事業中感到快樂,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這就是弗雷德裡克 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理論。他認為人生的強大動力並非來自金錢,而是來自學習、在責任中成長、為他人奉獻以及成就獲得認可。

由此,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管理者能夠卓越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那麼管理會是最崇高的職業。沒有任何一項職業能像管理一樣提供如此多的方式,來幫助他人學習和成長、承擔責任、從成就中獲得認可,並對團隊的成功做出貢獻。

制定人生戰略

另一套理論有助於回答第二個問題——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係成為持久幸福的源泉。

自1979年以來,我注意觀察了哈佛商學院同班同學的命運,在同學聚會上我看見越來越多人變得不快樂、離了婚或與孩子關係疏遠。我可以向你保證,他們沒有一個人畢業時打算故意離婚或是與孩子疏遠。然而,有很多人讓這樣的事發生了。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才華和精力時,並沒有將人生目標放在首位。

對我來說,有一個清晰的人生目的至關重要,但想清楚這件事耗費了我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我的人生目標源於我的宗教信仰,但信仰並非幫助人們做出決定的唯一來源。例如,我之前的一個學生決定他的人生目標是,要將誠信和經濟繁榮引入自己的國家,並將培養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有能力擔此重任。他的人生目標是關愛家庭和他人,與我一樣。

選擇並追求一份成功的職業,僅僅是實現你人生目標的一種工具。如若沒有目標,人生會變得空洞無物。

資源與戰略相匹配

你如何配置你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最終決定了你的人生戰略。

我有很多事情在爭奪我的這些資源:我想與妻子建立雙方都滿意的關係、培養優秀的孩子、為社區做貢獻、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為教會做貢獻等。我面臨的難題和公司一樣:手頭資源有限,該如何針對每項「業務」進行配置?

你的配置決定,有可能讓人生變得與你最初計劃的截然不同。有時這樣很好,因為一些機會將不期而至。但如果資源投入出現失誤,結果可能會很糟糕。

當人們極度渴望成功時,會下意識將自己額外的半小時或任何一丁點兒剩餘的精力,用到能立竿見影帶來成績的行動上。

然而,當你將時間和精力投資在與配偶和孩子的關係上,卻往往無法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們每天都會淘氣。你要等到20年後才能驕傲地說:「我培養了一個不錯的孩子。」你可以忽視與配偶的關係,日復一日,似乎也看不出事情正在惡化。那些追求卓越的人總是下意識地願意在工作上花更多時間和精力,而忽視家庭,即使與家人的親密關係是他們獲得幸福感的持續來源。

如果你研究一些商業災難的根源,就會不斷發現,當事人都有追求快速滿足的傾向。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審視他們的個人生活,就會發現令人吃驚又發人深省的規律:在他們曾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他們分配的資源卻越來越少。

營造家庭文化

我教授的課程中有一個被稱為「合作工具」的重要模型。合作理論從兩個維度——即組織成員對「加入公司想要獲得的回報」的認同度,以及對「公司要採取什麼行動,才能產生預期回報」的認同度,來決定如何運用這些工具。當員工對這兩個維度的認同都很低時,就必須要用「權力工具」(包括強制、脅迫、懲罰等)來確保合作。

麻省理工學院的埃德加 施恩(Edgar Schein)把這一過程稱為文化的形成機制。最終,人們甚至不再思考自己做事的方式是否會成功,不再一項項清晰地做出決策,而是依靠本能和推測選擇優先事項、根據工作程序行事——這意味著組織內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文化以一種無法言傳又帶有強制性的方式,要求組織成員在遭遇經常出現的問題時,採用那些已被證明、廣為接受的方法。在遇到不同類型的問題時,文化還可以定義優先順序。

在使用這個模型回答「如何確保家庭成為幸福的持久來源」這個問題時,我的學生們很快發現,家長為了讓孩子合作,所採用的最簡單工具就是權力工具。可當孩子們長到十幾歲時,權力工具就失效了。此時,家長們才開始想到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形成一種家庭文化,讓他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聽父母的話、做正確的事。家庭和企業一樣,都有自己的文化。家庭文化可以有意識地營造,也可以在不經意間形成。

