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紡機回應「存貸雙高」:中融信託保持高額度貨幣資金

2020-12-22 野馬財經

4月24日,經緯紡機回復深交所年報問詢函,對近年來備受資本市場矚目的"存貸雙高"問題作出解釋。在去年全球主要經濟指標走低的背景下,經緯紡機的資金利用方式引起關注。

1、雙主業運營

經緯紡機隸屬於國資委旗下央企中國恆天,近年來,經緯紡機在深耕紡機產業的同時,以37.5%的比例控股中融信託,形成"紡機+金融"雙主業運營格局。

但2019年,全球主要經濟指標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新低,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金融信託業轉型發展進入結構性調整的深化階段。另一方面,受到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上升、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紡織行業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在此情況下,經緯紡織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減幅了22.44%和35.23%。

此外,野馬財經關注到經緯紡機帳面貨幣資金餘額114.86億元,含銀行存款為104億,但利息收入僅約1370萬元。這不禁讓人會想利息收入為何會這麼少?

那麼,經緯紡機對於貨幣資金的利用方式是如何的?這和經緯紡機的金融業務運作方式有關。

經緯紡機的金融業務主要由中融信託承擔,其受銀保監會監管,貨幣資金獨立使用。在這一情況下,經緯紡機在不考慮受限資金的情況下,有92.48%的貨幣資金是屬於金融業務的。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從經緯紡機的貨幣資金產生利息收入來看,其共計3.18億元。其中,經緯紡機的金融業務貨幣資金產生利息收入3.04億元,在利潤表營業總收入-利息收入項體現。公司紡機業務貨幣資金產生利息收入1370萬元,在利潤表財務費用-利息收入體現。

在回復函中,公司稱中融信託在自營資產運營上遵循低風險、高流動性的總體原則,其選擇的境內貨幣資金是以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為主,存款期限基本保持在三個月以內,存款利率年化為2.75%-3.05%,境外貨幣資金以活期存款為主,利率隨境外市場行情變動。這一塊收入,雖因利率市場下降,但基本與往年持平。

此外,據經緯紡機表示,受資金出境限制,中融信託境外子公司以融資方式支持海外務的戰略發展,截至2019年末存續3.67億美元應付債券和1億美元貸款,中融信託的有息負債主要在此產生。但其境外業務持續盈利,所獲收益可以覆蓋其融資成本。

這也是從合併層面來看,經緯紡機因紡機行業屬於傳統裝備製造業,具有重資產、負債率高、資產周轉率低等特點外,一直高負債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面臨行業風險的情況下,經緯紡機的雙主業格局也是其迎接挑戰的一座"防護塔"。

2、信託助力

從經緯紡機的業務構成來看,中融信託是經緯紡機收入中的"主力軍"。

2019年,經緯紡機金融業務收入為50億,佔公司總收入比重超50%。其中,中融信託實現的收益就達到了53.54億元。淨利潤17.55億元,同比降18.1%,其總收入達到信託行業的第二名。從規模來看,到2019年底,中融信託的資產總規模為7654.52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6.9%。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這樣一家金融信託公司,在經緯紡機近幾年的發展中,無疑是個不錯的"助力團"。

中融信託成立於1993年,其前身為哈爾濱信託投資公司,成立於1987年。

2002年,中植企業集團聯合哈爾濱市國資委、黑龍江省牡丹江新材料公司和哈爾濱宏達建設公司等五家企業,共同出資重組中融信託。工商信息顯示,重組後的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註冊資本80億元。

2010年,中植集團將股權轉讓給經緯紡機,讓出第一大股東之位,中融信託變身"國"字軍。

3、利息收入之謎

中融信託在短短幾年發展的過程中,把規模從幾百億的小公司發展到國內排名第二的信託公司,靠著靈活的經營風格和對市場的敏銳,實現了快速擴張。

此外,在2019年6月,在中國信託業協會關於2018年信託公司行業評級的初評中,中融信託獲得了A類評級。這也是中融信託連續第四年在行業評級中獲得這一最高評級。

但在近幾年中,由於金融市場的多次波動影響下,信託行業的經營模式和以往有所不同。

雖然在這些年來,中融信託的收入在同行業內是數一數二的,但是淨利潤排名卻在下降。一方面是因為公司堅持市場化運營,這幾年又在營銷和財富管理團隊上投入較多。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自營這塊的投資收益一直較為穩定甚至保守,追不上一些新興信託公司的增長速度。

從對比來看,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信託公司對於自營資產投資的方式很多,有的會去炒股,有的甚至也會去投資信託。

從經緯紡機與中融信託的金融投資模式中可以看到,在平均利率快8%的信託市場行走下,中融信託選擇了以存款為主,收益少,但靠譜、風險低的模式。

中融信託一直以市場化著稱,又在多次經濟波動中獨善其身。能夠長期立足在行業一線的信託公司雖說不能靠猛行事,但在洪波湧起的金融市場中,也要有精準的投資眼光和膽識,合理的選擇最適合的投資方式。

