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阿拉伯之春」十周年,突尼西亞「英雄」自焚小販成詛咒對象

2020-12-18 觀察者網

【編譯/觀察者網 郭涵】十年前,突尼西亞一名自焚攤販點燃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在西方媒體、政客搖旗吶喊下,多個中東北非國家隨即出現政權更迭。然而十年來,這些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動蕩,事實上面臨「阿拉伯之冬」。

英國《衛報》16日報導,一度是外媒口中「民主轉型典範」的突尼西亞,至今依然深陷泥濘:政客與民眾脫節、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民眾的生活反不如從前。得到西方選舉的突尼西亞人,「生活悲慘、感到幻滅(miserable and disillusioned)」。

於是,那個曾被視作「英雄」的自焚攤販,成為突尼西亞底層民眾的詛咒對象。「他毀掉了我們(的生活)。」

「他毀掉了我們:10年後,突尼西亞人詛咒那個點燃『阿拉伯之春』的人」《衛報》

2010年12月17日,名為布瓦齊齊的一名水果攤販在突尼西亞中部城市西迪布茲德自焚,成為點燃該國「顏色革命」的導火索。原總統本·阿里的統治被大規模抗議推翻,突尼西亞「複製」西方民主制度。

為了紀念布瓦齊齊,突尼西亞首都曾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條街道。事發十周年之際,西迪布茲德市主幹道一棟面對政府大樓的建築,也掛出他的巨幅畫像。

可是在當地居民眼中,布瓦齊齊早已不再是「英雄」。面對巨幅畫像,54歲的路人法緹婭·伊曼顯得頗為不忿。

「我詛咒它。我想把它(畫像)撕掉。他(布瓦齊齊)才是那個毀掉我們(生活)的人。」

西迪布茲德街頭打出布瓦齊齊的畫像,遭到當地人鄙視 圖自:《衛報》

布瓦齊齊的表親卡伊斯說,他們的姓氏「曾經是令突尼西亞人感到驕傲的象徵」,如今卻「仿佛一個詛咒」。友人加爾比稱布瓦齊齊的家人「遭到污衊」,已經移民加拿大,與故鄉的聯繫幾乎斷絕。

曾幾何時,突尼西亞是西方媒體口中的「民主轉型典範」,獲得了所謂「阿拉伯之春的搖籃」、「阿拉伯國家民主化旗手」等集中「褒獎」。其他受波及的國家如利比亞、敘利亞和葉門,至今仍處於內戰,大量民眾死於戰火或流離失所。

但西方民主並沒有給突尼西亞底層民眾的生活帶去多少改善。政治上,宗教與世俗勢力反覆爭奪,十年間總理、總統換了十多位,政客與底層民眾脫節;經濟上,貧富差距反而進一步擴大。《衛報》形容,越是從地中海沿岸向內陸的落後地區走,突尼西亞的「神話」就越是被徹底地擊碎。

據英國民調公司YouGov的統計,相比2010年,如今僅27%的突尼西亞人認為生活比以前更好,84%的人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只有22%的人相信該國兒童面臨比2011年更好的未來。

民調也顯示,70%的突尼西亞民眾支持當初的顏色革命,且59%「不後悔」

「顏色革命」前,突尼西亞經濟飛速發展,贏得了「突尼西亞奇蹟」的美譽。2009至2010年,世界經濟競爭力論壇年報將突尼西亞排在133個國家中第40位、非洲第1位。但到了2017至2018年,突尼西亞僅排第95位。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8年,突尼西亞人均GDP在持續增長下來到約4300美元。可過去數年人均GDP卻一路下降,2019年約3300美元,還不如2006年的水平。該國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也都是年輕人。

西迪布茲德市35歲的路邊攤主阿什拉夫·哈尼認為,「什麼也沒有改變,情況變得更糟了。」

《衛報》提到,突尼西亞是以人均計,加入「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義大利內政部長今年7月向突尼西亞政府提出交涉,稱今年乘船抵達義大利的1.1萬難民中,近半(約5200人)來自突尼西亞。這兩組數字對歐美國家來說,可謂是避之唯恐不及。

