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際級別最高的世界園藝博覽會,2019年北京世園會已有11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正式確認參展,其中包括86個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24個國際組織,創下了A1類世園會國際參展方數量最多的紀錄,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國際盛會。如果在園區內看到鋼結構「花傘」,那麼就找到了國際館,作為北京世園會「四館」之一,國際館將承擔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室內展覽以及舉辦國際競賽等功能,帶領遊客領略北京世園會的「國際範兒」。
帶您轉一圈
「鋼鐵花海」下
薈萃全球園藝群芳
94把鋼結構的「花傘」是國際館最標誌性的建築,在這片「鋼鐵花海」之下就是國際館了。國際館由下沉廣場、登陸廳、國家與國際組織展區、室內花卉專項國際競賽展示區組成,世界各地園藝在此薈萃,全球群芳在此競藝。
從世園臺階步入地下一層便到達了下沉廣場,這個廣場其實是一個被綠色植物包圍的小花園,通過下沉廣場北側的走廊,便可到達國際館登陸廳入口。面積為1260平方米的登陸廳以「水潤萬物」的脈絡貫穿整場,這裡將運用大型多媒體藝術形式,通過動態投影、機械裝置以及細膩的剪影雕刻等,動靜結合,讓遊客在沉浸式的體驗中,了解「一帶一路」沿線通過園藝交流與傳播帶來共同繁榮的故事,學習五大洲園藝科普知識。
首先映入眼帘的將是「世界園藝版圖影壁」,一張藍色的世界地圖之上,流動的五色粒子燈帶象徵發源於五大洲的植物種子,源源不斷地注入世界版圖中,流經之處由藍色變得五彩絢爛,象徵通過園藝文化的交流使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再往前走,一場微風細雨的場景體驗正在等待遊客,晶瑩剔透的「水滴」從天邊飄來,地面蕩起微微的漣漪,而這些都是通過燈效和投影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感受微風細雨之後,一場神奇而又壯觀的洲際園藝巡遊之旅正在前方等待著遊客。這裡有國內首創的大型透景畫壁展項,採用藝術剪影雕刻+背投影幕+近景投影+機械裝置的多維體驗方式呈現五大洲的地貌、風光和人文風貌。在亞洲板塊,遊客可以看到水車的轉動,聽到駝鈴的響聲;在歐洲板塊,遊客可以看到盛開的鬱金香、向日葵,飛舞的花蝴蝶;在非洲板塊,遊客可以感受吉力馬札羅山腳下的草原,感受大象悠然漫步、長頸鹿伸長脖子吃樹葉的悠閒;在亞歐非板塊,遊客可以看到駝隊運著絲綢茶葉穿越中亞、西亞的場景;在大洋洲板塊,遊客可以跟隨毛利人的勁舞感受澳洲園藝風情;在美洲板塊;遊客可以看到正在捕食的食蠅草、棲息在樹枝上的美洲豹……
如果說登陸廳是全球園藝群芳競賽的序曲,那麼國家與國際組織展區則是樂曲的高潮。國家與國際組織展區是國際館中面積最大的展區,展區共18個展位,參觀者可遍賞亞非歐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園藝產品、景觀和成就,實現不出京城遍覽世界園藝。室內花卉專項國際競賽展示區則是各國園藝的擂臺,這裡將舉辦牡丹芍藥、蘭花、月季、組合盆栽、盆景、菊花六類專項國際競賽及2019世界花藝大賽。
觀展解碼
五大洲特色如何展現? 五面普通綠植牆調出國際範兒
如果遊客從世園臺階進入下沉廣場,在沒有進入場館前,一定會被旁邊一面高十幾米的景觀坡道吸引,這裡由五塊大型三角形展示牆拼接而成,每塊展示牆上都種植著不同顏色和圖案的植物,遠遠看去,細心的遊客一定會發現植物的色塊大致分為黃、藍、黑、紅和綠,這正巧和奧運五環的顏色一致。「我們就是想借鑑奧運理念,用這五個顏色代表五大洲,黃色代表亞洲,藍色代表歐洲,黑色代表非洲,紅色代表美洲,綠色代表大洋洲。」坡道展陳設計師張玉靜說。
記者採訪時,植物並沒有完全栽種完畢,從效果圖上看,亞洲板塊以黃色鬱金香點題主色調,以長城為靈感塑造《中華之魂》景觀;歐洲以藍色鬱金香點題主色調,圖案原型取自梵谷的《星空》;非洲以深紫色鬱金香點題主色調,景觀以猴麵包樹和大象為主體;美洲板塊以紅色鬱金香點題主色調,景觀塑造借鑑美國女畫家羅蒙娜的風光繪畫作品;大洋洲則以鳥巢蕨點題主色調,景觀應用蝴蝶蘭、石斛蘭等附生植物呈現雨林景觀。
「但其實這個坡道的最初設計並不是這樣的。」國際館展陳負責人樊瑞蓮告訴記者,坡道因為坡度太陡,規劃上不作為殘障人士的無障礙通道,所以最初的展陳方案將其設計成了一個垂直栽種綠植的普通綠植牆,「我們實在不甘心這個地方就這麼普通。」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和設計,展陳設計團隊發現,這個坡道總共有五面牆,「這不正好和五大洲的數字契合上了,而且我們是國際館,就應該體現『國際範兒』啊。」於是,設計師們推翻了之前的實際方案,為坡道重新設計。
