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2020-12-18 騰訊網

圖:2016年8月,一名五歲敘利亞男孩經歷空襲後在救護車上滿臉灰土血跡,成為敘利亞內戰經典照片\美聯社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年輕大學生小販因為不滿執法人員不法對待而自焚,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因突尼西亞的國花是茉莉花,這場席捲整個中東的街頭政治運動也被稱為「茉莉花革命」。舊的政權被推翻,新的社會秩序並沒有得以確立。「阿拉伯之春」為這個地區帶來的不是春天,反而造成民生凋敝,國事日非。淪為棄子的敘利亞、利比亞,葉門三國內戰四起,數以百萬計的人淪為難民湧向歐洲,成為中東之殤,世界之痛。十年過後,阿拉伯世界仍無法走出冬天,大公報國際部推出系列專題,藉以反思中東國家的血淚和教訓。

「阿拉伯之春」時間線

2010年12月17日

突尼西亞大學生小販失業自焚引爆示威潮,導致統治該國23年的本.阿里政權倒臺

2011年1月25日

1月25日,埃及人高喊「麵包、自由和尊嚴」,要執政30年的總統穆巴拉克下臺

2月11日,穆巴拉克宣布辭職,並將權力移交給軍方

2011年3月

沙烏地阿拉伯、阿聯等海灣國家的軍隊進駐巴林,幫助平亂

利比亞內亂,法、英、美等出兵打擊卡扎菲政府

敘利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升級演變為內戰

2011年10月20日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在家鄉蘇爾特被殺

2011年10月23日

突尼西亞舉行首次民主選舉,埃塞卜西當選總統

2012年2月

2月,統治葉門33年的總統薩利赫下臺

6月,埃及首位穆斯林領導人穆爾西上臺

2013年6月

埃及經濟民生繼續惡化,時任國防部長的塞西向穆爾西發出最後通牒,並於7月解除穆爾西的總統職務,塞西出任臨時領導人

2014年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敘利亞和伊拉克肆虐

2015年

二戰後最大難民危機爆發,超過一百萬敘利亞和伊拉克難民抵達歐洲

2016年

敘利亞政府軍開始反攻,收復失地

2018年

年底至2020年

因經濟民生情況惡化,蘇丹、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黎巴嫩、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陸續爆發示威,被視為「阿拉伯之春2.0」

突尼西亞:「麵包」困局 十年未解

圖:2015年1月30日,敘利亞城鎮科巴尼在空襲後變成廢墟\法新社

2010年12月,年輕蔬菜小販布阿齊茲自焚後,不滿經濟惡化的突尼西亞民眾進行連串反政府示威,總統本.阿里在10天後辭職並流亡海外,突尼西亞成為了「阿拉伯之春」事件的起源地,於2012年舉行首次民主選舉,號稱是唯一一個實現所謂民主轉型的國家。十年過去了,突尼西亞換了十任政府,卻長年深陷經濟危機,失業率和通脹問題高居不下,當地更恐襲頻發,讓許多當年的年輕參與者非常沮喪。

利比亞:軍事割據 東西對峙

2011年3月,由美國政府背後支持的利比亞反政府示威演變成內戰,法、英、美等國出動空軍幹預出兵利比亞局勢,統治該國長達42年的強人領袖卡扎菲於同年10月在家鄉被叛軍所殺。卡扎菲去世後,利比亞持續陷入動蕩,各方軍事勢力割據,民兵組織多不勝數,形成東、西兩大勢力對峙局面。由軍事強人哈夫塔爾領導的「國民軍」控制東部地區,與控制西部地區的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軍隊交火至今。

埃及:脆弱「民主」 曇花一現

2011年1月,大批埃及民眾聚集在開羅解放廣場示威,其間爆發嚴重警民衝突。美國迅速拋棄了掌權將近30年的穆巴拉克,他在失去軍方支持後,於同年2月11日辭職。2012年6月,穆爾西成為埃及首個民選領導人,但任內經濟民主問題惡化,示威不止,僅執政369天就被軍方解職,最終在獄中病亡。塞西就任領導人以來,國內政局相對穩定,但仍時有反政府示威發生。穆巴拉克出獄後於今年2月逝世。

