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唐氏家族總群"加入唐氏大家族!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唐;請點擊上面「唐氏家族總群」關注,擁抱中華唐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唐氏文化,共建繁榮唐氏,傳播唐氏正能量。
相關推薦:唐氏家譜大全!唐家人速看!(簡介+來源+始祖+圖騰+族歌+家訓)
"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
"郡"為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單位之一,相當於現在的市、縣,始見於戰國時期。《說文》:"郡,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其縣。"至漢代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國,郡成為州的下級行政單位,介於州、縣之間。古者縣大郡小,秦以後郡大縣小。至隋朝廢郡,以縣直隸於州。唐朝武則天又改州為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作廢。
"望"是指門族,即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望族"舊指有聲望的世家大族。
"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大族,是一個家族在發展蕃衍過程中,後人所敬仰的、有名望的某一歷史時期,通常是作為一個追根溯源的裡程碑。秦漢以後,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最為突出的特點。根據80版《辭海》解釋:"郡望"是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例如:盧氏的"範陽郡"(今河北涿縣一帶)、"河南郡"(今河南洛陽市一帶)、"河間郡"(今河北獻縣一帶);鄭氏的"滎陽郡"(今河南滎陽一帶);張氏在《廣韻》中列有"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南陽郡"、"範陽郡"、"武威郡"、"河內郡"等14個郡望。不同的姓氏也有相同的郡望。例如:唐姓、乜姓、曲姓、官姓、杜姓均有"晉昌郡"。唐姓、景姓、王姓、儀姓均有"晉陽郡"。唐姓、冉姓、鄒姓、周姓均有"東魯郡"。
對於郡望的形成,它有個時間界限,必須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宋元以後的名門望族不管什么姓氏,不管多麼有名望也無人稱郡。
據宋代歐陽修、宋祁編纂的《新唐書》載:「唐氏出自祁姓。帝堯初封唐候,其地中山唐縣中也。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累孫猶守故地。至商,更號豖韋氏,周復改為唐公。成王滅唐,以封弟叔虞,其後更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以奉堯嗣,其地唐州方城是也。魯定公五年,楚滅唐,子孫以國為氏,分仕晉、楚。有唐睢,為魏大夫。」春秋時期魯定公五年為公元前505年。
春秋時期左丘明編纂的《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西晉杜預註:「陶唐,堯所治地,太原晉陽縣也。終虞之世以為號,故曰自虞以上。」
宋代鄭樵在奉旨編纂的《通志•氏族略》中說:「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出陶唐氏之後。堯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縣是也,舜封堯之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於魯縣,累孫猶守故地。至商,更號竹豖韋氏。周復改為唐公。成王滅唐,以封弟叔虞,號曰唐叔,乃遷唐公於杜,降爵為伯,今長安杜城是也。周之季世,又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以奉堯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是也。傳曰: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豖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故子孫為唐氏,此晉之唐也。宣十二年傳楚子使唐狡與蔡鳩居告唐惠侯,使潘黨率遊闕四十乘,從唐侯為左拒。其地在今隨州唐城縣,此楚之唐也。定公五年,楚滅唐,子孫亦以唐為氏。在晉者仕晉,在秦楚者仕秦楚。晉有唐睢為魏大夫,西諡秦,不敢加兵於魏。楚有唐狡、唐勒,勒與宋玉、景差俱師屈原,事楚襄王,文章齊名。秦有唐厲,為漢中尉,擊黥布有功,封斥邱侯。」
