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的字關注
微信號:民族宗親文化
民族宗親文化平臺是專業宣傳中華民族各家族文化活動,弘揚各家族祖德歷史文化,有你的參與讓社會更加美好。歡迎長按二微碼識別關注,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喲、
唐氏圖騰釋義【釋義】唐與陶有關。唐即以燒陶為業的部落首領。
【起源】古帝堯,初居於陶,後被封於唐(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堯死後,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國。夏代,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西周初,周成王滅唐,將唐國舊地封給弟弟叔虞。後來,又改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負責對堯的祭祀。唐侯所建之唐國,在今河南方城縣,於公元前505年被楚國滅掉,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唐氏。
得姓始祖:唐堯
始 祖 地:河南方城
郡望堂號:晉昌、北海、晉陽;禪讓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5位/約917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64位
現存家譜:332部
唐姓,是一個起源中國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唐姓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地區均有分布。韓國唐姓主要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唐姓在日本主要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帶。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五。唐姓足跡遍布中國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約佔全國漢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1 姓氏簡介
《說文》:「唐,大言也。」 構成漢族唐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歷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這包括漢朝的南蠻,三國時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滿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780餘萬,為全國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2%。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二省,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3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晉陽、魯國、北海、晉昌等。唐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禪讓。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5.6%,A型佔29.6%,B型佔26.7%,AB型佔8.1%。
2 釋義圖騰
《說文》:「唐,大言也。」指言語誇誕不實之意。帝堯號陶唐氏,應是以燒陶為業的部落之首領。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個枝條編織的蓋子,為了在內煮物時,不會因湯沸而翻滾出外。湯沸時,聲響大,故唐與湯音義可通。而後人在字典中所解釋的唐字,已經失去了唐的本義,而引申「聲響大」為「說大話」之意了。但是,唐作為地名和姓氏,它仍舊保留了本義。唐氏族與陶唐氏有關,唐即以陶器煮湯之意,說明這個氏族已經用熟食代替了野蠻的生食,是文明的進步,也即原始社會所稱的陶唐孝。陶唐氏族是以制燒陶器的職業作為氏族名和族徽的,進而發展深化出陶、唐、湯、蕩等相應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稱唐,建成的城堡稱為唐邑,最終形成唐國和姓氏。
3 唐姓由來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後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後,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後,其後人也稱為唐氏。還有複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5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2、據《後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
3、據《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4、據《元史·唐仁祖傳》所載,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
5、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唐姓。
4 分布遷徙
先秦時期
唐姓最初主要活動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
秦漢時期
唐姓已經進入了山東、江蘇、安徽、四川、廣東等地。據史籍記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江蘇沛縣),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令(今四川臨邛),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河南穎川),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太守(今浙江紹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太守(今安徽當塗)。
魏、晉、南北朝時期
社會動蕩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氏族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刺史(今甘肅涼州)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今山西定襄),後發展成為唐氏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南朝齊國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曾攻佔錢塘(今浙江杭州),後稱帝,國號吳。可見,晉朝時,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肅、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點。南北朝時期的唐氏族人已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
隋、唐兩朝時期
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隨陳元光開漳入閩。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
宋、元兩朝時期
又有唐氏族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宋朝有晉昌唐氏族人隨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寧都,後遷福建永定,廣東潮陽,大埔,又有遷梅州及廣西者。 明、清兩朝時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跡遍布中國大地。在清朝時期,閩、粵唐氏族人有的移居,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如當代「航運大王」印度尼西亞華人唐裕等。今丹東鳳城鳳山鄉滿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隸屬正紅旗滿洲,明崇德年間奉旨駐守奉天府(今瀋陽)新城堡,後其世祖他他拉·古巴達奉命移駐鳳凰城城東村,後裔今散居於鳳城草河、岫巖靈溝等地。