敘利亞:九年內戰 了無盡頭

敘利亞於2011年3月爆發反政府示威,多個反對派武裝力量獲得美國等外國勢力大量援助的同時,俄羅斯則大力支援巴沙爾政府的敘利亞政府軍,敘利亞內戰演變成「代理人之爭」。敘利亞內戰導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區域內崛起,更引發二戰之後最大的難民危機。連年戰禍,敘利亞人口由十年前的2100萬人急減至不到1700萬人。

葉門:連年戰禍 人道危機

在經歷接近一年的大規模全國反政府示威後,統治該國34年的總統薩利赫於2012年2月27日將權力移交給副手哈迪。哈迪上臺後推行爭議性油價政策,再次觸發反政府示威,胡塞武裝於2014年趁機佔領首都薩納,沙特領導的聯盟軍從2015年對胡塞武裝發動襲擊,各方衝突迄今仍未結束。聯合國稱,內戰使葉門遭受了世界上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巴林:鄰國出手 混亂漸止

位於阿拉伯半島的小國巴林,國內什葉派與遜尼派長期對立,經濟發展與就業不及其他鄰國,2011年2月爆發了以什葉派反對派為主的大規模示威遊行,甚至要求哈馬德國王退位。面對巴林局勢不穩,2011年3月14日,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授權沙特和阿聯出兵巴林,幫助該國平亂,混亂局面逐漸得到控制,反對派後來也被瓦解。

