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國鈞】
苗夷兩族在貴州分布極廣,除了北路若干縣沒有外,凡屬山嶺重疊,荒陬鼠遠的地方,莫不都有他們的蹤跡;現在他們分布的集中地帶,共有三處即:都柳江、北盤江和清水江。這三路巨流經過的各縣,幾乎完全聚居著苗夷,僅有極少數漢人與苗夷錯雜其間。尤以都柳江是苗夷最糜集的居留地,現將都柳江流域的苗夷分布情形說明於後。
都柳江是一條蜿蜒的長江,由黔南伸展到兩粵入大海,他的發源有二:一是西源出獨山縣西,北源出郡都勻縣南,兩源齊到獨山縣相會,向東流到三合縣城後,便成了巨流,可以通舟楫,往南順流而下,經都江縣城南,再東流到榕江縣城南,匯合車江、榕江兩水,又東南流經下江縣城,南又經永從縣丙妹,折北流出貴州省境,而流入廣西境內去了。這條江在貴州,上流自三合起,迄至丙妹為止,經過的縣份,有三合、都江、榕江、下江、永從等五縣,約長350華裡,苗夷分布極眾,族類亦多,計苗族有短裙黑苗、八寨黑苗、花衣苗、水西苗、生苗等,夷族則有侗家、水家、僮家等,尚有少數瑤人雜處;苗夷人口數目,就各分布地區而加以推算,大約不下二十萬人,可謂全貴州之冠了。
按史書的記載,都柳江一帶,歷代以來,都棄諸化外,久淪荒服,並且號為「苗疆」,可見那地方原是苗夷舊有的聚居地。迨清雍正年間才有漢人來開闢這條江,據古州廳志所記「雍正年間,苗人滋擾,總督鄂爾泰奏:都(柳)江一水來自黔之都勻,直達廣西之柳慶,沿江山洞諸苗多未歸服,非有粵兵協剿,難以開道」。因是,雍正帝準奏,於七年,鄂爾泰保舉當時在黔的皋司張廣泗升貴州巡撫,就奉命帶統兩廣的官兵攻克,平定後徼文武官員,弁通勘都柳江的上下,如古州廳志云:「瘠淺灘,闢險磧,代伐巨木,鑿怪石」。就是這樣,才開闢了當日的苗疆,嗣後,交通日漸進步,漢人逐增,苗夷在這舊土地上不僅仍是繁衍,而且也漸向這條江的上遊各地蔓延了。
在今都柳江各縣內的苗夷,以黑苗(包括短裙黑苗與八寨黑苗兩種)最多,次為侗家、水家、再次為生苗、花衣苗,惟僮家、水西苗最少,瑤人自廣西遷來,人數極少。苗和夷兩族的住地,復有個顯著的界域,苗多居離江很遠的山嶺中,夷則多居於江邊的平原,所以,論到兩族的生活環境,夷實則比苗優多,夷的文化程度較諸苗要高些,後來的漢人復又居於沿江平原多與夷人相雜,於是自然的混化結果,漢人夷化的和夷人漢化的也就與日俱增了。
各縣苗夷分布略情,分述如下:
一、三合縣——該縣是都柳江的上源,全縣人口約五萬餘,苗夷佔百分之七十以上,苗族中有花衣苗、八寨苗、短裙黑苗等種,就中以花衣苗最多。因其婦女上衣多繡花而得名;夷族惟有水家一種,各種分布可依四區分述之:
一區中多住漢人,四鄉全住花衣苗,人數比城中漢人為多,如龍場,合蓉聯保各寨尤為其集中之地;二區內盡系水家聚居;三區內水家頗多,並有少數花衣苗;四區花衣苗極多,尤集中於普陽聯保與高黎聯保,毗鄰八寨都柳江等處又有少數八寨黑苗與短裙黑苗。
二、都江縣——該縣又稱上江,因當都柳江的上流,故名之。全縣人口約二萬,面積四千餘方華裡,地小人少,而且全境皆山,幾無一方裡的平地,情況特殊,苗夷佔百分之九十左右。苗族有短裙黑苗、花衣苗、八寨黑苗等種,其中以短裙黑苗最多,其婦女衣裙短小,尚黑色,俗又呼為老黑苗,或高坡苗,居甲找、大腦、小腦等寨,花衣苗居白項、停腳等寨,八寨黑苗居大小裡勇等寨,夷族也只有水家,居烏空、羊甲、排洞等寨,此外尚有少數瑤人、居黨吊寨。
三、榕江縣——該縣位在都柳江的中流,舊名古州,是一有名的「苗疆」,全縣人口約八萬餘,苗夷佔百分之八十以上,夷多於苗,苗族有短裙黑苗、水西苗兩種散處境內,如高文、高武、擺王、拉吉等寨,夷族也有侗家、水家兩種,侗家聚集於七十二寨、車寨、蒿寨、朗洞等處,而七十二寨尤為著名的集中地。水家居沿江兩岸,如臘酉、八蒙、八開等寨。
四、下江縣——該縣處都柳江的下流,故名下江,全人口約三萬餘,苗夷佔百分之九十以上,苗多於夷,苗族有黑苗生苗兩種,黑苗居苗谷、加車等寨,第三區全為生苗,生活落伍為今苗族中最原始的一種,如黨翁、加勉、蕨菜坪等為其大寨;夷族則有侗家、水家、僮家等種,侗家居沿江兩岸,如傳洞、亭洞、平江等寨,僮家與水家分居二區各大小村寨,尚有瑤人,系板瑤,僅居王狼一寨。
五、永從縣——該縣與廣西壤地相接,為都柳江流出省外的終點,全縣人口約六萬餘,苗夷佔百分之九十以上,夷多於苗,苗族僅短裙黑苗一種,居滾榔一帶,夷族亦唯有侗家一種。居處集中,如六洞,二千九等皆是包括數十個侗家寨的總名。
(該文發表於《貴州日報·社會研究》第五十一期,三十一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