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推薦算法中的瑞士軍刀

2021-02-14 推薦道
前言

自從我上次在知乎回答了問題《機器學習中較為簡單的算法有哪些?》,很多同學私信我詢問我FM算法在推薦系統中的應用細節,索性今天就專門寫一篇文章,仔細聊一聊FM這把「推薦算法中的瑞士軍刀」。正文開始之前,我說幾句題外話。

第一,談談本文的標題。機器學習算法中的瑞士軍刀,可不是隨便起的。以前Xgboost因為方便易用、功能廣泛、性能優異,被譽為Kaggle比賽中的瑞士軍刀。因為同樣的優點,我將FM稱作「推薦算法中的瑞士軍刀」,其中有兩個含意:

如果你身處大廠,周圍訓練、上線的資源都很充裕,需要在已經很優秀的業務指標上錦上添花,那麼你肯定看不上FM這樣的老古董,而是追求DNN、GNN這樣的大殺器,而且將Attetion、Transformer之類的花哨結構,能加的都給它加上。但是,既然是瑞士軍刀,那麼拿它與屠龍刀比威力,就不太公平了。有一日,你脫離了大平臺,單獨出來行走江湖。這個時候,你才發現,即便屠龍寶刀白送給你,你自己一個人也很難扛起來。適合於業務草創階段的算法兵器,應該具備:(1)快速訓練+上線;(2)儘量白盒,以便定位問題;(3)一專多能,減少開發、維護成本;(4)性能上也不算差。此時,你會發現,FM幾乎是你唯一的選擇。

第二,本文主要介紹FM應用於推薦系統中的一些實戰經驗,需要讀者對FM有一定的基礎。對FM還不太了解的同學,我推薦以下參考資料:

掌握FM原理,推薦讀美團的博客《深入FFM原理與實踐》。FFM的部分可以忽略,在我看來,FFM損失了FM的很多優點(比如,通過公式簡化,將時間複雜度由

接下來的文字中,我首先梳理一下FM的特點,再按照精排、召回、解釋模型的順序,介紹FM在各個業務中的技術細節,比如:如何無偏地收集樣本、如何設計模型、如何部署上線。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這裡面沒有「粗排」的內容。我們嘗試過粗排模型(並非FM,而是雙塔+蒸餾),線上收益並不明顯,所以在就裡就不詳細敘述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阿里的論文《Privileged Features Distillation at Taobao Recommendations》。

FM的特點 功能齊全

眾所周知,推薦算法有三個應用領域:召回、粗排、精排。推薦算法千千萬,但是有的算法只能用於召回,有的算法只能用於排序(吐槽一下,有本「著名」的書《Deep learning for matching in 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其中的很多算法,比如DIEN之類的,其計算複雜度只能用於排序,但是很多人在翻譯的時候將matching翻譯成召回,簡直是開玩笑)。像FM這樣實現三個領域全覆蓋的多面手,目前為止,孤陋寡聞的我尚不知道有第二個。

特別是FM用做召回時,表現更加優秀。FM召回的主流作法,是用生成的user embedding直接查找最相近的item embedding。除此之外,利用已經生成了的user/item embedding,還有更多的玩法,比如,查找相似item的「看了又看」功能、用戶聚類推薦功能、根據item找潛在用戶的Push功能。而且,FM對新用戶、新物料也非常友好。實現一個FM召回,就能夠完成u2i, i2i, i2u, u2u2i四種召回方式,還包括對新用戶、新物料的冷啟動。性價比如此之高,即使在很多大廠,FM也是主力召回模型,果然是很香了。

另外,雖然DNN這樣的屠龍刀,威力強大,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模型黑盒化比較嚴重,可解釋性非常差。這方面,FM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FM能夠將模型的最終打分拆解到每個特徵和特徵組合上,從而能夠讓我們分析出到底是哪些因素提高或拉低了模型的打分。最重要的是,區別於GBDT那種只能提供特徵的全局重要性,FM提供的重要性是針對某一個、某一群樣本的,使我們能夠做更加精細化的特徵分析。

