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一部探究群體心理的曠世之作 讓你看透人性真相

2020-12-23 歷史知心人

上世紀80年代,有兩個小女孩在塞納河溺水身亡,五六個目擊者言之鑿鑿地說,他們認出了這兩個孩子。所有的證詞如出一轍,不容法官再有任何懷疑,他籤署了死亡證明。

但就在為孩子舉行葬禮時,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人們發現,本來以為死了的人仍然活著,並且她們和溺水而死的人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證人都認為自己講了真話,而他們也確實沒有說謊的動機,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他們所說的事實和真相南轅北轍的情況呢?又是什麼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這是在《烏合之眾》這本心理學著作中的一個例子,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走進這本群體心理學的不朽之作。

01

《烏合之眾》這本書確切的說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但是不同於一些心理學書籍廣泛使用的視角,《烏合之眾》站在了群體對於個人的角度來研究群體的意義。

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烏合之眾這本書在不僅僅是心理學,還有社會人性的探討上都算得上是名著,一面世就受到讀者的追捧,各大出版社出版了形形色色的版本都想來分一杯羹。

02

只要不獨自躲在深山老林裡,吃土為生,那麼就會生活在三人以上的群體裡,誰也別想逃脫。而各種群體是隨機出現的,一個人可能同時在無數個群體中。

勒龐認為個人只要在群體中,才智和個性都會被削弱,人經常就陷入「無意識」本能狀態,也就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自我人格暫時消退,情感和思想受大勢同方向影響,暗示會轉化為行動的衝動。

這理論很讓人沮喪,感覺我們一到人堆兒裡就成了個傻子,欺負我們沒文化。勒龐說了,一個鞋匠和一個數學家,在智力上可能天壤之別,但在群體裡存在一樣的問題,沒有例外。

那麼豈不是一入群,就毀滅了嗎?不是的,不同的群體,群體心理特徵也會不同,勒龐提到大到種族的,小到家庭、朋友之間小群體,都會不一樣。

在群體中又可以得到保護,做了壞事,就如同一個隱姓埋名的作案者,藏在群體找那個,不再受到群起攻之的監視和指責,約束個人的責任感和道德感任意泯滅,人們不需要理由自由約束,本能的放浪不羈。

就像馬路上遇到一個被追打的婦人,如果路上只有你一個人是旁觀者,那你很清楚自己有很大的責任給與幫助。但如果馬路上一群人在,幫助求助者的責任人人分擔了,你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責任去幫助受難者。

身邊的旁觀者越多,「我不去救,別人會去救」的心理暗示會更強,因此,麻木心理越強。例如一群人吸毒、一群人搶劫姦淫的團體作案會高於單獨犯罪。

同樣極端的,就是「正義」力量的傳遞,也就是積極能量,只有群體,才會時刻張揚著大無畏的凜然氣節,慷慨赴死充滿悲壯的激昂和榮譽感。倘若只是個體的成員的獨立存活,是不會創作出這樣美輪美奐的世界的,一切文明的創作者都是群體。

03

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Solomon Asch認為從眾作為一種人的本能。

即使有的時候我們明知道一件事情是錯的,我們也會想把它說成對的,也就是因為我們為了不得罪他人而自主選擇的一項愚行。

但是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變得一樣了嗎?

其實不然,即使所有人在大致方向上和群體保持一致,但他們的個性再獨特也必須保持在這個大群體的容忍範圍之內,否則他們就會被群體拋棄。

身處於烏合之眾當中的每個人看起來都變得平庸一致化了,而那些特立獨行的人雖然更加自由,但是他們的生活也面臨著各種社會壓力。

面對這種在自我和群體中掙扎兩難的情況,心理學家也提出了一些特別的看法。

其實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但是我們也對於被群體接納和需要有強烈的心理需求。

所以,在一些人選擇特立獨行時,他們會為了讓自己和別人不同,故意去做一些違背主流價值觀的事情,他們只是想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很多明星炒作也是用這種方式去吸引粉絲的注意力。

這樣的情況也屬於一種從眾心理—因為想要更加特別,想要被關注。

而另一種人則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及價值觀念真的和別人不同,並且自己的喜好的確和主流不同。這種人才算是真正堅持自我的人。

能夠經得住各種壓力,扛得住孤獨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能力,能夠做到這點的人內心往往十分強大。

