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有分布。唐姓是中國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蘇、山東、安徽、廣西六省區居多,約佔全國唐姓人口60%。[ 構成漢族唐姓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源於上古五帝之一唐堯。第二支是姬姓,為唐叔虞之後。除漢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漢時南蠻、三國時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堂和聖仁堂。
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
1、源於漢族
出自姬姓與祁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姓伊祁,名放勳,他最初被封於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濟北),後來遷於唐(故地在今山西臨汾),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他的後代世襲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也姓了唐。後來北方的唐國改稱晉國,唐叔虞的後裔燮父的後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國(故地在今湖北隨州西北唐縣鎮),後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又有唐堯後代受封於郚(故地在今山東濰坊鄌郚鎮),世稱唐郚(鄌郚),後人以唐為姓。另有複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
2、源於西南夷
出自東漢時期白狼王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4] 據《後漢書·南蠻傳》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古稱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數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3、源於羌族
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4、源於維吾爾族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壽卿,其祖名唐古直,後代取名首字為姓,是為唐姓。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爾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學士承旨。在此期間,元成宗尊太母元妃為皇太后,由於唐仁祖精於書法,特詔令他書寫冊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後,被追封為洹國公,賜諡號為「文貞」。在唐仁祖的後裔子孫中,皆以漢姓唐為氏。
5、源於蒙古族
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另外還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後裔均有姓唐者。
6、源於滿族
滿族本有唐姓,世居瀋陽。又有其他姓漢化為唐
7、源於回族
元西域回回人納速剌丁之後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間有錦衣衛唐哈散,回族,其後定居南京。
8、源於佤族
佤族貢然氏,後改唐氏。
9、源於土族
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葉多取部落名稱中的諧音漢字「唐」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10、源於其他民族
屬於漢化為氏。今瑤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鮮族、東鄉族、鄂倫春族、毛南族、水族、壯族、納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細說百家姓之唐姓
郡望:唐姓郡望主要有晉昌郡,此外還有、北海郡、魯郡、晉陽郡。
