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有些臺灣人就是不明白,病毒不論政治身份也不分文化水平

2020-12-14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

最近,曾經擔任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的龍應臺說:「文化深層是種種社會行為的來由,文字語言又更是文化最深處、埋在地下的根了。」她在臉書上引用某位武漢學者的話說:「為什麼別人會寫『風月同天』,而你只會喊『武漢加油』?」

在新冠病毒肆虐眾生的當下,龍應臺關心民間的語言和文化水平,她說:「如果集體的語言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那是因為集體的心靈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了⋯⋯。」她這是說誰語言貧乏、心靈粗暴呢?顯然不是新冠病毒,而是為「武漢加油」的群眾。

「為武漢祈福」的豐富語彙

那麼,龍女士的高論又是如何呢?她在1月24日就寫了篇「為武漢祈福」的貼文,開頭以「遲遲暖暖的下午陽光照在乳鴨身上,一片柔軟的黃金色」起興,表現幸福的視覺滋味。

然後龍女士說:「除夕,本來應該是道途奔波終年後,家族相擁取暖的一個夜晚。武漢的人們,可辛苦了。其實,與其說除夕是歡慶的時刻不如說它是『惜福』的時刻,珍惜平安的存在,感恩相聚的福分。除夕可以說是華人的『感恩節』。不忘記街頭無家可歸的人,不忘記災區裡恐懼的人,苦其所苦,是除夕的核心意義呢。」

實話說,「苦其所苦」的心靈是豐富的,但未必需要龍女士那樣豐富的語彙來體現。「風月同天」固然呈現了歷史文化意涵,但「武漢加油」透顯直白的人性,或許更接近在疫情中臨難受苦、共克時艱的心靈。

然而,作為文化與社會評論的公知,龍應臺其實和多數人一樣,不是戰疫抗毒的前線成員,無論說什麼都不覺腰疼。特別在這種時候提及疫情,若只論民間的語文水平,而不談戰疫抗毒的得失,既脫離現實,也遠離人性;既不如「武漢加油」,也不如「風月同天」。這難道是龍應臺閃避「公知責任」的方式?

在臺北市文化局長任內時,龍應臺曾經接待過石原慎太郎,應該清楚日本右翼人士對於中日歷史和國際政治的態度。可是,在歷史和地緣政治仍有巨大矛盾的情況下,日本朝野這次支援武漢抗疫、為中國加油的表現,卻成為臺灣社會難以面對的「逆行」參照。

這個「不正常國家」愈來愈親中,就讓「這個國家」愈來愈焦慮。臺灣方面的所謂「反滲透法」雖升高了兩岸敵意,但阻絕不了病毒的滲透,也掩蓋不住人性的善惡。自1月24日阻絕口罩支援大陸以來,臺灣機場已攔截15萬片闖關赴大陸的口罩。更意外的是,新冠病毒測試了中國大陸的地緣政治能量,讓全球許多國家和主要的國際組織都為大陸加油,並且付諸實際的援助。

「風月同天」,竟使「同父同母不同天」的人冷落疫邊,情何以堪?於是,風雅地批評對「武漢加油」群眾們的語言貧乏、心靈粗暴,就成為龍應臺們的現實欲望受挫的替代性補償。

「風月同天」的逆行國家

當然,再怎麼「不正常國家」,也有自己的國家利益。

中日關係自兩年前開始回暖,一個很大的外部因素是川普上臺後的「倒行逆施」。後者終結了歐巴馬時代的TPP和「亞太再平衡戰略」,致使日方的釣魚島「國有化」、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插手南海事務、擴大自衛隊軍備和軍演、炮製「與臺灣關係法」、……失去了靠山,而隨之消停不少。

此外,今年夏季奧運將在東京舉辦,若不滅絕新冠病毒肺炎於境外,屆時必讓日本全國難堪。況且,在川普政府走向激進單邊主義以後,中國大陸成為全球化的實際舵手,這個舵手又將要訪問日本。日本既然寄望啟動中日韓FTA,自難局外於中國影響。

單看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就見識了日本各行業嘗到的苦頭。那麼,藉由近年來中日交流所積累的社會好感,充分釋放並引導日本社會的對華善意,便成為日本政府援助中國抗疫的內部因素。

