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若敖之亂,伯賁之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以為謀主。」《左傳》告訴我們,春秋時期,楚國發生「若敖之亂」,楚國令尹鬥椒被殺,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把苗地封給他,並請參與重大決策。從此,賁皇以封邑為姓,從此改稱苗賁皇。濟源是中國漢族苗氏得姓之地,這是十分明白的事。
「若敖之亂」,是楚國貴族長達數十年的宮廷鬥爭。若敖氏,又稱若敖族,是活躍於春秋時期楚國的羋姓家族,祖先為楚國國君熊儀,若敖氏即是以他的諡號若敖為族稱,內部又分鬥氏和成氏兩支。鬥姓始祖鬥伯比,是熊儀的幼子(或孫子),為楚國有史可查的第一任令尹。楚國令尹,官職相當於宰相,協助楚王處理朝政,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左傳》記載的「若敖之亂」,發生於楚莊王九年(前605年)。賁皇之父鬥椒,因發動叛亂被殺害,若敖氏幾乎被滅族。《左傳·宣公四年(前547年)》詳細介紹說:「初,楚司馬子良(伯比之子)生子越椒(鬥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良對弟弟子文的勸說無效,這便是成語「狼子野心」的出處。事情果然不出所料,鬥椒為司馬時,因人誣陷令尹被楚莊王所殺,鬥椒得以晉升為令尹,但鬥椒仍野心不死。《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莊王)九年,相若敖氏(指鬥椒)。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當時,鬥氏家族的力量很強大,楚莊王採取妥協態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的子孫)」為人質談判解決,但被鬥椒拒絕。於是楚莊王親領大軍出徵,很快鎮壓了鬥氏叛亂,為楚國圖霸奠定了基礎。不過,雖因「若敖之亂」鬥氏元氣大傷,但其後裔仍出現在春秋戰國的歷史舞臺上。
鬥椒,字伯賁,故其子叫賁皇(鬥賁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其實也是人才的競爭。晉國經「趙氏孤兒案」後,趙武擔任正卿管理朝政。晉平公十年(前548年),趙武與楚國令尹熊圍(之後的楚靈王)共舉弭兵之會,晉、楚兩國遂平分霸權。次年楚國發生「若敖之亂」,賁皇出逃晉國受到重用。「鄢陵之戰」晉楚爭霸時,楚軍早晨突然逼近晉軍,晉軍打算撤退逃走,苗賁皇說:「楚軍的精銳部隊只是中軍的王室親兵。如果填井平灶,擺開決戰架勢頑強抵抗,同時派出一隊人馬引誘楚軍,然後再集中兵力從四面圍攻王室親兵,必定會取得勝利。」趙武釆納苗賁皇的建議,結果楚軍大敗,楚康王受傷,軍隊潰散,苗賁皇為晉國立了大功。時人評價說:「鄭國叛離,吳國興起,楚國失去諸侯的親附,這些都是苗賁皇幹出來的。」《左傳·昭公五年(前537年)》又載「靡笄之戰」,晉國郤獻子率軍討伐齊國,齊頃公來朝求見,郤子用對待被俘國君的禮節招待齊侯說:「我們君主為了恥辱你,派我用敝國薄禮相贈,以此來整肅你宮中婦人。」苗賁皇知道後說:「郤子魯莽而不懂禮節,居功自傲而羞辱齊國的國君,這樣能維持多久呢?」周代《國語》也對苗賁皇這種表現大加讚賞,充分表明他智勇雙全的人格魅力。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賁皇封苗得姓,《左傳》註:「苗,晉國邑,在今河南濟源西。」清代乾隆《濟源縣誌》載,「苗亭,春秋苗賁皇採邑,在軹關南。」現在濟源市大峪鎮苗王寨(是突兀的領頭,又稱苗王佔),即是春秋苗賁皇封地,廢棄遺址仍然可見許多古代瓦礫。但苗賁皇從來沒有做過苗王,而他被封苗地又有苗亭,說明原來這裡曾為苗王據有。那麼這個苗王會是誰呢?《淮南子·本經訓》說:「古者天子一畿,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否則「乃舉兵而伐之,戮其君,易其黨,封其墓,類其社,卜其子孫以代之」。意思是古時候,天子封地方圓千裡,諸侯封地方圓百裡。如果侵擾將予討伐,擇立其子孫有賢能者。在古代,天子不滅國,諸侯不滅姓,對被滅國仍要劃一塊土地進行安置,使其宗廟得以延續,或建亭子作為紀念。苗王寨位於王屋山下,距太行第一陘軹關不遠,屬處戰略要衝。其東南方有個遇仙溝,還可直抵黃河古渡。遇仙溝裡的紅色沉積巖,是血與火的象徵,怪不得苗王寨又稱苗王戰或苗王佔了。距苗王寨不遠的王屋鎮大路村,歷史上建有蚩尤觀。聯想當年軒轅黃帝戰蚩尤不勝,在王屋山設壇祭天取得天下。古籍裡有說,王屋山秋天500裡紅葉是蚩尤血所染(一說是蚩尤帶血桎梏遺物)。還說王屋山區崑崙丘有天梯,是天地之間來往的通道,「太皞(伏羲)爰過,黃帝所為」。到黃帝曾孫顓瑣為帝的時候,蚩尤後人「借屍還魂」又想鬧事。顓頊釆取果斷措施毀掉天梯,從此天地兩界不再相通。其實,顓頊「絕地天通」是遠古時代一次重大宗教改革,他將祭祀天帝的權力收歸天子,民間不得再藉此興風作浪。並將三苗徹底趕出中原,只按慣例在苗王寨建個苗亭以作交代。總之,黃帝與蚩尤在王屋山周邊區域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炎帝、黃帝與蚩尤共稱中華民族三個始祖,同時蚩尤又為三苗首領,現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仍尊蚩尤為祖先。
這樣說來,濟源市大峪鎮苗王寨不僅是漢族苗姓發源地,而且西南三苗也源於王屋山苗亭。前些年全國政協有個苗族領導,還專程來此考察過苗王蚩尤的事跡。
讚賞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