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愛旅行的人的心中,應該都有一個屬於巴爾幹的夢。
巴爾幹半島是什麼?她是最初的歐洲,也是最後的歐洲。
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幹半島,是歐洲三大半島之一,這塊5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曾孕育出了最燦爛的愛琴文明,不但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也是歐洲最早接受農耕文化的地方。希臘人,波斯人,色雷斯人,古羅馬人,突厥人,斯拉夫人先後成為這裡的主人。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碰撞出火花,不同宗教在這裡匯合。這塊土地有太多令人回味的歷史,也有太多用鮮血染紅的故事。巴爾幹是昔日帝國落寞的背影,是遠去的共產主義,是歷史課本上的費迪南大公,是新聞裡的齊奧塞斯庫,是電影中的瓦爾特,是女生喜歡的玫瑰精油,是奧運會上的女子體操,更是甲A聯賽中的外教和外援。
提到巴爾幹半島,就不得不提南斯拉夫和狄托,在父輩那一代人中可謂是如雷貫耳。南斯拉夫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在巴爾幹半島上數個國家的總稱,1963年正式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昔日社會主義陣營裡最重要的一員。狄托憑藉其一己之力抵抗前蘇聯的經濟制裁,將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幾個國家凝聚在一起,提出「建立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而在他逝世後,新政府再無凝聚力,南斯拉夫也走向了分裂。
關於南斯拉夫的歷史,我不想再過多贅述,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等國家陸續獨立建國。從此,南斯拉夫只存在於歷史課本和「油膩」的中老年人的記憶之中了。
2016年10月,我曾獨自在西巴爾幹旅行了半個月,走過了克羅埃西亞、波赫和黑山的大城小鎮,回來後,總感覺這塊土地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吸引著我。於是,在這個秋天,我再次啟程,重回巴爾幹。
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屬於東巴爾幹半島,相比較起近兩年開始火起來的克羅埃西亞、黑山等國,它們顯得更冷門一些。不僅來此的國人較少,就連歐美的旅行者也不多。依然會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來這裡」。我的回答除了重複那一句略顯自負的「歐洲大部分國家我都去了」之外,還告訴他們:我去年來過這裡,非常喜歡這塊神秘而又陌生的土地。這一次重返巴爾幹,我希望了解更多她的故事。
只不過,相比較起去年的那次旅行,這一次變得更富於挑戰:三個國家,三種語言(文字),三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可查閱的資料更少。更加艱難的是:在我出發前12小時遭遇的一場車禍,險些斷送了這次旅程。
出發前那天中午,我騎車去姥姥家吃午飯,剛出門騎到立交橋下,就被進環島的一輛汽車撞了,還好車速不快,我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屁股著地,開車的女司機傻到居然連責任都分不清,跟警察說只能承擔一半責任,而事發當地沒有探頭,警察也只是「和稀泥」讓我們自己商量解決。萬幸的是女司機老公後來趕來,主動提出承擔全部責任,帶我去醫院拍片檢查,結果是尾骨輕微骨裂。醫生說必須靜養不能跑步不能坐硬的地方。一手是醫院的檢查報告,一手是當天晚上就要起飛的機票,我毅然拉起箱子登上了俄航前往貝爾格勒的飛機。
14天,一人,一車,2236公裡,3個國家,10座城鎮。東巴爾幹半島上的故事,比我想像的還要精彩:塞爾維亞的修道院,保加利亞的蹈火舞,普羅夫迪夫的古劇場,矗立在山頂的「共產主義飛碟」,大特爾諾沃4D般的城堡,布加勒斯特的人民宮,派勒斯城堡的驚豔,布拉索夫的夜景,錫比烏偶遇中國「絲綢之路」自駕車隊,在藍色多瑙河畔沉浸在貝爾格勒玫瑰色的夕陽中……
塞爾維亞斯圖德尼察修道院
保加利亞蹈火舞表演
裡拉山
保加利亞布茲羅德扎(Buzludzha)紀念碑(共產主義飛碟)
羅馬尼亞吸血鬼城堡
貝爾格勒卡萊梅格丹城堡