雖然,福澤諭吉路線或已成為歷史,而鳩山由紀夫路線也讓人稱道。但觀測日本政府在歷史和地緣政治上究竟收斂多少的一個指標,還是他今後對待臺灣問題的態度。畢竟在援助中國大陸抗疫的同時,安倍晉三也表態「臺灣有必要加入WHO」,這是基於疫情還是基於地緣政治且一說,但對兩岸間的矛盾則是抱薪加火了。

或許,多少制衡一下中國復興的勢頭,對日本還是需要的。畢竟日本除了牛肉要輸出大陸,還有其它核災食品要輸出臺灣;而在拒絕華為5G設備的政策上,日、臺當局更是走向了一道。

不但日本基於國家利益的作法如彼,美國在臺海玩兩手也超過40年。後者在國際上宣稱「一中原則」,但對臺灣則宣傳大陸是「民主自由」的威脅,甚至介入臺灣2020年選舉,對「違背民主自由精神」的「反滲透法」不置一詞。

這個被多數臺灣人視為民主天堂的國家,也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疫情中,率先成為逆全球化的大國。

「言論自由」與新冠病毒肺炎

在這次疫情中,對於阻絕兩岸婚配子女入境及武漢臺人返鄉的爭論,龍應臺說:「多重相互衝突的道德和安全原則,可以更深思。」這種風涼一下的作派,很難說有多少同理心。她接著說:「民主開放的社會之所以被我們呵護,是因為那個社會願意用同理心傾聽自己討厭的人,願意花一點時間思索『正確』跟『正確』之間、『正義』與『正義』之間,那些幽微而不容易看得清楚的差別。」

其實,深藏在幽微的語言文化中,仍然見到貧乏與粗暴的心靈,恐怕才真是令人難堪的醜陋。龍女士那麼漫長曲折的話,無非就是推崇「言論自由」的社會,但言論自由恰恰也是「集體的語言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所賴以存在的人為空間。正因為是人為空間,所以不存在無限度「言論自由」的自然狀態。

因此,臧否某種「言論自由」,其實就意味著臧否某種社會體制。

龍應臺借「眼科醫生李文亮」為題,她說:「悲傷若是一時的集體發洩,他的死,輕如鴻毛。悲憤若是深沉的社會醒覺,轉化成巨大的改變的力量,他的死,重如泰山。他一定會希望,他的孩子,會在一個開放的、誠實的、新鮮的空氣裡長大。」這話中幽微的含意,是教人用悲憤般的力量改變一個「保守的」、「欺騙的」、「骯髒的」社會?

那麼,服務於大阪辦事處的「黨國餘孽」蘇啟誠,竟因人言可畏而自盡,他以死明志的悲憤,是否重於泰山?是否迎來一個開放的、誠實的、新鮮的言論空氣?是否免於讓人藉機炒作的悲哀?研究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洪蘭在其著作中表示:「臺灣騙子特多,天天都有人被騙,我有朋友被騙怕了,搬回美國去了。這究竟是我們太天真善良?還是我們的教育不到位?」1

洪蘭說的是一位大學教師連上網查資料都沒做,就單憑偏聽偏見而遭騙錢。被騙之後,還只能怪自己的本性,或怪人沒教好,或移居外國,就是不理解「騙子特多」的社會怎麼來,也不去試試龍應臺式的悲憤與改變。這究竟是龍應臺的空氣太虛無?還是洪蘭的研究太悲觀?

無論如何,新冠病毒肺炎是等不及花一點時間思索「正確」跟「正確」之間、「正義」與「正義」之間的幽微差別,然後才開始吞噬生命的。

李文亮或蘇啟誠作為一個生命,往往在事過境遷後,才能讓真正關心他的人們,開始感受悲傷。大陸和臺灣的不同社會體制,往往有個人所見不及的歷史和現實條件,而只有真正關愛那個社會的生命,才稱得上重於泰山。

但是,為蒼生說過話的人很多,並不因人死才為大。更多的人是沒說什麼話,就全身心默默奉獻於這場戰疫,只是「騙子特多」的社會未必知道或不關心而已。

況且,李文亮生前多次聲援止暴制亂的香港警察,卻有人因此否認他關愛社會、為蒼生說話的品性。這回投入抗疫前線的共產黨員李文亮死於新冠病毒肺炎,倒是讓更多人加入悼念他的隊伍,還包括以「言論自由」為名的反共團體和個人。其中既有受害者的悲傷,也有騙子們的悲憤。

