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包,大多數親不陌生,也是不是有一段歡樂往事呢!
一個小姑娘的童年,怎能沒有沙包的記憶,如今想起,仿佛在看一部黑白片,在每個風和日麗亦或是春末夏初的傍晚,一群嬌小的身影來回靈巧的飛奔著,騰躍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沙包在身影上方飛來飛去,銀鈴般的歡笑聲灑滿角角落落……
沙包,一般都會做,小時小女娃們有的就自己做,從媽媽積攢的廢舊花布中挑出幾塊色彩漂亮的,按所需大小裁成大小相等的六塊正方形布片,為了顯示好看,就要找不同顏色的,然後用針線將花布反面縫製在一起,最後留一個小口,將布袋從小口翻過來以其讓針腳在裡面,並且花布正面露外面,然後就往裡面裝適量填充物後再將小口細心縫死,填充物既不能太輕也不可太重,太輕沙包扔不起來,太重則打在人身上太疼,於是根據實踐經驗,最佳的填充物就是谷糠,也不糟蹋糧食,也符合沙包的使用要求。
儘管做法不複雜,但是做出來的沙包也是成色不一,有的女娃長輩針線好,給做的大小適中,花色超群,手工精細,則更在夥伴面前炫耀不已。那時女娃口袋裡最少裝一個沙包,絕對標配。
玩沙包的季節是在春天,天氣暖和,孩子們則整天在室外活動,最好的場地就是誰家要蓋民房先用土墊好的宅基地,開闊無遮攔而地面也是軟硬適度。分成兩組,每組最少三人,多則更有趣,如果遊戲人數不是偶數,則就讓多餘的人做「炕頭」,就是兩組都參加,小孩子應對各種情況辦法也蠻多滴。
遊戲開始,一方在兩邊來回扔沙包,一方在中間來回躲避扔來的沙包,規則是如若沙包擊中人而未被對方接住,則為輸要下場,如若被擊中而被接住了則得一分意為復活的一次機會,自己方人有下場得則憑這一分而復活上場,如若都被擊中而無法復活則為輸,對方上場,如此反覆,趣味無窮!
用石頭剪子布來決定誰贏誰上場,來回奔跑,面對一方呼嘯而來的沙包,或貓腰低頭或側身躲過,進而迅速轉身面向另一方,因為沙包從另一方也會飛快襲來,如果面對襲來的沙包有把握接住,當然這個判斷也是迅速的,或張開雙臂將迎面而來的沙包抱入懷中,或跳躍起來雙手高舉頭頂兩手緊握沙包,亦或俯身用雙手將對方故意低投的沙包緊貼地面捧住,每當這時,既有得分的喜悅更有能為集體爭光的驕傲,面對對方有些「不懷好意」的投來的方向一次比一次更不可琢磨的沙包,來回奔跑躲閃得更為有信心了。
暫時在輸方的孩子,分做兩端,也是手段了得,先將認為技巧差些的弱者先速戰速決,待到體力消耗些再集中火力打擊強者,這與兵家的擒賊先擒王相悖。她們將沙包拋得時快時慢,而且兩端人員總是戰術方面心有靈犀自相通,一端人將沙包先是慢慢丟過去,對面在慢慢丟過來,給場上躲閃的對手造成一種麻痺心理,而下一次則將沙包快速地狠狠地朝某個目標扔去,往往是待對手來不及調整時,另一端抓到沙包飛速又狠狠地投過來,反應不快來不及轉身的往往「咚」的一聲被沙包擊中屁股,在一片嘻笑中「犧牲」。
最激烈的是場中若是只剩下了「王」在奔跑了,這時輸方用盡看家本領進行總攻了,而這個「王」由於奔跑有段時間了,臉紅撲撲的,汗津津,大口喘著氣,但是還在進行負隅抵抗,只見兩端都派上了高手投遞沙包,每次沙包都是穩、準、狠,而且扔沙包者往往在扔沙包之前有一個向目標瞄準的動作,雙方大氣也不敢出,這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空氣仿佛都被凝固,往往在心理的強大攻勢下,最後的王也繳械投降了。
但是也有意外,若是扔的沙包不甚被「王」接住得分,則己方有一個復活上場,而且這個上場的又是高手,則扔沙包方會氣急敗壞,甚至亂了方寸,則頻頻讓對方得分復活,這時便會土氣大減,出現一枝獨秀的局面啦。
最有趣的應該是兩軍勢均力敵,戰的不分伯仲,那才叫扣人心弦,便是遊戲的最高境界。
說一個小小的沙包託起整個金色的童年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