遠離「邊際成本」錯誤

在財務和經濟學課上,我們都學過在評估投資機會時的一條原則:忽略沉沒成本和固定成本,依據每項投資產生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入來做決策。我們在課上還學到,這一原則令企業傾向於利用過去為了取得成功而投入的資源,而非將它們打造未來所需的能力。

要是我們知道未來恰如昨天,這種做法還可行;但如果未來發生變化——而這幾乎是肯定的,那麼這種做法就是錯誤的。

這個理論可以解答我向學生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如何永葆誠信,遠離牢獄之災。

在人生需要做出對與錯的選擇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使用邊際成本理論。我們腦中有一個聲音說:「我知道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不該這麼做。但現在情況特殊,情有可原,就這一次,沒事的。」「就這一次」錯誤的邊際成本似乎低得永遠令人難以拒絕。但你會因此而深陷進去,人們在替自己的不忠和失信行為辯解時,所說的「就這一次」就源自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原理。

另外,100%堅守原則要比98%堅守原則容易。如果你基於邊際成本分析,屈服於「就這一次」,那你就會後悔自己的選擇。你必須明確所要堅守的原則,並為此設定底線。

牢記謙虛重要性

謙虛的人擁有一個共同特徵:很強的自尊感。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並對此感覺很好。我們還發現,謙虛不是指要有自我貶低的行為或態度,而是對待他人要尊重。謙虛之人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好的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懷有謙虛之心很重要。而當你從哈佛商學院或其他頂級學校結束學業後,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絕大多數人或許並不如你聰明。如果你的態度是,只有聰明人才能教導你,你的學習機會將會受限。但如果你擁有謙虛的態度,願意向每個人學習,你的學習機會將永無止境。通常,只有當你真正對自己懷有自信時才會表現謙虛,你也會想要幫助身邊的人提升他們的自尊感。

我們看到有些人以一種傲慢無禮、頤指氣使的方式對待別人,其實他們的粗暴行為說明他們缺乏自尊。這些人需要通過貶低他人來讓自己感覺良好。

別擔心你能取得多大成就,想想你能幫多少人變得更美好吧。我最後的忠告是:思考一下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找到答案並下定決心每天堅持。然後,當你在生命走到盡頭時,你的人生被就是成功的。

克萊頓 克裡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文

克萊頓 克裡斯坦森是哈佛商學院管理學Kim B. Clark教席教授,也是《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的作者。

