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社交網站「作為藝術行業從業人員是怎樣的生活體驗」這一問題下,數千個回答者分享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其中,一個回答這樣總結道:「聽起來高大上,實則拿著低保工資操心高端人士的人生,行業優越感爆棚,從業人員卻得不到應有的酬勞。不幹這行,老本行偏偏是這行,繼續幹下去,心裡只有屈辱。藝術行業,就是圍城之下,霧裡看花。城內人羨慕城外人,城外人還想方設法地想要擠進來」。
這究竟是偏見,還是行業事實?李天琪通過問捲走訪調查了213位在藝術機構打拼的從業人員。
究竟哪些機構算「藝術機構」?據統計,62.2%受訪者來自美術館和畫廊,其餘人員大多來自藝術領域媒體、展品博覽會、藝術品拍賣行和一些非營利性機構,也有少數受訪者來源於藝術有關的公關公司、金融行業等等。
具有藝術科班背景的從業人員佔63.3%。藝術機構所提供的崗位不僅僅只與藝術相關,大多數崗位所要求的藝術水平並不需要太高,更有許多與藝術完全不搭邊兒的崗位,譬如財務、人事、法務等等,因此,這個數字並不算太高。不過,相比於發達國家,中國的藝術行業才剛剛起步,從業人員魚龍混雜在所難免。隨著職業發展,行業對於從業者的藝術水平就會理所當然地提出更高的要求。當然,藝術水平的提高並不是簡單源於科班教育,自身的愛好、努力、天賦等因素更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42.6%受訪者為碩士學歷,53%為本科學歷。「博士文憑率」最高的是美術館員工,大約為4%,這是由於美術館較強的學術屬性,大型的美術館也基本都設有專門用於學術研究的部門。因此,許多藝術史方向的博士畢業後會優先選擇美術館。
在受訪者中,幾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會說英語。其中,「海歸」比例近四成,為37.4%,而能「自如運用英語交流」的受訪者佔比為42.2%。各機構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對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要求也不同,但毫無疑問,藝術行業從業者有著平均而言更高的學歷,留學率也相對於其他專業顯著較高。不過,留學經歷能否加速員工在藝術行業的職業進階,目前我們無法確定。
59.6%的受訪者在北京工作,其次是上海、成都、廣州、深圳。作為藝術資源的聚集地與權力中心,北京成為許多從業者「心嚮往之」的「福地」。上海也在藝術方面有著巨大吸引力,這與雨後春筍般私人美術館的落成以及藝術展覽的興起關係巨大。成都擁有穩定的藝術家群落,也駐紮著幾家相當高質量的機構,更有著巨大消費潛力,這使它在藝術家心中非常值得一去。而廣東的藝術發展雖然緩慢,但較為平穩,日積月累也取得了喜人的進展。
53.6%的受訪者為普通職員。為了使統計對象更客觀,此次涵蓋的範圍也比較廣泛,普通員工和管理層都有涉及。但是,普通職員仍然佔大多數,為53.6%。在藝術行業,究竟要努力多久才能成為管理層?研究人員經過數據分析發現,人們普遍需要6-10年的努力才能進入中層,而進入高層則需要11-15年的打拼。
76.3%的受訪者家境普通。說起藝術行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高大上」「土豪」「文藝」。那麼,進入藝術領域是否就意味著此人「家裡有礦」「不差錢」呢?問卷結果並不支持這樣的結論。據統計,只有不到20%的受訪者表示「原生家庭較為優渥」,屬於「中產階級及以上」,而普通小康家庭的孩子則佔到七成以上。看來,父母的支持只是一種幸運,踽踽獨行的不斷奮鬥才是這群藝術從業者的生活常態。
59.8%的受訪者處於未婚狀態。隨著結婚率連年創下新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著較高的生存壓力。在種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下,這些受訪者紛紛表示自己無暇考顧及婚育,「間歇性想戀愛,持續性想單身」。在調查中,59.8%的受訪者仍處於未婚狀態,生育率則更低一步:只有22.5%的受訪者生育有子女。
77.5%的受訪者因個人興趣入行。可見,很多從業者非常看重自己內心的需求與意願,在選擇工作時也把喜好放在了第一位。至於薪資、前景、平臺大小、等因素則退居興趣愛好之後。
