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法國總統馬克龍感染新冠後首次公開露面來源:中國新聞網
【深度】面對嚴峻考驗,疫情中的馬克龍是否雄心依舊?
【環球時報駐法國、奧地利特約記者 肖遙 夏雪】12月24日,確診新冠肺炎並接受隔離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按計劃會再次接受病毒檢測。連日來,有關「年輕氣盛的馬克龍不幸確診,法國和歐洲的未來將走向何方」的議論此起彼伏。但實際上,患病一周來,身體疲憊的馬克龍仍「忙得不可開交」:20日深夜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通話討論英國「脫歐」問題,21日生日當天遠程主持年度最後內閣會議,22日與烏克蘭總統通電話時表示,「打算一旦疫情允許就正式訪烏」……無論是應對國內的「黃背心」運動、抗議退休制度改革的浪潮,還是謀劃歐盟的長遠發展,馬克龍執政以來一直面對各種考驗,一場疫情無疑又帶來更大的挑戰。近在眼前的新年假期怎麼讓法國民眾平穩度過,2021年如何幫助歐盟擺脫困境,還有如何贏得並不遙遠的2022年法國大選,在這些「近憂遠慮」面前,剛剛年滿43歲的馬克龍是否雄心依舊?
當地時間12月17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後首次露面,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怎麼統治能做出246種奶酪的民族?」
「政府每個措施都會引起議論與批評,法國人面對疫情時的看法到現在還難以統一!」法國《費加羅報》近日發出這樣的感嘆,並提醒民眾說,「連總統也和普通人一樣會感染病毒,可見疫情有多嚴重」。目前,人口6700多萬的法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已接近250萬,死亡人數超過6.1萬。自今年1月24日法國波爾多確診歐洲範圍內第一例新冠病毒患者開始,法國已承受了兩波疫情高峰期的考驗。3月16日,馬克龍總統宣布法國進入「疫情戰時狀態」,自17日開始全國禁足。隨著4月疫情有所控制,法國政府宣布5月11日開始逐漸解禁。8月底,法國確診人數和住院人數又逐漸上升,到10月進入第二波疫情高峰期。政府從10月30日起再次啟動全國封鎖政策,禁止居民非必要出行,限制跨地區旅行,餐廳、酒吧和商場等場所關閉。隨著疫情嚴重程度11月中旬出現連續下降後,法國自11月28日起又逐步解禁,人們也開始準備迎接聖誕節和新年。但進入12月後,法國及其周邊的義大利、德國、英國等國疫情加重。為控制疫情,法國從12月15日重啟每晚20時到早晨6時的宵禁措施,違規者將被處以至少135歐元(約合1073元人民幣)罰款。12月22日,法國衛生部長維蘭提醒民眾「必須時刻注意各種預防措施,避免節日期間病毒再次捲土重來」。另據報導,法國將於12月27日啟動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法國《世界報》報導說,疫情對法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馬克龍正面臨執政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法國政府的一系列強制性防疫措施其實很有成效。法國防疫專家提供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一次「禁足令」可以避免59萬法國人入院治療、避免14萬確診者轉成重症患者。事實也證明,一旦採取「禁足令」,法國的疫情都會在兩到三周後得到明顯控制。客觀說,馬克龍政府出臺防疫舉措時可謂煞費苦心,一旦疫情有所回落,就會馬上放寬限制措施,目的也是儘快刺激經濟回升。法國政府還對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給予補助。一些從事旅遊業的法國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他們每個月不幹活也可以領到1500歐元的補助。據記者觀察,雖然連日來法國確診病例動輒上萬,但人們還是「該幹嘛幹嘛」,除了出門基本上都戴口罩外,人們生活總體上很平靜。
但法國的防疫政策一直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無論政府推出什麼樣的政策,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反對聲音。法國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矛盾體。法國民意調查所10月份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83%的人願意按照政府的防疫措施去做,72%的人認為自己會嚴格遵守禁足規定,60%的人認為相關措施有利於控制疫情,但只有36%的人信任政府會有效應對疫情。法國BFM電視臺11月14日的一個節目在談論政府「禁足令」時引用了戴高樂的話:「你怎麼能夠統治一個能做出246種不同奶酪的民族呢?」從實際利益出發,餐飲、娛樂等從業者大多反對「禁足」政策。兩次「禁足」期間,巴黎等城市都出現反對「衛生專制措施」的示威活動。一些人還指責政府是「借疫情剝奪人們的自由」。法國民意調查所11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法國人聲稱自己違反過「禁足令」。據法新社報導,第一次「禁足令」期間,法國就開出了70多萬張罰單。