來源:大公報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上)|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阿拉伯之春」為這個地區帶來的不是春天,反而造成民生凋敝,國事日非。淪為棄子的敘利亞、利比亞,葉門三國內戰四起,數以百萬計的人淪為難民湧向歐洲,成為中東之殤,世界之痛。十年過後,阿拉伯世界仍無法走出冬天,大公報國際部推出系列專題,藉以反思中東國家的血淚和教訓。
  • 「阿拉伯之春」丨十年民主夢 空餘滿目瘡
    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接連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運動,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埃及:顛覆勢力陰魂不散埃及是第二個在「阿拉伯之春」中推翻原政權的國家。然而,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僅執政一年,就因未能解決經濟民生問題被軍方解職,由現總統塞西接任。塞西上臺以來,埃及政局相對穩定,但「阿拉伯之春」後遺症仍在,近年再次爆發反政府示威,且背後西方勢力陰魂不散。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這場由國家發展不平衡和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所引發的騷亂,立即被美西方國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稱」,並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  如今十年過去了,阿拉伯民眾對於美西方當時所描繪的美好圖景徹底失望。經過十年動蕩,只有突尼西亞建立了所謂的「民主國家」;埃及爆發了兩次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滑,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陷入長期內戰。
  • 阿拉伯之春已過去十年
    「阿拉伯之春」的最大失敗者是不幸的群眾,他們以完全正當的要求走上街頭,但遭到野蠻的武力和國際社會對猖blood的流血事件的冷漠沉默。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赤裸裸虛偽行為在其被精確授予被指控大規模侵犯人權行為的國家的席位時暴露出來。 「阿拉伯之春」的悲劇使巴勒斯坦問題變成了邊際問題。
  • 阿拉伯之春過去十年了,說好的麵包和自由呢?
    十年過去了,阿拉伯世界現在又怎麼樣了呢?阿拉伯世界的變與不變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阿拉伯之春,不同的人顯然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在不同的意識形態濾鏡之下,現實也會折射出不同的樣態。即便內戰各方都懷揣著拯救國家的良好願望,但是在強烈的排他性訴求面前,他們缺乏調和分歧的可能性。不過,在一個較為寬泛的意義上,我們依舊可以對今日的中東,特別是阿拉伯現狀,進行一些相對客觀的描述。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記者連線】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
  • 「阿拉伯之春」十年,國破家亡百萬人流離
    2010年12月17日,北非國家突尼西亞一名年輕菜販因擺檔時,持續受到執法人員暴力對待,憤而自焚抗議,事件觸發全國示威,更掀起北非和中東反政府抗議浪潮,最終導致區內多名強人領袖被推翻,被稱為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
  • 劉中民:「阿拉伯之春」十年,留下多少教訓
    至今年年底,「阿拉伯之春」已經延宕整整10年,回望過去,需要總結和反思的內容實在太多。對於「阿拉伯之春」的性質,時至今日仍然眾說紛紜。在筆者看來,「阿拉伯之春」是一場席捲阿拉伯世界的地區性政治與社會運動,增強民主、改善民生構成其主要政治訴求,民眾和政治反對派以推翻現政權為目標的政治抗議浪潮構成其典型表現形式。
  • 「環球深度」「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現在的突尼西亞怎樣了?
    2010年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場革命浪潮,首先發生的是北非國家突尼西亞,而其導火索實一起自焚事件。很快這場革命浪潮波及到埃及、敘利亞、利比亞、葉門等等阿拉伯國家。後來這被稱為「阿拉伯之春」。同時,抗議行動也星火燎原擴張到整個阿拉伯世界。埃及、巴林出現推翻政府的大型抗議,利比亞、敘利亞、葉門則爆發了內戰。阿拉伯世界其他國家民眾抗議主題和突尼西亞差不多,他們最想要的就是工作和尊嚴。抗議了一個月後,突尼西亞總統阿里明顯感受到大勢已去,他已是全民公敵,於是逃亡到了沙特(2019年阿里在沙特去世)。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贏了「革命」,輸掉整個世界
    原創 長安君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一晃,「阿拉伯之春」過去10年了。其影響之深、範圍之廣、爆發之突然、來勢之迅猛震動了世界,人們懷著對民主的熱望走上街頭,親歷頻繁的政權更迭。舊政府是被推翻了,但革命真的勝利了嗎?
  • 2020鑑往瞻來丨「阿拉伯之春」引發的變革還將延宕幾十年
    時至今日,當外界已經「宣判」了8年前那場「阿拉伯之春」進入了「寒冬」之時,新一波抗議潮又讓中東再次燃燒。這究竟是不是另一場「阿拉伯之春」?還是,那場漫長的「阿拉伯之春」從來就沒結束,2018到2019年的抗議只是「長阿拉伯之春」的又一波浪潮?在過去一年多裡席捲中東多國的動蕩,在新的一年裡又將如何發展?
  • 「數字朋克運動」:《維基解密文件與阿拉伯之春的秘密》
    突尼西亞政變、埃及暴動、利比亞騷亂,反政府暴動接連不斷,以星火燎原之勢點燃了席捲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本 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穩坐江山數十年之久的政治強人和獨裁者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這場以爭取「民主、和平」為口號的運動,其原因無外乎是統治者長期專制統治,官員嚴重腐敗,而國內經濟又一片蕭條。民眾長期積怨,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需要的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 外媒:「阿拉伯之春」十年後世界更混亂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日本《東京新聞》12月13日發表了題為《「阿拉伯之春」仍然遙不可及》的文章,作者為蜘手美鶴。文章稱,有埃及學者指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民主化運動削弱了阿拉伯國家,卻讓伊朗和以色列增強了影響力。」
  • 經濟困境如何助長10年前的阿拉伯之春
    在民眾憤慨激增之際,突尼西亞總統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Zine El Abidine Ben Ali)在1月份被迫辭職,西迪·布濟德地區其他縣也爆發了起義,從而引發了一場包括埃及、敘利亞、葉門和利比亞在內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在許多人看來,該地區普遍存在的反政府示威主要是反對因地區經濟政策而導致的腐敗、經濟困難、不平等和高失業率等問題。
  • 外國記者探訪阿拉伯之春始發地:「民主」十年後,生活卻變得更糟
    【南方+12月15日訊】10年前,一名水果商布瓦吉吉在突尼西亞中部城鎮西迪布濟德自焚,引發了整個中東地區名為 「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地震,如今突尼西亞已經進行了西方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十年了,如今突尼西亞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 「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與中東的未來丨專訪尤金·羅根
    但在談論阿拉伯歷史時,人們往往一味強調阿拉伯歷史上的種種衝突,尤金·羅根認為,這是錯誤的,湮沒了阿拉伯世界的引人入勝之處。近期,牛津大學中東史研究教授尤金·羅根的著作《徵服與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引進出版。
  • "這是'阿拉伯之春'後最可怕的一次"
    當地時間29日晚,由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起的抗議活動蔓延至白宮。
  • 阿拉伯之春「一地雞毛」:沙特阿聯卡達沒動亂,勢力超級強大
    震撼石油資源豐富的海灣國家的「阿拉伯之春」騷亂留下了非常不同的傳統,刺激到了中東海灣各國保守的君主。敘利亞和埃及等傳統中東大國的瓦解或衰落,使中東海灣國家得以確立為該地區的新中心。「阿拉伯之春」改變了中東科威特大學歷史學教授巴德爾·賽義夫說:「由於阿拉伯之春,傳統阿拉伯權力中心的削弱,使海灣在現代歷史上首次成為阿拉伯影響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