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是隋唐皇帝離宮。
由於歐陽詢所書《九成宮醴泉銘》楷體而馳名天下,歐陽詢也因此而流芳千古。九成宮和《九成宮醴泉銘》無論是對中國歷史還是書法藝術,都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那麼,九成宮何年何朝所建?魏徵又是在怎樣的情形下撰寫了《九成宮》銘文?歐陽詢書作《九成宮》流傳至今又以體種拓本為好?俠客試圖就此諸問題,提供一粗淺的線索,以饗讀者。
九成宮原為隋朝的仁壽宮,始建於隋文帝楊堅開皇十三年(593年),開皇十五年(595年)建成。據史載,仁壽宮建築極其豪華壯麗,是隋文帝楊堅晚年避暑休遐之地。仁壽即仁者壽,楊堅夢想自己長生,可不幸的是隋文帝楊堅於仁壽宮「縱慾無度,由是發疾」。
與隋文帝之死相關的楊廣發動的官廷政變、繼承皇位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仁壽宮。仁壽宮可謂與隋之興亡息息相關。隋亡之後,由於戰亂仁壽宮多所殘破,唐朝復國後,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五年(631年)下令復修仁壽宮,因山有九重,更名為九成宮。九成宮修復後,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曾先後多次駕幸此宮避署。
李世民為什麼要修繕九成宮,從魏徵所撰文《九成宮》分析看,唐太宗君臣鑑隋亡之前車,惟恐大興土木重建離宮而勞民傷財。
我們知道,隋文帝楊堅修建仁壽宮時,以楊素監之,至煬帝楊廣時,役使民眾,窮奢極侈,更甚於文帝楊堅,直至亡國。魏徵作為諫諍大臣,以提醒唐太宗不蹈前轍為己任,當朝野上下為唐太宗李世民歌功頌德,請求為皇帝建立離宮時,魏徵主張因循隋朝之舊宮,不另興作,既可以免去大規模的勞作,又能滿足皇帝的心願。
這樣,「仰觀壯麗。可作鑑於既往;俯察卑儉,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而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納諫明君,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未建新宮,僅對仁壽宮進行了翻新整修。
按照唐制,九成宮內設總監、副監、丞、主簿、錄事各一人,府三人,史五人;官品從五品到九品不等。九成宮有玄武門、永光門,並設有四殿,即九龍殿、延福殿、排雲殿、鹹享殿。周垣千八百步(五裡)的避暑之所還設置禁苑、府庫、官寺,並派十幾個官員居守。
避暑宮雖也代替宮廷發號施令,但主要用途還是皇帝用以避暑、療養之地。貞觀六年(632 年),唐太宗欲行幸九成宮,姚思廉加以勸阻、唐太宗卻說:「朕有氣疾,暑輒頓劇,往避之耳」。結果,嬪妃侍從乃至百官俱至,往往聲勢浩大。可見作為皇帝,唐太宗也是不甘心屈居於隋文帝楊堅留給他的殘宮,也是要與其一比高低的。
杜甫在途經九成宮時,曾作《九成宮》詩感嘆道「雖無新增修,尚置官居守。...我行屬時危,仰望嗟嘆久。天王狩太白,駐馬更搔首。」這位「詩聖」,久久仰望著隋亡而為大唐所有的九成宮,不覺由舊宮而又念及新居者,帝王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杜甫感傷的恐怕是唐要步隋之後塵,而為唐朝的江山社稷擔憂。
杜甫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唐太宗一貫以儉樸著稱,可是在貞觀五年,九成宮剛剛落成,他又修建了洛陽宮,戴胄加以勸阻,唐太宗雖然表面上稱讚他,但洛陽宮還是修成了。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又營建飛山宮,貪圖享受,展現一代君主的權力和地位在賢明的唐太宗統治之初已顯露端倪,更何況唐高宗及以後的君主?「唐人不鑑隋人失,又改新名號九成」。全人高有鄰的詩句直接道出了對唐太宗修復九成宮的嘲諷。
當然,九成宮的重修也有其引人入勝之處,否則是不會被唐太宗李世民而看中作為避暑之所的。隋之大興城,唐改稱長安城(今西安),夏季十分炎熱,堪稱火爐。至高無尚的一代皇帝每逢夏季則煩憂於此,構築夏宮以避暑,當然要選擇清爽涼快之地。
九成宮位於今陝西麟遊縣二公裡的北馬坊河口,天台山麓,海拔一千多米,經常是「微風徐動,有悽清之風」。杜甫《九成宮》詩道出了清涼的原因不僅是因地勢高,還因其正處谷口:「曾宮憑風回,及業土囊口」。又九成宮座落於杜水之陽,杜水與馬坊河交流處有碧波蕩漾的「西海口」。依山傍水「非直涼冷宜人,且去京師不遠」。自然成為長安城內帝王的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九成宮的建築極其華麗,「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字膠葛,臺榭參差」。遠處「斜道危路,環九折於雲心」,「仰視則迢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華麗的建築,迷人的景觀,清涼的山風,九成宮真可謂「安體之佳所,養神之勝地」。
