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政《遊讀濟源》之:漢族苗姓與西南三苗源於王屋山苗亭

2021-02-13 大河文學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若敖之亂,伯賁之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以為謀主。」《左傳》告訴我們,春秋時期,楚國發生「若敖之亂」,楚國令尹鬥椒被殺,兒子賁皇逃到晉國,晉國把苗地封給他,並請參與重大決策。從此,賁皇以封邑為姓,從此改稱苗賁皇。濟源是中國漢族苗氏得姓之地,這是十分明白的事。

「若敖之亂」,是楚國貴族長達數十年的宮廷鬥爭。若敖氏,又稱若敖族,是活躍於春秋時期楚國的羋姓家族,祖先為楚國國君熊儀,若敖氏即是以他的諡號若敖為族稱,內部又分鬥氏和成氏兩支。鬥姓始祖鬥伯比,是熊儀的幼子(或孫子),為楚國有史可查的第一任令尹。楚國令尹,官職相當於宰相,協助楚王處理朝政,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左傳》記載的「若敖之亂」,發生於楚莊王九年(前605年)。賁皇之父鬥椒,因發動叛亂被殺害,若敖氏幾乎被滅族。《左傳·宣公四年(前547年)》詳細介紹說:「初,楚司馬子良(伯比之子)生子越椒(鬥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良對弟弟子文的勸說無效,這便是成語「狼子野心」的出處。事情果然不出所料,鬥椒為司馬時,因人誣陷令尹被楚莊王所殺,鬥椒得以晉升為令尹,但鬥椒仍野心不死。《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莊王)九年,相若敖氏(指鬥椒)。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當時,鬥氏家族的力量很強大,楚莊王採取妥協態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的子孫)」為人質談判解決,但被鬥椒拒絕。於是楚莊王親領大軍出徵,很快鎮壓了鬥氏叛亂,為楚國圖霸奠定了基礎。不過,雖因「若敖之亂」鬥氏元氣大傷,但其後裔仍出現在春秋戰國的歷史舞臺上。

鬥椒,字伯賁,故其子叫賁皇(鬥賁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其實也是人才的競爭。晉國經「趙氏孤兒案」後,趙武擔任正卿管理朝政。晉平公十年(前548年),趙武與楚國令尹熊圍(之後的楚靈王)共舉弭兵之會,晉、楚兩國遂平分霸權。次年楚國發生「若敖之亂」,賁皇出逃晉國受到重用。「鄢陵之戰」晉楚爭霸時,楚軍早晨突然逼近晉軍,晉軍打算撤退逃走,苗賁皇說:「楚軍的精銳部隊只是中軍的王室親兵。如果填井平灶,擺開決戰架勢頑強抵抗,同時派出一隊人馬引誘楚軍,然後再集中兵力從四面圍攻王室親兵,必定會取得勝利。」趙武釆納苗賁皇的建議,結果楚軍大敗,楚康王受傷,軍隊潰散,苗賁皇為晉國立了大功。時人評價說:「鄭國叛離,吳國興起,楚國失去諸侯的親附,這些都是苗賁皇幹出來的。」《左傳·昭公五年(前537年)》又載「靡笄之戰」,晉國郤獻子率軍討伐齊國,齊頃公來朝求見,郤子用對待被俘國君的禮節招待齊侯說:「我們君主為了恥辱你,派我用敝國薄禮相贈,以此來整肅你宮中婦人。」苗賁皇知道後說:「郤子魯莽而不懂禮節,居功自傲而羞辱齊國的國君,這樣能維持多久呢?」周代《國語》也對苗賁皇這種表現大加讚賞,充分表明他智勇雙全的人格魅力。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賁皇封苗得姓,《左傳》註:「苗,晉國邑,在今河南濟源西。」清代乾隆《濟源縣誌》載,「苗亭,春秋苗賁皇採邑,在軹關南。」現在濟源市大峪鎮苗王寨(是突兀的領頭,又稱苗王佔),即是春秋苗賁皇封地,廢棄遺址仍然可見許多古代瓦礫。但苗賁皇從來沒有做過苗王,而他被封苗地又有苗亭,說明原來這裡曾為苗王據有。那麼這個苗王會是誰呢?《淮南子·本經訓》說:「古者天子一畿,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否則「乃舉兵而伐之,戮其君,易其黨,封其墓,類其社,卜其子孫以代之」。意思是古時候,天子封地方圓千裡,諸侯封地方圓百裡。如果侵擾將予討伐,擇立其子孫有賢能者。在古代,天子不滅國,諸侯不滅姓,對被滅國仍要劃一塊土地進行安置,使其宗廟得以延續,或建亭子作為紀念。苗王寨位於王屋山下,距太行第一陘軹關不遠,屬處戰略要衝。其東南方有個遇仙溝,還可直抵黃河古渡。遇仙溝裡的紅色沉積巖,是血與火的象徵,怪不得苗王寨又稱苗王戰或苗王佔了。距苗王寨不遠的王屋鎮大路村,歷史上建有蚩尤觀。聯想當年軒轅黃帝戰蚩尤不勝,在王屋山設壇祭天取得天下。古籍裡有說,王屋山秋天500裡紅葉是蚩尤血所染(一說是蚩尤帶血桎梏遺物)。還說王屋山區崑崙丘有天梯,是天地之間來往的通道,「太皞(伏羲)爰過,黃帝所為」。到黃帝曾孫顓瑣為帝的時候,蚩尤後人「借屍還魂」又想鬧事。顓頊釆取果斷措施毀掉天梯,從此天地兩界不再相通。其實,顓頊「絕地天通」是遠古時代一次重大宗教改革,他將祭祀天帝的權力收歸天子,民間不得再藉此興風作浪。並將三苗徹底趕出中原,只按慣例在苗王寨建個苗亭以作交代。總之,黃帝與蚩尤在王屋山周邊區域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炎帝、黃帝與蚩尤共稱中華民族三個始祖,同時蚩尤又為三苗首領,現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仍尊蚩尤為祖先。

