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健身幾次合適?答案是,沒有統一標準。通常健身教練會建議鍛鍊者,每周至少健身三次。這當然沒錯。許多運動機構的建議都是如此。
事實上,普通的健身者只有達到至少每周三次的運動頻率,才能累積運動效果,無論是有氧運動,還是力量訓練,均是如此。低於這個運動頻率時,鍛鍊者就要承受每次鍛鍊後,都要承受一次明顯的肌肉延遲性酸痛。
然而,「最少每周三次」的運動頻率,只能視為一種大眾化的、普遍的要求。具體到每一個健身者,這種大眾化的規律就很可能失靈。對於一個從不運動的老年人,剛開始每周運動兩次,可能他都花很長時間去適應,而對於一個運動多年、訓練有素的資深健身者來說,每周健身五六次,身體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那麼,一周到底該練幾次呢?不妨從以下兩個基本點出發,來考慮這個問題。
所謂「和自身能力相匹配」就是說,一是要確保身體能夠在這種運動頻率下,得到足夠或充分的恢復,二是避免發生過度訓練。
以最常見的跑步為例。不少新手剛開始,都會「天天跑」,以期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因為他們認為「跑得越多、效果越好」。然而,「天天跑」完全脫離新手的身體能力,運動疲勞無法有效消除,身體也沒有時間用於恢復。結果,造成跑步新手成了受傷的重災區。
御行君的一位好友,屬於肥胖人士,體重大,平時從不參加鍛鍊。只是因為一時的心血來潮,居然連續三天進行小強度的長距離小跑,結果三天後就發現腳踝不適,走路有疼痛感。於是,立即放棄了運動。
有統計顯示,普通鍛鍊者,如果每周有氧運動的次數超過5次,那麼傷病機率就會直線上升。因為高頻率的有氧鍛鍊,意味著成千上萬次的小幅度、相同且重複的動作。而具備這種小幅度、大量、重複特點的有氧運動的動作,在每周高頻率運動安排下,恰恰最容易造成受傷。
比如完成一次5公裡慢跑,腳部反覆著地高達五六千次,即下肢受到了五六千次的衝擊,每次衝擊力都達到了身體重量的2至4倍,甚至更高(和速度有關)。新手的下肢肌肉又普遍薄弱,難以起到很好的緩衝和穩定關節的作用。
建議是,剛開始運動健身,體弱者、老年人,可以從每周1至2次運動開始,逐步適應。健康的年輕人和中年人,可以從每周三次開始起步,但每次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長,要和自身實際承受能力相匹配,不宜運動量過大或強度太高。
在確保身體能夠在下一次運動前得到有效恢復的前提下,每周運動頻率的安排,還需要考慮和健身目標相匹配。
對於只是想「保持健康」或「維持當前體形」的人士來說,每周3至4次的運動頻率,已經可以滿足需求。
對於超重和肥胖人群,國家體育總局在《全民健身指南》中,給出的運動頻率建議是,每周應鍛鍊5至7天,每次保持中低運動強度即可。在現實操作中,這個運動頻率相當高,只有少數人可以做到。實際上,超重和肥胖者本身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普遍較低,建議不要每天都運動,應留出至少1至2天的時間用於休息。如此,反而有利於達成減肥、減重的目標。
對於資深健身者,由於運動後的恢復能力強,通常根據當前階段的運動目標來安排運動就行了。譬如,大多數普通的力量訓練者,每周一般保持3至4次的訓練頻率,用以完成一個「全身主要肌群」的訓練循環,但對於一些高階訓練者或者有備賽要求的健身者來說,有可能需要每天都進行訓練,或者在一天之中安排「兩練」甚至「三練」。
歸根結底,每周健身的運動頻率該是多少,應綜合考慮運動能力、訓練水平、訓練目標,以及身體的恢復能力,而不應盲目執著於「練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