萬豔|譯 王曉紅|校

本文有刪節,原文參見《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必讀系列叢書之《自我發現與重塑》,2015年中信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紀念克裡斯坦森:怎樣衡量你的人生?-虎嗅網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1月23日,著名的管理思想大師、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因病逝世,享年67歲。2010年,已被診斷出患上淋巴癌的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受邀為哈佛大學畢業班的學生做演講。演講時,克裡斯坦森坦誠分享了對人生意義的感悟——「衡量我們的人生,不是用金錢,而是我可以幫助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
  • 克裡斯坦森:未完成的醫療「創新者處方」
    克裡斯坦森其人1952年4月6日,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出生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一個普通家庭,是虔誠的摩門教徒。1995年他首次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創新者的窘境」一文,是「顛覆性創新」理論的奠基之作。比爾·蓋茨、史蒂夫·賈伯斯、傑夫·貝索斯等全球科技巨頭,均曾表示自己受到了克裡斯坦森顛覆性創新理論的深刻影響。雖然如此,他多次提到很後悔提出「顛覆性創新」理論,被很多人誤讀。他本人其實非常看重的2012年出版的《如何衡量自己的一生》,雖然這本書影響力遠不如《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他常常向學生建議:你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
  • 克裡斯坦森:我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指標,是幫助人們變得更好
    當這位2米多高的巨人開始講授世界是如何運轉時,他勁頭倍增,好像要給著迷的聽眾施咒。  當我把這個觀察結果告訴克裡斯坦森(我也稱呼這位導師、朋友、合著者和共同創始人「克萊」)時,他會像慣常那樣,謙遜地一笑置之。但這並不是說我觀察到的並非真相。在我見過的克萊上百次演講中,即使在第一次中風妨礙講話之後,他仍然憑藉雄辯的口才和獨到的見解贏得聽眾喝彩。
  • 克裡斯坦森去世,留給我們一個「創新者的窘境」
    克裡斯坦森因《創新者的窘境》一書為人所熟知,他的其他著作還包括《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基因》《困境與出路》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等,是比爾·蓋茨和安迪·格魯夫的座上賓,同時他常常到世界各地給各國政府和著名企業去做諮詢和演講,是政客、商企名流所尊敬的商業思想領袖。
  • 龔建光: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想清楚我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才是評價自己人生的關鍵。作者:龔建光系烏幹達駐華大使館首席商務聯絡官、泛洲國際集團總裁、廣東泛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共工日報社社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研究員,他將MBA課程理論融合到人生規劃和生活中,教會你「如何去思考」,而非告訴你們「答案是什麼」。
  • 新年裡,這樣構建你的創新思維
    克裡斯坦森提出的「任務理論」,其實還是在說創新要聚焦於用戶的行為。《與運氣競爭》這本書,我已經為你解讀了,點擊這裡,立即查看:《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克裡斯坦森的作品,並不總是跟商業企業有關。比如這本《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就是一本關於個人規劃的書。
  • 做自己的人生教練-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雖然話題有點大,你有沒有想過……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80大壽的時候,什麼樣的賀詞能表達你存在的價值?以終為始的問題都會讓我們思考良久,假如有個參考的話會讓這個問題簡單一點,馬雲、甘地、工匠、成功的教練,哪個可能成為你的對標。
  • 追憶克萊頓·克裡斯坦森:「創新不會超越人類本身」
    但如果你認為公司的生意是火車或飛機等技術本身,就會永遠對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新技術感到吃驚。待辦任務永遠存在,之所以有時候你覺得產生了「新任務」,只是之前沒有發現罷了。今年夏天克裡斯坦森計劃出版一部詳細闡述JTBD模型的著作,告訴讀者如何預測待辦任務。「當你讀了那本書,就會相信我說的話,我們大可不必因追趕不上層出不窮的創新感到焦慮。」他說。
  • 顛覆創新之父克裡斯坦森逝世,「他的理論比他長壽」
    對於克裡斯坦森早年的經歷,他的學生康妮在《再見,我親愛的克裡斯坦森教授》一文有著詳細的記錄——自2010年初,克裡斯坦森被確診患有淋巴癌後,整整10年,他一直遭受這疾病的困擾,中風、失語、心臟病,多種病症來襲。2019年初由於9年前治療淋巴癌的化療引起極端罕見的白血病。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第二次20小時訓練營感悟
    在讀書聽書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個本書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給你的感觸特別深刻,有個特別深刻的問題,就是人們做某件事真正的動因是發自內心地想去做,這樣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動因都將一直持續,和現在的自己一樣,無論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要提升自己的的動因是不會變的,每一次的成長都會有巨大的喜悅。