這樣說來,濟源市大峪鎮苗王寨不僅是漢族苗姓發源地,而且西南三苗也源於王屋山苗亭。前些年全國政協有個苗族領導,還專程來此考察過苗王蚩尤的事跡。 


作者簡介:李立政,河南濟源人,現任市旅遊業協會會長、市文旅集團文化總監。從事旅遊工作30多年,在歷史文化研究與旅遊景觀開發相結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與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兒?》《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主編《趙姓簡史》《中華趙姓發跡地-河南濟源》,還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論文,在國內外報紙和學術刊物發表,為濟源旅遊發展和景區景點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審核:文子 | 責編:王芳 |  編輯:陳麗 |  圖片:網絡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大河文學"(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顧問:河南北法律師事務所楊勝利律師;編輯微信:dahewenxue2017

讚賞是一種態度

相關焦點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濟源旅遊發展歷程
    市文旅集團是個幹事創業的團隊,有一支優化組合的班子,李立政在此有了施展拳腳的平臺。任何一個景區,都是以文化為載體。也可以說,文化是景區的靈魂。抓住文化之魂,就抓住了景區特色。王屋山是本厚重的歷史書,過去大量遊客到此一臉迷茫。李立政將文化的根和旅遊的魂達到高度契合,便碰撞出耀眼奪目的火花。作為王屋山旅遊文化總顧問,李立政不遺餘力地把數十年的知識積澱綻放出來。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天壇王屋山「總仙宮」石刻考證
    時衡山隸屬於宋境,為顯示蒙廷大一統之主權,乃於王屋山天壇峰行遙祭之禮(或因南嶽夫人魏華存曾拜王屋山清虛真人王褒為師)。接著合祭四瀆於濟源,然後再分祭嵩山、華山。至翌年二月,代祀嶽瀆之禮全部告成,行跡達我國北方大部。從行祀典者,有道士史志經、申志貞等多人。無論規模、時間,都可稱得上是全真道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活動。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發現崑崙丘 中華文明八千年
    崑崙丘是「太帝之居」「百神所在」,中間的天梯「太皞爰過,黃帝所為」,人們可以隨便來往於天地之間,甚至「三苗」造反上天告惡狀。顓頊對這種「人神雜糅」現象十分惱火,就派重、黎砍斷天梯,將祭祀天帝的權力收歸天子,從此崑崙丘慢慢淡化,以致逐漸失落。二是2000多年前漢武帝的金口玉言。
  • 【溫國風】 「崑崙派」 在王屋山
    按這個觀點,那個「眾神居住」的地方,它的原型就是河南濟源的王屋山,那裡自古就是「總仙宮」。    幾天來,濟源晨報記者開始尋訪濟源地區的崑崙文化研究者,濟源市文旅投資集團總顧問李立政作為被推薦代表,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研究崑崙文化已有20多年的李立政說,「這樣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我這裡也有很多證據。」
  • 三苗的由來
    中國史籍記載和學人考證,三苗為九黎之後、九黎之裔。《禮記·緇衣正義》:「苗民,謂九黎之君也……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伐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居於西裔者三苗。」《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孔安國注曰:「吳起云: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又彭蠡。」《集解》引馬融云:「三苗,國名也。」上述資料告訴我們,三苗部落源於九黎部落。
  • 何為「三苗與三危」
