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多少路,影響你能活多久?50歲以後,這件事比運動更重要

2020-08-13 養生早班車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說法,且不說這種理念正不正確,現在有多少人是能堅持飯後散步的?很多人每天都需要上班,回到家根本不想再動彈。而那些年紀大一點的老人,也不敢胡亂折騰,生怕一個不小心,給家人增添負擔。

但其實走路這件事,可以說是最簡單的養生方式了,有些人看不上散步,認為運動強度太小,沒什麼效果。其實散步對於剛開始運動的人以及中老年人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有的人體型比較肥胖,一開始就讓他們跑步、健身也不實際,散步比較緩和,適合做健身前的鋪墊。

而且散步也不需要花費太多體力和時間,只要一雙運動鞋,一個場地,隨時都是開始。相比於其他運動項目,散步更易操作,更好堅持。

如果覺得散步的強度太小的話,也可以調整步伐和速度。總之,散步的好處是遠遠超出缺點的。

什麼時候開始散步最好?

其實決定散步時間的永遠是自己的行動力,有的人比較懶,不願意吃完飯以後還出門折騰,而有的人即使過了60歲,還不忘鍛鍊身體。所以什麼時候開始散步,還是要看自己。

一般來說,在40歲之前,最好是堅持有規律的運動,每天飯後都能散步半小時。過了50歲以後,散步的同時也要注重保養身體,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均衡營養。除此以外,有人非常看重計步器上的數字,覺得只有走到一萬步才有鍛鍊的效果,即使身體已經扛不住了,還是堅持走完自己設定的步數。

其實,一個人應該走多少路,是要看自身情況的,如果走了三千步就累得受不了了,也要及時停止,如果走了五千步也沒什麼感覺,可以適當加強運動強度,比如可以從慢慢散步調整成快走。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速度和方式,才能更好地收穫散步的好處,一味地追求計步器上的數字,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每天走多少路跟壽命有關係嗎?

很多人覺得堅持散步有益於延長壽命,其實,相比於從不運動,每天散步半小時,確實能減少患病的風險。因為在散步的過程中,身體會消耗一部分熱量,避免脂肪堆積導致肥胖。同時,運動起來,人體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機體運行就會更加高效率,從而延緩器官老化的時間。

堅持散步,對消化系統、血管、心臟、肝臟等都有好處。所以,如果沒事的話,不如走出家門,抽出半個小時來散步吧,既促進了消化,還有益於身心健康。

50歲以後,這件事可能比運動更重要

這3個時間點要喝水

很多人平時都不會注意喝水的時間,其實很多時候身體都是非常「渴」的,及時補充水分,才能讓身體一直處於最佳的工作狀態。記住三個時間點:早上起床時、臨睡前、晚上起夜時,這三個時間點都應該喝一杯溫水,既解渴又能促進血液循環。

