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股革命浪潮席捲了北非。突尼西亞政變、埃及暴動、利比亞騷亂,反政府暴動接連不斷,以星火燎原之勢點燃了席捲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本 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穩坐江山數十年之久的政治強人和獨裁者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這場以爭取「民主、和平」為口號的運動,其原因無外乎是統治者長期專制統治,官員嚴重腐敗,而國內經濟又一片蕭條。民眾長期積怨,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需要的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2010年11月底,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一批美國外交電報顯示,美國駐突尼西亞大使戈德克稱突尼西亞腐敗十分驚人,並詳盡列舉了總統夫人、總統女婿濫用私權,巧取豪奪,極盡奢侈之能事。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這則外交電報,很快通過網際網路在突尼西亞年輕人中間傳開,激發了民眾強烈不滿,直接導致了大規模的街頭抗議活動。同樣,埃及暴動和利比亞騷亂中,維基解密網站也「功不可沒」,相繼爆出了美國政府對埃及民主改革進程的批評、利比亞總統卡扎菲有多種怪癖等,這些對暴動的蔓延發展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維基解密的這種行為,在西方被稱作「數字朋克運動」,即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促使社會變革,維基解密已然從一個網站蛻變為一種可怕的技術性政治力量。
在維基解密文件的背後,究竟還隱藏著哪些關於「阿拉伯之春」的秘密?在這場空前的革命颶風的裹挾之下,阿拉伯世界正在去往何處?摩洛哥學者哈桑·穆薩迪格在《維基解密文件與阿拉伯之春的秘密》一書中對此進行了探討。
《維基解密文件與阿拉伯之春的秘密》
哈桑·穆薩迪格 著
摩洛哥阿拉伯文化中心出版社
2012年
該書研究分析了兩位美國外交官的秘密電文後,認為兩位外交官雖然揭露了兩位總統家族的醜聞,貪汙公款、荒淫無度的種種惡行,但並未意識到其爆料會在接下來的短短一年時間裡引起如此天翻地覆的巨大變革。這意味著兩國發生的一切純粹是內部形勢造就、以及人民自身對於變革的願望使然,而非一些人所說的是外部陰謀的結果。穆薩迪格認為,西方國家在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利比亞的戰略,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他指出:「突尼西亞和利比亞兩國民眾為了推翻獨裁者做出了巨大犧牲,這駁斥了其所作所為是由外部勢力推動的說法,因為任何重大政治事件都不是突然之間發生,或突然變得難以控制的。外部勢力對於阿拉伯世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突破是顯而易見的,這也證明了阿拉伯世界地緣政治對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平衡的重要性。」
作者通過一連串針對政治、社會和戰略分析提出的質疑,探討了阿拉伯國家正在發生的重要轉變:阿拉伯之春的革命之風從何處吹來?在那些分析人士和專家近期以來認為不適合於發展民主的國家,這股來勢洶湧的狂風又將吹向何處?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其機制、力量和形式是怎樣的?這些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大眾革命?為什麼革命當中未能出現一個具有魄力的領袖人物?民眾運動是如何同時超越制度的雙重性和傳統派反對的?我們是否即將見證「公民社會」的誕生,而這個社會竭力想要跳出它所不再信任的傳統政治精英圍成的高牆?民眾運動是否成功擺脫了獨裁政權沉重的遺產?我們走向的是徹底變革,還是人民希望通過革命實現有限的變革?青年人會帶著心中隱匿的渴望走出這場革命嗎?除了解讀人口變化對實現自由和民主的作用外,我們該如何確定信息技術、社交媒體和替代信息來源在革命進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青年人該如何在不陷入技術決定論的情況下利用這些技術?這些年輕人要怎樣才能利用信息革命來衝破「警察國家」的重重阻撓和障礙?
穆薩迪格重新解讀了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文件,這些文件反映了美國和法國對大多數阿拉伯國家普遍腐敗、政治僵化的渲染,但從未料到過自己有一天會被迫急於做出選擇:是繼續支持阿拉伯威權主義,還是通過設置新的「傀儡」(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或者允許新勢力的出現,特別是它們認為更有資格掌權的伊斯蘭勢力出現,從而轉而「接受」那些試圖推翻威權的人。
阿拉伯之春是第三個千年的最重要轉折點,哈桑·穆薩迪格這部著作的寫作目的就是將阿拉伯國家的變革放在國際關係和大國戰略利益的權衡角度,揭示法國、美國為增強各自在馬格里布地區的存在和影響而展開的激烈角逐。
哈桑·穆薩迪格,摩洛哥學者,現為巴黎索邦大學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社會學教授。
以上圖書www.thatsbooks.com有售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購書流程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