    「竄」意為打得三苗像老鼠一樣逃竄到三危之地。泛指甘青地區,今敦煌附近還有三危山。問題是,建國於江南水鄉的三苗為何都往乾旱貧瘠的西羌之地逃竄呢?到底是西羌出於三苗,還是三苗出於西羌呢?《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及武王伐商,羌、髳率師會於牧野。以此來看,西羌就是三苗。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趙姓與濟源相關史料查閱指南
    《晉世家》本應記述晉國之事,但因晉文公重耳「有賢士五人」首推趙衰,所以《晉世家》中記載了許多趙衰的事跡,是有史可查的趙氏發跡第一人。《史記》之謎二:《晉世家》說,在翟國姊妹二人以長女妻重耳,以少女妻趙衰。《趙世家》不但將姊妹二人長、幼倒配,並說趙衰流亡前在晉娶妻已生趙同等三子,返晉後迎回翟妻,以其子趙盾為嗣,「晉妻三子皆下事之」,明顯有違常理。按上述《趙世家》的說法,「趙夙生共孟,共孟生趙衰」。周代兄弟以孟、仲、季、叔排序,共孟為長,趙衰死諡「成季」為三,這種缺失似乎不太靠譜。
  • 《山海經》中記載神秘三身國,實為舜帝安排監視三苗的姚姓國度
    《山海經》中有一個奇特的三身之國,這個國家的人有三個身體。在其他的書籍和民間傳說裡並無此說。它的原型到底是誰?有人因為三身之國的母親是娥皇,是姚姓,認為它是舜帝的兒子商均建立的國家,但似乎證據又不足夠。我通過對比《山海經》以及各地民間傳說發現,三身之國的國君確實是舜帝的後人,但並不是商均。之所以說是三身國,就是暗示它的建立是為了就近看住三苗人。
  • 禹滅三苗
    流傳在川南的《古史傳說》說:夏禹曾向「三苗」下戰書,要與之決戰,當時「三苗」指出:洪水汜濫,九河急需疏通,你若要與我交戰,疏通九河的任務何時才能完成?夏禹遂罷戰而聯合三苗、殷人等部落共疏九河。【2】夏禹大有滅絕三苗之勢,「七旬有苗格」,戰爭持續七十天左右,「後乃遂幾」,三苗終於被徹底打敗。史籍記載,禹滅三苗,殺戳十分慘烈。 荀子《論衡》:「三苗之亡,五穀變種,鬼哭於郊。」
  • 三苗視頻丨敖威《苗族人》
    起初黃帝九戰九敗,後來聯合炎帝族等,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結果蚩尤戰敗被殺,身首異冢。從此九黎族的各部雖與黃帝族鬥爭了很長時期,但終因群龍無首屢戰屢敗。這次由南向北的遷徙,時間約在4300—4600年之前(遠古到黃帝)。第三次大遷徙,蚩尤戰鬥失敗很久以後,九黎族的各部屬,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國;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隸,後來融合到漢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經過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
  • 柳姓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姬展禽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2.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楚懷王孫子心之後,屬於以都城名為氏。  3.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西魏宇文泰集團實行府兵制時採取的措施,當時將其新軍將領,除在六鎮仍保持複姓者不動外,其他人皆按功勞次序,將已改的漢字單姓恢復或改為鮮卑舊姓,如于姓仍改為勿忸於。其中還包括賜胡姓,如李虎、閻慶並被賜姓大野氏,李弼被賜姓徒何氏,周搖被賜姓車非氏,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而以賜姓宇文者為最多,諸如王傑、祖孝芬、崔謙、鄭孝穆、柳敏等——其中包括漢族高門大族,皆被賜之。
  • 濟水之源:王屋山
    ,東接華北平原,屬太行山系,主峰天壇山突兀而起,似王者之屋,故名王屋山(李留文,2009)。王屋山因道教而聞名於世,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李戰宏,2010)。東周戰國時期列禦寇的《列子》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即源於王屋山。王屋山位於我國二級大地貌階梯的邊緣,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部位,介於EW向中條山與SN向太行山之間(張忠慧等,2004)。王屋山斷隆帶位於華北古陸塊南緣太行山南麓,以裂谷構造、外動力作用和地質地貌景觀為主(張木辰等,2009)。