宋朝至今唐姓人口分布比例
宋朝時期,唐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唐姓總人口的31.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廣西,這五省唐姓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78%,其次分布於江蘇、河南、安徽,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國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蘇皖浙為中心的兩大唐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唐姓大約有5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5%,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湖南仍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時減少了近一半,約佔唐姓總人口的17.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浙江、江蘇、廣東,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間,唐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湘川、蘇浙皖贛、粵桂三大塊唐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唐姓的人口已達780餘萬,為全國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萬激增到780餘萬,增長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二省,大約佔唐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於安徽、重慶、廣西、江蘇、貴州、雲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總人口的18%,為唐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湘桂雲貴川渝、皖蘇兩大塊唐姓高比率區域。在近600年間,唐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為移動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湘桂渝、雲川東部、廣東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3%以上,這一區域的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4%,居住了大約51%的唐姓人群。在雲川西部、海南、廣東大部、鄂贛大部、皖蘇滬、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東東部、河南南端、陝甘寧南部、青海東部、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3.7%,居住了大約34%的唐姓人群。
5 唐姓家譜
上海:唐氏族譜八卷、雲間唐氏支譜不分卷、唐氏本支譜不分卷 江蘇:延令唐氏宗譜四卷、開沙唐氏族譜十卷、丹徒開沙唐氏宗譜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譜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譜八卷首一卷、晉昌唐氏世譜九卷、東魯唐氏族譜蘭江東魯唐氏族譜二十卷剡東唐氏宗譜五卷首一卷 安徽:潛山崇本堂唐氏宗譜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譜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譜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譜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譜三十二卷、錦石唐氏四修族譜三十九卷
6 歷史名人
周及春秋戰國
唐叔虞:晉國開國諸侯
唐昧:戰國時期楚國大將軍
唐勒: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
唐舉:戰國時期相術家
唐雎:戰國時期外交家
秦漢
唐秉:號東園公,秦末漢初之際隱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蒙:西漢外交家,出使夜郎國
晉
唐彬:晉代軍事家
唐
唐儉:唐朝前期重臣
唐臨:唐朝名臣
唐紹:唐朝著名文人
唐休璟:唐朝著名軍事將領,兩次大破吐蕃
唐衢:唐朝詩人
宋
唐庚:北宋詩人
唐慎微:宋代醫學家、藥學家
唐寓之:南宋農民起義領袖,攻佔錢塘(今杭州)後稱帝建立吳國
唐婉:南宋才女
元
唐棣:元代畫家
明
唐寅:明代畫家,文學家,書法家,「吳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順之:明朝文學家、軍事家
唐賽兒: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清
唐甄:清初思想家
唐英:清代傳奇小說家
唐再豐:清代雜技家
唐鑑:清末大理學家,曾國藩之師
唐才常:清末著名學者,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樞:清末大買辦
唐正才:太平天國將領,封為「航王」,總管水軍
唐景崧:清末臺灣巡撫
現代
唐國安:清華大學第一任校監,校長
唐文治:交通大學首任校監、校長
唐振緒:西南交通大學校長
唐崇仁:現代基督教著名的華人布道家
唐仲英:原美國鋼鐵大王
唐翔千:香港著名實業家
唐澍:陝西渭華起義領導人,曾任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
唐亮:近代革命家、軍事家
唐紹儀: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唐生智:國民黨將領
唐繼堯:滇軍軍閥
唐淮源:抗日名將
唐敖慶:化學家,中國量子化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
唐有祺:現代化學家
唐稚松: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唐鉞:現代心理學家
唐長儒:現代歷史學家
唐蘭:現代文字學家、音韻學家、歷史學家
唐文治:現代教育家
唐弢:現代散文家
唐一禾:現代油畫家
唐槐秋:現代話劇演員
唐云:現代著名畫家
唐英年: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唐君毅:現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唐國強:當代著名演員、書法家,以飾演諸葛亮聞名
唐孝威: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唐孝炎: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有祺:化學家,中國晶體化學和結構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
唐守正:中國科學院院士
唐啟升: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唐崇惕:中國寄生蟲學家,中科院院士
唐仲璋:中國著名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
唐德剛:著名歷史學家
唐寧:香港歌手、演員
唐詩詠:香港主持、演員
唐林:臺灣演員、主持
唐文龍:香港演員
唐劍康:香港著名唱片騎師。
唐曉坤:大陸地區知名IT人士,為銀行電子化進程做出傑出貢獻
唐滌生:著名粵劇編劇家
唐雪卿:粵劇演員,薛覺先夫人
唐飛: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唐盼盼:中央社社長
唐禹哲 :臺灣歌手、演員
唐從聖:臺灣演員、主持
