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
The Power of Film
作者:霍華·蘇伯
譯者:遊宜樺
出版社:早安財經
語言:繁體中文
▼▼
電影,像是人生的水晶稜鏡,你選擇怎麼看它,它就投射給你所要的光……
自從亞裡斯多德的《詩學》之後,從來沒有人對說故事這件事,做出如此完整的分析
這是註定成為經典的一本書!!
我們的希望與恐懼,我們的渴欲與挫敗,我們的光明與黑暗,我們的愛與恨──都在電影中。
電影,讓我們看見自己如何過日子,讓我們看到現實的世界,還讓我們看到一個理想的世界。
在這個理想的世界中,我們所看見的人不但認同我們所認同的事物,也反映出我們想要相信的價值……。
就跟人性一樣,故事不會只有一面,選擇看到多少、挖掘多深,看電影的人說了算;但,有時候,我們不妨張望一下自己其實擁有多麼豐富的選項:
《電影的魔力》。自從亞裡斯多德的《詩學》之後,從來沒有人對說故事這件事,做出如此完整的分析——不只揭開電影成功的魔力秘訣,更驅動我們對人生以及故事探索的渴望。看門道的,是眾口推崇的重量級大導演大製片大編劇們,身為電影迷,我們看的還有生活之道。
散場後,我們更忙,因為大銀幕投射在心靈的光,才正要開始釋放我們的需索……。推薦序——焦雄屏
讀這本書,挺過癮
我在UCLA讀書時,已聽聞霍華.蘇伯教授的大名。他教編劇特別有名,桃李滿天下。諸如美國現在以編劇導演著名的後起之秀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就以《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尋找新方向》(Sideways)幾度問鼎奧斯卡,他的編劇手法,一看就知道是蘇伯調教的結果。
可惜我在UCLA讀的是博士班,課排得滿滿的,對於蘇伯編劇的課始終緣慳一面。沒想到,竟然在二十多年後得以看到《電影的魔力》一書的出版,真是個意外的驚喜。蘇伯言簡意賅地以英文字按字母排列,解讀辭意,帶給我們一個接一個雋永的概念。無論是電影初入門者,或是想在編導創作領域鑽研的專業人士,都可以在這本書裡習得有用的知識。
說實話,如果不是我後來改走創作之路,在編劇、監製領域走了一圈,做了近二十部電影後,可能會嫌此書對電影的分析太基礎,或不夠學理化。每日沉浸在拍片、編劇、企劃當中的人,就特別能領會、欣賞蘇伯教授的經驗之談。許多創作上的問題,常被他一語道破或迎刃而解。
尤其他開宗明義,將電影的「令人難忘」本質,與賣座前幾名的統計佐證放在一起討論,就凸顯了觀眾在電影創作/閱讀中扮演的角色,也使得書中的論述前後一貫,道理清晰。對臺灣及中國長期被「商業/藝術」這種二元對立的糊塗說法,帶來撥雲見日之效。
蘇伯的論理,常常追溯至一些故事及戲劇的上古源流。希臘神話和字根,往往是說故事方法和譬喻的來源,蘇伯娓娓細數這些來源,再舉實際的電影例子為證,輕輕鬆鬆點到為止,確能把西方遠自亞裡斯多德的《詩學》和三幕劇原理,以及希臘神話建立的敘事原型,與好萊塢密切掛起鉤來。
我覺得讀這本書挺過癮,好像一邊聆聽蘇伯對編劇、導演劇作概念的整理,一邊複習了好萊塢影史上那些膾炙人口電影的結構、片段神採、精湛表演、經典角色,和流行至今的順口臺詞。那些影片宛如幻燈片跑馬燈一般,隨他的討論在記憶腦海中瞬間閃過,也翻騰起當年看這些電影的激動、憂傷和快樂。
蘇伯也特別一再提醒我們人生與戲劇之間的關係。人生與戲劇可以映照,卻不盡相同,法則更往往背道而馳。這些討論讓寫實主義、紀錄片,與電影反映現實等問題豁然開朗,也對那些一開始就走錯方向的創作者當頭棒喝。醒醒吧!他說,再那麼創作下去,就在停車場放給自己看吧!
翻譯此書的遊宜樺譯筆極佳,有些名詞如將Samuel Taylor Coolidge的Suspension of Disbelieve譯為「姑且相信」,或將make a scene譯為「出洋相」,都令人莞爾。
我很願意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愛好電影或想參與電影工作的讀者,這是一本充滿經驗談、深入淺出的手冊。它可以做為編劇新手的案頭書,遇到瓶頸拿來翻閱,點醒自己被窒的難關。作為一般影迷,它和你閱讀經驗的交融,將帶給你欣賞電影時,錦上添花的樂趣。
推薦序——李達翰
不只教你拍電影,也教你看電影
本書出現,我如獲至寶。
拿著稿子,在一次北高往返的出差途中,我一口氣讀完本書,從此我對電影的眼界被大幅打開,不只因為我是相關從業人員,還包括喜愛電影的觀眾身分。作者在書中呈現的,除了頂尖電影研究者畢生心血,也是資深影迷在歌頌與禮讚當今風行於世的主流電影。他以精練卻準確的文字,為我們論述了長年受歡迎,不為時間遺忘的影片之所以賣座的緣故。剔除個人化的原因,他為我們找出賞析這些電影的最佳方式。深入淺出,明顯易懂。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一開始就點明了「研究這些電影,事實上就是研究我們自己」的道理。他還特別強調,此處所指的自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自己,而非現狀的自己。一語道破了即便世上不斷有新型態娛樂發明,電影受歡迎程度仍然有增無減的根本緣由。因為我們總想看到更好、更完美、更厲害、更不一樣的自己,而這,在電影院外不可能辦到。
作者亦舉證歷歷,反駁了所謂受歡迎電影多有幸福結局的傳統說法。他指出令人深刻印象的作品,實際上結局都有殘缺,這是因為人們總在追憶生命中的不幸與缺憾,反而視幸福快樂為理所當然。像這樣的敘述,遍布於書頁各個角落,往往讓人忘記自己正在閱讀電影工具書,更像是瀏覽著由電影看人生的智慧小語。
能說不是嗎?談到電影中的角色對立關係,他寫道:「在真實人生中,共同點較多的婚姻與生意夥伴,成功的機會大於共同點少的組合。這是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我們追求的是和諧。但在戲劇裡,我們要的是衝突,而製造衝突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性質相異的角色送作堆。」談到最常見的賣座電影──英雄片時,他說道:「英雄所展現的克制力,是他之所以是英雄的另一個證據。因為他有能力控制最難控制的東西:自己。」寫情論理之外,作者不時流露的幽默更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他說在難忘的賣座電影中,總是男主角成就了女主角,「很難想出任何性別角色倒過來的例子──只有在真實人生中女性才創造男性。」
正是這些理由,這本書不該為任何電影熱愛者錯過。它不止教人如何完成好電影,也教人如何欣賞好電影。更重要的,它還教人如何由電影來省思人生。何況,不過是花費約略看一部電影所需付出的代價,就能喚起你對生命中無數電影的記憶。這本書,怎會不值得?又怎能輕易錯過?
據知好萊塢許多大導演、大製片、大編劇,都曾受教於作者。想像一下,這本書將帶你飛入史匹柏、盧卡斯這些奇才的腦中!
↓↓↓ 圖書詳細信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