對於信託行業來說,"穩"字固然重要,但具備迎接風險體現專業能力是必要的,會不會過於保守,主要看機構對市場的認識,以及業務開展的需要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經緯紡機「存貸雙高」遭問詢:財報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
    這也引發市場對上市公司「存貸雙高」現象的警惕。 中植系關聯上市公司經緯紡機(000666.SZ)日前遭到深交所問詢,重點亦直指「存貸雙高」。 4月16日,經緯紡機收到深交所年報問詢函。深交所指出,2019年期末,經緯紡機帳面貨幣資金餘額114.86億元,含銀行存款為104億,但利息收入僅約1370萬元,同比降73%。
  • 中融信託的年報該怎麼看?
    4月16日,中融信託的大股東經緯紡機收到監管問詢函。4月24日,經緯紡機回復了深交所發布的年報問詢函,重點對業績下滑、存貸雙高等問題進行了說明。關於存貸雙高,經緯紡機指出,貨幣資產期末餘額中,屬於金融業務的資金有106.22億元,佔比92.48%,這部分資金屬於中融信託自營資產,該部分資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為3.04億元,以定期為主,期限基本保持在三個月以內,存款利率年化2.75%-3.05%。
  • 信託公司全面剖析-中融信託
    一是從股權結構來看,經緯紡機持有中融信託37.47%的股權,也是公開承認的控股股東,而且無論是經緯紡機的年報還是中融信託的年報都公開披露經緯紡機是中融信託的控股股東。二是從中融信託的管理層來看,核心管理層中經緯紡機佔據了半壁江山。其中董事成員5人中有4人是經緯紡機推舉的,佔比80%;監事成員1人由經緯紡機推舉。
  • 中融信託到底算不算央企信託公司
    信託業內對此一直存在爭議,支持方和反對方都有理由,支持方:1,中融信託第一大股東央企經緯紡機(佔股37.47%),2,中融信託在信託業內地位卓著,在官方認證的中國信託業協會反對方:1,民營資本中植系合計持有中融信託41%股份(第2大股東32.99%+第4磊股東8.01%=合計41%),反超第一大股東央企經緯紡機,2,中融信託主力產品有資金池,在當前監管要求非標轉標,
  • 經緯紡機 控股中融信託 參股恆天財富、新湖財富 金融+紡機雙主業
    經緯紡機由近70年歷史的原經緯紡織機械廠改制成立,隸屬於世界500強企業國機集團旗下的中國恆天集團,最終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作為技術先進的棉紡織全流程成套和化纖、織造、捻線設備供應商。公司在深耕紡機產業的同時,積極推進產融結合,金融信託業務的成長促進了紡機實業的發展。
  • 中融信託增資至80億 去年淨賺27億元連續多年保持增長
    基金商城1折起購   繼安信信託(行情600816,買入)之後,中融信託的增資落地。   昨日中融信託公告稱,根據公司2016年第四次臨時股東會決議,並獲得黑龍江省銀監局批覆,中融信託註冊資本由60億元增加至80億元,公司章程中相關條款也進行了修改,並已於2016年1月19日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手續。
  • 快訊:中融國際信託入股蘇州國瑞 範彬任蘇州國瑞董事長
    樂居財經訊 王帥 4月18日,樂居財經獲悉,蘇州國瑞地產有限公司發聲股東變更,新增投資方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從從「年有增」變更為「範彬」,同時範彬出任公司董事長。4月13日,中國民生信託有限公司退出投資企業蘇州國瑞地產,退出前持股比例為85.00%。隨後蘇州國瑞地產由北京國瑞興業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控股,據樂居財經了解,北京國瑞興業曾於4月16日出質蘇州國瑞地產股權數額750萬元,質權人正是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 中融信託已成「ST收藏家」?合計虧損超10億
    業績下滑,信託計劃慘遭違約早在2018年,中融信託就開始針對逐步趨嚴的監管政策進行戰略轉型,當時提出了從單純的「資金提供者」轉型成為「綜合金融服務提供者」的總體戰略方向。背靠中植的信託界「黑馬」儘管這幾年業績不佳,但不能否認中融信託稱得上信託業的一匹「黑馬」。不過,要說起中融信託的高光歷史時刻,總還是離不開中植集團和經緯紡機這兩大企業。中融信託前身為成立於1987年的哈爾濱信託投資公司,在2002年中植集團介入重組後,中融信託又經過多次股權轉讓,中植集團的持股比例一度高達67.69%。
  • 中融信託:「植」已無木
    2018年,解直錕更是有意,將中植集團從中融信託的直接控股股東中摘出,計劃將手中32.9864%的股權轉讓給大股東——經緯紡機,只是無奈最後因交易價格沒談妥,便就此擱置。  說好的買賣告吹了,中止交易卻給中融信託帶來的影響卻沒有那麼簡單。
  • 維維股份被立案調查背後:存貸雙高 盈利能力已掉隊
    在之前回復上交所的問詢函中稱,公司原第一大股東維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維維集團」)違規佔用上市公司9.43億元資金,但披露過晚。在被立案調查的背後,維維股份資產負債表呈現了「存貸雙高」,有息負債金額高達41.47億元,而同行公司的有息負債金額基本為0,維維股份為何會出現 「存貸雙高」?
  • 2019年報——中融信託
    金融行業強嚴監管形勢持續加碼,控槓桿、控地產、去通道、 去嵌套等監管要求貫穿全年始終,信託公司合規展業壓力持續增加。資管行業競爭加劇,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設立,券商資管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憑藉自身稟賦和制度優勢,瓜分資管市場份額, 信託公司無論是在私募投行還是資產管理、財富管理領域都面臨著更加激烈的挑戰。
