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各大文化場所都遇到了嚴峻挑戰。當前,隨著社會生活趨於正常,看展覽、看演出、看電影……各項文化活動又此起彼伏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在深入回顧這個不尋常階段的同時,我們訪問了幾家不同類型的民營美術館、畫廊等藝術機構,分享它們今年所遇到的危機與轉型探索的嘗試,共同提振信心,為未來尋覓更加美好開闊的風景。
修煉內功,激發升級
觀眾消失了,疫情期間的美術館運營,對於所有從業者而言都是一項不曾有過的挑戰。然而,優質的展覽始終是吸引觀眾最好的法寶。今年,南京宣和美術館的幾個展覽都獲得了很高的口碑。1月,宣和畫譜系列之「五色」——當代水墨五人展開幕,邀請國內一線水墨藝術家劉毅、杜小同、秦修平、徐鋼、康凱共譜「五色」,帶來一場別有韻味的水墨盛宴。5月,宣和美術館承辦了書畫名家的山水畫慈善義賣作品展,也為戰勝疫情提振士氣。6月,宣和美術館成立六周年之際,宣和書譜系列之「墨華」——生於60年代優秀書法家作品展與觀眾見面了,六位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書法家黃正明、閻揆、管峻、仇高馳、宇文家林、李嘯精選80多件作品精彩亮相。
宣和美術館邱稚真館長表示,在辦好每一個展覽的同時,他們還有更遠的目標,那就是將宣和的運營策略和手段推廣出去,承接更多場館的藝術運營。「美術館,最重要的就是展陳內容,我們擁有專業的團隊,也有廣泛的資源,目前已經有好幾家美術館在和我們洽談。」
修煉內功、轉型升級,是這段「蟄伏」期間,各家美術機構紛紛採取的策略。
鳳凰藝都美術館,坐落在美麗的無錫太湖之濱,是江南地區非盈利性專業架上油畫美術館。疫情期間,該館曾關閉了整整兩個月之久,三月底才重新回到觀眾視線中。「對於主要通過線下展覽、講座、藝術沙龍等形式開展公共美學教育的民營美術館來說,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巨大。」館長鄒芳表示,疫情期間館裡及時調整思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線上展覽、「見畫」APP藝術品鑑賞等線上形式服務於公眾,同時加強對館藏作品的梳理,並積極向油畫專業修復領域尋求合作。
「停館不停展」,疫情期間利用藝術鼓舞人心、撫慰焦慮,是美術館的一項重要社會職能,疫情開始後,「鳳凰藝都美術館」微信公眾號開展了十餘期線上展覽推送,內容包括因閉館而暫停的線下展覽、優秀中青年藝術家線上個展,以及館裡歷年來舉辦的精彩展覽回顧,並且通過藝術家創作解析、展覽作品高清圖、高清局部圖等等,以方便讀者欣賞,收穫了數萬點擊量。
這段特殊時期,也在倒逼各家美術館數位化腳步的提速。「見畫」APP就是鳳凰藝都美術館最新採用的一款在線藝術智能展示館,具有AI識圖功能以及海量經典藝術作品賞析,幫助觀眾看懂作品。另外,還推出了「智能畫框」技術,推進館藏作品的防偽追溯,保護原創作品的智慧財產權。
美術館的核心價值是藝術作品。「典藏工作是對作者和觀眾最實在的尊重。」鄒芳館長介紹,最近這段時間,除了加強文獻梳理之外,今年4月,館裡的新藝術品倉庫投入使用,這裡配備恆溫恆溼設備,不同種類藝術品合理分區,提升了藏品科學管理的硬體設施。同時,還針對油畫的保存與修復,與國內專業的藝術品修復機構合作,修復受損藏品。
跨界複合,隨機應變
這個月,江蘇ESPOIR畫廊藝術總監、策展人阮小懿剛剛作為藝術指導,參加了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舉行的「寫生世界」攝影聯展,充分展現了「90後」一代的新生力量。阮小懿告訴記者,她所在的畫廊原本從事當代藝術與國際展覽交流較多,今春3月,原本要去參加的一項國外藝博會,連定金都交了,最後因為疫情取消。如今,她並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著眼江蘇、深度發掘各類藝術資源。
「首先,我們加大了與同行之間的合作,採取幾家機構聯合合作的辦展模式,發揮更大合力,同行攜手共度難關。」 回憶起這幾個月的經歷,阮小懿說,自己一方面加大線上藝術導覽之外,另一方面也開始做一些藝術衍生品的設計,「比如版畫、筆記本、包包等類型,希望擴大藝術消費群體的邊界,通過普通大眾樂於接受的價格,培養市場對於藝術家的更多了解與興趣。」
藝術家、策展人、畫廊、美術館、博物館、觀眾,這是一個生態鏈,鏈條的最前端是藝術家。疫情後的藝術在短暫「喘息」之後繼續奔跑,鼓勵藝術家的創作和堅持就顯得尤其重要。阮小懿說,ESPOIR畫廊今年仍然繼續堅持青年藝術家扶持的公益活動,比如針對四川美術學院的青年藝術家計劃依索帕拉藝術之星獎學金,今年已經做到第四年了,並沒有因為疫情影響而暫停。「疫情之後我們關注到,部分年輕藝術家的心態受到一些影響,我們會加大扶持,鼓勵他們堅持創作。」