晉昌郡在歷史上有兩處:①該晉昌郡在西晉至北周時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肅安西,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安西縣、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朝時期均屬敦煌郡,唐朝時期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②該晉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間的後梁設於今陝西省石泉縣一帶。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并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并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并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唐姓的圖騰是是堯氏族的天文儀器「重」、「童」、「章」的簡化,是由璇璣晷天儀器和牙璋與天文臺組成的象形。
四言通用宗祠楹聯
桐圭錫慶;
禾冊基洋。
全聯典指周成王與其弟叔虞玩耍,成王將桐葉削成圭形於叔虞,說:「我用這個封給你。」因「君無戲言」,以致戲耍成真,只好封虞叔於唐。東園高節;
吏部清風。
上聯典指漢代唐秉,字宣明,號東園公,隱居商山,為「商山四皓」之一。下聯典指北周時吏部郎中唐瑾,字附璘,謀略多資。仙霞立祀;
雲壑留名。
上聯典指南宋蘭溪人唐元間,字子煥,為文思院官。與侄子唐良嗣率兵守半溪,在黃盆灘戰勝元軍,又進兵鎮守嚴州,與元軍相持二年,因糧食斷絕,戰死在龍遊白雲寺前。百姓修建了唐將軍廟來祭祀他。下聯典指北宋零陵人唐容,博聞強記,胸有大志,與同鄉同學唐麟、東韶並稱「城南三傑」。中進士,官豐城宰,政績一時稱最;升任邕州知州時,逢交趾兵入侵,他率兵討平。後來,隱居在建昌麻姑山,自號雲壑老人。帝堯啟緒;
唐叔振封。
上聯典指陶唐氏部落領袖為堯,後以唐為姓。下聯典指周武王子叔虞封於唐,以國為氏。商山隱士;
宋室直臣。
上聯典指秦末唐秉為「商山四皓」之一。下聯典指宋·唐介屢劾當道,直聲動天下。六言通用宗祠楹聯
江南風流才子;
西蜀思想名家。
大節全由母教;
侍兒幸配文魁。
七言通用宗祠楹聯
臺灣義舉光史冊;
總統勳名記人心。
看遍好花春睡足;
醉殘紅日夜吟多。
七言以上通用宗祠楹聯
定鼎功高,形繪凌煙閣上;奇魁文妙,席首瓊林宴中。
滄浪亭中,吳郡名賢佔一席;桃花塢裡,金閶遺蹟足千秋。文採風流,照耀兩江標第一;聖賢經濟,靜修十載羨無雙。中文名:堯
又名:「放勳」
民族:漢族
主要成就:他命羲和測定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堯設置諫鼓,立誹謗木,讓百姓盡其言。帝堯德高望重,光照四方,使邦族團結如一。被後世奉為聖明君主之典範。
時代:陶唐
一、敦孝弟
父母之恩永世不忘,惰肢縱慾,致凍蝕父母之忤逆之子,天理不容;至於兄弟,同氣異形,須休戚相關。勿聽妻言而傷骨肉,勿爭家產而棄手足,斯兄弟蓊而父母順矣。不孝與不弟相因。若族內有不孝不弟之子,本房不得隱瞞,赴告公祠,治以家法,如再不悛,共同鳴官究之。
二、篤宗族
書先睦族,禮重敬宗。雖別派而分支,實同原而共本,宜推乃祖乃宗之意,常念一家一姓之親。置義田以贍貧窮,思留奕葉;修家譜以聯疏遠,愛及雲福。務期永息爭兢,須要長關休戚。
三、和族黨
五族為黨,五州為縣。人有親疏,概給之以溫厚;事無大小,皆處之以謙衝。毋因小失微嫌,遂至耗財結怨。庶相資相讓,共成姻睦之淳風;無仵無爭,長享盈豐之福澤。
四、睦夫婦
良緣素締,佳偶天成。整服如賓,何曾之風流宛在;下妝答拜,樊英之雅範猶存。雨澤降本陰陽和,斯言可信;家道成由夫婦睦,此語非虛。宜鼓琴而戈雁。
五、肅內外
人之親疏有異,門之內外攸分,親者嚴,疏者寬。或男或女,固以雜坐為恥;非喪非祭,猶以授器生嫌。嫂叔姊妹之倫,貴詞嚴意正;繡閣廳堂之地,宜掩面低聲。惟家庭無穢汙之行,斯族黨有清高之譽。
六、崇節儉
天之生財有限,人之支用無涯。豐熟難期,漫詡篝車滿足;驕奢易入,毋令錢穀空虛。衣服不可過華,惟求蔽體;飲食無容厚味,止取充腸。須流福澤於將來,更惜勤勞於往日。成由節儉,敗由奢。
七、謹交遊
詩歌伐木,易系同人。談笑少良朋,漸染致身心之累;往來多好友,切劘為學問之資。聞香聞臭攸分,須嚴所入;為漆為丹有別,務審所藏。尚其注意端人,切莫攫情敗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八、擇婚配
禮垂合體,詩詠好逑,果是佳兒擇配;須求淑媛,如玉嬌女,相攸必選才郎。高門可結朱陳,宜詳譜牒;薄族堪聯秦晉,勿計聘儀。要嚴良賤之分,莫啟參商之局。結壞一門親,遺誤三代根。
九、時嫁娶
男思有室,女願有家,毋使衍期。古人壯歲是期,或生曠怨,今世童年為則,每損元陽。須裁禮制以適儀,毋逐俗流而逾限。
十、重祭嗣
丰姿雖古,木主猶存。卜日而啟寢堂,宜嚴灑掃;因時以陳品物,務備豐隆。具醉興歌,勿俾抱餒而之痛;莫衍致詠,尚其盡如在之誠。須追我列祖精靈,勿視為後人故套。
十一、修家譜
祖宗擇土金邑,創業之甚廣,唐姓之淵源彌長,恐就湮於此際!故修譜於今時,我既修輯維殷,爾其珍重常看。藏諸柳篋,勿令碩鼠之傷;燻以芸香,莫共蟲魚之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