性能優異

對於推薦系統的兩大永恆主題,「記憶」與「擴展」,FM也能實現全覆蓋。

FM存在一階項,實際就是LR,能夠記憶高頻、常見模式如我在《無中生有:論推薦算法中的Embedding思想》所說,Embedding是提升推薦算法「擴展性」的法寶。FM通過feature embedding,能夠自動挖掘低頻、長尾模式。在這一點上,基於embedding的二階交叉,並不比DNN的高階交叉,遜色多少。 便於上線

現在DNN是推薦領域的寵兒,LR/FM/GBDT這樣的傳統機器學習算法,被打入冷宮,不招人待見。

DNN這樣的屠龍刀,雖然性能優異,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上線困難。訓練的時候,各位調參俠,把各種酷炫的結構,什麼attention, transformer, capsule,能加上的都給它加上,看著離線指標一路上漲,心裡和臉上都樂開了花,卻全然無視旁邊的後端工程師恨得咬緊了牙根。模型越複雜,離線和線上指標未必就更好,但是線上的時間開銷肯定會增加,超時嚴重的時候,你那離線指標完美的模型壓根沒有上線的機會。雖說,目前已經有TF Serving這樣的線上serving框架,但是它也不是開箱即用的,也需要一系列的性能調優,才能滿足線上的實時性要求。

所以,如果你身處一個小團隊,後端工程人員的技術能力不強,DNN的線上實時預測,就會成為一個難題,這個時候,FM這樣的傳統機器學習算法,就凸顯出其優勢。

FM排序,雖然理論上需要所有特徵進行二階交叉,但是通過公式化簡,可以在 O(n)的時間複雜度下完成。n是樣本中非零的特徵數目,由於推薦系統中的特徵非常稀疏,所以預測速度是非常快的。召回,由於候選集巨大,對於實時性的要求更高。很多高級的召回算法(e.g., 基於GNN的召回算法),由於計算複雜,無法線上實時生成user embedding,只能退而離線生成user embedding,不僅降低了用戶覆蓋率,而且對於用戶實時興趣的捕捉大打折扣。FM召回,只需要把一系列的feature embedding相加,就可以對任何用戶在線生成最新的user embedding,從而可以基於用戶最新的興趣,從千萬量級候選item中完成實時召回。FM精排 樣本

如果只做CTR預估,不涉及CVR這樣的級聯目標,精排樣本的選擇是比較清晰的,拿「曝光點擊做正樣本,曝光未點擊做負樣本」是業界的共識。

正樣本,一般再卡一個停留時長,去除用戶誤點擊、自動播放之類的髒數據負樣本,講究「真負」,一定是真正曝光給用戶、然後被用戶忽略的。為此,還有所謂above click的作法,拿用戶點擊的item以上的未點擊item做負樣本。 特徵

精排能夠利用的特徵是最豐富的,需要分為三大類

user類:用戶長短期畫像、點擊/收藏/購買歷史、.等item類:物料畫像、物料的後驗指標(e.g., CTR、時長)、.等交叉類特徵:有的同學或許有疑問,不是說FM能夠自動實現特徵之間的二階交叉嗎?怎麼還需要輸入交叉特徵?FM所實現的特徵交叉指的兩個特徵的共現,比如"用戶喜歡軍事,並且,物料帶有坦克標籤"。除此之外,我們可以計算一些統計意義上的交叉,比如「用戶攜帶的tag與物料攜帶的tag之間的重合度」。這種交叉特徵,對於刻畫用戶與物料的匹配程度,非常重要,對排序模型的性能提升非常顯著。但是,由於需要讓用戶與每個候選物料進行交叉,所以只適用於候選物料較少的精排場合,無法用於召回和粗排。

