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曹操勃然大怒,回到帳中,立刻派人將楊修喚來;他面沉似水地問楊修道:你為何在軍中散播謠言,妄自猜度我有退兵之意?楊修連忙解釋道:我並非胡亂揣摩大王之意,而是聽到大王以雞肋為口令;我想到雞肋其物,食之無肉而棄之有味,令人難以取捨,恰如我軍目前正處於進退兩難之際;因此我才認為大王不久便有退兵之意。
曹操氣得用力一拍桌子:你怎敢妖言惑眾,亂我軍心?來呀,將楊修推出帳外,斬首示眾!眾文武很少見到曹操發這麼大的火,一個個嚇得噤若寒蟬,默不作聲;再看楊修,既沒有跪地求饒,也沒有驚慌失色;眼前的結果,他好像早已預料到了一樣;他只是仰天嘆了一口氣,便被幾個武士不由分說地帶出了帳外。
不多時,武士將楊修的首級獻上;曹操看了一眼,依舊怒氣不息;他一甩袍袖,轉身回了內帳。曹操並非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主公,而楊修也是一個聰明過人的幹吏;按照常理而言,曹操不可能因為楊修僅僅只說錯了一句話,就這樣毫不猶豫,不加思索地殺了他;出現今天這樣的情形,究其原因,是因為曹操對楊修積怨太深,並且由來已久!
那麼,究竟是哪些事情引起了曹操的積怨呢?
第一件:曹操曾經想建一座花園,等花園建好之後,曹操率眾觀賞完畢,不置可否;只是提筆在花園的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理解是什麼意思,楊修就告訴他們:「門」內一個「活」字,就是「闊」字呀;看來丞相是嫌門做得太寬闊了。工匠們連忙將門改窄,曹操知道這件事之後;表面上對楊修大加誇讚,可是心裡卻很不痛快!
曹操有這樣的反應是很正常的,他之所以不明說,而是在門上寫字,其動機就在於賣弄自己的文才;曹操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也稱得起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但他畢竟也是一個人,他既然擅長文學之道,也就難免藉此道來炫耀顯擺了;他的本意在於讓所有的人都猜不出來,最後由他自己來揭開謎底;唯有如此,才能顯得他鶴立雞群,遠勝於眾!
賣弄自己的擅長之道,這便是人性常見的弱點之一,曹操與楊修都不能例外;可問題在於,曹操是主,楊修是臣;作為臣子的楊修,非要和自己的主公曹操爭相賣弄,這就只能叫做不識時務了!相形之下,作為主公的曹操有著更大的格局;所以他沒有指責楊修,免得別人說自己氣量狹窄,不能容人;與此同時,他還不得不嘴上誇讚楊修,可越是這樣,越讓他覺得憋屈;身為主公還要對臣下克制,他的心裡怎麼能痛快得了呢?
第二件:有人從塞北給曹操帶來了一盒酥糖,曹操在裝酥糖的木盒上親筆寫下了「一合酥」三個字,然後將它放在自己的書案上;哪知道被楊修看見了,居然把盒子拆開,拿著調匙與親隨們一起分著吃了!曹操問楊修為什麼要這麼做,楊修居然振振有詞地答道:丞相親筆所書『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聽了,依舊是表面對楊修讚賞有加,可心裡卻已經開始厭惡他了。
這件事與上面的事同出一轍,相對於上面的事而言,楊修對這件事的處理,除了不識時務以外,還有僭越禮儀之嫌!一盒酥雖然值不了什麼錢,可是從塞北帶來的這盒酥,是專門獻給曹操的;其意義就相當於貢品!作為臣子的楊修是沒有資格享用的,曹操若是較真的話,當時就可以用這個理由責罰楊修!不得不說,曹操確實胸襟寬闊,而楊修也過於恃才放曠了!