法國哲學家亨利·列維今年的新作《這個讓人發瘋的病毒》一出版就成為法國暢銷書。他認為「宵禁」這樣可怕的名詞是戰爭時期才用的,會勾起法國人對德國佔領時期的黑暗回憶。一位參加過反「禁足令」示威的法國退休女教師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樣強制性限制人們出行自由的措施只有戰爭時期才有,不可想像父輩曾遭受的苦難今天又會輪到自己身上。」她甚至說,「疫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讓人們感到恐懼」,因為大部分感染者可以治癒,政府不能因為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就「發瘋般」採取「禁足令」。巴黎的大學生馬克說,年輕學生本來就為找不到工作和實習機會而著急,現在各種限制措施讓他們「火氣很大」。
「禁足令」還遭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對。法新社12月15日報導,綠黨籍馬賽市長魯比羅拉以「健康原因」提出辭職。今年9月,魯比羅拉對關閉餐館和酒吧公開表達過不滿,因為歇業將影響馬賽餐飲直接就業者7000人、相關從業者2.5萬人。普羅旺斯市長也認為政府「不應該在民眾中製造恐慌並阻礙經濟發展」。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近日刊文總結法國抗疫措施的得與失,文章認為,秋季進入第二波疫情高峰期以來,法國政府的決策缺乏透明度,醫療體系超負荷運轉,暴露了官僚主義在緊急狀態時的弊端。
當地時間12月10日,法國官方表示,由於在本月15日無法達成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降至5000例以內的「解封」目標,因此對「解封」方案進行大幅調整。圖為巴黎市中心一條街道,行人稀少。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具有出色的洞察力與應對能力」
據法國《快報》12月23日報導,為回應社會上對「封鎖」政策的非議,馬克龍日前在接受採訪時稱,遵守防疫限制措施並不是喪失自由,相反,為保護他人,特別是身體虛弱的人而作出團結性的讓步、放棄一些娛樂和方便,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此前,馬克龍還在發表電視講話時強調,國家必須保護經濟,但首先要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法國永遠不會採取群體免疫策略」。
法國主要媒體近日分析認為,馬克龍有心通過應對新冠疫情強化自己的總統競選地位。《世界報》22日相關報導說,馬克龍關鍵是要能應對好疫情帶來的各方面挑戰,「目前除『國民聯盟』的瑪麗娜·勒龐這個老對手外,法國傳統的左派和右派中都還沒有他真正的對手出現」。該報評論員如此形容道:「那些幻想打破馬克龍-勒龐兩元結構的人,還沒有找到一條讓他們可以擦身而入的老鼠洞。」馬克龍4日曾對媒體表示「也許我將不會當總統候選人」。《費加羅報》隨即對此展開評論,認為「馬克龍的態度實際上是不許諾什麼也不否定什麼」,因為民意調查顯示,馬克龍的民意分一直在上升,因此他的地位還是相當穩固的。法國CNews電視臺23日的評論節目說,馬克龍在確診新冠肺炎、身體疲憊之際仍接受媒體採訪,並且言談中不乏哲理,並對國家形勢進行深度分析,其實就是為下屆總統大選造勢。《焦點》雜誌分析說,馬克龍確實具有出色的洞察力與應對能力,他今年在打擊恐怖主義、強化治安和打擊非法移民方面連續出重拳,首先是順應民意,其次也是為分散民眾對疫情暴發初期政府存在失誤的注意力。因此,他還是獲得大多數民意的肯定,「目前看也最具優勢」。法國24小時新聞臺還評論說,馬克龍近期通過媒體不斷發聲,既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也在歐盟層面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從面對來自土耳其的壓力,到對歐盟內部重大事務的決斷,再到對美國、中國、中東等相關問題的表態,馬克龍均以歐盟的代表自居」。《費加羅報》認為,馬克龍通過這些訪談節目對外強調:法國要堅持融入歐盟,而歐盟也應擁有一套獨立、自主的防禦戰略。