  • 漢族馬姓的來由
    趙奢得姓始祖,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又改為單姓「馬」。[1]  扶風郡為主要郡望,銅柱堂為主要堂號。2013年,馬姓人口為1198萬人,佔中國總人口1.06%,排名第17位。[2] 歷史發展1、第一個起源出自子姓。商代王室子孫經常稱子某,卜辭中子馬條目很多。2、源於官位。起源演變1、第一個起源出自子姓。
  • 漢姓未必出自漢族:你的姓氏有少數民族基因嗎?
    中國有56個民族,各個少數民族的姓氏特點各不相同:有直接採用漢姓的,如朝鮮、壯、土家、白等民族;有既使用本民族原有姓氏,也使用漢姓的,如苗、滿、蒙古、彝、藏等民族;還有在習慣上沒有漢姓的,如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而對於漢族同胞來說,即便是姓漢族大姓,如趙、錢、孫、李,說不定也隱藏有少數民族血統。
  • 作為濟源人,我剛知道火藥是在王屋山發明的!
    文/姚景強 李立政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我國成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的標誌之一。眾所周知,火藥是中國人發明並從中國走向世界,但未必知道是在王屋山發明繼而走向世界。本文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探索論述,揭示了由我國古代煉丹術而引發的火藥的發明對人類文明和世界的貢獻,並且揭開了火藥從王屋山走向世界的千古之謎。
  • 苗族 「三苗」
    三色飯是海南中部山區苗族人民的傳統小吃,苗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一般是在農曆「三月三」(黎、苗等少數民族傳統喜慶節日)期間普遍製作和食用,是苗族人民用來招待客人和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性食品,苗寨家家戶戶都會製作。
  • 三苗南遷與湖南境內虞夏傳說的發生,看完真的長知識!
    具體而論,湖南境內虞、夏傳說的發生似與三苗南遷有著頗為密切的關係。   三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傳說中的虞、夏之際。《史記五帝本紀》和《禮記檀弓下》等史籍均記載舜徵三苗的故事,《尚書呂刑》和《墨子非攻下》等先秦時期的文獻對禹徵三苗之事記載得更具體。《戰國策魏策一》記載:「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而禹放逐之。」禹徵三苗的戰爭,《墨子》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 盧姓起源,我姓盧我驕傲!
    中國盧姓總人口約650萬,約佔漢族人口的0.47%,以廣東、河北、廣西三地居多,三省區盧姓約佔中國漢族盧姓人員的48%。主要源流1、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採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2、源於姬姓,以封邑名稱為氏。
  • 關於捐助三苗網網站維護費用的倡議
    很抱歉也很遺憾以這樣的方式向大家問好,三苗網至成立以來,承蒙各同胞和各兄弟名族朋友的厚愛與支持,讓三苗網走到今天,甚至走得更遠,三苗網的每一步都有著大家的心血以牽掛。一個綜合跨地區的苗族網站。連結著世界,連結著每一個苗族同胞。
  • 「漢族」之名源於何時?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併滇國置益州郡 ,將西南邊境推至雲南哀牢山和高黎貢山;元封三年(前108年),滅亡衛滿朝鮮設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自此奠定漢地基本範圍;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長城之光祿塞、居延塞 ,將北疆推進至戈壁沙漠一帶。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烏壘城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