唐嫣:大陸著名演員,被大家稱為奧運寶貝,新一代中戲校花 因唐姓名人眾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7 宗族特徵
1、群英薈萃,名人輩出。
2、從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窺其姓氏特徵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為:「福祿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寧聰。」又江蘇一支字行為:「本立元孝,起宗節義。」
8 郡望堂號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晉昌郡,治所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
2、北海郡,治所在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3、魯國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4、晉陽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號:
「晉陽」、「晉昌」、「北海」。自立堂號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風」、「梧桐」、「梧封」等。
9 繁衍播遷
唐姓發源地當有四處: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上述陝西、山西、豫魯三地在發展中成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帶,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漢時,唐姓分布於江蘇、江西、四川、廣東、安徽、浙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據載,戰國時魏國人唐雎之孫唐厲遷於沛國(今屬江蘇),唐厲四世孫唐都任臨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孫唐林被封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穎川(今屬河南),唐蔚之三世孫唐帽任會稽(今屬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陽(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太守。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蕩不安,北方戰火連天,唐姓人隨著南遷隊伍,更廣泛地分布於南方各地。此時,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孫吳政權中的尚書僕射一職,唐固三世裔孫唐彬任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任前涼凌江將軍,從涼州遷居晉昌(山西定襄縣西北),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唐鄆之曾孫唐瑤任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唐瑤之孫唐褒任後魏華州刺史、唐純任後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後魏涼州太守。隋唐時期,隨著河南固始人陳元光開漳入閩,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瑤的七世孫唐休王景任職宰相。宋元時又有唐姓人遷居南方,由北方發展而來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於南方了。明清時,又有唐姓人移居臺灣,遠徙海外的。
10 唐姓典故
(一)「絕纓」這個典故源於漢代劉向的《說苑·復恩》。
公元前605年(這時老子還沒來到世上呢)楚莊王平息了叛亂,非常高興,班師回朝,在宮內舉行盛大的慶功會,大擺筵席。莊王下信群臣可以盡情暢飲。到傍晚,酒興還都未盡。莊王命令點燃蠟燭,繼續狂歡。莊王看到群臣們這樣高興,就讓自己的愛妃許姬給大家敬酒,許姬漂亮,出來給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幾分歡快的氣氛,正當她給大家一一敬酒時,一陣大風吹來,把大廳裡的燭火全吹滅了。這進有人趁機扯住了許姬的衣袖,想調戲她。許姬非常聰明,她並沒有聲張,而是趁機把那人的帽纓扯斷,請求莊王查出這個人後處治。莊王聽後,卻大聲說,今日宴會大家都要盡興痛飲,把自己的帽纓都摘下來,。大臣們都摘下自己的帽纓後,莊王才命令點燃蠟燭。許姬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席後,許姬埋怨莊王不為她出氣。莊王笑著說,人主群臣盡情歡樂,現在有人酒後失禮有情可原,如果為了這件事誅殺功臣,將會使愛國將士感到心寒,民不會再為楚國盡力,許姬不由的讚嘆楚王想得周到。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鄭國,不料被鄭國的伏兵圍困住,正在危急時刻,楚軍的副將唐狡單人匹馬衝入重圍,救出了楚莊王,莊王重賞唐狡,唐狡辭謝說:「絕纓會上,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莊王聽後感慨萬千。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寬宏大量,三國曹植的《求自試表》裡就運用了這個典故:「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
(二)唐寓之暴動
南齊時庶族地主企圖擠入士族行列,享受封建特權而發動的暴亂。南朝庶族地主為了免除所承擔的賦役,往往向官吏行賄,在政府的黃籍上注入偽造的父祖爵位,改成百役不及的士族。劉宋以來,這種改注籍狀,詐入仕流的庶族地主很多,自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至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年)揚州九郡的黃籍上,被檢查出詐注戶籍的就有七萬一千餘戶。
蕭齊政府為了增加直接控制的戶口,提高賦稅收入,擴大徭役的負擔面。齊高帝蕭道成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480年),專門設立校籍官,置令史,指派虞玩之主持黃籍的清查。齊武帝蕭頤即位後,繼續清查,鑑定士族的真偽。那些被認為有「巧偽」的戶籍,都須退還本地,名為「卻籍」;核查出本應服役納賦而戶籍上造假的,便恢復原來的戶籍,繼續承擔賦役,稱為「正」籍 。後來甚至要把被卻籍者罰充遠戍,這種做法危及曾在戶籍上弄虛作假的庶族地主的切身利益,於是爆發了唐寓之事件。
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冬,唐寓之在新城(今浙江省新登東)一帶結黨四百餘人。次年正月,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則去京城建康「朝正」(正月朝拜皇帝)的機會,舉兵暴動,首先攻下富陽。三吳地區(即今江蘇省南部、浙江東部)的被卻籍者紛紛參加,眾至三萬。卻籍的民戶,大都是北來僑民,他們的戶籍本為白籍,因此暴亂者被稱為「白賊」。唐寓之又攻下桐廬,進佔錢唐(今浙江省杭州西南)、鹽官(今浙江省海寧南)、諸暨、餘杭等縣,並在錢唐稱帝,置太子,改國號為吳,建元興平。以錢唐新城為皇宮,縣廨為太子宮,設置百官,以寒門出身的錢唐富人柯隆為尚書僕射、中書舍人,兼領太官令、尚方令。唐寓之還派其將領高道度等進攻東陽郡(今浙江省金華),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和長山令劉國重並遣將孫泓進攻山陰。齊武帝急派禁兵數千,戰馬數百討伐。唐寓之臨時組合的軍隊,一戰即潰,寓之被殺,各郡縣相繼被平定。事後,參與暴亂的不少民丁,被罰修白下城(時為南琅邪郡治所,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門外),或發配到淮河一帶作戍卒十年。
此暴亂雖很快平定,庶族地主反檢籍的鬥爭並沒有停止。永明八年,蕭齊政權被迫停止檢籍,並宣布「卻籍」無效,對「卻籍」而被發配戍邊的人民準許返歸故鄉,恢復宋末升明(477-479)以前戶籍所注的原狀。許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因而取得士族所具免賦役的特權。
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