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記者探訪阿拉伯之春始發地:「民主」十年後,生活卻變得更糟

2020-12-22 南方前沿

【南方+12月15日訊】10年前,一名水果商布瓦吉吉在突尼西亞中部城鎮西迪布濟德自焚,引發了整個中東地區名為 「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地震,如今突尼西亞已經進行了西方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十年了,如今突尼西亞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路透社記者在「阿拉伯之春」10年之後重回突尼西亞,發現「西方民主來了,普通人的生活卻並未變好」。布瓦吉吉死後,退休哲學教師阿蒂亞·阿特穆尼(Attia Athmouni)在布瓦吉吉死後的那個晚上站在水果商廢棄的手推車上對人群講話,引發了整個中東的震動。他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這次革命出了問題。」而最近幾周,突尼西亞南部較貧窮的城鎮再次爆發抗議活動,抗議失業、糟糕的政府服務、不平等和物資短缺。人們爭相獲得足夠的燃氣來滿足家庭的需求,凸顯出突尼西亞普通民眾面臨的困難。如今突尼西亞經濟依然停滯不前,而公眾的憤怒程度與十年前一樣。搞笑的是突尼西亞雖然是北非最主要的產油國之一,國內油氣資源充裕,但是突尼西亞百姓如今卻面臨天然氣匱乏的影響。目前,突尼西亞的天然氣供應一直處於短缺狀態,因為居住在主要國營天然氣生產工廠附近的居民幾個星期前封鎖了這家工廠,要求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一名婦女表示,他們家裡已經三天沒有汽油了,她的家人一直只吃冷食,現在她排了六個半小時的隊,只為了加滿自己的煤氣罐。

儘管相比其他中東國家,突尼西亞國內的政治變動並未爆發戰爭,但是其經濟卻惡化了,政治方面也陷入了癱瘓。去年的選舉使議會陷入了分裂,無法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各黨派爭相爭奪內閣席位並推遲做出重大決定。如今更多的突尼西亞人試圖非法離開這個國家前往歐洲,極端思想也在影響突尼西亞的失業年輕人,很多人甚至在歐洲發動恐怖襲擊比如尼斯教堂恐怖襲擊案中的兇手就是突尼西亞的移民。一名失業的年輕人對路透社記者表示:「現在突尼西亞政客和人民之間出現了裂痕,因為政府無法解決人民的需求。」 當被問及他是否參加過突尼西亞革命後的選舉時,26歲的Sabri Amri笑了。他說,他和他的朋友們只想移民。他補充說,這裡沒有工作,年輕人把時間花在喝酒或吸毒上。一名找不到工作的體育老師Abdullah Gammoudi表示:「我們這裡有天才——醫生,工程師。我認識一個人,他是機械工程師。他現在做什麼?他賣毒品只是為了想混口飯吃。」

37歲的水果商販Mohammed Bouali站在西迪布茲德主幹道旁的政府辦公室後面,他的推車裝滿了橘子、蘋果和香蕉,他和10年前自焚的布亞齊茲曾經在同一條街上工作。10年之後,他的工作依然不足以養活他的兩個孩子,但他幾乎沒有其他選擇,他表示:政府不會提供任何東西,而民眾的回答則是更多的抗議。就在去年,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的大規模起義推翻了當地根深蒂固的領導人。他說:「我相信革命將會持續下去。」「今年的憤怒情緒比以往更強烈。」

