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化
31.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和意義。
(1)背景
①經濟: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發展的大變革時期,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
③階級:「士」在社會政治活動中活躍,受到各諸侯國的重用。
④文化: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2)意義
①在眾多領域內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對後世文化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②各家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2.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地位、思想主張、影響。
(1)地位: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2)思想主張
①思想核心:「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
②政治主張:提倡「為政以德」;也不排除在以「禮」治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
③鬼神觀: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地位。
④教育思想:教學原則—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習方法—學思結合,「當仁不讓於師」。
(3)影響
①當時:孔子的思想在諸國爭霸和社會變革的時代並未受到太多重視。
②長遠:漢代大一統之後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孟子的地位、思想、著作及其地位
(1)地位:被尊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2)思想
①核心:「仁政」學說。(含義: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以德服人。)發展:提出「民貴君輕」。
②性善說:提出人性本善說,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
③義利觀:強調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3)著作及其地位:《孟子》;「四書」之一。
★荀子的思想及其影響
(1)思想
①樸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
②主張「性惡論」。憑藉後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惡變善。
③治國思想:應以禮教為主,主張禮法並施。
(2)評價
①荀子的思想雜取百家,與孔孟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
②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33.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
★春秋時期老子的地位、相關著作、思想、影響。
(1)地位:是春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2)相關著作:《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3)主要思想
①哲學思想: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學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主張只要「守靜」,就可以「以弱勝強」。
②政治主張:倡導政治上「無為而治」。
(4)思想影響:道家學派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戰國時期道家莊子的觀點:「齊物」「逍遙」「天與人不相勝」。
34.列舉墨子的思想並給予評價。
(1)主張:「兼愛」「非攻」,「尚力」「節用」「節葬」。
(2)評價: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利益。
35.法家韓非的主要思想及其影響。
(1)思想
①政治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歷史觀: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2)影響
①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
②在西漢以後的1000多年中,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36.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特點、內容、影響。
(1)背景
①客觀上,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漢武帝即位後,進一步開拓發展大一統事業。
②主觀上:儒家學說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
(2)特點(新的主要體現):漢代新儒學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3)內容
①中央集權方面: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維護大一統。
②君主專制方面: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一方面神化皇權,宣揚「君權神授」;另一方面提出人君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
③倫理綱常方面:提出實行「三綱五常」。
(4)影響
①政治上:有利於鞏固大一統國家和穩定統治秩序。
②思想上:從西漢時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7.什麼是理學?其本質是什麼?分析宋明理學產生的背景、列舉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張、簡述其影響。
(1)含義:宋代儒家學者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建立的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2)本質:從哲學的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封建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3)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出現「三教合一」。
(4)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著有《四書章句集注》)、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5)主要內容
①程朱理學:「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倫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
②陸王心學:陸九淵認為「心即理也」,「發明本心」以求理;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慾、回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6)影響
地位: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儒學主流,對我國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影響深遠。