正如我在《推薦算法的"五環之歌"》一文中所論述的,ID特徵才是推薦系統中的一等公民,在離線訓練、線上服務時都具備一系列優勢,所以FM中所有特徵都ID化

類別型特徵,比如UserId、ItemId、一二級分類、標籤等,天然就是ID型特徵。而實數型特徵,比如Item過去的點擊率、用戶過去24小時的點擊數之類,需要通過分桶轉化為ID類特徵。 訓練模型

由於我們使用的都是ID類特徵,所以FM的預測公式可以簡化為

b是bias項,大家都一樣,不影響排序,下文會忽略

以上公式又可以繼續推導如下,其中

=

=

這個公式避免了原始公式中兩兩特徵交叉,將時間複雜度由

得到logit之後,我們就可以與樣本的label(i.e., 是否點擊)計算binary cross-entropy loss,並通過SGD優化,從而得到各特徵的一階權重

線上服務

精排打分時,也採用logit=的公式,時間複雜度只有O(n),n是有限的非零特徵的數目,能保證線上預測的實時性。

但是,我們還可以繼續優化。由於線上打分時,是將某個用戶與一批候選item,餵入ranker,因此那一個用戶的特徵只需要抽取、計算一遍,在給多個item打分時復用

logit=

多線程並行完成。FM召回 樣本

我曾經提出一個觀點,「排序是特徵的意義,而召回是樣本,特別是負樣本的藝術」,足見樣本選擇對召回算法的重要性。

還是拿「曝光點擊」的item做正樣本,同時需要排除誤點擊、自動播放等髒數據。對於負樣本的選擇,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不能只拿曝光未點擊做負樣本。至於是否能夠拿「曝光未點擊」作為隨機負樣本的補充,這一點有爭議。根據我和Facebook的經驗,增加「曝光未點擊」做負樣本,不僅沒有收益,性能還有所下降。但是有的同學私信給我,說他們團隊拿「曝光未點擊」做補充,還是有正向收益的。但是,無論如何,大部分負樣本應該通過隨機採樣得到,只有這樣,訓練時的數據分布才最接近預測時的數據分布。

在遵循「隨機採樣負樣本」這一基本原則之外,還需要注意兩點。

打壓熱門item

任何一個推薦系統,都難逃「2-8」定律的影響,即20%的熱門item佔據了80%的曝光量或點擊量,因此正樣本中,絕大部分是熱門item。如果不加以打壓,將導致每個用戶的召回結果,都集中於少數熱門item,從而失去個性化。為了打壓熱門item,需要我們在生成正負樣本時,針對熱門item採取截然相反的採樣策略

降低熱門item成為正樣本的可能性,因此,item越熱門,其成為正樣本的概率就應該越低。提升熱門item成為item-的概率。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1)既然熱門item已經「綁架」了正樣本,我們也需要提高熱門item在負樣本中的比例,以抵銷熱門item對loss的影響;(2)如果隨機負採樣時採取uniform sampling,因為有海量的候選item,而採樣量有限,因此極可能採樣得到的item與user「八桿子打不著」,既所謂的easy negative。而如果多採集一些熱門item當負樣本,因為絕大多數用戶都喜歡熱門item,這樣得到的是所謂的hard negative,會極大地提升模型精度。所以在隨機採樣負樣本時,一方面需要儘可能廣泛地覆蓋所有候選item,另一方面又需要儘量集中於高熱item。調節因子b=1時,負採樣完全按照item的熱門程度進行,對熱門item的打壓最厲害,但是對所有候選item的覆蓋度下降,導致訓練數據環境與預測數據環境的gap增大,反而損害召回效果調節因子b=0時,負採樣變成uniform sampling,對所有候選item的覆蓋度最高,減少了訓練數據環境與預測數據環境的gap,但是對熱門item的打壓完全沒有打壓,採集到的item-都是easy negative,召回效果會偏熱門,個性化較差

以上對熱門item成為正、負樣本時的採樣加權公式,是從word2vec中借鑑而來。因為,Language Model中根據「上下文」預測「缺失詞」的問題,其實就可以看成一個召回問題。所以,word2vec中處理高頻詞的方式,也可以拿來為我們所用,在召回中打壓高熱item。具體細節,可以參考我的知乎回答《推薦系統傳統召回是怎麼實現熱門item的打壓》。

