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有高產與低產之分,衡量一個作家的標準,顯然不能用高產和低產來評價。有些作家一生著書頗豐,不僅高產,而且內容質量很高,被後人所熟知。而有些作家同樣高產,結果只見數量之多,卻不見文章質量,能夠被人記起的作品少之又少。這樣的作家顯然佔了不少。因此著作頗豐並不值得作家引以為傲,關鍵在於作家一生之中的創作是否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對讀者帶了什麼樣的影響,這才是最重要的。能夠創作出一部好的作品,對於作家而言此生足矣。
不少作家處在低產的狀態,因為名氣不大,其作品覆蓋力度不大,發行量也比較慘澹。大家在衡量一個作家的時候,往往也會用圖書發行量來為作家進行排名或定位,似乎圖書發行量稱為眾人都很認同的一大指標。但圖書發行數據僅為一個參考而已,證明這部作品是暢銷書,或者長銷書,發行量高並不意味著一定比發行量低的更有文化價值。
圖書用發行量來定論其價值也是不科學的,有些圖書屬於學術型的,讀者群相對比較小眾,但從學術等方面的價值顯然不比暢銷書低。
而真正一部優秀作品的衡量標準可以用時間來恆定,而這個時間,就包括作者創作所用的時間,圖書存在了多長時間,圖書持續影響了多少人,用時間來界定圖書的價值是最為合理不過的。
好的作品是用時間打磨出來的,沒有經歷足夠長時間的醞釀,便很釀出來令人回味的酒香。現代有不少作者以很短的時間內創作一本圖書為傲,幾個月就寫出一本書,一年出一兩本書,兩年出好幾本書。這僅僅是證明創作時間短,不見得圖書中融入更多思考。因為思考是需要時間的,需要經歷時間的沉澱,才能總結出更經典、更有價值的內容。有不少圖書屬於短時間內速成品,其內容質量真的不敢讓人恭維,或許這類圖書一經出版就成了橫掃圖書市場的暢銷書,但並不能證明作品是完美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瑕疵,同樣有很大的不足之處,唯有用時間才能將其稜角給打磨的光華圓潤。該用的時間沒有用到,縮短時間成本,也就意味著降低了圖書質量。時間的付出與內容的質量是成正比的,付出的時間越多,其內容質量越能得到提高。圖書和影視劇有很大的相同點,優秀的作品往往花費了更多的時間。時間越短,越是容易出現瑕疵,這就是細節決定著成敗。細節不僅是細心構築的,同樣需要時間來完善。
古人做文章都是用儘自己一生的心血,從而成就了作品的高度。就拿較近的一些比較經典的文學類圖書來說,無不是用了很長時間來進行創作打磨修改。作品從醞釀,到創作,再到後期打磨修改都是需要時間的,時間越長,融入的思考就越多。
最近一本比較火的文學小說《洗河》,便不是一部短時間內速成的圖書。作者從腹稿創作,到後來發表,這期間歷時15年時間。15年能夠不間斷的來做一件事情,可見這本書在成書過程中融入了作者很大的精力與心血。
圖書《洗河》中最後結尾標註八次修改,實則不只是八次,真正修改的次數已經不低於十幾次,作者每一次小的修改並沒計入其中,只是以時間的節點來做修改的統計。
圖書《洗河》初稿寫於2005年3月,當時作者王晨百寫了有1萬多字,是個小中篇,屬於整本書的底本,也稱得上該書的草圖,這個底稿用了一個星期來完成。有了草圖,作者不斷思考著內容。就在同年10月17日,作者開始起稿創作《洗河》的長篇,至次年2006年7月23日收尾。
《洗河》的初稿創作用了多長時間,一共用了9個多月。作者實際創作內容的字數有多少,經過錯略統計,包含錯誤句子、語法、詞語、標點,共計70多萬字。初稿內容是否具有可讀性?根據作者創作的初稿手跡可以看出,字體較差,不容易識別,閱讀費力。
2006年,作者的家人拿著手寫稿請了專業打字人員列印了一份,用時2個月時間,其中不乏再次犯錯的成分。A4紙張整整列印了540多頁。
2006年,作者請自己的高三語文老師幫忙閱讀修改,語文老師用了3個月時間對其粗改一遍,並對其提出修改指導意見,為其整理整個作品的故事梗概內容。
2007年,作者高考過後便拿著自己的小說稿件去北京打工,後來機緣巧合留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做保安,在此期間學習圖書校對,校對過幾本圖書。作者把小說稿件《洗河》投稿到出版社裡的《當代》雜誌。第一次投稿結果是失敗的,原因不僅是作者內容文本內容質量的問題,另外也不符合《當代》雜誌的定位。
2008年4月至2008年10月,作者用了近半年的時間在紙質版稿件上完成了正式第一遍修改。由於作者對文本修改的內容感到很不滿意,於是作者在原有稿件基礎上開始了新的加工。
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作者歷時一年時間把《洗河》重寫了一遍,這次寫作不在是手寫,而是改用了電腦打字創作。重新寫作內容,將原來的70萬多字變成了29萬字。文字大幅度的壓縮,也證明了作者之前創作內容的不合格。重寫完畢的稿件,呈現出一種新的風貌,基本上有些許文學價值,但距離真正出版尚有很大一段的距離。
2010年2月至2010年5月,作者將這段時間定義為第三改。僅僅修改了三個月時間,作品內容由29萬字變成28萬字。作者自掏腰包花了在列印店定製了5本圖書,並送給同事朋友閱讀。
2010年7月至2010年11月,作者定義這段時間為第四改,同樣還是用了3個月時間,作品內容由28萬字修改成27萬字。作者第二次定製5本圖書,送與友人作紀念。
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作者將這階段定為第五改,用了近6個月時間,作品內容也由27萬字變成了26萬字。作者第三次定製了5本圖書,用於送身邊朋友。
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作者將其修改定為第六改,作品內容由26萬字變成25萬字,作者第四次定製8本圖書送人。
2012年8月至2015年7月,作者將修改定為第七改,作品內容修訂後成為22萬字。7月為作者創作結尾10周年紀念日,作者第五次定製8本圖書送人。
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作者將此間修改定為第八改,作品內容修訂後為23萬字。這一時間段其中包括多次修改,作者統歸為一次。
在作者不斷堅持努力下,長篇小說《洗河》在2020年4月與出版社正式籤約出版,從而迎來了該部書與讀者正式見面的機會,而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用了16年時間。
從創作到最終成書可謂來之不易,作者一次次修改,不斷的完善作品,打磨作品中的稜角,減少文本的瑕疵。無數次被出版社退稿,然而作者始終沒有放棄文學夢想。並為之堅持得到了出版社的認可,圖書公開出版發行是對作者最終的回報。其作品在一次次修改中,不斷的提升,因為凝練文字,才使得作品有文學價值。用心做出來的東西是不同的味道,作者用時間打磨出一個流光溢彩的精神世界,它的的確確值得讀者來品味其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