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南非黑人運動領袖,納爾遜·曼德拉在約翰尼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歲,南非為曼德拉舉行國葬,全國降半旗。
在他患上了膽結石和肺部感染期間,他的兩個女兒就因為曼德拉的財產問題,和別人打起了官司,當然這個事對曼德拉的形象,應該說帶來了很大的損害,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這個事情也使很久以來已經淡出我們視線的納爾遜·曼德拉,重新又回到了公眾的視野當中,讓我們再度領略一下納爾遜·曼德拉,傳奇一生的不朽風採。
相信很多小夥伴不了解曼德拉,恐怕這個名字對於我們來說,也稱得上那四個字「如雷貫耳」,我們可以說無數次地從各種各樣的媒體當中聽到這個名字。那麼今天我們說納爾遜·曼德拉要從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說起,這個歌曲是香港樂隊Beyond的主唱黃家駒寫的,名字叫做《光輝歲月》,我們可能很多小夥伴去卡拉OK都能聽到有人在唱這歌,這個歌點唱率很高,聽見裡面有人可能會聲嘶力竭在那唱,「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你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可是我估計不會有太多的小夥伴了解,這首歌其實是寫給納爾遜·曼德拉的。
55年前,44歲的曼德拉被南非政府以「煽動」罪和「非法越境」罪,判處5年監禁,卻由此開始了長達27年的牢獄生活。當時在國際輿論巨大的壓力下,南非當局沒有辦法,最後終於把納爾遜·曼德拉釋放了,後來在這個1994年5月份,納爾遜·曼德拉就任南非歷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這是個了不起的時刻。曼德拉自己說過,說他這一生是獻給了消除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他所謂的這種消除種族歧視,不是我們想像的,曼德拉是個黑人,那麼他就反對白人如何如何,曼德拉說我既反對白人專制,我也反對黑人專制,我的目的是讓白人和黑人在南非這塊大陸上,能夠和諧的生活在一塊,而曼德拉也確實是這樣做的。黑人在受白人欺凌的時候,肯定有一種非常強的報復心理,可是曼德拉絕不是這種狹隘心理的擁有者,而是曼德拉在漫長的反種族歧視過程當中,他領悟到白人和黑人必須要和諧共處,而不是一方消滅一方,一方壓倒一方。
所以正是曼德拉在這種堅定信仰之下,並且為它付出一生的努力,而且這一生的實踐當中,他吃了很多苦,但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這種精神感染了世界上無數有正義感的人。曼德拉在他的實際生活當中,被無數明星所崇拜,體育界的明星,好像崇拜曼德拉的體育界人特別多,比如說貝克漢姆,當年特意把自己的辮子梳成非洲那種小辮子頭,然後來見納爾遜·曼德拉,包括C羅、拳王劉易斯;文藝界崇拜曼德拉的人更多,威爾·史密斯,還有像這個「辣妹」維多利亞,他們每個人以見曼德拉一面為終身的榮耀,所以曼德拉在體育界、文藝界擁有極高的聲譽。還記得在2010年南非世界盃,可以說如果沒有納爾遜·曼德拉,那一屆的世界盃會不會誕生80年以後,首次落戶到非洲這都很難說,可以說曼德拉,恐怕是南非申辦世界盃的最重要的一個形象大使。
2010年夏,萬眾矚目的南非世界盃開幕,80年來,世界盃第一次光顧非洲大陸。開幕式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和政要,都期盼著一個人的到來,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的話,也許代表了所有人的心聲,「只要曼德拉出現在開幕式上,就是南非世界盃的勝利。」但很遺憾,在這個世界盃開幕式之前,曼德拉的曾孫女出車禍了,按照原計劃,十幾個小時之後,她將陪伴著曾祖父出現在南非世界盃開幕式現場,年邁的非洲之子曼德拉,以迴避的方式,拒絕了開幕式的狂歡。7天後,曼德拉出現在澤納尼的葬禮上,面容憔悴的他,來和曾孫女做最後的道別。7月11日進行的閉幕式,曼德拉出現在場地裡面,這等於給南非世界盃,劃上個圓滿的句號。