增強Hard Negative

<user,item>的匹配度可以分成三個檔次

匹配度最高的item,是以用戶點擊為代表的,那是正樣本。匹配度最低的item,那是隨機抽取的。能被一眼看穿,是所謂的easy negative,達不到鍛鍊模型的目的。所以要選取一部分匹配度適中、但用戶又未點擊的item,增加模型在訓練時的難度,讓模型能夠關注細節,這就是所謂的hard negative

如何選取hard negative,業界有不同的做法。Airbnb是根據業務邏輯來選取hard negative

增加與正樣本同城的房間作為負樣本,增強了正負樣本在地域上的相似性,加大了模型的學習難度增加「被房主拒絕」作為負樣本,增強了正負樣本在「匹配用戶興趣愛好」上的相似性,加大了模型的學習難度

當業務邏輯沒有那麼明顯的信號時,就只能依靠模型自己來挖掘。Facebook的EBR與百度Mobius的作法非常相似,都是用上一版本的召回模型篩選出"相似度沒那麼高"的<user,item>對,作為額外負樣本,來增強訓練下一版本召回模型。具體做法上,又分online和offline兩個版本

在線篩選

假如一個batch有n個正樣本對,<

一個正樣本最多配置2個這樣的hard negative,配置多了反而會有負向效果。缺點是僅僅採用一個batch中的item作為hard negative的候選集,規模太小,可能還不足夠hard。

離線篩選

拿當前召回模型,為每個候選item生成item embedding,灌入FAISS拿當前召回模型,為每個user生成user embedding,在FAISS中檢索出top K條近鄰item這top K條近鄰item中,排名靠前的是positive,排名靠後的是easy negative,只有中間區域(Facebook的經驗是101-500)的item可以作為hard negative。將hard negative與隨機採樣得到的easy negative混合。因為畢竟線上召回時,候選庫裡還是以easy negative為主,所以作者將比例維持在easy:hard=100:1 特徵

接下來會說到,線上部署FM召回模型時,需要周期地在線下計算好幾百萬候選item的embedding,然後灌入FAISS建立索引,等待user embedding來檢索。因為user embedding是在線生成,而item embedding是離線生成,二者分離造成我們在訓練、預測時,不能使用任何user與候選item之間的統計交叉特徵。這一點與FM精排視「統計交叉特徵」為最重要特徵,有著顯著不同。

訓練模型

如前文所述,由於召回中的負樣本大部分是通過隨機採樣得到的,它們的"negative label"是含有噪聲的。在這種情況下,再照搬精排使用binary cross-entropy loss追求「預估值」與「label」之間的「絕對準確性」,就有點強人所難了。所以,召回算法往往採用Pairwise LearningToRank(LTR),建模排序的「相對準確性」。即模型優化的目的,不是為了擬合"user與負樣本item的匹配程度越低越好",而是追求「user與正樣本item的匹配程度,要遠遠高於,user與負樣本item的匹配程度」

所以,與精排模型中的每個訓練樣本為<user, item, label>的形式不同,訓練召回模型時的每個訓練樣本為一個三元組,即<user, item+, item->。而模型設計,又拆分成兩個子問題:(1)如何定義user與item的匹配程度?(2)如何定義「遠遠高於」?

如何定義user與item的匹配度

對於第一個問題,FM召回當然是採用FM公式了。

MatchScore(user, item)=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常見的召回模型中採用「user embedding與item embedding做點積或cosine」來計算匹配度,以方便利用FAISS進行快速近鄰檢索,擔心以上公式訓練出來的模型無法與FAISS兼容。不用擔心,接下來講線上服務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以上完整的FM公式也可以轉變成兩個向量點積的形式,同樣可以利用FAISS快速檢索。

如何定義"遠遠高於"

