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每年陽曆10月2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
鬥指戌,為霜降,氣肅露凝結而為霜矣。
初候 豺乃祭獸
孟秋鷹祭鳥,飛者形小而殺氣方萌,季秋豺祭獸,走者形大而殺氣乃盛也。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
二候 草木黃落
色黃而搖落也。 陽氣去也。
三候 蜇蟲鹹俯
俯,蟄伏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矣。
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
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
陸遊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
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燥易傷津。霜降養生首先要重視保暖,其次要防秋燥,運動量可適當加大。
防秋燥
燥邪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就會出現鼻咽乾燥、聲音嘶啞、乾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
因此,秋季養生應多吃芝麻、蜂蜜、銀耳、慄子、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生梨、葡萄、石榴、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應季水果。
防溼邪
秋季養生防溼主要應以祛溼化滯、和胃健脾的膳食為主。如蓮子、苡米、冬瓜、蓮藕、山藥等。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養陰,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舒肺,能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孝經緯》曰:「鬥指戌,為霜降,氣肅露凝結而為霜矣。故云『駟見而隕霜』。 【 駟,房星也。】 律無射,射者,出也,言陽氣上升,萬物收藏,無復出也。
然隨陽而終,當隨陰而起,無終已也。辰為戌,戌者,滅也,謂時物皆衰滅也。」《夏小正》曰:「九月納火。大火,心星也,故九月授衣。」《提要》曰:「九月為霜月、菊月、暮秋、末秋,暮商、季商、眇秋、霜辰、授衣。」
「是月也,天道南行,作事出行俱宜向南,吉。不宜用戌日,犯月建,不吉。」
《風土記》曰:「是月九日,採茱萸插頭鬢,避惡氣而禦初寒。」
「是月二十日,宜齋戒沐浴,其日雞鳴時沐浴,令人闢兵。取枸杞煎湯沐浴,令人光澤不老。天倉開,宜入山修道。」
《千金月令》曰:「宜進地黃湯。其法取地黃洗凈,以竹刀切薄曬乾。用時,火焙為末,碾細,沖湯服,煎如茶法。」
《四時纂》曰:「取枸杞子浸酒飲,令人耐老。」
《病仙方》云:「修長生者,保命莫切於豨簽草,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採治。方具五月條內。」
《聖惠方》曰:「甘菊花曬乾三升,入糯米一鬥,蒸熟,菊花搜拌,如常造酒法,多用細麵曲,候酒熟,飲一小杯,治頭風旋暈等疾。」《雲笈七簽》曰:「是月採白朮,蒸曝九次,曬乾為末,日服三次,不飢,延年益壽。」
《食療本草》曰:「此月後宜食野鴨。多年小熱瘡不癒,食多即瘥。」
「九日採甘菊、茯苓、松柏脂,丸服,令人不老。」《纂要》曰:「是月宜合三勒漿,過此月則不佳矣。用訶梨勒、毘梨勒、庵摩勒三味和核,搗如麻豆大。用三兩,次用蜜一鬥,以新汲水二鬥調勻,傾甕中,即下三勒熟攪,密封三四日後開。又攪之,以乾凈布拭去汗,候發定密封,共三十日方成。味甚美,飲之消食下氣。」
《千金方》曰:「是月內於戌地開坎,深二三尺,埋炭五斤,土覆。戌為火之墓地,以禳火災。炭多可加。」
《真誥》曰:「十六日宜拔白,永不生。」農曆九月事忌
《千金月令》曰:「是月勿食脾,季月土旺在脾也。」
《月忌》曰:「勿食犬肉,傷人神氣。勿食霜下瓜,冬發翻胃。勿食葵菜,令食不消化。」
《雲笈七簽》曰:「季秋節約生冷以防痢疾。勿食新薑,食之成痼疾。勿食小蒜,傷神損壽,魂魄不安。勿食蓼子。勿以豬肝同飴食,冬成嗽病,經年不瘥。勿食雉肉,損人神氣。勿多食雞,令人魂魄不安。九日勿起動床蓆,當修延算齋。」
《雲笈七簽》曰:「是月十八日忌遠行。」
《楊公忌》曰:「二十七日不宜問疾。」季秋之月,草木零落,眾物伏蟄,氣清,風暴為朗,無犯朗風,節約生冷,以防癘病。二十八日,陽氣未伏,陰氣既衰,宜進補養之藥以生氣。卦剝,剝,落也。陰道將旺,陽道衰弱,當固精斂神。生氣在申,坐臥宜向西南。孫真人曰:「是月陽氣已衰,陰氣大盛,暴風時起,切忌賊邪之風以傷孔隙。勿冒風邪,無恣醉飽。宜減苦增甘,補肝益腎,助脾胃,養元和。」
本文轉自:少林藥局
編輯:近蘭茶舍
更多蘭舍文章,請點擊下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