唐睢,為魏大夫,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唐睢生卒無考,約為公元前300多年前的人,現存大量的唐氏族譜以唐睢為第一遠世祖。《新唐書•宰相世系》卷七十四,表第十四載:「有唐睢,為魏大夫。孫厲,居沛國,漢封斥邱懿候。生朝,朝生賢,賢生遵,遵生蒙,中郎將。生臨邛令都,都生倫,倫生林。林,尚書令,王莽封建德候。生蔚,國除,徙居穎川。生武威長惠,唐氏宗親點擊加入唐氏總群,惠生侍御史賁,賁生大司空珍,珍生會稽太守瑁,瑁生翔,為丹陽太守,因家焉。二子,固、滂。固,吳尚書僕射。生別部司馬瓊,瓊生臺,臺生晉鎮西校尉、上庸襄侯彬,字儒宗。二子:熙、極。熙,太常丞,娶涼州刺史張軌女,永嘉末,遂居涼州。生輝,字子產,仕前涼,陵江將軍,徒居晉昌。七子:伯廉、威、季賢、幼賢、孝、達、季禮。威永世令,生弘。三子:瑤、偕、諮,號『三祖』」。
根據《新唐書》世系表:弘(字友明,西涼武興太守)-瑤(字昌仁,西涼晉昌太守、永興侯)-契(字永福,伊吾王)-哥:褒(字玄達,後魏華州刺史、晉昌公);弟:純(字玄粹,後魏太原太守)-令世-靈芝(北齊尚書右僕射、溫國公)-邕(尚書令)-鑑(隋雍州太守、晉昌公)-儉(字茂約,禮部尚書、特進、莒國公)。
以上是從魏晉南北朝唐睢到隋唐時期唐儉的世系,同時也是唐氏主要郡望形成的時期。
一、晉昌郡
唐睢23代孫唐輝,字子產,仕前梁,為陵江將軍,遷徒晉昌,生七子,為當地名門望族,唐輝為唐氏「晉昌郡」的祖始,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的郡望。
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五個晉昌郡。從谷歌上輸入「晉昌郡」,跳出來描寫唐氏「晉昌郡」的地方有三個:一個認為在長樂,今陝西石泉縣;另一個認為在現在的山西定襄縣;第三個認為是現在的甘肅安西縣。本人從唐輝和唐瑤的為官地和為官的時間來看,認為在甘肅安西縣更為合理一些,有待進一步探討。
唐輝在前梁時期為官,而前梁為東晉十六國之一(公元320—376年),漢族張寔所建。建都姑臧,即今甘肅省武威。盛時疆域有今甘肅、新疆及內蒙古、青海各一部分。前涼時的疆域如下圖所示,前涼時的晉陽郡在甘肅省的酒泉附近,即現在的甘肅安西縣。
晉昌郡—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建置,屬涼州。《晉書•地理志》:"元康五年,惠帝分軟煌郡之宜禾、伊吾、冥安、淵泉、廣至等五縣,分酒泉之沙頭縣,又別立會稽、新鄉,凡八縣為晉昌郡"。郡治晉昌,即漢冥安縣城。今安西縣橋子鄉南之鎖陽城遺址,唐為瓜州城。
唐輝的第三世孫(曾孫)唐瑤,字昌仁,為西涼晉昌太守。西涼為東晉十六國之一:公元400-421年,都酒泉,盛時控有今甘肅西部酒泉、敦煌一帶,西抵新疆蔥嶺。唐瑤受封永興候。唐瑤的同胞弟弟唐諮,字守仁,為後魏晉昌太守。後魏即南北朝的北魏:公元386-534年。因此,我認為唐氏的"晉昌郡"在現在的甘肅安西縣更為合理一些。
唐輝的第四世孫唐揣,字子化,為北海太守,受封"晉昌公";第五世孫唐褒,字玄達,後魏華州刺史,受封"晉昌公";第八世孫唐邕,字道和,武平三年(572年)為尚書令,受封"晉昌王";第九世孫唐鑑,為隋代雍州太守,也受封"晉昌公";第十世孫唐儉(公元579—656年),字茂約,為唐朝開國元勳、吏部尚書、莒國公,受封"晉昌郡公"。
近幾年,在洛陽市新區考古挖掘了兩座唐代古墓,從墓志銘上顯示墓的主人都是女皇武則天的兒子唐睿宗李旦即位前任安國相王時的孺人(夫人),一位是「晉昌唐氏」,一位是「清河崔氏」。從唐氏墓志銘顯示,該「晉昌唐氏」(公元660-690年)就是祖上竭力輔佐李唐王朝、地位顯赫的唐儉之後。
從《舊唐書》、《新唐書》和出土文物均說明該支唐姓在唐朝或以前就自稱「晉昌郡」了。
「晉昌唐氏」在歷史上起到過很大的作用,多次得到皇上的封典為「晉昌公」或「晉昌郡公」,因此唐氏子孫後代多以此為榮,為紀念祖上的豐功偉績有很多唐姓自稱「晉昌郡」。
二、晉陽郡
唐睢的二十七世孫,也就是「晉昌郡」始祖唐輝的第五世孫唐純,字玄粹,為後魏太原太守,唐氏重心從此由晉昌和北海移向山西太原。在《新唐書》《舊唐書》上,唐純的後裔吏部尚書莒國公唐儉及後裔唐次等均載為「并州晉陽人也」(并州為太原舊稱),從後魏唐純到隋唐時期唐姓家族在晉陽為名門望族,為唐氏子孫所崇拜,因此其後裔有很大部分自稱「晉陽郡」。「晉陽」即今之山西太原。晉陽郡,春秋末,趙簡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原鎮。秦以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東漢後又為并州治所,今太原西南。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宋滅北漢,毀晉陽,移并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三國魏晉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帝王世紀》中說:「帝堯始封於唐,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平陽即今晉陽,即太原也。」因此,唐氏子孫也有因為晉陽是唐氏的發源地而自稱「晉陽郡」的。
