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晉世家》
考證漢以前歷史,一般以《史記》為據。《晉世家》本應記述晉國之事,但因晉文公重耳「有賢士五人」首推趙衰,所以《晉世家》中記載了許多趙衰的事跡,是有史可查的趙氏發跡第一人。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多用趙衰的建議:公子重耳過衛時向農人討食,農人碗盛土塊給他,趙衰勸他要像獲得國土一樣樂於拜受;逃亡在齊國時,他貪於安逸樂不思返,是趙衰等與夫人齊姜設計灌醉了他,用車強載離開了齊國;逃到楚國,重耳得到諸侯禮遇,又是趙衰教他不卑不亢,只答應將來戰爭可以「退避三舍」;到了秦國,趙衰勸說重耳「成大事不慮失小節」,與秦穆公之女懷嬴結成「秦晉之好」,為日後藉助秦國之力奠定基礎;重耳回國當上國君後不久,周王室發生內亂,趙衰等獻計以翁婿關係辭退秦軍,親率大軍平叛,迎接周襄王重歸王城。周襄王賜給晉文公溫(今溫縣)、原(今濟源原城)、陽樊(今濟源曲陽)、攢茅(今武陟)四邑作為褒獎,晉文公把原城、陽樊封給趙衰。晉國本來因太行山阻隔交通不便,自得周王室畿內戰略要地,才「始啟南陽」,遂成為中原霸主。
趙衰死後,子趙盾、孫趙朔仍在朝執政。雖因「趙氏孤兒案」幾乎滅族,但受趙衰功德庇蔭,其後趙武、趙鞅(簡子)、趙襄子等一直在晉國當政,至趙、韓、魏「三家分晉」為止。
《史記·趙世家》
趙姓始於造父被穆王封洪洞趙城,但造父以下均是以御車等為主的小官。十二世至趙夙,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為將伐霍受賜耿地。魯閔公元年(前661年)生共孟,共孟生趙衰。趙衰隨重耳逃亡,返國「重耳為晉文公,趙衰為原大夫,居原,任國政。文公所以返國及霸,多趙衰計策」。趙衰卒諡成季,趙盾代專國政。趙盾卒諡宣孟,子趙朔嗣,娶晉成公姊為妻。《趙世家》中最著名的事件,當是趙氏孤兒案、武靈王胡服騎射等故事。由於趙衰的人格魅力,庇蔭子孫世襲公卿,從趙衰(成子)、趙盾(宣子)、趙朔(莊子)、趙武(文子即趙氏孤兒)、趙景叔(景子)、趙鞅(簡子)、趙無恤(襄子,三家分晉)、趙浣(獻子,後封獻侯)八代英傑,直至趙氏立國,列入戰國七雄,開啟趙家延續400餘年的第一次輝煌歷史。
其實,《史記》是司馬遷根據眾多史料編寫的斷代史,也正由於史料龐雜,難免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史記》之謎一:《趙世家》說,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趙夙受賜耿地。魯閔公元年(亦是前661年)趙夙生共孟,又說共孟生趙衰。《晉世家》對人物年代年齡記述更為確切。趙夙受賜耿地年代與《趙世家》同樣是公元前661年。晉獻公二十二年(前667年)追記公子重耳出逃至翟時年43歲,趙衰小重耳14歲當為29歲,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趙衰已有24歲,而《趙世家》說當年「趙夙生共孟,共孟生趙衰」顯然失實。《史記》之謎二:《晉世家》說,在翟國姊妹二人以長女妻重耳,以少女妻趙衰。《趙世家》不但將姊妹二人長、幼倒配,並說趙衰流亡前在晉娶妻已生趙同等三子,返晉後迎回翟妻,以其子趙盾為嗣,「晉妻三子皆下事之」,明顯有違常理。
按上述《趙世家》的說法,「趙夙生共孟,共孟生趙衰」。周代兄弟以孟、仲、季、叔排序,共孟為長,趙衰死諡「成季」為三,這種缺失似乎不太靠譜。
《左傳》
《左傳》為左丘明對魯國歷史的分年紀實,也涉及春秋列國歷史,史家認為可信度很高。《左傳·(魯)僖公五年》即晉獻公五年,公子重耳出逃。
《僖公二十三年》,追記趙衰隨重耳逃至狄(即翟)國後,二女季隗(幼)嫁重耳,叔隗(長)嫁趙衰生趙盾。(古代同輩排序為:伯、仲、叔、季)