社會體制有實際的條件支撐和發展需要,從港臺來看大陸,未必能準確辨明那些人云亦云中的是非。在悼念戰疫犧牲人員的同時,真正理解並尊重大陸內部的決策和究責機制,比起高談無限度的「言論自由」要實際得多。何況是在蘇啟誠案的受害者與加害人,已經讓「言論自由」顏面掃地的情況下。

武漢封城防疫與武漢臺人的兩難

以這次武漢防疫為例。武漢封城防疫是基於武漢本身的位置、產能與規模,以及中國大陸對全球的影響而作出的艱難決定,這不是大陸境外的任何地方可以隨便比較的事情。

單以人口一項來說,武漢的實際人口數超過1400萬;若用歐洲50個國家來比較,武漢市的人口規模已近於排名第10的荷蘭,比瑞典、葡萄牙、捷克、希臘和比利時等國都要多。況且一座武漢市的面積,就相當於4個東京、8個香港或12個新加坡。

如何想像對荷蘭全國人口,或者4個東京那樣大的地方實施封閉、檢測、隔離、管制、醫療、交通、治安、……,以及善後?何況武漢作為九省通衢的中轉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與華中高教中心,對於封城最高要求的謹慎與防疫最高要求的速度,天然形成管理上的矛盾,無論如何決定封城與決定何時封城,都註定這次戰疫必有一定程度的犧牲。

但就是在這樣艱難情況下的犧牲,也被人當成事不關己的新聞談資,或僅憑簡單的數據就輕易評論武漢封城防疫「無法阻止疫情擴散」。2 特別是以冠狀病毒學專家的頭銜通過大眾媒體報導出來,就容易給「騙子特多」的社會造成大陸政府獨裁卻又無能的形象。

可貴的是,臺灣仍有醫界人士呼籲以科學態度來看待疫情,並分析了「武漢封城與後續各省謹慎因應,對於防堵疫情起了功效」。3 同樣地,鍾南山依據疫情變化與大陸的綜合條件,提出今年4月以前就能結束疫情的估計。

事實證明,若不是大陸內張外弛的中央集權體制,能有效調控資源和力量來投入這場意外的戰疫,並最大程度地保證社會民生和經濟的穩定,恐怕新冠病毒肺炎在全球的影響絕不僅止於目前。

在臺灣方面,當局防疫如防恐,照樣在這時候超越市場法則,實施口罩配給制,導致人們天天爭購甚至囤積這些「戰略物資」,惶惶不可終日。以臺灣的海島格局、行政與民生慣性看來,根本難以獨立撐持這種全社會的恐慌。即便這次物資恐慌是人為的騙局,也至少證明了臺灣的體制和人心,禁受不住這類考驗。

與此相比,大陸方面在嚴肅繁重的戰疫任務中,還規劃了滿足武漢臺人返鄉的計劃,卻受阻於政治身分──或者受阻於貧乏而粗暴的心靈。馬曉光公布了兩岸官方溝通在鄂臺人包機返鄉的全過程,包括武漢市臺辦針對首班包機返鄉中的「確診病例」提出7項疑問。然而臺灣輿論場上只是出現「信者恆信」的極端情緒,卻不願面對可能不如自己想像的思辨過程或討論結果。

最終,還是亮出政治身分高於人道倫理的底牌,才暴露防疫政治學的水深。由「恐毒」而「恐中」的社會民情,也成為臺灣當局藉以因應的「民意」。難怪有些並非惡意但不考慮老小就醫就學的人,會勸說在鄂臺人乾脆別再回臺灣了。

中華文化是否還在臺灣

從2020年的選舉到新冠病毒肺炎,檢視臺灣輿論場上的語言和心靈,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者圈粉最多;理性、文明的討論者少,圈粉則更少。罕見「社會願意用同理心傾聽自己討厭的人」,更多的是在各自同溫層裡用著貧乏粗暴的語言黨同伐異。

這兩天一家親藍的臺灣報紙,連續發表「中華民國存在事實」的評論文章。4反不反中,暫且不說,臺灣政學媒人士在疫情中置入政治主張是有的,這就和「風月同天」的日本朝野形成對照,也和「武漢加油」的全球民眾不同頻道。「反中」,不過是逆全球化的修飾詞,真相是自己有顆依託在冷戰框架邊緣的心靈。