三、東魯郡
唐睢的十九世孫唐臺為泰山太守,唐臺為唐姓「東魯郡」的祖始。唐臺的兒子唐彬在《晉書》列傳第十二上有傳:「唐彬,字儒宗,魯國鄒人也。父臺,太山太守。」
泰山郡,又名太山郡,中國古郡名。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濟北王將其領地內的泰山一帶獻給漢武帝。武帝以其地置泰山郡。武帝後元二年(前87年),濟北王劉寬自殺,濟北國除,其地併入泰山郡。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泰山郡治奉高縣,屬兗州刺史部。東漢初省並數縣,又割東海郡之南城、費縣屬泰山郡。漢和帝永元二年,析泰山郡之盧縣、蛇丘、剛縣置濟北國。漢安帝時,寧陽縣別屬東平國。北魏時移治博平縣(今泰安市東南)。
唐宰相李吉甫編撰的唐朝地理總志《元和郡縣誌》中說: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滷。按晉、大滷、太原、大夏、夏墟、晉陽六名,其實一也。晉陽是中國古代皇畿之地,稱之為太原也。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是遠古中國京畿之域,稱之為中原也。有所謂東魯西魯之稱: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也。因此,唐臺的子孫因為祖上在東魯是名門貴族而自稱「東魯郡」的。
目前自稱是「東魯郡」的唐姓譜牒存有民國5年世德堂《蘭江東魯唐氏族譜》、民國25年柱峰堂《東魯唐氏族譜》、道光26年、光緒23年、民國12年萬松堂《萬松源東魯唐氏族譜》等,均在浙江蘭谿市境內,是同一支不同派的譜。不僅族譜上稱「東魯郡」,其墳碑、家俱、農俱都記號「東魯郡」。據民國5年世德堂《蘭江東魯唐氏族譜》載:「考諸傳記,唐氏郡望本皆稱晉昌,而有宗獨東魯者,豈以先世當為泰山郡及兗州剌史而稱歟,抑以別於同姓而非同族者也。」。問其族中長者,口傳「東魯郡」是經過皇上敕封過的。該支「東魯郡」唐姓是唐末餘杭唐休復的後裔,唐休復的後裔一般自稱「晉昌郡」,而且從該支「東魯郡」唐姓遷出蘭谿市的,現在一般也自稱「晉昌郡」,例如: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奉旨入川的唐瑜,永樂大帝老師,其後裔現在四川宣漢一帶,自稱「晉昌郡」;北宋就從蘭溪遷往建德的《大庫唐氏宗譜》也自稱「晉昌郡」。這也說明了我們唐姓不管是「晉昌郡」、「晉陽郡」還是「東魯郡」本是一脈相承。
四、北海郡
唐輝的第四世孫唐揣,字子化,為北海太守,唐揣為唐姓「北海郡」的祖始。根據《新唐書》載:唐揣的兒子儼,字整之,東海太守;孫子輪,字文轉,青州太守;曾孫唐永,北地太守。唐永在《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中有傳:「唐永,北海平壽人也。本居晉昌之憤安縣,晉亂,徙於丹楊。祖揣,始遠魏,官至北海太守,因家焉。父倫,青州刺史。正光中(公元520-525年),為北地太守,當郡別將。大統元年(公元535年),拜東雍州刺史,尋加衛將軍,封平壽伯。卒,贈司空公。永性清廉,家無蓄積,妻子不免饑寒,世以此稱之。」因唐揣一家於南北朝時期在山東北海世代為官,實為名門望族,因此其子孫以此為榮而自稱「北海郡」。
我們唐氏有「北海郡」的記載,但目前尚未找到自稱是「北海郡」的唐氏族譜和後裔。
北海郡,漢置,山東舊青州府東部萊州府西部之地,治營陵(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五十裡),後漢徙治劇(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南三十一裡),南齊治都昌(在今江蘇東海縣東北),南朝宋及後魏治平壽(在今山東濰縣西南),隋改為高陽郡。隋改青州置,唐復曰青州,旋仍曰北海郡,後又為青州,金改為益都府,即今山東益都縣治。
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西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後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公元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我姓唐,我驕傲!我姓唐,我自豪!
為唐氏點讚!
唐家人轉起!
知曉唐氏天下事,敬請留意「唐氏家族總群」
家譜 | 祖訓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蹟
長按二維碼關注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傳給更多的唐氏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唐氏資料。
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唐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