一種是採用margin hinge loss,即user與正樣本item的匹配程度,要比,user與負樣本item的匹配程度,高出一定的閾值。寫成公式,就是

但是,這個公式裡面又多出一個超參margin需要調節,因此我主要使用如下的BPR Loss。

BPR Loss的思想是計算"給user召回時,將item+排在item-前面的概率",。因為一個三元組<user, item+, item->的ground-truth label永遠是1,所以將

=

線上服務 傳統u2i召回

上文已經提到,訓練時,我們用完整的FM公式來描述User與Item之間的匹配度。但是,在線上服務時,我們必須將匹配度描述成點積或cosine的形式,才能利用FAISS完成在百萬、千萬級物料庫中的快速召回。這個"FM→點積"的公式轉化如下圖所示。

這時還可以做兩個簡化:

當為一個用戶召回時,這個用戶的一階權重和特徵隱向量都是固定的,因此從公式中省略"所有User特徵一階權重之和"和「所有User特徵隱向量兩兩點積之和」(圖中綠色公式)也不影響排序所有User特徵與所有Item特徵之間的兩兩點積之和(第一行紅色公式),等價於,將所有User特徵embedding相加得到user embedding,將所有Item特徵embedding相加得到item embedding,再拿user embedding與item embedding做點積(第二行紅色公式)

這時,有一種方案就是,忽略公式中的藍色部分,線上服務時只保留user embedding與item embedding的點積。這樣做,也不是不行,但是效果不是特別好。因為用戶喜歡的,未必一定是與自身最匹配的,也包括一些自身性質極佳的item(e.g.,熱門item),所以,非常有必要將"所有Item特徵一階權重之和"和「所有Item特徵隱向量兩兩點積之和」考慮進去,但是也還必須寫成點積的形式。

解決方法是將user/item embedding都增廣一維,如下圖公式所示。

Embedding的其他玩法

除了以上最常用的u2i召回,在我們得到user embedding和item embedding之後,還有很多其他玩法

拿用戶最近一次點擊的item embedding,在item faiss庫中檢索相似item,推薦給用戶,實現「看了又看」、「猜你喜歡」等功能拿當前user embedding,在user faiss庫中檢索相似user,把這些相似user消費過的item推薦給當前user,類似User CF,效果也非常好可以拿item embedding,在user faiss庫中檢索可能對它感興趣的user,把item給這些用戶Push出去,達到提高用戶黏性、減少用戶流失的目的。冷啟動新用戶與新物料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很多召回,比如基於ALS的矩陣分解、Item CF等,都有冷啟動問題,儘管單路召回性能很好,但是由於能夠覆蓋的用戶、物料有限,對大盤指標的影響也很有限。而FM召回的優勢在於,它對新用戶、新物料都非常友好

對新用戶,哪怕他是一個純新用戶,沒有任何畫像與交互歷史,他至少有一個特徵叫「IsNewUser=1」,也就能夠生成user embedding,FM也能替他召回對新物料,任何物料都能拿到其畫像(e.g., 一二級 分類、標籤等),自然能夠得到item embedding。我們可以專門建立一個FAISS庫,裡面的item都是剛入庫的新item。用戶請求到來時,除了在常規的、由已經有一些點擊量的item faiss庫裡召回之外,還在這個只由新item組成的faiss庫裡召回。這樣既能夠將新item分發出去,又保證分發是高度個性化的,提高流量的利用率。FM解釋模型 模型解釋性:全局 vs. 局部

如果說,如果要追求模型的表達能力,還要靠DNN這樣的大殺器,FM只能算「模型能力+工程複雜度」綜合考慮下一個不錯的折中方案。但是,如果論模型的可解釋性,DNN模型就難望FM的項背了。不僅如此,FM在解釋性上最大優點,是能夠提供針對一個或一群樣本上的「局部特徵重要性」