41%的受訪者年薪低於10萬元人民幣。藝術行業往往「人前光鮮,人後心酸」,甚至在藝術機構扎堆入駐的北京上海,許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表示,他們獲得的工資連在大城市支付房租、填飽肚子都存在困難。在這個行業,稅後收入低於每年10萬的受訪者為41%,低於20萬的受訪者則高達83%。
對目前薪資滿意的受訪者僅佔15.56%,而明確表示對薪資「特別不滿意」的從業者高達43.4%。而在「你期待的合理稅後薪資」一題中, 「20萬-30萬」是被選擇最多的區間。網絡上曾經曝光過網際網路大廠校招崗位年薪列表,我們可以看到,在2019年,網際網路行業中的應屆生年薪往往可以達到21萬起跳的標準。如此看來,比起年薪百萬都見怪不怪的金融、網際網路行業,藝術行業從業者對薪資的要求堪稱低廉,心理預期也並不高。在這些藝術行業從業者眼中,薪資不僅僅是生活的保障,一份匹配他們勞動的報酬更是尊嚴的體現。不過,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辛苦,網際網路和金融行業的高工資仰賴於時代「風口「,更依賴於「996」所體現出的繁重腦力勞動。
56.9%的受訪者在進入行業後接受過家人朋友資助。工作後仍然需要家中「支援」,這令他們感到很難為情,但奈何大城市生活壓力大、成本高,往往入不敷出。
17%的受訪者擁有自己的副業。藝術行業的工資令人不太滿意,這使得很多人選擇了做一份副業。大家紛紛充實自己,學習更多技能,將自己武裝成三頭六臂的「斜槓青年」。其中,最受他們青睞的副業是寫作,其次是炒股和餐飲,再次則是微商。當然,在他們之中,也有許多人「劍走偏鋒」,將目光瞄準更為小眾的行業,如民宿經營、留學諮詢,以及最近頗為緊俏的平面模特崗位。
71.2%的受訪者表示藝術行業還是很有趣的。看來,在我們對藝術行業的固有觀念中,至少有一點也同樣深受從業人員的贊同:這份工作還是很有意思的。這些從業人員給出的理由五花八門,包括工作較為自由、環境較為輕鬆、領導比較善解人意,等等。其中更有著為數不少的「隱藏福利」,如:可以近距離接觸行業「大牛」、可以免費逛展覽、可以接觸最新的藝術資源。
62.3%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坐班,經常高強度加班的受訪者佔28.77%。看來,藝術行業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自由,坐班仍然是許多公司的硬性規定之一。不過,加班的情況倒的確不是特別普遍,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訪者表示經常需要加班。但是,高強度加班較少並不代表著沒有高強度加班,大部分美術館和畫廊的工作人員圍繞著展覽展開工作,每逢展覽開幕前,他們的工作都非常繁忙,甚至通宵加班都是常事。而在拍賣行工作的從業人員則圍繞著春季和秋季的兩次拍賣會展開工作,展覽時間並不長,但收集藝術品、拜訪收藏家的工作可謂忙碌繁重,往往一整年都需要為此而東奔西跑。
74.5%的受訪者表示同事關係比較簡單愉快。許多人覺得,藝術界較為混亂,同事間難免常有勾心鬥角之事發生。不過,儘管有一些受訪者認為自己所在機構人事關係比較複雜,同事間相處不輕鬆,但接近四分之三的從業者都紛紛表示,同事之間的關係整體而言還是很和諧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愉快的,大家其樂融融,非常溫暖。這一方面與個人道德品質、生活習慣有關,也與藝術機構往往是小微企業,公司規模不大有關。
34.7%的受訪者表示,出於疫情影響,他們的工資已明顯減少,這使他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41.9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目前「非常焦慮」,很關心工作和生計問題。
而面對未來的發展,27.3%的受訪者表示會繼續留在本崗位,大部分人表示自己正在觀望。在「為何想要離開這個崗位」的問題中,「工資待遇差」毫無懸念地包攬了絕大部分投票,但「工作壓力不大」「和領導、同事關係好」又成為了挽留他們的理由。
最後,談及是否願意終生從事藝術時,明確表示願意留在這個行業的受訪者為45.8%。這個數字並不算太少,但最多人的選擇卻是「不好說」。三個字簡簡單單,裡面卻包含著猶豫、掙扎和徘徊,在堪稱不易的世間中顯得尤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