①消極:理學強調三綱五常和名分等級的永恆性,用以維繫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②積極: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現人性的莊嚴。
38.分析明清之際進步思潮出現的時代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張、進步思潮的影響。
(1)背景
①經濟上: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政治上:專制統治腐敗,人民起義風起雲湧;市民工商階層的興起。
③思想上:程朱理學、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社會拜金逐利風氣盛行,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猛烈衝擊;近代科學的傳入,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①李贄:對程朱理學大加鞭撻,否認孔孟學說是萬世至論;認為人皆有私,每個人都應順其「自然之性」,使個性得到自由發展;提出「萬物皆生於兩」的社會發展觀,搖撼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基礎。
②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
◆政治上:反對專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黃宗羲認為臣君平等、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察和諮詢機關學校。)
◆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上:「經世致用」,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顧炎武)
建立起完整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王夫之)
(3)進步思潮的影響
①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對理學的反思,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這股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思潮,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的衝擊,給後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
③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也為後世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39.古代中國四大發明的發展過程,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發明
發明概況
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造紙術
①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
②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有利於信息的記錄、儲存、傳播和繼承,促進世界文明和文化的發展
印刷術
①隋唐:發明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北宋: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出現準備了條件
火藥
①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錄;
②唐末:火藥開始用於軍事,兩宋進一步發展。
③五代宋朝:出現許多火器
改變人類作戰方式;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
指南針
①戰國:司南(四大發明中歷史最為久遠);
②北宋:指南針發明,並用於航海
在世界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40.古代中國的天文學、數學、農學、醫學成就。
(1)天文學
①戰國時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專著,書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②東漢張衡:發明了渾象儀;提出地球是圓形的見解,比歐洲早1000多年;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候風地動儀。
③唐朝僧一行:與梁令贊共同創製黃道遊儀,用它發現了恆星位置的變動,在世界上是首次;實測子午線的長度。
④元代郭守敬:製成新型渾儀——簡儀,比歐洲同類發明早300多年。
(2)數學
①算經:春秋時期時出現九九乘法口訣;春秋戰國時發明了籌算計算法;元代發明簡便高效的珠算法。
②《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書中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標誌著我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內容、以算籌為計算工具、運用十進位計數系統的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③圓周率:南朝宋齊之際的祖衝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在3.1415926到3.1415927間,這一成果領先世界達1000年之久。
(3)農學
①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書中總結我國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農業、畜牧業生產經驗,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種經營的寶貴思想。
②元代王禎的《農書》,記載重點在生產工具改革方面。
③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系統總結歷代經驗、吸收最新實踐成果,充分汲取西方農業科技思想和方法,開展農業科技實驗,體現了科學性、創新性和先進性。作者因此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
(4)醫學
①《黃帝內經》:編撰於戰國,成書於西漢,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②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系統論述了「望、聞、問、切」四診療法;成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經典,張仲景也被後世稱為「醫聖」。
③東漢華佗:精於方藥針灸,擅長外科手術;發明了最早的麻醉藥劑「麻沸散」;發明了中國早期的體育保健體操五禽戲。
④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系統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推進了世界生物學的發展,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41.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及高度發展的原因,16世紀後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
(1)特點:在內容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2)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原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政局穩定、經濟繁榮、道路暢通;個人作用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3)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教育的落後。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出現的最根本原因。