堅持睡午覺

很多上班族都有睡午覺的習慣,其實人確實應該在中午休息15-20分鐘,這不僅能解乏,還能讓大腦和身體休息一下,更有益於健康。

兩餐之間吃點小零食

有些人常常堅持不到下一餐就餓了,這個時候不需要強忍飢餓,可以適量吃一些小零食,緩解飢餓,又能避免下一頓吃多,不過要儘量選擇一些低脂低糖的食物。

總結:散步很簡單,但有些人卻不肯嘗試,寧願躺在家裡看電視也不肯出門走路,希望你看完以後,可以克服懶惰,每天花半個小時,散散步,聽聽歌,更有益健康。

相關焦點

  • 提醒:過了50歲,這3件事比運動更重要
    有這麼一句俗語,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的確,走路是一種簡單省心的鍛鍊方式,不僅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還能增強機體力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延年益壽。3個小妙招幫助你越走越健康1、飯後不要立馬運動飯後我們的腸胃裡都是有待消化的食物,如果吃完飯很快運動的話就會造成血液淤積,影響到血液對腸胃的供應,對胃的消化功能也會產生影響,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消化不良
  • 50歲後,養生不能光靠運動,這件事或許比運動重要,希望你重視
    相信很多朋友都了解過運動的重要性,生命在於運動,保持鍛鍊身體的習慣,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衰老。我們所羨慕的那些過了七十歲身體還很硬朗的人,往往都保持著運動的習慣,運動是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養生方式。
  • 過了50歲,這件事比運動更重要,早看早了解
    常言道:每天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道出了走路對於人們的好處。根據專家調查研究,散步和慢跑對於人們的健康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在散步時,可以調動全身的肌肉和骨骼,促進血液循環,增加代謝,更有助於血液的流動。對於老年人來說,每天堅持步行有助於血液循環,可以減少血液堵塞,可以降低死亡率。
  • 提醒:50歲後,3件事比運動更重要
    俗話說,每天百步走,活到99!散步和慢跑是對人體非常有益的,根據專家的相關調查,散步和慢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在散步時可以充分的調動全身的肌肉,增加血液流動,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認為走路越多越好很多人認為走路越多越好,於是每天走幾萬步,這是不利於健康的,往往會適得其反。無論什麼運動,適可而止最重要。每天走幾萬步,超出了自己健康的運動量容易造成身體損傷,對膝關節傷害很大的。長時間的超負荷運動,增加患病的風險。每天堅持走6000步左右是最健康的。
  • 坦白說:50歲後,想長壽,三件事比運動更重要
    走路是公認的有氧運動且利於身體健康,不受到任何設備和場地控制,隨時都可以走路,簡單易行,又能方便調節運動量和運動時間,走路適合每個年齡段的人。有人說:走路快慢決定壽命,這句話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多走路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血管堵塞,降低死亡率以及患上老年痴呆症機率。經過研究表明,走路速度慢,每秒只走0.4米,10年生存期只是達到30%。只要每秒能走1.3米,說明身體各項功能比較強。對於老年人來說,每秒走路低於0.6米,說明速度比較慢,各項功能降低,說明勢必會縮短。由此可見,走路快慢確實會影響壽命。
  • 過了50歲,做好4件事比運動更重要
    其實,鍛鍊身體也是看年齡段的,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一定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不同年齡段的人,養生的側重點不同:‍一般情況下,40歲前必須堅持鍛鍊,而50歲前則需要適當的進行鍛鍊,60歲以後則要減少運動,多做日常的保養。
  • 多運動就能長壽?其實,年過50歲後,有3件事或比運動更有用
    50歲以後,大家開始注重保養身體,想著多運動可以健康長壽,但是這個時期已經步入中年,如果不恰當的運動,反而會傷害骨骼,影響壽命,因此要量力而行,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多運動就能長壽?這個可以根據心率來計算,平時心率×150%=運動後心率,比如說,你平時的心率是90,那麼適宜的運動心率就是90×150%,結果是135。也就是說,運動完心率在135上下,是最適合你的運動強度。50歲後,還適合運動嗎?
  • 坦白說:50歲後,想長壽,三件事比運動更重要
    走路是公認的有氧運動且利於身體健康,不受到任何設備和場地控制,隨時都可以走路,簡單易行,又能方便調節運動量和運動時間,走路適合每個年齡段的人。有人說:走路快慢決定壽命,這句話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 50年來國人壽命增19歲,未來你能幸福地活多久?
    文 | Paella 圖 | 四象設計部1人到底能活多久?人們感覺自己「老」得越來越晚,跟人均壽命的增長關係密切,而人均壽命又受到社會環境、醫療衛生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今天美國男性60歲的死亡率約等於1960年美國男性45歲的死亡率。這意味著如今被定義為「老年人」的60歲男性,穿越到1960年可能相當於只有45歲。這種差異看起來似乎無關痛癢,但是卻在悄然影響著我們的年齡觀和人生觀。我們的長輩生活的年代,可能50歲就要思考晚年該如何度過,而在我們這一代,觀念已經出現很大的改變。