就說曼德拉這樣一個人,他往往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一種最高象徵。而他的出現,往往能代表著這個社會出現了某種巨大的轉機,或者帶來了某種和諧的因子。那麼呢,在這個曼德拉漫長的一生當中,很多人都試圖把曼德拉的這些英雄事跡展示出來,曼德拉後來在自己自傳出版的時候,有人就問過他,假如你一生的事跡拍成電影,誰能來演你?曼德拉說出了一個名字,摩根·弗裡曼,我想這個名字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可能看過他好多的這個電影作品,比如說《肖申克救贖》裡面,他就有極為精彩的演繹,而且摩根·弗裡曼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的可信,你見到他之後你覺得,這個人是值得你信賴的。後來摩根·弗裡曼在這個電影《成事在人》當中扮演了曼德拉,說的是納爾遜·曼德拉為了能夠實現種族和諧而奮鬥了,做出的奮鬥和努力,那麼在這裡邊,摩根·弗裡曼為了能演好納爾遜·曼德拉,在這個之前,他和曼德拉有過多次接觸,他也有意識地模仿曼德拉的一舉一動,摩根·弗裡曼有一句心得說得非常到位,他說能演好這個曼德拉,一定要區別曼德拉不是那種很強勢的領導人,也不是那種非常能煽動的領袖,他徵服世界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他堅定的信仰和不屈的信念。
那我們不妨結合曼德拉這一生,大家看看他的堅定的信仰指的是什麼,為什麼像曼德拉這種精神,在當今之世界成為了絕對的稀缺資源。
曼德拉是1918年生人,他原來的名字不叫納爾遜·曼德拉,而且他的老師覺得白人統治了整個南非,那麼你應該有一個跟白人社會相適應的名字,後來在他七歲的時候,給他改名為納爾遜·曼德拉,其實這不是個黑人名字,這是個白人的名字。後來小曼德拉一天天長大,接受了教育之後,他發現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尤其是白人和黑人之間,他開始決定自己這一生,要為消除這種種族歧視、種族隔離而奮鬥。1941年,23歲的曼德拉完成學業,來到約翰尼斯堡,在這裡,他全面地感受到南非黑人所遭受的歧視和不公,憤慨激發出他從小就好鬥的一面,很快他加入了非洲人國民大會,面對當時苛刻的種族隔離,曼德拉和一些激進分子決定發起抵抗運動,這活動像野火般燃遍南非,曼德拉的名字傳遍了全國。1952年底,曼德拉的行為被南非當局嚴格限制,政府不允許他發表演說,不準參加集會,不能同時與一個以上的人交談,甚至不能參加兒子的生日聚會,1960年,在沙佩維爾小鎮,警察向示威人群開槍,打死69人,打傷了240多人,這次事件,把南非黑人的抵抗運動推向了新的高潮,南非當局宣布,取締非洲人國民大會,並禁止一切示威和抵抗活動。曼德拉的活動轉入地下,他秘密組裝了非國大的武裝力量「民族之矛」,進行戰略性的抗爭行動,這些行為,更讓曼德拉成為當局的眼中釘。
他那個時候的所作所為毫無疑問觸動了實行種族隔離的南非政府,在1962年10月份的時候,曼德拉就被弄到監獄去了,從1962年到1990年這二十七年間,曼德拉沒有離開監獄。在我們想像當中,一個人如果在監獄裡待了二十七年他會是什麼樣呢?咱們看《肖申克救贖》裡邊,有那個老布希那個人物,他就是在裡邊待的,已經完全被體質化了,就是離開了這個監獄,他簡直不知道該怎麼生活,他高度地依賴這個監獄。曼德拉不是說沒有經歷過這種困擾,他有過,甚至一度他想屈服了,可是曼德拉堅定的信仰,使他能夠出了監獄之後,依然還能保持那種昂揚的鬥爭狀態。在1962年他被關進監獄的時候,給他發了一身囚服、短褲、夾克,這是那個對待黑人典型的待遇,因為在南非當時的監獄認為,只有黑人才是真正的囚犯,曼德拉對這點特別反感,他拒絕穿短褲,我要穿長褲,結果當時監獄也同意他穿長褲,但代價是你不能跟其他犯人關在一塊,你得單獨關押,結果曼德拉這回遭罪了,他這個時候終於體會到真正可怕的是什麼,是孤獨,沒有人跟你交流,一天你在裡邊要關二十三個小時,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個小時出來放風,屋裡邊也不見陽光,只有一個燈泡一直那麼亮著,甚至覺得這裡邊有一隻蟑螂,我跟它交流一會兒都很好。