校對馮志堅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這場由國家發展不平衡和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所引發的騷亂,立即被美西方國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稱」,並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  如今十年過去了,阿拉伯民眾對於美西方當時所描繪的美好圖景徹底失望。經過十年動蕩,只有突尼西亞建立了所謂的「民主國家」;埃及爆發了兩次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滑,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陷入長期內戰。
  • 「阿拉伯之春」丨十年民主夢 空餘滿目瘡
    >讓情況變得更糟,尤其是在敘利亞、利比亞及葉門三個爆發長期內戰的國家。  突尼西亞:「英雄」小販變罪人西方媒體將突尼西亞描述成「阿拉伯之春」唯一的成功案例,指其推翻了本·阿里政權,並於2012年舉行首次「民主選舉」。然而,最新民調顯示,僅有27%突尼西亞民眾認為生活比「革命」前更好。在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高企、新冠疫情衝擊的三重困境下,五成突尼西亞人認為生活比十年前更糟糕。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記者連線】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
  • 阿拉伯之春過去十年了,說好的麵包和自由呢?
    十年過去了,阿拉伯世界現在又怎麼樣了呢?阿拉伯世界的變與不變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阿拉伯之春,不同的人顯然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在不同的意識形態濾鏡之下,現實也會折射出不同的樣態。即便內戰各方都懷揣著拯救國家的良好願望,但是在強烈的排他性訴求面前,他們缺乏調和分歧的可能性。不過,在一個較為寬泛的意義上,我們依舊可以對今日的中東,特別是阿拉伯現狀,進行一些相對客觀的描述。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為這個地區帶來的不是春天,反而造成民生凋敝,國事日非。淪為棄子的敘利亞、利比亞,葉門三國內戰四起,數以百萬計的人淪為難民湧向歐洲,成為中東之殤,世界之痛。十年過後,阿拉伯世界仍無法走出冬天,大公報國際部推出系列專題,藉以反思中東國家的血淚和教訓。
  • 「環球深度」「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
  • 外媒:「阿拉伯之春」十年後世界更混亂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日本《東京新聞》12月13日發表了題為《「阿拉伯之春」仍然遙不可及》的文章,作者為蜘手美鶴。文章稱,有埃及學者指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民主化運動削弱了阿拉伯國家,卻讓伊朗和以色列增強了影響力。」
  • 英媒:「阿拉伯之春」十周年,突尼西亞「英雄」自焚小販成詛咒對象
    【編譯/觀察者網 郭涵】十年前,突尼西亞一名自焚攤販點燃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在西方媒體、政客搖旗吶喊下,多個中東北非國家隨即出現政權更迭。然而十年來,這些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動蕩,事實上面臨「阿拉伯之冬」。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贏了「革命」,輸掉整個世界
    10年過去了,路透社記者重返突尼西亞發現:西方民主來了,生活卻並未變好——第一,死亡遍地,極端主義大行其道。政府被推翻後,用於鎮壓宗教極端勢力的政府武裝逐漸失勢,伊斯蘭極端主義搖身一變成為民主人士,大肆攫取權力。
  • 「阿拉伯之春」十年,國破家亡百萬人流離
    2010年12月17日,北非國家突尼西亞一名年輕菜販因擺檔時,持續受到執法人員暴力對待,憤而自焚抗議,事件觸發全國示威,更掀起北非和中東反政府抗議浪潮,最終導致區內多名強人領袖被推翻,被稱為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
  • 阿拉伯之春已過去十年
    「阿拉伯之春」的最大失敗者是不幸的群眾,他們以完全正當的要求走上街頭,但遭到野蠻的武力和國際社會對猖blood的流血事件的冷漠沉默。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赤裸裸虛偽行為在其被精確授予被指控大規模侵犯人權行為的國家的席位時暴露出來。 「阿拉伯之春」的悲劇使巴勒斯坦問題變成了邊際問題。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上)|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阿拉伯之春」為這個地區帶來的不是春天,反而造成民生凋敝,國事日非。淪為棄子的敘利亞、利比亞,葉門三國內戰四起,數以百萬計的人淪為難民湧向歐洲,成為中東之殤,世界之痛。十年過後,阿拉伯世界仍無法走出冬天,大公報國際部推出系列專題,藉以反思中東國家的血淚和教訓。
  • 劉中民:「阿拉伯之春」十年,留下多少教訓
    至今年年底,「阿拉伯之春」已經延宕整整10年,回望過去,需要總結和反思的內容實在太多。對於「阿拉伯之春」的性質,時至今日仍然眾說紛紜。在筆者看來,「阿拉伯之春」是一場席捲阿拉伯世界的地區性政治與社會運動,增強民主、改善民生構成其主要政治訴求,民眾和政治反對派以推翻現政權為目標的政治抗議浪潮構成其典型表現形式。
  • 阿拉伯之春啟示: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今天小編就拋棄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試用全新的中國哲學話語體系來解答西方國家民主為什麼不行——阿拉伯之春啟示錄: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十年過去了,被很多人寄予希望的阿拉伯「春天」仍然遙遙無期。不過,這場運動的餘波依然在影響著中東地區。但是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對運動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發展狀況非常失望,甚至認為局勢比十年前更加糟糕。由於阿拉伯「春天」並未如願而至,如今,有多位學者不再用「阿拉伯之春」來形容十年前的那次運動。
  • 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這場由國家發展不平衡和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所引發的騷亂,立即被美西方國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稱」,並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如今十年過去了,阿拉伯民眾對於美西方當時所描繪的美好圖景徹底失望。經過十年動蕩,只有突尼西亞建立了所謂的「民主國家」;埃及爆發了兩次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滑,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陷入長期內戰。
  • 2020鑑往瞻來丨「阿拉伯之春」引發的變革還將延宕幾十年
    時至今日,當外界已經「宣判」了8年前那場「阿拉伯之春」進入了「寒冬」之時,新一波抗議潮又讓中東再次燃燒。這究竟是不是另一場「阿拉伯之春」?還是,那場漫長的「阿拉伯之春」從來就沒結束,2018到2019年的抗議只是「長阿拉伯之春」的又一波浪潮?在過去一年多裡席捲中東多國的動蕩,在新的一年裡又將如何發展?
  • 十年了,他們終於醒悟「民主不能當飯吃」,然而更令人絕望的是……
    2010年12月17日,26歲突尼西亞小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受到城管粗暴對待,進而引火自焚,他的死成為了「阿拉伯之春」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最終變成了「阿拉伯之冬」,成為了人們一個個難熬的寒冬。於是十年後,那場運動的發源地突尼西亞,在苦難中煎熬的人們悲憤的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阿拉伯世界會有此浩劫,還是因為他們太過痴迷於西方的神話光環。
  • 「數字朋克運動」:《維基解密文件與阿拉伯之春的秘密》
    突尼西亞政變、埃及暴動、利比亞騷亂,反政府暴動接連不斷,以星火燎原之勢點燃了席捲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本 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穩坐江山數十年之久的政治強人和獨裁者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這場以爭取「民主、和平」為口號的運動,其原因無外乎是統治者長期專制統治,官員嚴重腐敗,而國內經濟又一片蕭條。民眾長期積怨,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需要的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 十年後 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
    原標題:參考快評|十年後,他們悲憤地喊出「民主不能當飯吃!」參考消息網12月17日報導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西迪布吉德市的街頭小販穆罕穆德·布瓦齊齊因自己賣果蔬的小推車被沒收而自焚身亡,引發了大規模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