首先,先解釋一下「全局特徵重要性」與「局部特徵重要性」兩個概念。

GBDT能提供的特徵重要性,就是「全局特徵重要性」,它代表每個特徵對整個模型的影響力。但是,如果我們想知道,對某一個具體樣本的預測得分,哪些特徵的影響力比較大,「全局特徵重要性」是無能為力的。這時就需要「局部特徵重要性」,能夠針對每一個樣本,分析出該樣本的每個特徵對該樣本預測得分的貢獻。比如SHAP算法能提供如下圖形化展示,模型給這條樣本的最終打分是24.41,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是哪些特徵做了貢獻,又有哪些特徵拖了後腿。

為什麼「局部特徵重要性」更重要?因為數據分析的精髓就在於指標的拆解、下鑽

我們可以按性別、年齡篩選出不同用戶的消費樣本,「局部特徵重要性」能夠告訴我們,影響某一類用戶消費的正負向因素我們可以專門篩選出那些false positive/false negative的bad case,看看哪些特徵的表現不如預期,導致預測失敗 FM得分拆解

FM允許我們將最終預測得分,拆解到各feature和feature組合上,從而能夠提供「局部特徵重要性」。但是,推薦場景下,feature空間有上億維,而且高度稀疏,拆解到feature與feature組合級別,計算量太大,而且即便能夠拆解成功,拆解後的信息也太瑣碎,讓人無從分析。因此,更合理的解決方案是拆解到field級別,因為field最多幾百個,算上field組合也不過幾萬個,無論是計算規模,還是分析規模,還是可以接受的。(有些同學對field的概念不太熟悉,這裡做一下簡單說明。比如「一級分類」算是field,而「軍事」、「歷史」這樣的具體的分類值是這個field下的feature。)

拆解方法也很簡單:針對每一個樣本,將這個樣本的feature embedding按所屬field分組,同一field下所有feature embedding相加得到field embedding,然後兩兩field embedding做點積,這樣就將樣本得分拆解到了field和field pair的維度上。以上算法可以在Spark中分布式運行。