不管什麼時候,絕對不要為了變得合群去故意合群,別失去了自己的想法跟觀念。不然你就會淪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

切記,你就是你,在你的世界中你就是最重要的,無需去迎合任何人。

可以說,《烏合之眾》的核心觀點,每一條都在當代社會得到了印證。無論是對當時還是現在,《烏合之眾》都是一本極具現實意義的書。它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群情洶湧的時代,我們需要時時警惕,不斷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也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如果你也對這本書感興趣,現在點擊下方商品卡就能購買。

相關焦點

  • 烏合之眾:帶你揭露群體心理,讓你看透人性的本質
    今日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細緻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 《烏合之眾》:一部講透群體心理、看透人性的心理學著作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烏合之眾》。《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細緻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作者是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接下來讓我們扒一扒這本書到底提出了什麼觀點。
  • 99%群體智商下降,容易幹出蠢事,《烏合之眾》帶你看透人性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心理學著作,他在書中闡述了從眾背後群體心理學的特徵,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的時候,他有個人的思想、個性的特徵。當他融入一個群體之後,他所有的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群體思想開始擴散,並且慢慢的在群成員心裡紮根。
  • 看透人性的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沒有人沒聽說過這本書的名字。這本書於1895年首次出版,到2013年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2018年入選40年25部有影響力的外文翻譯作品。它的影響是許多書無法比擬的。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每天聽本書:《烏合之眾》 這是我陪伴你的第16其代表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不僅是社會心理學領域裡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被普通讀者閱讀最多的社會學經典之一,對現實社會和政治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於本書 《烏合之眾》出版於1895年,至今已被翻譯為十幾種語言,再版將近30次。
  • 烏合之眾|你是如何被商家催眠消費的?
    可見影響群體想像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經過某個人對真相的首次歪曲。然後通過群體流言蜚語的傳播幻想以及各種方式的濃縮加工,最終以訛傳訛,使原本的真相變得面目全非。對於群體中某些難以理解的特徵,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文質彬彬的個人會成為暴力群體的一份子?為什麼在群體中,我們總會衝動地上當受騙?
  • 烏合之眾 : 大眾心理研究
    不難發現,這兩種心理特徵有時大相逕庭,只是因為聚合成群這件事。組織化群體在各民族生活中歷來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從未像今天.這麼大。當代的一大特點是,群體的無意識行為完全取代了個體的有意識行為。我努力用純科學的方式研究各種難以理解的群體現象,即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儘量不受各種主張、理論和主義的影響。
  • 《烏合之眾》:我們譴責勒龐,不承認烏合之眾,卻讀爛了他的著作
    《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研究》這本書太火了,2010年來在中國就有近20個出版社發行不同的版本,連續榮登暢銷書心理學前十名,而這本書首版是在1895年,距今一百二十多年,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很多人閱讀這本書,處於一種對比心理,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烏合之眾?還有一部分人想藉此找到觀點證明自己非烏合之眾。
  • 《烏合之眾》:認清從眾心理的這4個特徵,不再盲目跟從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讀書做習題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某道題,當周圍的人都認為是B,只有你認為是C,最後你會怎麼選呢?我想很多同學最後都會放棄自己的答案,選擇大家認為是正確的。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指出,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但是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 《雙重賠償》,黑色電影的巔峰之作,感懷的卻是深不可測的人性