  • 50歲開始跑步鍛鍊,跑多遠、跑多久才算合適?做好三件事再說
    統計資料顯示,北京馬拉松2015、2016和2017連續三年男子組選手中,平均完賽成績最快的就是55至59歲年齡組的大眾選手。對於這些人來說,50歲只是一個數字,每周跑多少、每次跑多遠都有方法和計劃可循,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句話也適合50歲之前從不運動或很少運動,此時又準備重新上路開始跑步鍛鍊的人。50歲的人開始慢跑鍛鍊,跑多久、跑多遠才合適呢?
  • 提醒:人過了50歲,做好這3事,或比運動重要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非常注重養生的,尤其是很多的人都認為,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幫助我們延長壽命,就比如有這樣的一種運動養生法,那就是走路。很多人還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實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式和方法。
  • 男性到了50歲後,3件事,能免則免,身體更健康
    男性過了40歲,要控制飲食,3件事能免則免,多運動,更健康男性一旦步入中年(40歲以後),身體開始走下坡路。首先是,身體的基礎代謝率下降(基礎代謝是指人體維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50歲以後,很大一部分男性會迎來自己的更年期,身體基礎代謝進一步退化。加上睪丸分泌的性激素的劇烈波動,之後會持續減少,人體胃腸對鈣質的吸收能力減弱,而鈣質在代謝過程中流失比較嚴重,骨鈣流失,所以骨骼健康受到嚴峻的挑戰。
  • 走路能強健身體?醫生表示:50歲以後,多做這三件事也利於健康
    但這個走路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走路,走的太慢是起不到鍛鍊身體的作用的。所以,平常的走路並不能強健身體,因為速度過慢。4、使精神更充沛休息時間過長並不能讓人的精神更好,但適量的進行運動卻可以。人們在運動時,身心都能得到放鬆,刺激激素的分泌,調節神經。二、走路能強健身體?
  • 40歲以後,這三件事比面子更重要
    這句話雖然說得心酸,卻也是大多數成年人的真實寫照。人到中年,我們過了意氣風發的年紀,沒有了孤注一擲的資格,在不知覺中變得沉穩、內斂,變得灑脫平和。 若是為了生活,尊嚴又算得了什麼呢?40歲以後,這三件事比面子更重要。
  • 30歲的我,想要告訴20歲的你5件事,希望你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更多的時候,安全感其實來源於你的能力,這是我30歲以後才明白的道理。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想要闖闖自己的事業,可身邊的人都說「你一個女孩子,穩定就是最好的。」那時候的確很容易被人影響,於是我就去考了編制,開始在體制內工作,我以為這就是我要的安全感。
  • 二十歲過後,對你人生最重要的9件事
    有人說,二十幾歲是女性最好的生育年齡,二十幾歲的時候你會決定和誰結婚,在哪個城市生活和工作,這十年你的收入將可能決定此生的收入水平。所以,20歲過後,以下這9件事情你一定要做到。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你要努力的學習,一直學習。2、拓展自己的眼界你的眼界決定你的全世界,你眼睛能看到的範圍,你腳下所走過的路,你所遇見的人,你所經歷的事,就組成了你的全世界。
  • 風靡全球的「壽命計算器」,你不試一試嗎?快算算你能活多久!
    「我們村裡的老人,基本都有90多歲了,我們村可以算是長壽村。所以我預計自己至少能活到90歲……」飯桌上,小龍開始炫耀起自己的家鄉。 長壽,是大家都關心的話題,但你知道嗎?每個人可以活多久,其實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 50歲開始鍛鍊,身體吃得消嗎?提醒:鍛鍊前,請注意這幾件事
    50歲開始鍛鍊,身體吃得消嗎?人到中年之後受到了健康的危險,此時就會開始想要通過運動來提高身體素質。相比於年輕人,中年人更加重視養生,清晨和傍晚在公園中跑步的人多半都是50歲以上的人。長期缺乏運動,讓身體處於一個非常緊繃脆弱的狀態,不論是骨骼肌肉還是韌帶都沒有好好使用過,此時開始鍛鍊確實會刺激某些部位。如果因為這個就不運動了,對身體來說反而是一件壞消息,所以在50歲之後還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也能夠讓你的身體收穫諸多好處。
  • 60歲後,每天走路走多少步好?醫生說出範圍,看看你是否達標
    為了讓自己的微信步數排行榜排在第一或第二名,她每天都要走好多步,至少一萬步打底,步數經常穩居第一名。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何阿姨總感到膝蓋疼,特別是走路時疼得更明顯,最後子女帶她去檢查,沒想到膝蓋壞了,半月板出現了損傷,而這跟她錯誤的鍛鍊方式脫不開關係。
  • 快用「壽命計算器」算一算你能活多久吧
    一個有目標的人,不管到了多少歲,都會充滿活下去的希望。 ·知足常樂 「一個人要知足常樂,要懂得欣賞和自足。」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要換位思考,挖掘它好的方面。不要鬱鬱寡歡,影響自己的心情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