單獨看一個樣本上的拆解結果,可能有很多噪聲。我們可以選取一組樣本進行得分拆解,然後將這組樣本在各個field pair上的得分進行統計,比如繪製熱力圖,就能看出哪些field pair對這組樣本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瑞士維氏牌軍刀
    Karl Elsener是最早製作瑞士軍刀的人。當時的瑞士軍刀有木製的手柄(今日多為塑膠和金屬制),並僅有兩種工具,分別是螺絲起子,和開罐器。在1897年時,Karl Elsener發明了新的彈簧,瑞士軍刀才開始能夠裝進比較多的工具。1890年代是瑞士軍方開始使用瑞士自製刀子的年代,過去他們都採用德制的刀子。
  • 多功能刀具=瑞士軍刀?NO!不是什麼刀都能叫瑞士軍刀!
    有人說:「是男人就愛瑞士軍刀。」無論是代表著探索精神的愛德蒙·希拉蕊爵士,還是創造出人類頂尖科技的NASA航天員們,在他們的背包中或者說是家中,一定有一把鑲嵌著瑞士紅盾十字的軍刀。1909年是瑞士軍刀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 Elsener的母親去世了, Elsener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決定在每一把瑞士軍刀上都刻上一個嵌入紅色纖維手柄刀面的十字外加盾牌。這也成了瑞士軍刀獨一無二的標誌。
  • 維氏瑞士軍刀
    現在的瑞士軍刀可以有一百種以上的組合功能。 在各種各樣的軍刀中「旗艦」是有31種功能的「瑞士冠軍」。這種刀的所有工具總重量僅有185克 (6.5盎司),因而它便於攜帶。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在慕尼黑的德國實用藝術博物館都將VICTORINOX「冠軍」 作為「工業設計精品」收藏。「瑞士冠軍」由64個獨立零件構成,在生產過程中需經歷450多道工序。
  • 你用瑞士軍刀是真的維氏瑞士軍刀麼
    7年後的1891年,瑞士刀具行業公會創建成立,發起人正是這個卡爾-埃爾森納(Karl Elsener)。誰也沒能想到的是,這個鞋匠的兒子也由此創立了一個風靡世界一百多年的品牌——瑞士軍刀。十九世紀末期,瑞士軍隊使用的軍刀都必須統一從德國Solingen地區大量購買,卡爾·埃爾森納頗具雄心地將目標對準了這一龐大的軍隊採購上。
  • 瑞士軍刀品牌哪個正宗,維氏瑞士軍刀菁英怎麼樣
    應該說,每個男人都有一個軍刀的夢,作為軍刀的翹首,瑞士軍刀一直以功能強大、方便耐用而著稱,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維修檢測,還是野外旅遊,甚至危險關頭,一把優秀的瑞士軍刀都可以滿足使用要求,不會在關鍵時候出現「掉鏈子」的情況,所以在全世界贏得了很多人的信賴。
  • 【青島免稅店】春遊必備產品推薦--瑞士軍刀
    瑞士軍刀又稱萬用刀,1890年代瑞士軍方開始使用
  • 哥們,你的瑞士軍刀夠格嗎?
    很多人都誤以為「瑞士軍刀」就是一個品牌,其實,國際上主要有兩種品牌的正宗瑞士軍刀,它們分別維氏(Victorinox)和威戈(Wenger)。兩種品牌大同小異,在商標上的區別是:維氏是盾牌中嵌瑞士十字國徽,而威戈是圓角正方形中嵌十字。
  • 瑞士軍刀的前世今生
    為使每一把瑞士軍刀都能讓人受用一生,製造商們不僅保留了一些手工工序,同時還應用了加工工 藝,一把普通的軍刀其製作工序在200道以上,而象維諾斯(Victorinox)牌子中的「瑞士冠軍」這把刀, 其 工序就達450多道。正是這樣的質量保障工藝,才有正宗的瑞士軍刀。
  • 小小瑞士軍刀為何這麼貴?
    瑞士軍刀可以有一百種以上的組合功能。在各種各樣的軍刀中「旗艦」是有31種功能的「瑞士冠軍」。這種刀的所有工具總重量僅有185克(6.5盎司),因而它便於攜帶。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在慕尼黑的德國實用藝術博物館都將VICTORINOX「冠軍」作為「工業設計精品」收藏。「瑞士冠軍」由64個獨立零件構成,在生產過程中需經歷450多道工序。
  • 瑞士軍刀——超級實用的工具
    (很多圖片都是為了廣告效果才那麼做的……自己就不要嘗試了)而且,瑞士軍刀也不能夠拿來防身自衛用,沒有強力的鎖定裝置,所以也比較危險,而且殺傷力也不低……如果購買了塑料刀柄的瑞士軍刀,請不要把它放在 50℃ 以上的熱水中清洗 or 浸泡,否則會導致刀柄損壞。
  • 瑞士軍刀:男人一輩子的工具