  • 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業呢?
    昨天看了一本書,叫做《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是根據作者克裡斯坦森在哈佛商學院發表的一場極具影響力的演講整理而成的,在「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方面,提出了以下的三個部分:第一,如何確定你將獲得事業的成功;第二,如何確定與親朋好友的關係是你幸福的源泉;最後,如何確保你能一生正直,遠離犯罪
  • 年收入20萬,十年最多也只200萬,人生的意義到底用什麼衡量?
    有的人愛用金錢來衡量,這不能說不對,但也不全對,因為有些事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可有些事不是能用金錢能衡量得了的。在這裡用金錢來衡量人的價值非常確切。但有時候用金錢來衡量人的價值又顯得特別的不恰當。比如我國農業科學家袁隆平,他用自己的智慧研發了著名的雜交水稻,使水稻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解決了我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你說像袁隆平這樣卓越的科學家給他發多少工資發多少獎金才合適呢?一百萬,一千萬,無論多少金錢在袁隆平為人類作岀的貢獻面前都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
  • 如何衡量RPA與BPM的結合是否成功
    與任何重要的事項一樣,我們需要定義如何衡量我們的結果。假設流程進展順利,並且已經開始實現預期目標了,那麼度量也將是優化流程以獲得額外收益的關鍵。如何衡量兩者的投資回報率一方面,RPA最終為用軟體取代手工的、重複的人工工作。
  • 親愛的,你用什麼衡量時間?
    有太多描繪時間的詩句了,時間,其實很抽象,你看不到時間具體是什麼樣子,你怎麼去衡量時間呢?一隻沙漏裡細沙的流動,是一段時間;村莊裡做飯時,煙囪裡嫋嫋的炊煙,是一段時間;一炷香從燃到滅的過程,是一段時間;一顆種子從播種,到發芽,再到開花結果,是一段時間;對於浩瀚的宇宙,我們用太陽的日出日落,記錄一段時間;用月亮的陰晴圓缺,記錄一段時間;用星星的北鬥星移,記錄一段時間;對於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我們用潮水的漲落,衡量一段時間
  • 黃有光:如何衡量快樂?|經濟學|效用|他者_網易財經
    (網易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網易研究局出品——如何更快樂你快樂嗎?如何才能做一個快樂的人?金錢和快樂一定成正比嗎?快樂的影響因素有哪些?NO.047 如何衡量快樂?我們以前討論了關於快樂的一些問題,現在,我們討論快樂的衡量。包括邊沁和米勒等效用主義哲學家,老早就有對快樂的衡量進行理論上的討論。著名經濟學家埃奇沃思,Edgeworth,他在1881年的Mathematical Psychics《數理心靈學》一書,也有理論上的討論。
  • 克裡斯坦森的遺作:或讓一個國家崛起,為什麼下沉市場這麼重要?
    假如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末,你來到貧窮落後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打算在此建立電信網絡,要怎麼做?可能有兩種思路。第一種思路,從宏觀層面出發,寄希望於爭取各類資金援助、政府撥款,然後再照搬發達地區的經驗鋪開網絡。
  • 郭濤首次出書撇開打女人、衡量女性標準他的「留白教育法」如何?
    但郭濤的新書《父親的力量》卻因唯一一次打女人的講述以及衡量女性的標準是溫良恭儉讓等內容,引發熱議讓郭濤因此等上熱搜。撇開書中自曝了他第一次打女人的經歷,以及關於他不會娶女演員的原因是因為女演員愛慕虛榮還有可能會出軌,衡量女性的標準是溫良恭儉讓。回歸到《父親的力量》郭濤獨家首次呈現他的神秘教子方法「留白教育法」,又如何呢?
  • 深度拆解Degreed:終生學習的價值,如何被衡量?
    學位沒有持續衡量我們往後的教育、學習歷程。我們在生活中持續學習,但是我們留下了非常多沒有被認可的學習。現在就是突破傳統學位的時候了。通過更多形式的微證書,我們可以為所學習的知識技能獲得認可的證書。 現在大學只是你學習的起點,而不是學習的終點。我們提供一個平臺,自動將你大學學位課程作為開始,並且整合你其他的學習,方便地進入系統。
  • 克裡斯坦森的遺作:為什麼下沉市場這麼重要?
    作者 :朱曉錄來源 :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假如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末,你來到貧窮落後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打算在此建立電信網絡,要怎麼做?可能有兩種思路。在最不可能出現繁榮的地方創造繁榮,被譽為「創新大師」的克萊頓.克裡斯坦森稱之為「繁榮的悖論」。當然,莫·伊布拉欣的成功並不真的是一種悖論,在遺作《繁榮的悖論》中,克裡斯坦森將他的成功創業歸結於「開闢式創新」。
  • 遠見丨麥可·斯賓賽:數字經濟帶來的效益如何衡量?
    在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已經發生顛覆性變化的今天,數字經濟發展的潛力又應該如何更進一步挖掘?其二,我們總是會有一種思維定式,但人類福祉並非單一維度的,有健康、有可持續性、有社會公平,也有物質上的幸福感,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衡量的,還有文化因素,人是社會動物,有和他人建立聯繫的需求,而數位化正在影響這一切,但問題是我們衡量經濟的標準總是落後於數位化帶來的改變,所以我提出了衡量經濟效益的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