今年三四月之後,各家藝術機構陸續恢復開放,南京各大美術展覽不斷,藝術聲音此起彼伏。這樣的活躍度在阮小懿看來,既有幾分意外,但同時也在情理之中,「即便疫情來了,藝術還是在繼續,始終在發聲。無論是機構還是藝術家,大家都想方設法做著各種新拓展和嘗試。」據她了解,今年江蘇已經出現了好幾個複合型創新藝術空間,比如在南京濱江公園「肆間藝術」,定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展示空間;「比牆藝術」,專做國外藝術名家手稿展陳;泰州近日也出現了一家複合型藝術空間「西區當代藝術」,將個人攝影與藝術展陳相結合。對於未來,她非常期待,「或許還會有源源不斷的跨界複合創意出現在我們眼前,不僅雲上展覽變多,線下體驗也在蔓延生長。」
主打江蘇書畫藝術家的美術館,經過疫情期間的沉澱,也打出了一手好牌。前不久,宣和美術館和江蘇省書法院籤約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既是此次合作的原則,也是目標。」宣和美術館館長邱稚真表示,雙方將通過緊密合作,共同探索文化事業單位與文化藝術機構創新合作模式。特別是集合雙方的人才、學術及藝術服務平臺資源,創新合作理念及服務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書法藝術家提供更全面、更完善、更優質的一站式服務,推動江蘇書法持續發展,實現雙方共贏。
危中藏機,創新蝶變
危中覓機,南京以收藏西方油畫為主的上·美術館,在疫情中逆勢而上。最近,這家民營美術館正在舉辦的「張久、張思遠父子歐洲藏畫展」集中展出了包括柯羅、盧梭、安格爾、凡高、莫奈、馬蒂斯等在內的60餘位歐洲藝術大師的作品。這些作品創作時間跨度接近500年,涵蓋了包括巴洛克主義、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巴比松畫派、學院派、印象派、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野獸派等眾多歐洲主流藝術學派。
上·美術館館長張久希望這些藝術品承載起社會大眾的審美塑造。上·美術館展廳中,每幅油畫都附有一張二維碼,掃描之後就跳出一個頁面,裡面不僅有畫作簡介,還有這幅畫從最初到現在的收藏流轉過程,每一次轉手,每一家機構出具的證書,都赫然在列。「這些資料全是兒子張思遠整理出來的。」張久說:「在國外,藝術品收藏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情。」疫情期間,與張久長期合作的義大利畫廊為了渡過難關,主動以較低的價格出讓了十餘幅名家手稿和畫作給他,其中就包括安格爾、梵谷、莫奈的作品,於是才有了這次的「張久、張思遠父子歐洲藏畫展」展覽。
南京青年策展人辛心欣與多家南京民營藝術機構有過展覽合作。在她看來,疫情既是危機,同時也是一次快速洗牌、重構生態、激發轉型的過程。「就我所知,目前已經有南京本地民營藝術館支撐不下去了,今年以來一直在整理庫房,沒有新展覽推出。」但同時,在她看來,目前南京的藝術展覽生態已經在康復中,甚至這段時間以來,美術展覽呈現「反彈」之勢。她這兩天就非常忙碌,「我最近一個月策劃了四場展覽,本周末就有一場將在金陵美術館開幕。」
展覽熱情為什麼在激烈「反彈」?「前段時間減少聚集,藝術家沒有了應酬,能夠沉下心來作畫,作品產量很高。幾個月下來,不少畫家攢了一大批精品在手上,現在是拿出來亮相的時候了。」辛心欣分析說,疫情其實也在不知不覺間重塑著藝術生態。她注意到,今年3月份恢復線上微拍時,年輕作者三五千元一幅的作品,物美價廉,很受市場歡迎。「通過這個階段的市場洗牌,以往那些靠炒作而價格虛高或者應酬型的作品,紛紛被淘汰,藝術市場觸底重建,年輕藝術家開始穩穩走入主場,各項展覽需求很旺盛。」
面對2020年下半場,辛心欣坦言,如今觀眾越來越習慣線上展覽,當前線下美術館裡的現場的確暫時「冷」了一些,但這不是簡單的代替關係,也並不妨礙觀眾對於藝術的火熱熱愛,展覽、市場都在復甦,美好的藝術是人們永恆的需要。
》》》》相關新聞
非國有博物館:走上雲端的創新嘗試
江蘇是文博大省,擁有82家民營博物館,數量在國內排在前列。面對疫情,非國有博物館的抗壓能力相對更加脆弱。如何破解生存難題,以積極轉型求得發展,是擺在民營博物館面前的難題。
從1月底到3月底,位於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的的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關閉了兩個月,但員工們幾乎一天都沒閒著,「我們正好用這段時間做深學術研究,加強絲綢文化梳理和IP開放方面的工作。」該館運營主管丁鵬介紹,疫情期間,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開發了一系列智慧雲展覽,讓觀眾在線上感受絲綢文化的魅力。