舊冷戰框架倒了,就汲汲找一個新冷戰框架來依附信仰,而不願花一點時間思索「正確」跟「正確」之間、「正義」與「正義」之間的任何差別。

老一輩大陸人所認知的臺灣人,其實多已作古或噤聲或袖手。再者,與當今基於民族復興而提倡中華文化的大陸不同,上世紀在臺灣提倡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存在於反共政治的框架之下,能在其中超越政治框架的覺悟者,原屬於少數。多數人則已隨這種框架下的政黨輪替而汰換心靈,過著「乃不知大陸、無論武漢」的「民主」生活。

數十年來,當「去中國化」的西方民主和國家主義已成為這種心靈的支撐,一旦面臨超越舊框架的時代與價值叩問,便讓這些久安於「絕境」的心靈視為生活威脅,而以仇恨和逆反表達對新世界的不安,無論或雅或俗的語言。於是,原來看似桃花源般最美的心靈風景,幡然變得貧乏而粗暴,而且對這套貧乏粗暴卻自認芳草鮮美的邏輯,使人啼笑皆非。

如果是「兩岸一家親」,很難不叫人正視這些「絕境」的心靈;但與這些貧乏而粗暴的心靈較真,又覺得浪費自己的心靈成本。這或許是大陸普通民眾對於「心靈契合的統一」感到不自在的原因,而臺灣的普通民眾也是這麼想。於是,一場疫情又提供了兩岸進一步怨懟的機會,而相互用「寒心」與「恐怖」作為自己的主觀感受,使不少觀察者都認為:「兩岸關係回不去了!」

其實,兩岸重新交流30多年來,「寒心」與「恐怖」的故事固然有,「暖心」和「理解」的故事也沒少過,總的關係還是曲折向前,並不因為那些看似自由卻又封閉、貧乏、粗暴的語言而逆行。《反滲透法》其實恰恰從反面證明兩岸關係向前的總趨勢。只是疫情當前,輿論場上感性的印象自然比較突出與深刻,也比較容易受到一時的影響。正如有了小池百合子的雪中送炭,自然會看淡石原慎太郎的落井下石。

只不過,臺灣許多人在這時失卻民胞物與的表現,使得有些曾經為兩岸關係說好話的團體和個人,也只能緘默以對。或許,「中華文化在臺灣」就像一篇古老的課文,日後遂無問津者。畢竟,對於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新世紀高鐵,每個人的適應情況不同,甚至還有些不敢上車的雨人,也不在理解之外。

注釋:

1.錄自洪蘭:《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臺北:天下文化,2020年1月。轉引自《旺報》2020年2月16日,B5版。