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永升看來,在西方國家裡,法國的抗疫「成效」處於中上等,這也符合法國人歷來就有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行事傳統。趙永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法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給民眾和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的救助力度很大,「在西方國家裡是最為慷慨的」。據他了解,大多數法國民眾對政府的防疫舉措其實並沒有太多異議,但真正讓他們執行起來卻很難。趙永升在法國生活多年的切身感受是,法國人那種近乎「精神分裂」的思維和行為很難讓來自東方國家的民眾理解。他的一些法國朋友就說:「我們很理解『禁足令』期間民眾照常上街示威的做法。」
趙永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應對疫情對法國政府來說是挑戰,但同時對馬克龍而言似乎也是機遇。首先,疫情轉移了很多法國內部的社會矛盾。例如各地反對退休制度改革的浪潮一直讓馬克龍頭痛,但疫情暴發以來,民眾的關注點已逐漸轉移到與防疫有關的措施上來。其次,疫情給馬克龍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示的平臺,常言說「時勢造英雄」,馬克龍總統目前的民調支持率仍在上升,這無疑會進一步提升馬克龍繼續執政的雄心。據法國LCI新聞臺報導,今年4月以來,法國人對馬克龍的信心指數上升了6個百分點。
「後默克爾時代」歐盟唯一的核心人物
除了抗擊本國的疫情,馬克龍還在為歐盟的發展「忙前忙後」。根據公開報導,馬克龍確診前一天曾在愛麗舍宮接待葡萄牙總理科斯塔並共進晚餐。12月10日,他還參加了歐盟27國領導人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峰會,其間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雙邊會談。兩天之後,馬克龍還與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舉行會談。
從歐洲的角度看,德國「鐵娘子」默克爾2021年將卸任,這對法國總統馬克龍來說,也是一個機遇。馬克龍本身有「拯救歐洲」,即領導歐洲走出困境的雄心,比如他說過北約已經「腦死亡」,多次強調歐盟的獨立自主。歐洲人對馬克龍也有很大的寄託。趙永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包括他本人在內,很多分析人士還是看好馬克龍,相信他2021年能夠領導法國,甚至幫助歐洲走出困境。
德國弗萊堡大學國際關係專家溫弗裡德·維特近日撰文描述了馬克龍所設想的歐盟發展藍圖。文章稱,儘管歐盟多年來一直依賴「法德發動機」,但隨著默克爾宣布2021年將不再參加德國大選,歐盟在「默克爾時代」末期的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而馬克龍幾乎成了「後默克爾時代」歐盟唯一的核心人物。馬克龍的「歐盟計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重塑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在適當的時候考慮減輕或解除對俄制裁。未來歐盟的安全無法完全依賴北約及美國,這就要求歐盟擁有獨立的防務體系,而實現防務自主離不開俄羅斯的配合,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法國或將重新採取戴高樂和密特朗時代的對蘇(俄)友好政策。二是防止歐盟東擴。馬克龍明確反對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加入歐盟,稱歐盟目前還沒有做好接納新成員的準備。馬克龍的真實想法是,以歐盟的現狀接納經濟落後的巴爾幹國家,不僅不能為歐盟帶來穩定,反而會加劇歐盟的分裂。三是堅定推行歐盟一體化政策,而這一點也與前兩點相輔相成,只有降低歐盟東部邊界的戰略風險,再加上團結而統一的歐洲,解決歐盟當前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恐怖主義才有希望。
德國《每日鏡報》刊文稱:「馬克龍與默克爾在歐盟內部的不少議題上已經開始出現分歧,隨著『後默克爾時代』的到來,歐盟會有新的開始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歐盟在外交政策、內部改革等諸多議題上會不會進入「馬克龍時代」還是未知數。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