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隊扶持的高山大棚蔬菜產業
飯菜雖然簡樸,大家聊得卻很熱絡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俊華 通訊員 王登府 王歡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紅旗坪村,是鄂西著名的紅色山村。90年前,賀龍元帥曾率部在此駐紮。
現在,村裡駐紮著一支扶貧工作隊。3名隊員中,駐村時間最長的近5年,最短的也近3年,是當地連續駐村時間最長的一支工作隊。
紅旗坪村村口,有一棵300多年的老闆慄樹,它見證了幾代共產黨人改造紅旗坪村的全部進程。
賀龍樹下閱兵改定村名「紅旗坪」
11月3日,暮色之中,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紅旗坪村。這是一片海拔1300米的山間平地,一棵高大的板慄樹,挺立在村口,樹葉幾乎掉光,顯得古樸蒼勁。村民口口相傳,這棵樹已有300多歲了。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肖曙光,是宜昌市稅務局幹部。2018年2月,他主動請纓參加扶貧,來到紅旗坪村。他邀請記者走進離板慄樹不遠的村委會,和扶貧隊隊員、村委會幹部、村民代表等,圍坐在火爐邊。肖曙光打開話頭:「紅旗坪村的故事,大多發生在這棵板慄樹下。我們就在這裡開聊吧。」
62歲的龔海林,是宜昌市交運集團職工,2016年8月進駐紅旗坪村。他本來2年前就該退休了,但他負責的兩個產業引進項目沒有落實,他決定延期駐村。
80後李冬林來自宜昌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他參與過援藏,回來後又投入到扶貧大軍,正在親歷「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決勝時刻。
紅旗坪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裡沒有成型的河流。由於夏天經常暴發山洪,所以它曾叫洪溪坪村。
1930年,賀龍帶領紅軍來到紅旗坪村,全殲張俊峰反動團防,給飽受欺壓的村民帶來了安寧。獲勝後,賀龍在老闆慄樹下慶功閱兵,看到漫山遍野紅旗招展,他把村名改為「紅旗坪」。
抗美援朝老兵、88歲的田吉政,從小就聽長輩們講賀龍的故事,後來他也加入了解放軍。他沒有想到,時隔90年,共產黨的工作隊又帶著新任務進了村。
90年前的紅色基因,也激發著駐村工作隊的使命感。他們要向村民證明,共產黨人就是要帶領老百姓過上更幸福的日子。
貧困戶送的兩隻臘蹄換回20萬元
扶貧工作隊剛駐村的時候,村兩委班子成員正在接受調查,村民對組織持有懷疑態度。
肖曙光帶著隊員走訪村民、自費看望老兵、給村裡的老人理髮。他們深知,要想取得村民的信任,一定要打開大家的心結。
工作隊組織村民舉行了30多場「屋場會」,收集了160多條村民的訴求,一條一條針對性地解決。
肖曙光發揮自己的書畫愛好特長,在村裡辦牆報弘揚紅色歷史、宣傳扶貧政策,還幫村民撰寫個性化對聯。
2018年底的一個深夜,78歲的徐臘秀老人的房子被大雪壓塌。身邊沒有子女,她向工作隊求助。工作隊組織人員凌晨趕來,幫老人解了困。
殘疾村民趙義清,為了感謝工作隊的照顧,執意將家裡攢的兩隻臘蹄子送來。肖曙光知道這是土家人的大禮,如果拒收有違鄉親的心意,他只好收下。
回城的時候,肖曙光將兩隻臘蹄子轉送給了一位企業家朋友,並講述了臘蹄子的來源和它代表的意義。
那位企業家既對肖曙光的扶貧行動充滿敬意,又對貧困村民的境況深表同情。他收下臘蹄子,當即捐款20萬元,幫助紅旗坪村改善基礎設施。
紅旗坪村村委會的辦公樓,是宜昌天問集團捐建的。每天傍晚,數十位村民會聚在樓前廣場跳舞。肖曙光自掏腰包3000多元,給跳舞的村民們買來民族服裝,男女老少越跳越有精神。
扶貧工作隊長鼓勵村民「不安分」
在老闆慄樹的邊上,有一片連綿起伏的蔬菜大棚,這是扶貧工作隊扶持的產業。
紅旗坪村海拔高,過去交通不便,村民們在貧瘠的土地裡種點作物,收成得不到保障,還愁銷路。
扶貧工作隊受到高山蔬菜的啟發,帶領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
選品種、請專家、找銷路,工作隊各盡所能,幫助村民組建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了種、收、銷一條龍渠道,將山裡的蔬菜送進了城區的超市。
經過考察,紅旗坪村的地理環境很適合種植中藥材。去年,龔海林又為村民們引進了金銀花。其收成最高可以達到5000元/畝,加上有補貼政策,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很高。
工作隊從宜都請來中藥材加工企業家黎明,幫助紅旗坪村建立了「新家園中藥材合作社」,就地收購、加工。到明年,中藥材產業將成為村民的新增收點。
此外,村裡的苗木、中蜂、豬牛雞羊養殖,工作隊都想方設法爭取補助政策,讓村民從「無本買賣」中受益。
肖曙光鼓勵村民爭做「不安分」的人,只要合理合法,什麼掙錢就做什麼,他和合作社願意為大家兜底,帶著大家一起開拓。扶貧工作隊經常四處考察,還帶著村民外出物色新的致富項目。
隨著水電路網實現戶戶通,一些之前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紛紛回村參加合作社。
老闆慄樹下的故事將掀開新篇章
如今,站在老闆慄樹下放眼望去,紅旗坪村正在變得戶戶通、戶戶平、戶戶亮、戶戶綠、戶戶美。
村民楊年國在村頭高坡上的石屋裡生活了20多年。他身體不好,靠幾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幾年前,妻子走失、兩個女兒外出打工,他更是家不成家。
扶貧工作隊進駐後,楊年國被安排加入村裡的合作社,收入連年增加。在工作隊的幫扶下,他在石屋前面建起一棟兩層洋房。
現在,他的妻子被找回來了,兩個女兒也返回村裡,準備經營鄉村民宿。
建新房的時候,楊年國捨不得拆掉老石屋。他說,他要留著這個印記,當作脫貧致富的紀念。
像楊年國這樣的故事,在紅旗坪村已不算新鮮事。村裡過去的140多戶貧困戶,如今都住進了寬敞的新房。
深秋的夜晚,山村的寒意更重了。工作隊趁著農閒,走訪了幾戶村民。肖曙光欣慰地說,相比5年前,村民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這不是工作隊的終極目標。肖曙光和隊員們籌劃著,開發紅旗坪村的紅色旅遊資源,結合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拓展鄉村旅遊項目。
爐火映照在夜談人的臉上,光線一明一暗地跳動著。工作隊員們暢想道:「到那時,這棵老闆慄樹肯定會成為大家追捧的明星樹,我們也可以安心『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