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料圖片
「醫院不能只治療疾病,還要搞研究,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讓中國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在11月13日召開的2019醫院院長論壇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潘凱楓指出,研究型醫院建設將是今後主要方向,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第一時間享受到原研新藥/醫療器械,提高可及性。
早在2006年,英國衛生部就以「best research for best health」為主題,制定國家衛生研究戰略,計劃以國民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為依託,用5-10年時間提升英國醫療服務和醫療科研水平,服務英國科技戰略。在美國,頂尖腫瘤醫院,如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梅奧診所等,均為研究型醫院。
「我國在醫學領域以及腫瘤研究領域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建設研究型醫院是未來醫院的發展趨勢。」潘凱楓指出,以論文發表的數量來看,我國發表的論文從總數上看已經排在世界前三位,但美國發表的論文數是我國的四倍,且每篇文章引用數和h-index(又稱「h因子」,是評價學術成就的新方法)方面,前十位國家中我國排名最低,只有美國的1/3左右。雖然論文並不能完全反映醫學和醫院創新能力,但從某個側面來講,我國醫學研究,包括醫院創新能力都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也突顯了研究型醫院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0月底,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文件,明確提出加強研究型病房建設,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若干研究型病房,覆蓋主要疾病領域,為藥企開展臨床試驗提供更加有利的營商環境,有助於縮短藥企臨床試驗流程。潘凱楓透露,目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也在申請之中。目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多達300多項。
「今後的醫院應該將研究與臨床結合,才能把研究應用於臨床,這需要醫院和醫生都轉變意識,重視科研。」潘凱楓認為,建設研究型醫院,不僅要重視戰略規劃,突出頂層設計,還要聚焦人才戰略,釋放院所科研人員的內在活力。在成果轉化方面,醫院也應出臺激勵政策,鼓勵臨床醫生參與科研工作。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