塞爾維亞應該是最正宗的巴爾幹半島國家之一,位於巴爾幹半島中部,首都貝爾格勒也是昔日前南斯拉夫的首都。南聯盟解體後它獨立出來,南面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接壤,西面與黑山、克羅埃西亞接壤,北面是匈牙利,東面則是東歐的兩個大國,也是前社會主義陣營的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內陸國家。
貝爾格勒狄托墓
作為80後一代,我們關於塞爾維亞最深刻的記憶,應該就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戰爭,科索沃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武裝力量為了爭取獨立,與塞爾維亞開戰,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插手幹預,空襲了貝爾格勒,炸毀了中國駐前南使館,三名記者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不幸遇難。那時80後雖然還沒有步入社會,但卻在懵懂間親身經歷了一次「愛國」的熱潮。2016年習主席的塞爾維亞之行,讓中塞的友誼恢復到了數十年前的光榮年代,經濟處於起步階段的塞爾維亞,適時地接了中國伸出的橄欖枝,成為了第一個對中國因私護照開放免籤的國家。也就是說,只要有護照,隨時可以「說走就走」。
北約空襲遺蹟
保加利亞,是東歐劇變的橋頭堡,作為巴爾幹半島上最東端的國家,有著三千年的歷史,使用西裡爾文字,就是今天俄文的始祖。卻「不幸」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站錯了隊伍,從此一蹶不振。後又一直依附於前蘇聯,幾十年的閉關鎖國,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對外開放。但保加利亞卻是這三個國家中我最喜歡的,既有上世紀巴黎風格的建築,又有前蘇聯時代的龐然大物,更有古羅馬時代的遺址,錯落分布於青山綠水中,展現出一種原始而又倔強的美。
大特爾諾沃
羅馬尼亞的名聲,應該是被流竄於歐洲的吉普賽小偷毀了,其實吉普賽人是世界對於起源於印度的羅姆人的蔑稱,而他們的英文恰恰是「Roma」,就有人誤將他們與羅馬尼亞人混為一談。羅馬尼亞人的祖先是達契亞人,公元前70年就在此建國,公元106年被當時的羅馬帝國徵服後,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個省,達契亞人與古羅馬人逐漸融合,就成為了後來的羅馬尼亞民族。由於經濟發展緩慢,大部分地區尚未開發,卻因禍得福,保留了最傳統的中世紀風貌。
東巴爾幹地區旅遊業起步不久,但他們仍然向這個世界敞開懷抱,不僅塞爾維亞對中國免籤,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也互相承認對方籤證(也就是說,申請其中一國的籤證就可以去這兩個國家),持有一張申根多次C類籤證,也同樣可以在這裡暢通無阻。
去年西巴爾幹自駕就已經「領教」了山路的崎嶇,當時幸虧租的車好,但這次我就吃了不少苦頭,因為我的車是從塞爾維亞提的,很多車行不允許車輛跨境,更不允許好車跨境,我可選擇的餘地就少了很多,租的大眾Polo跑山路動力不足,尤其是在保加利亞境內,「共產主義飛碟」坐落於海拔1500米的山頭,十餘個180度的發卡彎開上去,感覺腿都要斷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回來間隔時間有點久了,還是去年的西巴爾幹之行過於精彩,總感覺東巴爾幹三國之行波瀾不驚。但當我靜下心來,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眼前浮現出的是旅途中那一個個片段:索菲亞加油站的小哥對我說國安是中國最好的球隊;裡拉山裡的民宿老闆問我「Cheers(乾杯)」的中文怎麼說;在「保共飛碟」的山頂偶遇來自天津的一行三人,約著一起去看2018年世界盃;羅馬尼亞境內放過我超速的警察;貝爾格勒紅星隊空蕩蕩的主場卻依然有狂熱的死忠球迷;米哈伊大公街上對我說「毛主席好」的阿爾巴尼亞老人……
哪裡是旅途不夠精彩,分明是歸來的生活太過於忙碌瑣碎。然而這些美好的瞬間,都會在午夜夢回時,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對於巴爾幹半島,我想說的是:這是塊神奇的土地,你值得去看看。
東巴爾幹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2016年新浪V影響力峰會嘉賓,2017年新浪&優酷「享耀全世界」盛典嘉賓,2017騰訊旅遊核心團隊成員,騰訊企鵝優品首批入駐自媒體人,新浪微博籤約自媒體,微博旅行博主,螞蜂窩攻略作者&達人,窮遊精華作者&探路者,窮遊&途風體驗師,電臺嘉賓,秒拍籤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