2.《賴明詔直言 封城無法阻止擴散》,《中國時報》,2020年2月12日,A3版。

3.沈政男:《莫慌!以科學看疫情》,《聯合報》,2020年2月14日,A13版。

4.馬凱:《今年會是好年》,《聯合報》2020年2月13日,A13版;趙春山:《兩岸應避免因誤判而失控》,2020年2月14日,A13版。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王睿:不忘初心勇逆行 不負韶華顯擔當
    2月5號,王睿作為山東省第四批、我縣第一批援鄂救援醫療隊員,緊急馳援武漢。剛接到通知,全院上下紛紛申請到一線抗疫,有打電話的,有發微信的,有寫請戰書的,而王睿是最積極的一個,她一天到我辦公室來了三趟,每次都帶著她的請戰書。後來院總支綜合考慮政治素質、業務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最後決定派王睿出徵。
  • 王睿:不忘初心勇逆行,不負韶華顯擔當
    我縣婦幼保健院門診手術室護士長王睿講述了她在武漢方艙醫院的故事。後來院總支綜合考慮政治素質、業務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最後決定派王睿出徵。來不及跟家人多做告別,王睿就踏上了援鄂的徵程,汽車遠去,留下的是家人的擔心與牽掛。王睿丈夫 趙浩她報名,我們都很支持。但真看著她走,心裡不知道什麼滋味,說實話當時真的很害怕。
  • 小將王睿重傷後,感謝你們讓我明白,俱樂部為什麼是一個家
    司職前鋒的王睿本賽季場均出戰18.4分鐘,得到5.5分3.1籃板,較前兩個賽季有了一定提升。可以說,年輕的王睿每一場比賽都在進步,他正處於事業上升期。可惜的是,這次嚴重的傷病讓王睿的職業生涯蒙上了一層陰影,這是熱愛籃球的球迷們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祝福王睿!在王睿受傷後,他的東家南京同曦詮釋了一句話:「俱樂部就是球員的第二個家」。
  • 王睿:郝柏村離世,國民黨抗日敘事在臺灣的終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 郝柏村是具有中華民族意識的撤臺國民黨軍官,他的離世也意味中國國民黨民族意識遺留的消亡。近日郝龍斌競選國民黨主席時,雖以「一中各表」的邏輯來解釋「九二共識」,但他仍然敗選的事實,就是一個證明。 然而,國民黨民族意識遺留與臺灣本土的中華民族意識有別;後者自1895年的抗日臺胞以來,經蔣渭水而至陳明忠等人,一脈相系。
  • 這是臺灣政治轉型的陣痛——王金平關說案背後的臺灣社會
    猶記得一年前的民調,臺灣人還把「賄選」、「請託關說」及「送紅包」列為最被詬病的違反廉政行為。為什麼真有人要打關說「老虎」時,馬英九的棒子已高高舉起,民意卻想輕輕放下? 解讀臺灣政治,既要聚焦政治人物的言行舉止,也要明察政治人物背後的暗流湧動;既要分析司法與政治體制的運行規則,也要深入臺灣政治文化的語法體系,特別是長時態的歷史觀察。
  • 閱讀的人不寂寞 臺灣文化人談「閱讀」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夕,臺灣文化界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暢談閱讀的社會功能,寄望人們養成閱讀習慣。爾雅出版社社長隱地說,有閱讀習慣的人心最踏實,有閱讀習慣的人不寂寞,閱讀時接觸的世界永遠都那麼清晰。「網絡時代,很多年輕人改變了過去的閱讀習慣,或者開始網絡閱讀,或者就不閱讀了。」隱地說,我們要接受新時代,但也不能拋棄舊時代。
  • 王睿:臺灣新課綱「核心素養」的底色是信息思維
    其實這類抨擊已經自教改延續至教改2.0,根本的問題並不在教改或課綱本身,而是兩岸政治問題未決。但藍營候選人說,目前不存在統一或獨立的條件,這一代人無權限制下一代人的選擇等等。2 既然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敘述之爭,又想把懸而不決的問題留給下一代,那麼,對新課綱的抨擊就不免是一種選舉外圍戰, 3而難以對焦。
  • 實際上小學生最需要明白的就是人人平等,職業不分高低貴賤
    反之,像公務員、醫生、教師,就算工資不高,很多人也認為不錯,因為待遇穩定,絕對鐵飯碗,關鍵是都有知識文化受人尊重。我們根深蒂固的職業歧視是很可怕的。很多老師家長教訓孩子,再不好好學習就去工地搬磚,或者去街上掃地。
  • 新青年·上封面|《絕對唱響》亞軍王睿:十年沉澱,從歌手到音樂製作人
    三十而已的王睿越發的成熟,對音樂和生活充滿了感激與熱愛。王睿,在江蘇衛視舉辦的2008年《絕對唱響》歌唱選秀節目中獲得了全國亞軍並一炮而紅。2009年的他成為了雪碧形象代言人,飛往中國臺灣與周杰倫和張韶涵拍攝了雪碧廣告。2009年至2010年連續兩年擔任諾基亞跨年演唱會特邀嘉賓並與2011年成功踢館兩場中國臺灣綜藝節目《華人星光大道》。
  • 「辣臺妹」釋放的病毒就是把整個臺灣帶入戰爭