  • 又一家存貸雙高企業被調查 宜華生活涉嫌信披違法...
    被稱之為家居行業龍頭的宜華生活,這一年多過得並不如意,一方面,多年的「存貸雙高」飽受市場質疑,帳面貨幣資金幾十億元,卻沒有任何利息收入,借款和債券餘額50多億,產生了大量財務成本;一方面,業績大降股價走低,一年間股價縮水57%,最新報價2.25元/股。
  • 神州信息終於頂不住「存貸雙高」壓力,5.6億「割愛」鼎捷軟體?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同日,鼎捷軟體的14名法人股東和37名自然人股東解除了原有《一致行動協議》,股東Top Partner Holding Limited、新藹企業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孫藹彬、葉子禎與工業富聯籤署了新的《一致行動協議》,在鼎捷軟體的重大事項決策方面保持一致行動關係
  • 中融信託披露上半年利潤8個億 二季度業績修復明顯
    7月14日,經緯紡機(SZ.000666)發布《關於子公司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財務信息的公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融信託實現信託收入超過20億元,同比持平,暫居行業第一。業內人士認為,中融信託的財報反應了行業的整體情況。一季度信託受到疫情及經濟環境影響,業務開展受阻,但二季度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復工復產的持續推進,信託業也快速好轉並逐步修復業績。具體而言,今年上半年中融信託營業收24.40億元,同比下降10.88%;淨利潤6.61元,同比下降22.43%。
  • 全倉參與香港老千股,中融信託巨虧!
    然而蹊蹺的是,從第一步立項時項目組成員就要對股票進行全方位的估值,當時新確科技的投後市淨率已虛高近1022倍;若以港融通二號參與定增投資的價格計算,其總市值仍超過27億港元,市淨率超過200倍,投資風險一目了然。讓投資者怒火難平的是:中融信託為何要全倉押注這隻「細價股」?為何在股價暴跌以後中融信託私下進行了不公平的「選擇性兌付」?
  • 中融信託回應未被暫停融資類業務 或是個別公司應對監管內部措施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中融信託回應未被暫停融資類業務 知情人士稱或是個別公司應對嚴監管的內部措施本報記者 邢萌6月18日,針對有市場消息稱中融信託收到監管要求暫停融資類業務一事,中融信託進行了回應。中融信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司並未收到任何要求暫停融資類業務的監管通知。目前公司業務按照既定戰略部署和工作計劃有序開展,包括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及時調整投資規模及策略,積極回歸信託業務本源,提升主動管理能力。」18日下午,有市場消息稱,「截至18日中午未報備通過的融資類信託產品不準在繼續開展,融資類業務全停了。」
  • 「踩雷」港股IPO、連續展期4年 投資人質疑中融信託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原標題:「踩雷」港股IPO、淨值腰斬投資人、中融信託爭執不休憑藉著寬鬆的機制、充裕的資金等優勢,港股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募資規模最大的IPO市場,期間也產生了大量的投資機會,有越來越多的內資開始參與港股打新,但港股市場的高破發率,還是讓很多內地參與港股打新的機構深度套牢
  • 中融信託2019:持續優化業務結構 家族信託成果顯現
    在保持業績穩健的同時,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年內累計為客戶分配收益 495.78億元,支持實體經濟規模接近5000億元,年度累計納稅24.79億元。  持續優化業務結構 主動管理佔比76.15%  2019年,中融信託根據市場需求和公司戰略,業務結構持續優化,不斷加強主動管理,壓降通道業務,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 中融信託參與多領域慈善信託
    來源:金融界網站2020年是我國慈善信託誕生發展的第四個年度,慈善信託的數量逐年持續快速增長,中融信託也一直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等慈善組織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開展了諸多慈善領域的合作,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更是開展多種嘗試
  • 中融信託榮獲「值得託付信託機構獎」
    憑藉在風險管理、資金安全和投資人回報等方面的出色表現,中融信託再次榮獲「值得託付信託機構獎」。  為了樹立行業標杆,主辦方還邀請了資深專家評委,從資金管理人水平、風險控制、投資收益確定性、資金安全性等多方維度進行審核,評選出2019-2020年度值得託付金融機構及優秀資管團隊等獎項。本次評選自4月份開始徵集以來,陸續收到基金、銀行、保險、信託、券商等多金融行業逾百家的踴躍報名,最終中融信託等十多家機構脫穎而出,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