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的耕地資源非常稀缺,農業資源也沒有突出優勢!
而無錫產業園另闢新徑,以園藝作物種子種苗為主導產業,緊抓國家級產業園創建契機,走高效、智慧、綠色、帶動之路,用種子種苗引領生物農業新潮流!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人而異。
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看她如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人而異的深耕產業,走進國家隊的?
一、項目概況
1 項目簡介
無錫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總面積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8萬畝。2008年經農業部和國臺辦批准設立為江蘇省首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2017年獲批國家級產業園創建資格,2018年被科技部認定為無錫國家農業科技園核心區。
目前,園區現已入駐企業140家,目前,這裡已建成三個全國乃至全球「之最」:
一是全球面積最大的紅豆杉繁育基地。
二是全國佔有率最高的繡球花新品種種苗生產基地。佔國內市場的80%以上。
三是全國最先進的彩色苗木引繁育種基地,建成了國內最大的喬木組培實驗室,擁有國內領先的喬木組培微嫁接技術。
二、項目特色
在建設過程中,園區立足無錫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相對匱乏的現狀,積極探索區域差異化發展新模式,目光從傳統農業轉向了高效、智慧、綠色農業,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蘇南特色的農業園區化發展道路。
1 因勢利導,走行政推動之路
完善的「管運分離」機制是產業園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的主要原因。
成立專委會錫山區政府專門成立了無錫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制訂規劃、招商引資、土地流轉、人事管理、產業開發等。
成立平臺公司成立國有全資無錫新天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平臺總公司,為產業園發展進行投融資,主要從事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經營管理以及農業旅遊項目開發等。
編制規劃方案邀請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相關專家,研究完善創建方案和規劃,明確打造全國種子種苗的發展高地。
出臺政策措施 《無錫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關於設立「錫農貸」強化金融扶持的意見》為入園企業創建綠色金融服務平臺,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土地方面,區委區政府首次批准了100畝農業建設用地,專門用於招引農業龍頭加工企業入駐。
2 因地制宜,走科技支撐之路
無錫的耕地資源非常稀缺,發展更高質量的現代農業是必須。
創新育苗育種技術 園區採用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繡球花無土栽培介質育苗和快速繁殖技術,自主研發出先進的喬木種苗組織培養快速繁殖等技術,可以利用修剪樹木後廢棄的枝芽育苗,實現年組培3000萬株彩色苗木種苗。
科技成果孵化轉化通過實施科企合作、院校掛鈎,產業園現已與中科院、等10多家科研院校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承擔了國家、省級、市級項目100多個,農業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試驗田,並且逐步向產業基地、種養大戶推廣的機制初步形成。
實驗推廣新型農機園區不斷加大對新型農機的試驗和推廣力度,通過建設育苗中心、農機庫房及農機維修中心、穀物低溫烘乾中心、精米加工中心的「四位一體」農機中心,實現了稻米生產「全程不落地」;引進了「智慧稻草人」農業綜合信息智能監測系統;引進了新型缽苗高速插秧機。
打造智慧農業高地產業園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園區建成智慧農業研發、示範、應用、推廣的陣地。生產環境監測與控制,農產品質量追溯和智能決策系統覆蓋了園區設施花卉、果蔬、中草藥、大田作物等多種業態。
3 因人而異,走聯農富民之路
作為無錫農業高新技術創新的「主陣地」,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在帶動當地農民就業,以及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推廣方面顯現出強勁的輻射力。
帶動當地農民就業產業園自創建以來通過組建花卉、水果、蔬菜及稻米合作社,鼓勵成立家庭農場等方式,進一步把帶動效應輻射到園區周邊地區的農戶。園區大力推進加工物流銷售體系建設和休閒農業發展,培育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7家,帶動3789戶農戶投入產業發展。
開展社會保障工作園區還通過組織開展土地承包權平等、自願、有償置換城鎮社會保障工作,將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
帶動全市產業發展 園區精品蔬菜園以精品、特色蔬菜種苗繁育、展示、推廣為重點,已推廣至無錫全市蔬菜基地,帶動了當地蔬菜產業發展;產業園繁育的胡蘿蔔、大蔥等蔬菜種子已推廣到甘肅、河北、湖北、山東和海南等地,覆蓋了全國100萬畝的蔬菜種植。
4 深化價值,走綠色標準之路
如何用更少的能耗,讓農業有更高的產出,就成為產業園的一個重要課題。
綠色生態農業發展 近年來,藉助物聯網感知中心平臺,產業園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倡導綠色、生態、可持續的農業新產業新業態。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產業園建設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應用示範基地,加強試驗和推廣。圍繞水稻環境監測與土壤重金屬監測等綠色發展項目,園區引進了太陽光利用型植物工廠,試驗推廣了節水灌溉、化肥農藥減施等技術,有效改善了產業園農業生態環境。
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產業園利用稻麥秸稈加工食用菌基料,年可加工食用菌基料2萬棒;利用紅豆杉加工廢料、廢渣發酵生產有機肥,然後再返回到種植基地。
三、地道之見
錫山產業園雖然地少,農業資源相對匱乏,產業園沒有一味的擴大規模,也沒有貪大求全,到處複製黏貼的建設,而是另闢新徑,依託臺創園的基礎,從傳統農業轉向了高效、智慧、綠色農業,通過打造全球面積最大繁育基地、全國佔有率最高的種苗生產基地、全國最先進的引繁育種基地,專注於種苗研發、繁育,並將其做到全國乃至全球「之最」。這同樣啟示其他產業園的建設,故地道農旅地道君總結了以下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發: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項目具體判斷。這就需要產業園做的「三個因」,分別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人而異。
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因地制宜產業園要考慮當地的資源情況,她的承載能力如何,她的體量有多大,能否達到規模化。
其次我們要考慮的是因勢利導產業園要剖析政策背景,要結合政策導向,做好上位銜接,獲得政府關注,進而獲得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的支持。
最後我們要考慮的是因人而異具體就是考慮人的情況,一方面是考慮各方主體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考慮聯農帶農,培育農民的需求。
產業園除了考慮這「三個因」,還要考慮整個的行業情況,要通盤的了解行業的背景,這就不外乎需要我們認真剖析產業的前端、中端、後端的市場佔有率、市場規模、市場前景等,選擇最匹配自身資源的產業。
除了匹配問題還要考慮價值度的問題,深耕產業的同時要做好管理、技術、人才的引入和培育,使之與產業園形成匹配,從而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