    【兩岸快評第657期】臺灣中華民意研究協會近日發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61%的臺灣民眾表示「贊成」兩岸合作應對肺炎疫情,只有24%「不贊成」。但在蔡英文當局那裡,即使有這樣的「主流民意」,又能怎樣呢?他們一直的做法都是利用疫情炒作兩岸對立,進而靠這場災難換取他們心心念念的「臺獨」,哪怕是臺灣自己的民眾滯留湖北渴望回家,他們都可以置之不理、棄之不顧,更何況「民意」這種「小事」呢?兩岸很多人都提過,原本緊張的兩岸關係或許可以因為這場疫情而有所緩和。畢竟,人性最善良、最本真的一面,往往在面對人類共同災難時會被最大化的激發出來。
  • 臺灣醫療水平世界第一?臺醫師駁斥:吹牛出來的政治語言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果你有留意島內媒體對民進黨當局防疫的報導,你會發現各種「臺灣南波萬」(NO.1)。從口罩政策到健保制度,從行政效率到醫療水平,都在宣傳臺灣防疫好棒棒。最新一波自我宣傳的「主角」是新冠快篩試劑。
  • 王睿一跳奪金
    Untitled Document王睿一跳奪金 當王睿完成了最後一跳從跳臺上走下來,這個性格內向的女孩也忍不住讚嘆自己的最後神奇一跳。是這最後一跳把最後一輪之前還排在第三的王睿提升到546.30分的金牌位置,超過她的隊友蔡玉燕10分之多。
  • 正式組臺灣民眾黨 柯文哲:扛起、改變政治文化
    柯文哲說,今天我們組黨就是扛起、改變政治文化。柯文哲入場前,主持人大領大家數度呼喊「最好的選擇 柯文哲;臺灣的選擇 柯文哲;我們的選擇 柯文哲,柯P!柯P!柯P!加油!加油!加油!」但氣氛似乎還是有點冷。大會一開始先宣讀黨綱,柯文哲接著上臺演說「各位朋友,臺灣解嚴至今,數十年民主發展是成功典範,我們實現了民主自由,但因為意識形態,及政治利益導向,導致臺灣內耗空轉,現在面臨臺灣困境。」
  • 病毒是不講政治的,群體免疫輸慘了:這能否改變西方的政治頑固?
    無疑,這是一個沉重的消息,不僅僅對於英國而言,世界都不想面對病毒變異這一事實,但它的確發生了。那麼,為什麼偏偏就發生在英國呢?除了各種各樣的可能原因外,有一個特別重要,那就是英國政治頑固主導下的錯誤決策,群體免疫。
  • 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的最堅強理由:100%中國式思維
    臺灣《旺報》今日發表自由撰稿人雁默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歷年來的「國族」認同民調,起起伏伏的主因就是政治操作而已,別無它解。其實,要證明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其最堅強的理由,是我們的思考方式與直覺反應,乃100﹪中國式的。評論摘編如下:臺灣歷年來的「國族」認同民調,起起伏伏的主因就是政治操作而已,別無它解。
  • 家族政治不止民進黨有?蔡正元解讀臺灣政治家族化的利與弊
    蔡正元:其實客觀來講,臺灣的政治家族化的現象是其來有自,它不是一天兩天,也不完全是民進黨的狀況才會有,國民黨以前也經常發生。只不過因為最近民進黨當權,它的家族化現象會比較凸顯。在臺灣社會裡面,早就形成這種很特殊的家族政治文化,那是自然生成的,那不是刻意的。
  • 原來,臺灣「病毒」的超級傳播者是他!
    反觀臺灣地區,民進黨當局雖然一直自稱臺灣地區「零確診」,但是卻屢屢有新聞抨擊臺灣地區的防疫不力,屬實有些「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意味。臺灣地區防疫不力,民進黨當局卻仍想要「以疫謀獨」民進黨當局自身防疫不力,致使臺灣地區的經濟開始低迷起來,很多國家都不願意和臺灣地區進行往來。
  • 【林金源】政治反中 如何在文化上親中?
    這對於中國的政治統一、經濟融一、文化傳承極其重要。推動閩南語本來應可強化臺灣與大陸的連結,現在發展「臺語霸權」竟然是為了反中,真是不可思議。不幸身處日據時代的連雅堂,曾在〈臺語整理之頭緒〉一文提到:「餘臺灣人也,能操臺灣之語,而不能書臺灣之字,且不能明臺語之義,餘深自愧!
  • 臺「前教育部長」:臺灣政治不友善,大陸家長不敢讓孩子來
    【環球網綜合報導】蔡當局上臺後,大陸赴臺學生人數不斷減少,臺灣前「教育部」長吳清基說,臺灣政治氣氛不友善,讓大陸家長不敢讓孩子來臺就讀大學,陸生赴臺人數驟減,「兩岸同文同種,誰也不能改變」。據臺灣《旺報》11月18日報導,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兩岸關係逐漸陷入「冷對抗」,不只學生赴臺就學人數縮減,大陸交換生與研修生來臺人數也同樣驟減。
  • 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大好?臺學者鐵口絕不可能建交
    針對美國與臺灣地區關係,前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27日在論壇上舉兩個例子闡明美國到底是口惠,或實作?邵宗海說,美國至今在臺灣要參與WHA(世界衛生大會)都沒有任何承諾,美國國務院近期說明臺灣要「不希望臺灣以主權國家的身份」進入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