    1944年比利·懷爾德導演執導的《雙重賠償》便是黑色電影中最為經典的巔峰之作,其中墮落的懦夫和蛇蠍美人預示黑色電影標配的誕生,也成為比利名言「我偉大,電影渺小」的開端,進而開啟他2次奧斯卡最佳導演、3次奧斯卡最佳原創、改編劇本獎項、1次奧斯卡最佳影片之路。
  • 烏合之眾
    成語「烏合之眾」出自南朝(宋)範曄的《後漢書·耿弇傳》:「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故事背景是:      兩漢之際,被現代不少「野生考古者」鑑定為穿越人的新帝王莽(邯鄲大名縣人)被打敗了,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也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劉玄稱帝,即更始帝。
  • 我為什麼大罵《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我不贊同!!!「烏合之眾」???從這個名字中,我想到了星爺的一部電影中的臺詞:「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大家還是不要看這本書好了,若是不幸翻開,便成了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裡一員。
  • 《人生海海》:看透人性,卻依然熱愛生活
    文字是可以療傷的,當你看到,感受到,然後被治癒到。《人生海海》是茅盾文學獎作者麥家沉澱八年才推出的作品。全書分三部分展開,故事情節緊湊,初讀時感覺是本傳奇故事,隨著謎底慢慢解開,對人性的刻畫逐漸深刻,慢慢感受到此書的厚重,會隨著作者細細去品味人性的複雜、多變。
  • 究竟誰是「烏合之眾」?勒龐《烏合之眾》的誕生與迴響
    由此,我們也不難想像理想主義者面對勒龐的群體心理學之時產生的恐慌——既然他們認定個人理性是群體理性的一部分,如果群體理性本身毫無「理性」可言,那麼個人勢必也會受其裹挾。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張東蓀在《革命心理》的序言中寫道:「法儒黎朋(編者註:勒龐的另一種譯法),國人當已習聞其名矣。吾自歸國以還,即以其著之群眾心理為枕中秘本。顧其時止有英譯。尚無日譯也。辛亥革命以後,吾方思取彼所說群眾心理之理,以研究革命。」可見,張東蓀研習勒龐的群眾心理學,是希望從中找尋中國革命的道路。此後他一直對建立在階級鬥爭之上的暴力革命保持警惕,與勒龐的影響或許不無關係。
  • 一個人能成大事,一群人卻只會敗事,原因在於《烏合之眾》
    文/夢瞻《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最著名的心理學著作。這兩個事件,無一例外地證明了,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所說的人之本性和大眾群體的典型特徵。01什麼是群體?而且由於數量上的優勢,他們具有摧枯拉朽的強大能量,這種力量足以喚醒人性中的貪婪和惡念。
  • 深諳人性,最會「猜心」,這些星座看透你的內心,讓人不寒而慄
    因為往往在這些人面前,你所有的掩藏都等同於虛設,分分鐘被他們看穿,讓你「無處遁形」,簡直讓人心生寒意。有些星座在這方面上,極有天賦,好像生來就比別人靈透,有「天眼」似的,能夠看透你的內心,挖出你的秘密,堪稱「可怕」的存在。一起來看看吧。
  • 如何破解操縱群體的秘密?——讀《烏合之眾》做頭腦清醒的個體
    當你看過這本書就會知曉其中的秘密《烏合之眾》!漢語裡的「烏合之眾」是帶著貶義的,有著一群弱者湊到了一起的感覺。但是它的英文名其實是個中性詞意思就是群體。群體為什麼會出現?第二互相傳染,群體成員之間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極富傳染性,當你看到別人跑了你肯定也趕緊跑,這就是群體行動的傳染性,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根本來不及思考。就像書裡說的法國大革命攻佔巴士底獄,本來巴士底獄沒有什麼政治犯,只有一些身體精神有疾病的犯人,其中的監獄長更是一個老好人,在革命隊伍進來時他正盡心盡力的照顧一個生了並的囚犯。
  • 《烏合之眾》第二彈·群體雖然力量無窮,但是其破壞力也無窮
    這本書的結構整理的如此明確,導讀概述全書,第一卷講解群體的特徵,第二卷講群體特徵的成因,第三卷講群體的分類以及具體特徵。 咱們先從導讀講起來吧。說起來,這是我對我自己的一個小要求,每讀書都要留下一些筆記或感悟。同時希望自己能夠藉助這個平臺與沒空讀這些書的朋友們分享一下。
  • 《烏合之眾》的四大特徵,我希望你一個都不要有
    正如本書所言:「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在《天龍八部》裡,蕭峰明明和兄弟們情同手足,為什麼會被昔日的丐幫兄弟群起而攻之?其實究其原因,就是聚賢莊裡那些人智商集體下線,不分事實,不看證據,聽信謠言,拔刀相向,那個時刻,他們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 D姐讀書:我們百分之一百的人生,隱藏在歷史小點中《烏合之眾》
    他問我:你有熱愛的東西麼?你喜歡什麼?我回到說,我每次一思考這個問題就心情低落。我是實實在在找不到那個我特別特別喜歡的東西,不能缺少的人。我就是芸芸眾生的一個小數點 ,只願我這個小小的想法能讓我和大家有一點點不一樣。《烏合之眾》此書對藏在芸芸眾生中的我是一種刺激,尤其是我還有一點點出淤泥而不然,濯清蓮而不妖,看了此書的群體心理還是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