此前,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與南京市檔案館合作,對封存10年的中興源雲錦檔案資料進行搶救性的保護與復原,並於去年10月成功舉辦「雲錦色彩暨數位化保護成果匯報展」,向公眾發布了南京雲錦色譜,還原了雲錦常用27色。線下的展覽早已經閉幕,但觀眾依然可以在手機中回看。「我們打造了『錦色·雲錦數位化成果展』『中興源雲錦檔案史料展』兩個線上展覽,『放置』在官微中,讓觀眾直觀了解『八寶團龍紋』雲錦保護成果,近距離360度『觸摸』大花樓織機,欣賞雍容華貴的雲錦藝術品,獲得深度的沉浸體驗。」
疫情之下,這家民營博物館做出的創新嘗試還有很多。他們主動連結社會資源,與知名企業探索合作模式,參與公益直播與外擺市集,開發創意文創產品,讓昔日的皇家貢品——雲錦進入更多生活領域,實現了雲錦的IP化傳播。
「一把巧生爐的製作,要經過開模、煉銅、鑄造、皮殼製作等幾十道關鍵工藝……」打開蘇州巧生爐博物館的淘寶店,該館陳冠丞館長正在進行網上直播,向爐友介紹明代宣德爐的歷史,詳解現代巧生爐的鑄造特點,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紛紛前來「圍觀」。
蘇州巧生爐博物館是一家以銅爐為主題的民營博物館,由復原了宣德爐傳統失蠟法製作技藝的陳巧生大師創辦。在因疫情關閉的三個月時間裡,陳冠丞嘗試著在「雲端」解密巧生爐技藝,「我們在多個平臺開通直播,每期都拿出巧生爐的代表作品,為爐友講解答疑。」在古代,款式典雅的宣德爐是文人在書齋裡雅玩的器物。如今,陳冠丞想讓傳統銅爐和香道文化走近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疫情期間和疫情之後,我們持續不斷地通過微信公眾號『巧生爐』推文,全方位展示巧生爐之美。我們還在線下舉辦爐文化講座,參加『姑蘇八點半夜市活動』,將帶著充滿創意的作品參加蘇州創博會,以各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巧生爐』這一蘇州非遺名片。」
在常州,展示中外煙標、菸具珍品的戈小興中外煙標菸具博物館也走上「雲端」。從事菸草文物收藏三十多年的戈小興館長介紹,該館是我國唯一一家菸草史民營博物館,擁有212個國家和地區的煙標168000餘種,各種菸具7000多種,菸草文物令人眼花繚亂。疫情期間,四層樓的展廳全部關閉,觀眾無法前來觀展,館方就通過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分期分主題地對藏品進行梳理,用簡潔的文字和簡短的畫面,展示水煙壺、旱菸具(杆、袋)、菸斗、中國早期捲菸具等菸具。這家非國有博物館還積極參與常州市博物館學會組織的「雲看展」短視頻宣傳推廣活動,所拍攝的博物館短視頻在常州多個媒體平臺播放,有效提升了文化品牌形象。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發布的研究顯示,全球博物館業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影響,有近90%的博物館(超過85000家)暫時關閉,有近13%的博物館可能無法重新開放。和公辦博物館相比,民營博物館規模更小,資金來源單一,藏品主題相對簡單,疫情只是將非國有博物館平日裡的困境進一步放大。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運用好網際網路思維,將展覽搬上「雲端」,把輸出展覽升級為輸出服務,充分開發經典藏品的IP價值,推出更受年輕人歡迎的文旅產品,「弱小」的非國有博物館同樣能夠安全度過疫情危機。記者看到,很多非國有博物館已漸漸探索到新的運營模式,一些疫情期間的成功做法也會在疫情消散之後被沿用。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營主管丁鵬說:「疫情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傳統文化的韌性是很強的,新的技術作為載體,讓文化內容轉型到線上,從而得到全方位的傳播和傳承,也會助力於非國有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
交匯點記者 顧星欣 高利平 於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