42.指出中國古代漢字的發展脈絡和演變趨勢。
(1)發展脈絡:甲骨文(商代)→金文(商周)→篆書(秦代)→隸書(漢代盛行)→楷書。
(2)演變趨勢:由繁到簡;逐漸個性化、平民化。
43.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代、明代中國書法藝術的特徵及其形成的條件和表現。
(1)魏晉南北朝時期
①特徵: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
②條件:豐富的漢字準備了材料;對漢末危機的深刻反思;士人群體的逐漸形成;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
③代表:王羲之的行書「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隋唐時期
①特徵:書法藝術達到了新高峰,書法理論日趨成熟,既有狂放不羈的草書,也有注重規範法度的楷書。
②條件:隋唐一統。
③代表:草書:張旭、懷素;楷書:歐陽詢、顏真卿(著有《多寶塔碑》)、柳公權。
(3)宋代
①特徵:推崇魏晉書法風範,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
②條件:宋代重文,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③代表:書法藝術出現各具情態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
(4)明代
①特徵:更加強調個性化的創造。
②條件:社會進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44.繪畫起源、演變的過程,魏晉時期、盛唐、宋代、明清出現不同繪畫特徵的原因及其表現。
(1)新石器時代:出現了我國繪畫藝術的源頭。
(2)戰國時期:出現了用毛筆繪製在絹帛上的作品。代表作《人物龍鳳圖》。
(3)漢代:帛畫充滿了珍禽異獸、神仙魔怪,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4)魏晉時期
①特徵:開始出現凸顯個性的文人畫,主要是人物畫,提出「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
②原因:士人群體的追求體現在文學藝術作品中。
③表現:東晉顧愷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圖》。
(5)盛唐
①特徵:重視法度,表現出了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主要是人物畫。
②原因:唐代的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③表現:吳道子是盛唐畫風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譽為「吳帶當風」,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圖》。
(6)宋代(分文人畫和民間風情畫兩大類,要分別掌握)
★特徵一:文人山水畫從注重寫實變為更加注重意境。
①原因:文人階層不斷壯大;理學的興起使其更注重內心的修養。
②代表:南宋馬遠的《山徑春行圖》。
★特徵二:出現了許多描繪民間風情的作品。
①原因:商業興盛、城市發展;市民階層興起;文化的普及,民間文化日益繁榮。
②代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7)明清時期(分文人畫和民間風情畫兩大類,要分別掌握)
★特徵一:文人畫:風格奇特、藝術風貌不拘成法,與傳統畫風形成強烈的對比。
①原因:時代變化、社會動蕩。
②代表:朱耷(八大山人)的《松鷹圖》。
★特徵二:民間風情畫發展
①原因: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民間文化日益繁榮;小說成為雅俗共賞的文學讀物;印刷術的發展。
②表現:刻書坊用木刻版畫作為小說的插圖;出現年畫、布貼畫、剪紙畫。
③特點:百姓喜聞樂見,形象生動,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
45.中國古代繪畫的特點和作用。
(1)特點:形成兩大風格:寫實和寫意;融詩、書、畫、印為一體;講求神似、意境和氣韻;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
(2)作用:在啟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46.春秋、戰國、漢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不同時期的文學形式及其特色。
(1)春秋時期:《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以四言為主,多採用重章疊句句式;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具有現實主義傾向。
(2)戰國時期:楚辭。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句式自由靈活;瑰麗華美,相像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代表:屈原《離騷》。
(3)漢朝:賦。是吸收了先秦《詩經》和楚辭表現手法的帶韻散文;專重鋪陳排比、文採華麗。代表: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
(4)唐:詩。題材豐富;韻律工整、回還有致。
(5)宋:詞。起源豐富;又稱「長短句」,便於更加靈活自如地表達情感,並可配樂演唱,按特定的樂調曲譜「填詞」。成因:商業興盛、城市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市井生活豐富,娛樂場所需要大量歌詞;國家分裂、戰亂頻仍。
(6)元:曲。是在宋詞、金元俚曲基礎上經後世文人重新製作而形成的興起的新詩體,與音樂、戲曲結合比較緊密的詩歌形式。大量使用白話、方言、襯字。成因:漢族文人進取無望,心情壓抑,常用散曲來抒發愁悶情懷。
(7)明清:小說。題材豐富,長篇章回體裁小說流行;在思想性還是藝術成就方面都達到了高峰,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熠熠生輝的瑰寶(地位)。成因:工商業市鎮和市民階層興起;對宋元話本的加工;明清社會繁榮的背後蘊藏著深刻的危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社會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對社會現實不滿。
47.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歷程;京劇形成的原因、時間、特色、地位。
(1)發展歷程
①起源:古代戲曲起源於原始宗教歌舞,帶有巫術色彩的儀式活動「儺」中蘊涵著戲曲的萌芽;唐代宮廷中設有教練歌舞藝人的專門場所,稱「梨園」;宋代出現了專門的娛樂場所——瓦舍,流行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②成熟:元雜劇。標誌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者。
③「百戲之祖」:崑曲。對多種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④形成「國粹」:京劇。
(2)京劇形成的原因、時間、特色、地位。
①原因:明清時期,北京是四方藝人聚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皇室貴族、官員、商人和廣大居民熱愛戲曲;以徽戲為基礎,融合吸收其他劇種的腔調和表演形式及京城字韻。
②時間:清乾隆年間(1790年)形成,同治年間興盛。
③特色:注重兼容並蓄、融會貫通;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分為四大行當;藝術程式完美;注重歌舞並重、虛實結合。
④地位:京劇將獨具特色的中國戲曲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被譽稱為「國粹」,在人類文化藝術的殿堂上放射著奇光異彩。
更多資料,關注微信公眾號:學習雜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