所以當時納爾遜·曼德拉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他幾乎都要瘋掉了,甚至最後他放棄了穿長褲,寧可穿短褲,也要跟其他囚犯在一塊。在這個過程當中,曼德拉反而把自己的意志力磨鍊得特別堅強。後來他在監獄裡幹嘛,別人讓他開礦採礦石,曼德拉的眼睛現在無法面對閃光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被那個石礦石的反射光刺傷了,他當時在監獄裡,他必須要有一種事情能夠讓他身與心,有一個相對輕鬆,所以他跟監獄長提出,要在監獄裡種一小塊菜地,後來監獄長同意了,結果他每天把這菜地裡的石頭都挖出來再種菜,後來呢,他來到羅本島監獄服刑的時候,申請了十六個大油桶,剖開以後三十二瓣,然后里面裝上土壤種菜。可能也恰恰是在和這種無聲的生命交流的過程當中,和植物交流的過程當中,納爾遜·曼德拉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曼德拉在監獄裡都是個高度自律的人,他給自己制定禮拜一、禮拜二的早晨必須至少跑45分鐘,然後做100個伏地挺身,200個仰臥起坐,50個深蹲,這個習慣一直保留下來,每天早晨他都起來要鍛鍊。正是這樣,他的身體素質有了保證,他的精神世界也因此身體給他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能源,所以曼德拉堅強的意志力是在自己本身良好的生活習慣之下形成的,而在監獄裡這過程,曼德拉從來沒有放棄對外部世界的關注,他也始終像一個戰士一樣,隨時做好了準備,有朝一日我出了監獄,我就要投身我鍾愛的事業當中。
當然,曼德拉為了自己鍾愛的事業,他的付出是太過巨大了,比方說曼德拉的婚姻,他的頭一樁婚姻,第一個妻子就是因為曼德拉當時加入了非洲人國民大會,積極地參與各種消除種族歧視的這種活動,他的夫人給他生了三個孩子,就說你是要我要這個家,還是要你所謂的非國大,就是非洲人國民大會,而曼德拉選擇了後者,沒辦法和他這個老婆離婚了。到後來他碰上了很漂亮溫柔的溫妮,兩個人結婚了,這個溫妮後來對外叫溫妮·曼德拉,曼德拉在漫長的監獄生涯當中,溫妮·曼德拉從來都是不離不棄的,其實等於客觀上給曼德拉提供了一種精神支柱,可是後來曼德拉出了監獄之後,這個溫妮就有點變了,隨著她的地位一點點提高,她獨斷專橫、飛揚跋扈,而曼德拉覺得自己老婆在自己進監獄這麼些年,始終不離不棄,無論她犯了什麼錯,我都可以原諒她,但後來兩個人為什麼離婚了呢?因為曼德拉不能容忍在政治上,他的老婆和他分道揚鑣,後來兩個人在政治上分開了以後,曼德拉當時在1995年的時候,就和溫妮·曼德拉離了婚。離婚之後,曼德拉第三段婚姻很有意思,他第三段婚姻是跟一個叫格拉薩的女人結婚,格拉薩當時五十三歲,當時這是1998年,就是在曼德拉八十歲的時候,認識了五十三歲的格拉薩,當然以前他們見過面,我說的這一年是兩個人結婚了,這個格拉薩有個特殊身份,她是莫三比克前總統馬謝爾的遺孀,兩個人因為共同的政治追求走到了一塊。
納爾遜·曼德拉,我們僅僅剛才通過對他在監獄生活當中和實際婚姻生活當中這些遭遇,我們就能看出,作為這樣一個領袖來說,他做出了何等巨大的犧牲,整個核心因素在於他有極為堅定的信仰,不會被任何的事情所動搖,他從來沒有改變自己心中最堅定的東西。
那麼可能有很多朋友會覺得,在世界政治史上,有很多的領導人和曼德拉有類似的經歷,比方說這個監獄生涯,咱們大家知道的,像印度的甘地,捷克的哈韋爾,包括緬甸的翁山蘇姬,他們都有在監獄裡服刑的經歷,那麼只有像有些人親身經歷了監獄裡那種極為苦悶的生活,他才知道為了堅定的信仰,付出自由的代價,這個代價有多麼的沉重。這種沉重來自於甘願奉獻的精神,就是我們前面說堅定的信仰帶給你行動的源泉。你看在這種時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我就想起了捷克天鵝絨革命之前的這個總統哈韋爾,當時捷克政府採用高壓的方式,就要把這些知識分子抓進監獄,你總要有人站出來,來表示在這種高壓之下,我們的人民是不屈服的,我們不怕失去自由,為了我們心中的真理,為了這個國家更美好的明天,我願意犧牲我的自由,甚至我的生命。
「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問誰又能做到」曼德拉聽到這樣的歌詞,他就想到了自己的一生,那個時候呢,曼德拉已經是快九十歲的人了,所以我們從納爾遜·曼德拉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人擁有堅定的信仰,是多麼重要,而一個民族,如果它從來不缺乏堅定信仰,它就永遠有走向光明的一個基本途徑;它就永遠有走向美好明天的一個底氣。所以今天我們說的是曼德拉,其實我們最終會落到堅定的信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