突尼西亞今年9月發生恐襲,《衛報》稱,突尼西亞是人均加入極端組織最多的國家 圖自:澎湃影像平臺

但在突尼西亞首都,政客們依然忙於談論婦女財產繼承權、總統是否必須是穆斯林等議題,對西迪布茲德等落後地區的民眾來說顯得十分遙遠。

當地人、布瓦齊齊的同學穆罕默德·提利利認為,「顏色革命」後,前政權官員與異見人士共同「攫取政府高位」。「他(布瓦齊齊)死了,其他的(這些)人贏了。」卡伊斯也提到,當初抗議的最主要口號是底層民眾「要求工作與尊嚴」,但如今的政客已將其拋在腦後。

在中部城市凱魯萬的郊區,60歲的艾莎·庫來希抱怨,突尼西亞政府的腐敗依然猖獗。住在用木頭與帆布半堆起來的「房子」中,她說,本來有外國資金協助該地區興建磚瓦房,但「絕大部分錢都消失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現在的突尼西亞怎樣了?
    2010年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場革命浪潮,首先發生的是北非國家突尼西亞,而其導火索實一起自焚事件。很快這場革命浪潮波及到埃及、敘利亞、利比亞、葉門等等阿拉伯國家。後來這被稱為「阿拉伯之春」。2010年12月17日,在突尼西亞中部城市西迪布濟德,一名26歲的水果小販布瓦吉吉推著他的小推車賣水果。警察說這是非法設攤,沒收了他的水果和小推車。西迪布濟德郵政局大樓的布瓦吉吉巨幅肖像布瓦吉吉向警察討要他的小推車和水果,警方不予理睬。這是他養家餬口的全部行頭,他有妻子孩子要養活。走投無路的布瓦吉吉最終用自焚的方式抗議。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因突尼西亞的國花是茉莉花,這場席捲整個中東的街頭政治運動也被稱為「茉莉花革命」。舊的政權被推翻,新的社會秩序並沒有得以確立。「阿拉伯之春」為這個地區帶來的不是春天,反而造成民生凋敝,國事日非。淪為棄子的敘利亞、利比亞,葉門三國內戰四起,數以百萬計的人淪為難民湧向歐洲,成為中東之殤,世界之痛。十年過後,阿拉伯世界仍無法走出冬天,大公報國際部推出系列專題,藉以反思中東國家的血淚和教訓。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2011年1月4日,布瓦吉吉因傷勢過重去世,抗議群眾如潮水般佔領了突尼西亞的大街小巷。十天後,掌權突尼西亞二十三年的強人總統本·阿里被迫辭職。這場由國家發展不平衡和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所引發的騷亂,立即被美西方國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稱」,並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  如今十年過去了,阿拉伯民眾對於美西方當時所描繪的美好圖景徹底失望。
  • 「阿拉伯之春」丨十年民主夢 空餘滿目瘡
    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接連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運動,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  突尼西亞:「英雄」小販變罪人西方媒體將突尼西亞描述成「阿拉伯之春」唯一的成功案例,指其推翻了本·阿里政權,並於2012年舉行首次「民主選舉」。然而,最新民調顯示,僅有27%突尼西亞民眾認為生活比「革命」前更好。在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高企、新冠疫情衝擊的三重困境下,五成突尼西亞人認為生活比十年前更糟糕。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記者連線】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照例推著手推車在突尼西亞城市西迪布吉德的街市上出售水果和蔬菜來賺錢,當地警察第15次沒收了他的貨物,並毆打和侮辱了他。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上)|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為這個地區帶來的不是春天,反而造成民生凋敝,國事日非。淪為棄子的敘利亞、利比亞,葉門三國內戰四起,數以百萬計的人淪為難民湧向歐洲,成為中東之殤,世界之痛。十年過後,阿拉伯世界仍無法走出冬天,大公報國際部推出系列專題,藉以反思中東國家的血淚和教訓。
  • 經濟困境如何助長10年前的阿拉伯之春
    12月17日,由於地方官員沒收了他的農產品,一名年輕的街頭小販穆罕默德·布阿齊茲(Mohamed Bouazizi)自焚,西迪·布濟德省爆發了示威抗議活動,幾周後,布阿齊茲因傷病去世,由於全國各地爆發了抗議腐敗、經濟不平等、失業和要求政權垮臺的示威活動,自焚身亡穆罕默德·布阿齊茲的絕望引發了共鳴。