五大洲如何展現?設計師們從最拿手的園藝入手,提取五大洲的元素,用植物畫的形式結合亞克力雕刻等形式呈現出來。雖然植物界的色彩豐富,但是仍然很難尋找黑色元素,這給展現非洲主題的那塊牆設置了難題。「我們只能用深紫色的鬱金香來替代,儘量體現相應的配色。」顏色選好之後,還要選品種,「我們需要選開幕期間正好是花期的品種,所以色彩豐富的鬱金香成了首選。」
邊邊角角如何雕琢? 每一級臺階都與眾不同
在國際館的其他角落,也能處處體現設計師的獨具匠心和精雕細琢。如果遊客走在世園臺階之上,右側視線所及的是一片綠植牆,「這面綠植牆可不普通,我們把世園會的主題、理念嵌入綠植之中,寓意通過理念的傳播埋下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種子,讓未來的世界充滿綠色,讓自然真正感動人類的心靈……」設計師劉穎告訴記者。
如果遊客足夠細心,還會發現腳下的臺階也與眾不同,每一級臺階都雕刻著來自五大洲頗具代表性的植物拉丁文名稱和抽象形象,「臺階原來的方案是想通過臺階來一級一級展示歷屆世園會發展歷程,但後來發現在公共景觀區域已經有了這個內容。」樊瑞蓮說,「世園會場館的每一個角落都很珍貴,我們希望能給遊客呈現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世園會。」
展陳故事
天天踩灰吃土 泡在展館無怨言
和別的主場館不同的是,國際館內除了設計師、監理、施工人員等,還有十幾位常駐場館的多語種翻譯,他們的工作是協助場館內的2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商,在他們自行布展的時候提供英、法、緬甸、越南等十多個語種的翻譯,幫助他們與場館建設方甚至施工人員溝通,為遊客更好地呈現世界園藝特色。
「以前看過一部專門講翻譯這個職業的電視劇,裡面的男翻譯都西裝革履,女翻譯都花枝招展,工作地點都是高大上的星級酒店、國際活動,剛來的時候,真的沒想到我們的工作環境是這樣的,戴著安全帽,踩著灰,吃著『土』。」說話的是法語翻譯曾欣,這個20多歲的小姑娘剛剛畢業不久,正是愛美的年紀卻戴著笨重的安全帽,身穿藍馬甲,自從去年10月進場,她幾乎每天都穿梭在暴土揚長的施工工地。
雖然嘴上說工作環境艱苦,但曾欣和同事們誰都沒有怨言,幹起活來十分忘我。由於目前已經進入場館收尾的關鍵階段,每天有近10個國際參展團隊來到場館,查看展位的布展情況,溝通細節。乾燥的天氣和大量的翻譯工作讓英語翻譯郭洋的嘴上起了泡,她經常是趁著送走上一撥外國團隊的空當,跑回辦公室灌下一杯白開水,又馬上跑出去接待了。
扮成臨時遊客 幫參展商測細節
讓翻譯們印象深刻的,是外國團隊的專業和細緻。翻譯團隊的帶頭人於華波告訴記者,緬甸展位的布展專家是一位年齡略大的女士,每隔一兩周,她就會來現場了解施工進展。「第一次來的時候,我們以為她頂多會問問材料、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結果她最關心的是人流路線怎麼走,遊客能不能一進門就看到他們的展位。」為了幫助這位緬甸展位的工作人員了解具體信息,於華波和幾位翻譯扮成臨時遊客,陪著她回到展廳入口,來回走了幾遍,測算了距離、時間等細節,讓她十分滿意,這也讓翻譯們深刻感受到了國際參展方對北京世園會的重視。「一開始她還擔心溝通不好,來了之後發現我們專門配備了緬甸語翻譯,她連連讚嘆,中國對接服務太好了。」
苦練專業術語 有空就在館裡轉
國際參展商對於布展材料的要求較高,什麼規格的磚,什麼材質的板都有嚴格的要求,這對於從未接觸過布展和建築材料的翻譯們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為了掌握足夠多的專業術語,沒有接待任務的時候,翻譯們就會組成學習小組,自行學習建築、消防、建材等方面的專業詞彙,再找場館建設方了解場館能提供的型號,英語翻譯先將中文翻譯成英文,其他語種的翻譯再根據英文進行相應的語種翻譯,最終形成了一本厚厚的參考資料,在對接國際參展商的時候可隨時參考。「我們只要有空,就會在場館裡轉悠,儘可能多地了解各個展位的搭建進度,只有我們足夠專業,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翻譯朱正偉說。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葉曉彥
除署名外圖片均由國際館提供
流程編輯:劉傑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