《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重耳歸國,把女兒趙姬(賜名)嫁趙衰,生趙同、趙括、趙嬰齊。並說趙姬賢,建議趙衰接回翟妻及趙盾,自己母子居下。
《僖公二十五年》,晉文公助周定王室,「始啟南陽」。夏「出陽民」,冬「伐原示信」,將原城封趙衰。
《僖公二十八年》,周襄王冊封晉文公為諸侯霸主;《僖公三十二年》,晉文公去世。《(魯)文公二十八年》,趙成子等老臣相繼離世。趙盾執政益專。後趙盾死子趙朔接任,妻晉成公姊趙莊姬,生趙武(趙氏孤兒)。
《(魯)成公四年》,趙莊姬趙嬰私通;《成公五年》,趙同、趙括把趙嬰放逐齊地(故又稱趙嬰齊);《成公八年》,趙莊姬誣原(趙同襲原大夫,故又稱原同)、屏(趙括封屏地)將作亂,於是滅趙同、趙括,趙武隨莊姬居宮中。韓厥勸晉景公:「成季的功勳,宣孟的忠誠,但他們卻沒有後代繼承。」於是立趙武為後,歸趙氏田。
由於趙衰的庇蔭,子孫世襲公卿,《左傳》中記載直至趙景叔(景子)、趙鞅(簡子)、趙無恤(襄子,三家分晉)。
《國語》
《國語》分國記事,事件單獨成篇,形式不同於《左傳》編年史。但《國語》時間較早,為春秋之前各國歷史典籍,與《左傳》互相印證,稱為信史。《國語·周語上》裡有「晉文公興霸」篇;《國語·周語中》有「倉葛退兵」篇。
《國語·晉語二》至《國語·晉語四》諸篇,重點講趙衰隨重耳流亡、返國稱霸故事,其中趙衰舉賢等較詳,與《史記》描述不同的是其他事件多為共謀。並記載趙衰為趙夙之弟。
《國語·晉語五》多寫趙盾故事;《國語·晉語六》至《國語·晉語八》多寫趙氏孤兒趙武故事;《國語·晉語九》多寫趙鞅(簡子)、趙無恤(襄子)故事。
《國語·吳語》中也提到趙簡子等。
《世本》
《世本》載:公明生共孟(早亡)及趙夙,夙生成季衰。
《世本》是一部由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史籍,主要記載上古帝王、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傳承。作者不見於史,西漢末年經劉向校定。而現代有學者因書中稱趙王遷(趙衰十八世嫡孫)為「今王遷」,認為此書是由戰國末年的趙國人所作。故對中華趙姓歷史的描述,比較《史記》以及《國語》《左傳》《漢書》等歷史文獻,可信度應該更高一些。例如說,自造父因功封趙城得姓以後,六世傳到奄父,奄父生叔帶。叔帶侍奉晉文侯,開始在晉國建立趙氏家族。叔帶以下,五世傳到趙夙。公明生共孟(早亡)及趙夙,夙生成季衰。這裡明確趙公明與趙衰為祖孫關係,趙衰與趙夙是父子關係。
《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雖為明代馮夢龍寫的歷史章回小說,但是嚴格按史料編纂,因此對枯燥的歷史更容易在民間普及。
第二十七回:趙衰首追隨公子重耳出亡,重耳以師事之。這裡也說趙衰為趙夙之弟。
第三十一回:翟國以季隗妻重耳,叔隗妻趙衰。逃至衛,農人贈土,趙衰帶餐飢而不食。
第三十四回:重耳適齊,趙衰等設計勸歸。
第三十五回:在秦,趙衰勸重耳「欲成大事而不惜失小節」,與秦穆公之女結「秦晉之好」。
第三十七回:晉文公重耳復國論功行賞,從亡者首功當數趙衰,文公將女兒趙姬嫁趙衰,趙姬勸迎趙盾母子。
第三十八回:晉文公「出陽民」,「伐原示信,乃圖霸首事也」。徵詢原地長官,薦舉非趙衰莫屬。
第三十九回:晉文公始啟南陽。趙衰舉賢三讓,晉文公在原有三軍基礎上又建新軍,在原地舉行閱兵,任命趙衰為新軍統帥。
《東周列國志》四十回以後,主要描述趙盾趙宣子、趙朔趙莊子、趙武趙文子、趙景叔趙景子、趙鞅趙簡子、趙無恤趙襄子、趙浣趙獻子代代英傑,三國分晉直至趙氏立國,列入戰國七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