  • 王毅總結「阿拉伯之春」五周年 評價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三類國家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近日訪問了「阿拉伯之春」的策源地突尼西亞。今年是「阿拉伯之春」5周年,當地時間2016年5月13日,王毅在結束訪問突尼西亞之際接受鳳凰衛視專訪,談及對西亞北非地區局勢看法。這是中國官方罕見對「阿拉伯之春」作出評價。 王毅說,今年是「阿拉伯之春」發生五周年,而這一波及西亞北非地區多國的事件就是在突尼西亞首先爆發的。
  • 「環球深度」「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
  • 「阿拉伯之春」十年,國破家亡百萬人流離
    2010年12月17日,北非國家突尼西亞一名年輕菜販因擺檔時,持續受到執法人員暴力對待,憤而自焚抗議,事件觸發全國示威,更掀起北非和中東反政府抗議浪潮,最終導致區內多名強人領袖被推翻,被稱為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贏了「革命」,輸掉整個世界
    原創 長安君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一晃,「阿拉伯之春」過去10年了。在突尼西亞,穆斯林政黨很快拿下大選;在摩洛哥,伊斯蘭政黨在2011年11月的選舉中贏得多數選票。與此同時,「蓋達組織」越來越活躍,「伊斯蘭國」(IS)日漸猖獗。「阿拉伯之春」後,自焚成為突尼西亞的常見行為。在六個月間,就有100多名突尼西亞人效仿,整個阿拉伯陷入安全恐慌之中。
  • 阿拉伯之春已過去十年
    2010年12月17日,在突尼西亞的一個省級小鎮上,一個名叫穆罕默德·布阿齊茲(Muhammad Bouazizi)的年輕人自焚,抗議他因經營未經許可的蔬菜攤而從一名女警察那裡打了一巴掌
  • 外國記者探訪阿拉伯之春始發地:「民主」十年後,生活卻變得更糟
    【南方+12月15日訊】10年前,一名水果商布瓦吉吉在突尼西亞中部城鎮西迪布濟德自焚,引發了整個中東地區名為 「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地震,如今突尼西亞已經進行了西方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十年了,如今突尼西亞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 阿拉伯之春過去十年了,說好的麵包和自由呢?
    究竟是民眾對於生活狀況的長期不滿和疲倦,還是各路資金背後的資助,亦或者是網絡媒體時代的新型傳播方式,穆罕默德·布阿齊茲的自焚舉動迅速在突尼西亞,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掀起了蝴蝶效應。從突尼西亞的阿里,到埃及的穆巴拉克,到葉門的薩利赫,再到利比亞的卡扎菲,一個又一個長期統治國家的軍事強人走下了舞臺。這場運動一直延伸到敘利亞和巴林。西方世界非常有詩意地將其稱之為阿拉伯之春。激情總是如此短暫。
  • 阿拉伯之春啟示: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今天小編就拋棄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試用全新的中國哲學話語體系來解答西方國家民主為什麼不行——阿拉伯之春啟示錄: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01阿拉伯之春參考消息網12月17日報導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西迪布吉德市的街頭小販穆罕穆德·布瓦齊齊因自己賣果蔬的小推車被(
  • 嫦娥5號成功返回慶祝之際,誰記得今天也是阿拉伯之春10周年
    今天是2020年12月17日,有多少人知道10年前的今天,突尼西亞因為一個小販的死亡,發生了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最後導致政權更迭。這就是著名的阿拉伯之春! 由於茉莉花是突尼西亞的國花,因此發生在突尼西亞的這次政權更迭也被稱為「茉莉花革命」。從此之後,埃及革命、利比亞內戰、葉門起義、巴林示威遊行、敘利亞內戰接連上演!
  • 2020鑑往瞻來丨「阿拉伯之春」引發的變革還將延宕幾十年
    2010年12月,突尼西亞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迫於生計壓力,在街頭抗議自焚,點燃了「阿拉伯之春」的燎原之火。數月之內,埃及、利比亞、葉門、巴林、敘利亞等國紛紛爆發民眾示威遊行,其中,突尼西亞、埃及基本實現了政權和平更迭,而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的抗議運動最終演變為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武裝衝突。
  • 「阿拉伯之春」、「伊斯蘭國」與中東的未來丨專訪尤金·羅根
    在參與阿拉伯世界的歷史辯論時,西方學者可以做出的貢獻是討論許多阿拉伯國家政府阻止本國公民提出的問題。當我們的書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時(《阿拉伯人》2012年被首次翻譯成阿拉伯語出版),我們可以為阿拉伯世界的歷史辯論做出有益的貢獻。