    說起瑞士,大家非常熟悉的是它的金融業、鐘錶業及自然風光,同瑞士的鐘表一樣,享譽世界的還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瑞士軍刀。對於男人來說,瑞士軍刀有著野性的象徵,也是他們的至愛及樂此不疲的話題。軍刀,總是和戰爭、行軍聯繫在一起(發個圖,拒絕查水錶)有人說:「男人都愛瑞士軍刀。」
  • 瑞士軍刀和中國瑞士軍刀就「紅底十字」商標打官司
    【觀察者網編譯】「瑞士軍刀」以其「紅底十字」標誌為國人熟知。但是在軍刀之外的周邊產品中,如箱包市場上,分屬威戈(Wenger)、「Swissgear」等多個品牌的紅底十字標誌更是如過江之鯽,讓人眼花繚亂,分不清誰是正主。這些年來這些品牌之間似乎也相安無事,不過,現在這一份寧靜已經被打破了。
  • 好物之走進瑞士丨 瑞士軍刀Victorinox:人在江湖,怎能不擁有一把硬核的瑞士軍刀?
    因此,每一個戶外愛好者包裡都有一把瑞士軍刀。那麼瑞士軍刀究竟有什麼神奇力量能讓探險者脫離困境呢?在自帶「鋼鐵」基因的維氏詞典中,只要不為自己設限,萬物皆可硬核。面對一次次困境,瑞士軍刀都有強大的能力幫助人們渡過難關,給予人們冒險的勇氣。
  • 瑞士軍刀最經典款式,維氏瑞士軍刀照明瑞士卡質量好嗎測評
    維氏在1997年推出了瑞士卡,在有百年歷史的瑞士軍刀產品中是一個年輕的產品系列,但也可以說是維氏瑞士軍刀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瑞士卡改變了維氏瑞士軍刀的基本形狀和結構,比傳統瑞士軍刀更加便攜,外觀還更顯時尚。
  • 瑞士軍刀——不僅功能多
    瑞士冠軍瑞士軍刀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功能多,一把常用的瑞士軍刀適合野外考察、旅行探險、旅遊度假、宿營駐紮等多種應用環境,並且方便攜帶,是工具之王。當然,對於普通人而言一把集合了12項日常功能,大小合適的「標準版」已經完全夠了;如果你是一個軍迷、愛好者,那維氏正宗瑞士軍刀中的「標準系列」——「野戰軍」一定會讓你愛不釋手,它非常適合野外使用的特種工具"雙排利齒木鋸",直徑5釐米的樹枝可以輕鬆鋸斷,是名符其實的"野戰軍"。
  • 瑞士軍刀你得這麼用!
    Victorinox 維氏瑞士軍刀,自1884年在瑞士村莊—宜溪鎮(Ibach)開辦刀具廠至今已經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刀具品牌,銷售網絡遍布世界120多個國家。維氏幾乎已經成為了瑞士軍刀的一種形象,不僅實用性強,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自身品位的一種詮釋!  對於瑞士軍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特別是它的多種功能,備受大家的喜愛。
  • 瑞士軍刀是如何製造的?
    瑞士軍刀是世界最知名的工具之一,每年的生產量為一千萬把,但是一個工廠是如何以如此精確的標準每天生產出45000把軍刀呢?瑞士軍刀有著近130年歷史,由Karl Elsner先生於1891年首次交付給瑞士軍方。
  • 適合商務人士的瑞士軍刀
    引言:這是一款定位給商務人士使用的瑞士軍刀,功能簡潔,卻恰到好處。給到你商務旅途中最佳的陪伴。可是自911事件之後,原本可以攜帶上飛機的瑞士軍刀不再收到航空部門的歡迎,機場候機廳裡也不可以再售賣瑞士軍刀了(有個例外:如今,如果你是從瑞士的機場起飛,飛往歐洲國家,是可以允許攜帶58mm左右的小款瑞士軍刀的)。當然,就算不能隨身攜帶瑞士軍刀登機。我們還是可以將瑞士軍刀託運進行李陪伴我們的旅程。不過今天,食嘗君向大家介紹一款專門為商務人士準備的就算不託運,大多數情況下也能隨身攜帶的款式。
  • 瑞士軍刀,功能性與收藏價值的典範
    正如「Zippo」牌打火機在男士們心目中的地位一樣,擁有一把「瑞士軍刀」,已不僅僅是其帶來的「實用性」,更是一種「收藏價值」。  作為一個世界級品牌,「瑞士軍刀」已經走過了100多個年頭。1884年,維氏的創始人卡爾·埃爾森納在瑞士施夫州小鎮伊巴赫開辦了自己的刀具工場。1891年,該廠的產品第一次被發往瑞士軍隊,瑞士軍刀從此走上歷史舞臺。
  • 維氏瑞士軍刀怎麼樣之維氏瑞士軍刀迷你英雄試用測評
    自從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到瑞士軍刀以後,便對這個工藝精湛且功能實用的小玩意愛不釋手,從此便成為了一個瑞士軍刀的鐵粉,至今購買過大大小小三十餘把瑞士軍刀,有的作為禮物送人了,有的自用了,也有的遺失了,當然大部分都作為藏品收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