九成宮雖然周圍溪水,河流交匯,但宮內卻無水。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在九成宮內發現了水源,魏徵在《九成宮醴》中寫道「上及中宮、歷覽臺觀。閒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府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用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於雙闕,貫穿青鎖,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以導養正性,澄瑩心神。」
醴泉的發現為九成宮增添了誘人的色彩,並成為唐代離宮之冠。應該注意的是,唐高祖李淵從沒有光顧過九成宮,讓父皇生活安逸,冬暖夏涼,是臣君父子之禮,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願。太宗修繕九成宮之後,屢請太上皇李淵避署於九成宮,但「上皇以隋文帝終於彼,惡之。」為由而拒絕。
這裡面恐怕不僅僅是厭惡的問題,只要對九成宮的歷史稍加考察,就不難發現李淵對九成宮「惡之」的原因:
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楊堅臥病在床,夫人陳宣華、太子楊廣等人均在仁壽宮侍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子楊廣置其父病危不顧、淫慾交歡之心切,逼陳宣華夫人行好事,遭到拒絕。隋文帝楊堅得知此事十分惱火,理怨其皇后獨孤氏廢太子楊勇而立楊廣之舉。隨即萌生重立太子楊勇而廢楊廣之意,令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嚴修頒詔書,召楊勇上殿。
一場更換太子的事件既將發生,左僕射楊素得知消息後,立即將事態的嚴重性告知太子楊廣,楊廣迅速採取對策,讓心腹張衡入楊堅病室,並把宣華夫人及後宮侍疾者遷入別室,離開楊堅左右。
時隔不久楊堅駕崩。
看起來,隋文帝楊堅臥病仁壽宮,其死與兒子楊廣有著直接的關係。
原來在仁壽宮曾發生了一次震驚人心的宮廷政變,隋文帝楊堅死在自己的兒子之手,李淵不願去九成宮,想必是不願重溫那段父子相食的慘劇,更何況李世民的皇位又是經過「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得來的,李淵對九成宮不能不「惡」。唐太宗李世民只好在貞觀八年(634年)下令修大明宮作為太上皇避暑之所,不幸的是李淵在第二年就病逝了。
唐太宗李世民之後,唐高宗李治也幾赴九成宮避暑。高宗晚年,政權操縱在武則天之手,唐朝的政治中心逐漸轉移到洛陽。皇帝幸臨九成宮便日趨減少了。武則天在長安只呆過兩年,其餘二十多年都住在洛陽。以後的中宗、睿宗也多往來於長安、洛陽之間,因此再沒有專人去修繕九成宮,其破落也就在所難免了。
九成宮內醴泉發現的當年,唐太宗君臣便立碑以示紀念。
其目的在於讚頌大唐王朝的太平盛世,讚頌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碑銘由檢校侍中魏徵撰文,弘文館學士兼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丹。
此碑螭首龜跌,篆額書「九成宮醴泉銘」六字,每字約三寸見方。碑高約七尺餘,碑寬約二尺七,碑厚七寸半,現碑上方已有裂紋。碑文格線約一寸見方,每行五十字,共二十四行,實數為一千一百零九個字,其中包括九十一個空格。
文字內容記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宮無意中發現泉泉的原因、經過及意義,以泉水的發現宣揚天人感應的道理。雖然古之銘文總以歌功頌德為主,但《醴泉銘》尚有「居高思墜,為持滿戒溢、念慈在茲,永保貞吉。」以勸戒之詞,足見魏徵為人、行文之不凡品格。
碑文的書法「剛勁險力,法度森嚴」。書成之後即成為轟動天下,今古嗟嘆的珍寶,被人奉為「楷法第一。」歐陽詢寫此碑時已七十五歲,書法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九成宮》無鐫刻人姓名,但刀法傳神,顯然系良工之作。故此碑歷來為書法愛好者追摹不已,立碑未久,即被喜愛歐書者捶拓。
自唐初立碑以後,遠道而來的拓碑者絡繹不絕,捶拓碑板的「叮哨之聲,晝夜不息,」因之碑字損泐漫漶。再加上字畫商人為了使自己的拓片有絕後的價值,每捶拓完一批以後,就有意鑿損一個字或幾個字。而後來者則又重新剜刻挖補,挖補者除了想通過補字使拓片增值的商人外,自然也有修橋補路、行善積德的君子。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補刻者的學識和技藝大都低於唐人,使補刻的客觀效果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破壞,失去了歐字的原始風貌。自唐及明,歷來推為捶拓善本者,不下數十種,今天影印出版的善本也在十種之多。
在這些影印版本中。有兩種版本較為珍貴,是研習《九成宮》最好的範本。
一是「雲霞蔽虧本」。此本是存世最舊的拓本,此本捶拓最精,損字最少,行家認定為唐末拓本。因該拓本最早的收藏者是明代附馬都尉李祺,故也被稱作「李祺本。」
二是僅損四字本。此本僅損「四」、「府」「及」、「承」四字,而有一千一百零四字一筆未損,筆畫邊緣還和初刻時一樣整齊,如果把此本看作是《九成宮》的翻刻本,其翻刻的水平、準確度、逼真度是相當高的。
九成宮今天已不能再現昔日的輝煌,《九成宮醴泉銘》碑雖好,可碑文已漫漶不清,幸運的是前人為我們留下了精良的拓本。
作為一位書法愛好者,能收藏到這兩種拓本而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