第三件:曹操生性多疑,總怕自己睡著了之後被人謀害;因此他經常對身邊的隨從說:我有個不好的習慣,夢中好殺人;因此我睡著了以後,你們千萬不要靠近我!即便如此,曹操也還是有些放心不下;他覺得光是說說,還不能夠引起隨從們的重視;於是有一次他故意裝睡,將身上的被子推到了床下。果不其然,有一個內侍慌忙上前,撿起被子為曹操蓋上。
而曹操也一點沒客氣,爬起身來抽出寶劍,就把這個內侍給殺了。隨後曹操又接著睡覺,到了天亮他醒來的時候;看到內侍的屍體便假裝吃驚地問道:這是怎麼回事?隨從們把實情告訴了他,曹操聽了放聲大哭:唉,我早說過,我夢中好殺人,他怎麼就不當成一回事兒呢?隨即,他下令厚葬此人,隨從們自此也就相信了曹操的鬼話。
曹操作為一代奸雄,幹出這種事情也不是頭一遭了;當初徵討袁術的時候,糧官王垕不就是這樣被他冤死的嗎?但是這種奸謀詐術,出自於曹操的陰暗心理;作為曹操本人而言,他是絕對不願為人所知的;哪知道侍從下葬的時候,楊修卻冷不丁地指著侍從的屍體,連連搖頭嘆息道:真正身在夢鄉的不是丞相,而是閣下呀。
此言一出,曹操就明白了:我這套裝神弄鬼的招數,被楊修給看出來了!他臉上紅一陣白一陣,顯得那樣的尷尬,那樣的不自在;在他的心裡,便更加厭惡楊修了!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楊修雖然天資聰明,可是處事卻極不成熟!他之所以要說出這句話,是因為他看不慣曹操的陰謀詭詐和草菅人命;可見楊修此人,倒有幾分原則與正氣。
那麼,既然楊修已經了解了曹操的性格與為人,他應該有兩條生路可以選擇;要麼辭職不幹,遠離曹操,逃避危險;要麼繼續留下,裝傻充愣,閉口不言;可是楊修卻偏偏選擇了一條死路,既不避險,又要多言!再加上他後來暗中為曹植出謀劃策,與曹丕爭奪世子之位;忘記了疏不間親的教訓,終於嚴重地觸碰了曹操的心理底線!從而最終被曹操以雞肋為藉口處斬,落了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可憐楊修死的時候,年僅三十四歲!此時他正當壯年,又身負奇才之名;就這樣匆匆一生,真可謂是人間不值得呀!可是這又怪得了誰呢?怪曹操嗎?恐怕這筆帳還真不能算在曹操頭上!畢竟,曹操對他已經一再容忍了;要怪,還得怪他自己!楊修的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教訓呢?從他的故事裡,我們又能借鑑些什麼呢?
這,還得從聰明、精明與智慧說起。何謂聰明?就是反應能力比一般人要快,但僅限於此;何謂精明?就是不僅聰明,而且懂得權衡厲害,絕不肯輕易吃虧;何謂智慧?就是不僅精明,而且善於總結規律;眼光長遠深邃,凡事未雨綢繆!聰明的人往往無所顧忌,喜歡炫耀,比如楊修;精明的人往往只顧眼前利益,過於刻毒,比如周瑜;故此,這兩者皆不可取!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比如郭嘉、賈詡、諸葛亮;他們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所以,他們鋒芒內斂,氣定神閒,絕不貪圖一時的虛名而更重實效;他們審時度勢,靜待時機,絕不計較一人一事之得失;他們居安思危,馳馬思墜,步步留有後手,絕不會臨事驚慌,束手無策!他們待人接物,隨機應變;奇正相合,進退自如!聰明靠天資,精明靠算計;而智慧,則要靠潛心修煉的深沉!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格局更大,眼界更高;他們所專注的,不僅是自己整個人生的整體規劃,而且還要以一己之力領導團隊,改造環境;以至於最終影響江山社稷,改變歷史進程;從而讓自己在得以實現人生理想的同時,能夠青史留名,萬古流芳!儒家所言的緘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他們思想境界的真實寫照!楊修若是對此泉下有知的話,也就死得不冤了!這正是:天資聰穎應珍惜,展露鋒芒需顧忌;緘口修身唯根本,學以致用方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